( 科普2013-06-15 15:30:03)
木星是太陽系大行星中最大的一個,其他所有行星加在一起還不夠它的一半;木星是一個氣態的星球,沒有固定的表面;假如從它的表面開始慢慢下降,我們只會隨著大氣壓力和溫度的增大而逐漸被壓碎融化,卻不能腳踏實地。木星的主要成分是氫氣,由于質量巨大而產生的壓力使1000多公里以下的氣體逐漸變成了液態。因此,也可以說木星是一個液態行星。木星的大氣日夜不停地咆哮,橙色的厚厚云層被高速旋轉的木星拉出色彩斑斕的條紋;因為木星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與太陽類似且自身還在發出熱能,有人說它會發展成為一顆恒星;巨大的木星擁有許多衛星,已經發現的就有60多顆,而且它還像土星一樣有個環,這些使它在太陽系中自立了一個小家族。其中的一顆衛星上居然被認為可能有生命存在......所有這些使木星與其他行星相差甚遠,引得地球人倍加注目。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顆,按離太陽由近到遠的次序,它排第五。木星是夜空中最亮的幾顆星之一,僅次于金星,通常比火星亮(除火星沖日時以外),有時比最亮的恒星天狼星還亮。中國古代稱木星為歲星,并用它來紀年。當時人們認識到木星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便把周天分為十二分,稱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也就是說,木星約12年繞太陽一周,在地球上看起來,這12年中每年的同一個時刻,木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是不同的。12年后再重復原來的位置。)這種紀年法被稱為歲星紀年法。木星的赤道半徑為71400公里,為地球的11.2倍;體積超過地球的1500多倍;質量是地球的318倍,是太陽系所有其他行星總質量的兩倍半。如此龐大的木星平均密度卻相當低,只有1.33克/立方厘米(地球平均密度為5.25克/立方厘米)。木星有十六顆衛星。1979年3月,美國“旅行者”1號發現木星周圍有環,這樣,木星成為太陽系中除土星和天王星外第三個有環的行星。
木星與地球、月亮比大小,右下紅色星球是木星的一顆衛星。
1996年11月9日伽利略探測器在木星背影處(距木星2百30萬公里)拍攝的木星環圖像。形成環的塵埃粒子可能來自其他幾個木星小衛星。圖中下部是環和小衛星的示意圖。
木星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7.78億公里。它在近日點時同太陽的距離比在遠日點約近 7480萬公里。木星繞太陽一圈的時間是11.86年。木星赤道部分的自轉周期為9小時50分30秒,兩極地區的自轉周期稍慢一些。木星是太陽系中自轉最快的行星。快速自轉使木星形狀變扁,為中腰鼓起的橢圓形,借助望遠鏡,也能看出木星的視圓面呈扁圓狀。由于木星離太陽遙遠,木星表面溫度比地球表面低得多,宇宙飛船測得的溫度為零下148攝氏度。木星沒有固體表面而是一個流體行星,木星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其比例類似太陽大氣。而在木星中心則有一個主要由鐵和硅構成的固體核,那里的溫度可達3萬攝氏度。這個核心稱木星核。核的外面是以氫為主要元素組成的厚層,稱為木星幔。它又可分為兩層。第一層中估計壓力為 300萬個大氣壓,溫度為11000攝氏度,氫處于液態金屬氫狀態,其中分子離解為獨立的原子,形成導電的流體。這一層從核向外延伸到46000公里處。第二層延伸到70000公里處,被認為是由液態分子氫構成。大氣在這層之上再延伸1000公里,直到云頂。
地球和木星與太陽距離的對比
木星結構示意
木星有濃密的大氣。木星很快的旋轉速度帶動它的大氣層頂端的云層,以每小時約35400公里的速度旋轉,在這樣的速度下,云層被拉成條狀云帶。用望遠鏡觀測木星,可以看到一系列與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分布的云帶。云帶的結構十分復雜,而且激烈運動著。木星大氣中風速甚至達到每小時500公里。
