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歲,迎新歲,歲歲年年
臘月三十,俗稱“大年三十”,是臘月的最后一天,也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首尾相連。
這一天晚上又稱“除夕”,“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唐詩《除夕》云:“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除夕被古人稱為“月窮歲盡之日”,是一年最后一天,最后一個夜晚,是一歲中剩余的一點短暫的時光。
“孩子望過年,老人怕過年”,年齡越大,對時光的流逝越敏感。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過年是歲月對我們的贈品,如果把過年比做人生的驛站,那么每個人都是匆匆過客,每一站都有它不同的風景,只不過,有的人留意,有的人不留意罷了。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同時是改年更歲的轉折點,意味著辭舊迎新,萬象更新!
古老的民俗保留著過年鳴放爆竹的慣例,至今早已成為奉行不悖的傳統。除夕晚上鳴放的叫做“關門銃”,正月初一凌晨鳴放的叫做“開門銃”。
于是,舊的一年剛在關門銃的炮仗聲中結束,新的一歲便在開門銃中來臨,這新與舊的交換以及辭舊迎新的行為,在同一個夜里完成。
誰也沒有倒轉時光、拂柳成蔭的力量,所以我們只能學會平靜,揮手流年,并安之若素。
對于走過了青春,疏離了夢想,告別了從前,隱匿了過往的人來說,人生既是一種華年不再的回憶,也是一種從成長到成熟的跨越。
人生是無數時光碎片綴成的華裳,如若無法片片精彩,那么只愿把鞭炮齊鳴的輝煌瞬間珍藏成永恒,并完美著我們的歲歲年年。
古人說:“黃金易得,韶光難留。”時光是留不住的,不管我們怎么苦苦哀求,它還是大搖大擺地傲然離去。所以在這一年最后的夜晚,要用“守歲”——也就是不睡覺,眼巴巴守著它,來對上天恩賜的歲月時光以及眼前這段珍貴的生命時間表示深切的留戀。
“大年三十熬一宿”,守歲,就是在除夕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的習俗,也稱“熬年”“熬百歲”。
古時守歲,不同的人“守”的含義不同:上了年紀的人守歲,是“辭舊歲”,為的是守住即將過去一年中的最后時光,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一方面是對新的一年的期盼,另一方面是為了和父母長輩一起守住時光,為父母長輩延年益壽。
守歲,是對將要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也是對將要到來的新年的殷切希望!
光景和,家人和,和和美美
除夕,家家門前都高高掛起大紅燈籠,窗上貼上窗花,門上貼上春聯,把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人人都歡歡喜喜過大年!
當夜幕