條狀云帶
雖然木星表面的大多數特征變化不定,但有些特征仍具有持久性和半持久性,甚至持續幾十年到幾百年,只是能見度時高時低。其中最顯著最持久的特征要算大紅斑了。1610年,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首次發現木星上有一個大紅斑。它的顏色明亮而鮮艷,位于木星赤道南側。1878年,大紅斑以鮮明的顏色引人注意,從此就有了連續的觀測記錄。大紅斑在經度方向有漂移運動,因而它肯定不是一種固態的表面特征。近400多年來,大紅斑的形狀幾乎沒有變化,大小和顏色卻經常變幻。長度最長時達到4萬公里,至少也有1萬多公里,一般保持在2萬公里,寬度變化不大,約1.1萬公里。大紅斑中放入一個地球綽綽有余。大紅斑顏色有時鮮紅,有時略帶棕色或淡玫瑰色。當它的位置在東西方向上時會有漂移。木星探測器探明:大紅斑原來是木星大氣云層中的一個大旋渦,其中飄浮著五顏六色的云,有棕紅色的、棕黃色的、橙色的、白色的,它們主要由紅磷化合物構成,而且不停地激烈運動。科學家認為這是木星大氣層中的帶電粒子,在木星旋轉磁場作用下的螺旋運動中形成的猛烈風暴。從木星的外面看去,它是一個強大的旋渦,或是一團激烈上升的氣流。旋渦或氣流中含有紅磷化合物,紅斑的顏色可能就是由此產生的。
著名的大紅斑
從“旅行者” 1號發回的照片看來,紅斑呈深橙色,象一團巨大的旋風,逆時針方向轉動。木星大氣既密且厚,所以大紅斑壽命很長。除大紅斑外,木星上還有一些較小的紅斑。1972年地面觀測發現木星的北半球出現一個小紅斑。十幾個月后,“先驅者”10號飛掠木星時發現其形狀和大小已同大紅斑相近。再過一年,“先驅者”11號經過木星時,這個紅斑已經杳無蹤影。看來,這個小紅斑大約存在兩年光景。
木星大氣中存在著大規模的環流和小規模的運動。木星云帶和紅斑的長期存在表明,木星大氣中的運動與我們所熟悉的地球大氣運動截然不同。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在兩極和赤道之間熱通量是均勻分布的。從太陽輸入的熱量主要集中在低緯度地區,因此內熱釋放必定起著很重要的補充作用。從木星接受的太陽輻射計算,它表面的有效溫度的理論值應為105K,但地面觀測值是134K,行星際探測器測得的值為125K,都比理論值高。對木星進行紅外觀測也表明,木星輻射的熱能為它從太陽那里接收到的熱能的兩倍。這些都說明木星內部存在熱源。它的熱能可能是木星形成時由引力勢能轉變而來的,由液氫的大規模對流傳遞到表面上。
已知木星大氣中氦的含量是氫的10%。對木星的光譜研究得知,氨和甲烷的含量比例同太陽大氣中相似。“旅行者” 1號在木星大氣中發現了碳、氧和少量的鐵,還發現了大量的硫在木星大氣中逸散。在木星的背陽面,發現了三萬公里長的極光,這表明木星大氣受到很多高能粒子的轟擊。木星的云帶被木星的自轉拉長,在木星的厚大氣中升降著,行星際探測器的紅外線觀測表明,暗的帶紋是較低、較熱的云區,亮帶則是較高、較冷的云區。當然,不論帶或帶紋都是冷的。帶的溫度是130K,帶紋溫度是136K。
木星極光
木星云為什么如此絢麗多采?這涉及大氣的化學成分。從光譜分析證認出木星大氣中含有五種物質:氫、氦、氨、甲烷和水,還推斷出有氫的硫化物存在,這些都是無色的。云帶出現顏色,必定有其他著色物質,如硫化銨、硫化氫銨以及各種有機化合物和復雜的無機聚合物。“旅行者”1號還在木星云層上面發現了閃電,這表明那里可能有相當復雜的碳氫化合物的分子。
絢麗多采的大氣表面
木星具有比地球更大更強的磁場,但是場的方向正好與地磁場相反。這就是說,地球上指北的羅盤搬到木星上將指向南方。
木星早期演化理論和太陽系起源理論十分相似。木星和它的衛星系統很像一個小太陽系,它的中心天體(木星)和太陽系中心天體(太陽)一樣,有豐富的氫元素,而且自身也發出熱輻射。它的四個大衛星(木衛一至木衛四)同太陽系中的行星一樣,密度也隨著離中心天體的距離而減少。
著名的四大衛星
有科學家指出,木星系統是45億年前由一團與太陽成分相同的、熾熱的原始對流氣體星云形成的,這塊星云較扁,處于轉動狀態,并開始向中心坍縮。同時星云盤逐漸消散,木星的幾個內衛星開始形成。它們現在的密度差別反映出離中心不同距離處星云盤的溫度。木星系的演化和太陽系起源雖然十分相似,但仍有重大差別。例如,太陽自轉緩慢,極大部分太陽系角動量集中在行星上,但在木星系統中情形正好相反。
長期以來,人們用可見光、紅外線和射電波仔細地研究這個星球,近年來,美國“先驅者”10號和11號,尤其是伽利略木星探測器對木星的探索,大大加深了人們對它的認識。
“伽利略”是世界上第一個木星專用探測器,但卻不是木星的第一個探訪者。第一批訪問木星的是“先驅者”10號和11號兩個探測器。它們是采用在行星際漫游的方式進行探測的多面手,先后探測了木星、木星的衛星、土星和土星的衛星等。后來,“旅行者”1號、2號探測器又升空了,但這“哥倆”對木星的探測也是走馬觀花。它們都沒有帶著陸艙,且是在飛越木星和土星等行星時從很遠距離進行探測,所以圖像清晰度差,探測時間短,數據不全面。
為解開木星之謎,美國于1989年10月18日發射了“伽利略”木星探測器,開始了對木星的專門探索。“伽利略”木星探測器對科學界意義重大,因為科學家認為,了解木星有助于揭開行星系統的起源之謎,找到太陽系形成和演化的模型。
“伽利略”重2.718噸,由軌道器和子探測器組成。1995年7月13日,“伽利略”的子探測器與軌道器分離,同年12月8日以每小時17萬公里的速度進入木星大氣層。在木星大氣層中飛行考察的75分鐘里,它向運行在20萬公里高的軌道器發回了探測數據,然后再由軌道器把數據發回地球。這是人類首次對木星大氣進行原位測量。
“伽利略”軌道器重2.378噸,載有近紅外質譜儀、磁強計、等離子探測器和塵埃檢測計等,探測數據通過直徑5米的傘狀高增益天線傳回地球。它在1995年1 2月7日抵達木星軌道后,繞木星飛行,并飛臨木星幾顆衛星進行了近距離探測。它對木星的觀測距離比“旅行者”號近20倍,發回照片的清晰度比“旅行者”號高50倍以上,探測結果與科學家以前的推測有許多不同。這次探測使人類首次完整地觀測到木星、木星衛星及其磁場,是20世紀最重要的行星探測活動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7月22日,“伽利略”到達距木星一億多公里的地方,觀測到了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碎片與木星相撞的壯觀景象,并發回了第一張相撞的圖像。它還捕捉到最后一塊彗星碎片撞擊木星的情景。這在當時轟動了全球。
“伽利略”在完成對木星及其衛星為期兩年的第一階段考察后,又開始“超期服役”,著重對木星最大的衛星木衛3進行近距離考察,計算其上有多少個隕石坑以便確定其“年齡”,探測正在噴發的活火山以及尋找存在液態海洋的其他證據。1998年10月,“伽利略”發現木星的兩顆衛星上存在海洋,因而很可能有生命。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2000年8月通過“伽利略”收集到的磁場數據顯示,木衛2表面有大面積的冰層,冰層下則是可導電的液體。“伽利略”發回的照片表明,木衛2表面的裂縫位置發生了變化,這有可能是由表層下的海洋流動造成的。種種跡象顯示,木衛2上可能存在能供生命延續的重要物質———水,這使得木衛2上存在微生物等早期生命形式成為可能。美國航空航天局隨后制定出了派遣破冰船前往木衛2進行探測的計劃。
除了木衛2,“伽利略”也為人類了解木衛1提供了許多重要資料。2001年8月,它成功完成了對木衛1繞飛,在其上空200公里掠過。根據探測器傳回的數據分析,木衛1好像有微弱的內部磁場,也可能不存在內部磁場,但要得出確切的結論還需要作更多的分析。2001年10月15日晚,“伽利略”再次繞飛木衛1,此次繞飛距木衛1表面僅180公里,是“伽利略”距木衛1最近的一次飛行。
然而“探木專家”終究有退休的一天。2002年1月17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伽利略”當日在接近火山密布的木衛1作最后一次飛行時發生故障而無法收集數據。這是因為它錯誤地將自身設置為“待機模式”。工作小組只好向其發送修正指令。“伽利略”發生故障不在意料之外,因為它已經是“超齡服役”了。自1995年到達木星到至今,它所經受的輻射量已高于設計規格2.5倍,而且這一價值15億美元的探測器燃料也已經不多了。因此2002年1月將是它第6次也是最后1次飛越木衛1,并于2003年9月墜入木星大氣層。科學家計劃利用木星極高的大氣壓使“伽利略”插入木星的深處,以盡量避免墜落于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木衛2。
在墜落之前,科學家對“伽利略”每月進行一次檢查,因為它還在不斷地發回木星的信息。2003年2月底,美國航空航天局對它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了評估:耗資15億美元的“伽利略”探測器計劃目前已完成70%以上的科學探測目標。對木星的探索,它可謂是“盡心盡責”了。
2003年9月21日中午,1500名各界代表聚集在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里,為“伽利略”木星探測器隆重“送行”。12時49分,接到人類最后一道指令的“伽利略”脫離軌道,以大約每小時17萬公里的速度義無反顧地沖入木星風暴中。與木星大氣摩擦過程中所形成的高溫使它發生劇烈燃燒,人類智慧的結晶最終與這個神秘的大行星融為一體。
美航空航天局人士說,專家原本計劃讓“伽利略”在環木星軌道上運行下去,但考慮到它的燃料即將用盡,在木星引力的作用下,其運行軌道有可能發生變化,并有可能導致與木衛2相撞。如果真是這樣,附帶在“伽利略”上的地球微生物將被帶至木衛2,這是科學家不愿看到的。
美國科學家表示,“伽利略”上的微生物在溫度適合和射線照射下將產生質變。盡管“伽利略”擁有保護隔層,但在飛行的摩擦中隔層會逐漸脫落,微生物將被釋放出來。美國航空航天局通常都會對空間探測器進行微生物消毒,以保證不給太陽系的其他星球帶去污染,但“伽利略”未經類似消毒。而探測結果顯示,木衛2也許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球以外生命的地方之一。它似乎是一些生物理想的生長地,所以現在它成為人類的重點研究和保護對象。從理論上講,“伽利略”與木衛2相撞可能導致來自地球的微生物在木衛2上立足。這種情況將會影響未來在這顆衛星上尋找其本土生命的工作。
因此,墜毀于木星是“伽利略”結束“生命”的最好方式。空間探測器與其他星球相撞并非首次,但像這種為保護其他星球環境而摧毀探測器在人類史上卻是首次。通常情況下,衛星等航天器在報廢之后須返回地球墜毀,但有時航天器也會在控制下葬身于其他星球。例如,美國“麥哲倫”號探測器1994年墜毀于金星。而1999年美國“月球勘探者”探測器墜毀于月球,則是美國除“伽利略”外最近一次在地球之外的天體上銷毀探測器。
美國還發射了一顆專門探測木衛2的探測器“歐羅巴”,以解其上的生命之謎。
木星的眾多衛星中,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是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在1610年用自制的望遠鏡發現的,這四個衛星后被稱為伽利略衛星。它們的星等是5等和6等,如果不是同明亮的木星十分靠近,它們是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的。木星的其他衛星比伽利略衛星暗得多,要用較大的望遠鏡才能看見。美國天文學家巴納德在1892年用望遠鏡發現的木衛五在木衛一軌道以內運動。1979年3月,“旅行者”1號空間探測器發現木衛五呈淺灰色,上面有一個長約130公里、寬200~220公里的微紅區域。木星的其他衛星則是1904年以來用照相方法陸續發現的,它們在木衛四以外的軌道上運動。木星的16個衛星中,有的半徑達二千多公里,有的半徑僅幾公里或十幾公里。
木星4個大衛星的軌道
木星的衛星分成三群。其中最靠近木星的一群──木衛五和四個伽利略衛星都在木星的赤道面上沿圓形軌道運動,順行,是規則衛星。其余的衛星都是不規則衛星,但又可分為兩群。離木星稍遠的一群衛星──木衛十三、木衛六、木衛十、木衛七,順行,離木星最遠的一群──木衛十二、木衛十一、木衛八、木衛九,它們都是逆行衛星。有人認為它們可能是被木星俘獲的小行星。
木星的衛星在運行中會發生下列現象:①木星在太陽照射下,背太陽方向有一影錐,當木星衛星進入影錐時,衛星無法反射太陽光,變得不可見了,稱為木衛食。②當木星的衛星進入木星圓面的后面,我們從地球上觀測木星衛星的視線便被木星擋住,稱為木衛掩。③木星的衛星通過木星圓面的前面,從地球看去,在木星視圓面上投下一個圓形斑點,稱為木衛凌木。④當木星某一衛星的影子投在木星視圓面上而它本身又不在木星視圓面上時,稱為木衛影凌木。⑤從地球上看去,當木星的一個衛星擋住另一個衛星時,稱為木衛互掩;當一個木衛進入另一木衛的影錐時,稱為木衛互食。
木衛凌木
木衛影凌木
四個伽利略衛星的密度隨著同木星的距離的增大而減小,這與太陽系中各個行星的密度隨著同太陽的距離而變化的情況十分相似。太陽系中這種情況是由于以原始太陽作為熱源蒸發那些較輕的和易于揮發的物質造成的。有科學家認為同一過程也發生在木星及其衛星系統中,只不過是以原始木星作為熱源而已。目前木星輻射出的熱能為它從太陽接收到的熱能的兩倍。而在木星誕生后的頭幾百萬年中,木星平均輻射的能量相當于現在太陽所輻射的能量的幾百分之一。
木衛一的表面覆蓋著易蒸發的鈉鹽(可能是通常鹽類的晶體)。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的表面除了覆蓋著砂礫土壤和冰霜以外,也不同程度地覆蓋著鹽和硫磺。木衛一基本上是巖體結構;木衛二的巖體上覆蓋著一個水冰構成的殼。根據木衛三和木衛四的密度,有科學家認為這兩個衛星中的巖石或硅礦物不超過15%,其余大部分由冰凍的水、氨和甲烷構成。R.A.布朗1973年宣布他在木衛一的發射譜中觀測到鈉氣體的譜線,以后其他觀測者也證實了木衛一存在鈉氣體等構成的大氣。這種大氣在木衛一周圍空間中伸展很廣,遠遠超過其引力所能束縛的范圍。原來,木衛一表面覆蓋著揮發性鈉鹽,由于陽光加熱,鈉就蒸發出來,彌漫在木衛一的運行軌道上,構成了一個環狀鈉云。“先驅者”10號空間探測器還觀測到,在木衛一軌道上有一個比鈉云大得多的氫云,在木衛一的向陽面存在一個廣大的電離層,后者的范圍足以同金星和火星的電離層相比。木衛一附近之所以有氫云、鈉云,是因為原子從衛星的弱引力場中逃逸,飄散到周圍空間,但又被木星的巨大引力場束縛住。原子云就展布在“木星空間”,集中在發源地木衛一附近。至于電離層,則是由太陽紫外線電離木衛一的外層大氣中的原子造成的。
木衛一的直徑約3600公里,表面光滑而且干燥,不像一般天體那樣有眾多的環形山。但它有廣闊的平原和起伏不平的山脈,山脈高達20公里。木衛一離木星很近,只有42.2萬公里。1979年3月,“旅行者”1號空間探測器發現了至少有六座活火山,以每小時1600公里的速度噴發著氣體和固體物質,噴出物高度可達450公里。火山活動區的直徑有的達200公里,火山噴發的強度比地球上大得多。火山口部分的溫度在38至93攝氏度,而周圍地區溫度為零下162攝氏度。
木衛二是一個明亮的球體,表面分布著一些寬闊的褐色條紋。這表明木衛二被冰覆蓋著,冰層底下可能是巖石;褐色條紋可能是表面冰殼反復破裂形成的裂縫。這些裂縫有的寬數十公里,長達上千公里,深一二百米。經對這種褐色進行光譜分析表明,它們很可能是有機化合物的反映。木衛二盡管遠離太陽、溫度低、陽光弱,但并不比地球南極冰下的環境更差。而且由于自轉和公轉耦合的關系,木衛二有長達60小時的白晝。因此,在木衛二上,一些冰殼裂縫可以透過較充足的陽光,從而使生命有可能生存繁殖。
“旅行者” 1號在木衛三表面發現了十分明顯的山脊和峽谷的標志,這說明木衛三表面存在斷層。“旅行者”1號拍攝的照片還表明,木衛四上有一些由同心環圍繞的大盆地,地勢起伏不大。同心環盆地放射出奇特的亮光,表明木衛四表面有冰層。此外還發現木衛四上的環形山比木衛三的多,說明木衛四的地質年齡比木衛三大。
1979年7月9日,“旅行者”2號發現了木星環,使木星繼土星和天王星之后,成為太陽系中第三顆有環的行星。木星的彌漫性光環有亮有暗,厚度約1至30公里,可能由一些塵云組成,有人認為是一些黑色碎石塊構成,由于黑石塊不反光,所以在地面上看不到它們。木星環圍繞木星高速旋轉。從木星環的外緣到木星中心約數十萬公里。
看一些木星照片:
木星的真實顏色圖片,拍攝于2000年12月7日,由4幅圖象組成。分辨率大約為每像素144公里。
木星大氣的平行云帶
大紅斑雖然至少存在了數百年,但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只是由于巨大和遙遠,在地球上看起來差別不大。
慧星撞擊木星后的情景
木星最顯著的特征——大紅斑
色彩斑斕的木星大氣
激烈運動的木星大氣
計算機繪制的木星表面及其大氣層模擬圖
兩個相鄰的風暴旋渦,其旋轉方向卻正相反
2000年10月31日至11月9日期間,木星大氣的復雜變化,在條帶的運動中還可清晰看出大紅斑及無數小旋渦在逆時針旋轉。最小可見特征約600公里
看一些木星衛星圖片:
伽利略號太空船在 2000 年 2 月拍攝的木衛一山脈圖像。太陽剛從木衛一地平線上升起,山峰的陰影很好地表現了木衛一的地形。圖像左邊的山峰約7千米高。
木星和它的幾顆衛星。左起:木衛四、木衛三、木星、木衛二。
木衛一上的火山
木衛二北半球圖像。科學家認為這些條紋可能是冰的裂縫,在冰的下面是海水。伽利略探測器于 1996 年 6 月 28日和 1998 年 5 月 31日在不同軌道兩次拍攝后的合成圖像。圖中褐色的區域約10公里,周圍是冰層。褐色的物質可能是從冰縫或冰洞中浮出的有機物。
木衛四
木衛一上的火山熔巖在緩慢流出
四個衛星和它們的局部
木星大家庭
2001年1月1日拍攝的木星和木衛一
2000年12月1日距離28.6百萬公里拍攝的木星和木衛一
木衛一及其投在木星上的陰影
1996年9月至97年2月間伽利略探測器拍攝的木衛二的表面局部圖,圖中顯示了表層開裂的跡象。這說明在表層下存在著液體。拍攝距離67萬7千公里。圖中的藍色可能是冰。
根據伽利略探測器探測結構繪制的四顆木星衛星的構造示意圖。上:左是木衛一,右是木衛二;下:左是木衛三,右是木衛四。
木衛一上密布的火山其中黃色亮區表示正在活動的火山
伽利略號探測器在 2000年2月22日拍攝到的木衛火山活動圖像。 圖像顯示了流動的熔巖。
木衛一圖片,中偏左上的亮點是一處正在噴發的火山。距離49萬公里處拍攝
木衛五PIA02532
航海者2號太空船在1百45萬公里處拍攝的木星環。
木衛二圖像。白色和藍色被認為主要由冰組成。暗色的線條是表面破裂形成的,其中一些線條長度超過3000公里。
木衛二的局部。區域約70*30公里,距離5430公里。圖像顯示了冰表面組織。圖像于1996年9月獲得,1996年12月與中等的分辨率圖象結合, 合成顏色圖象。然后再與1997年2月20日的54米高分辨率圖像結合而成。
木星環
1997年12月16日伽利略探測器拍攝的木衛二的局部。區域約 20 *15 公里,距離1300 公里。
1997年6月25日伽利略探測器從14080公里處拍攝的木衛四赤道附近局部地形圖像。圖中顯示的圓土墩可能是被富含冰的物質拱起來的。圖像區域115*120公里,陽光從左邊照來,最小分辨特征294米。
木衛四局部地形圖片。太陽光從左邊照來,從陰影可見陡坡的存在。1996年11月4日伽利略探測器拍攝
1996年6月27日伽利略探測器拍攝的木衛二極地附近表面圖像。圖像被認為顯示了冰層破裂的情況。冰的破裂是因為冰層下面有流動的水。距離15萬6千公里拍攝,實際區域約770*360公里。最小可見特征約1.6公里。
木衛一火山釋放出大量含硫氣體,使木衛一呈現出奇特的色彩。(模擬圖)
伽利略拍攝的木衛二,距離1260公里。圖中每像素約相當于1.6至3.3公里范圍
組裝中的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
運載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的航天飛機發射升空
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被從航天飛機中釋放出來
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在數年中的路程及其拍攝的一些經典圖片
向木星大氣層釋放探測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110/4555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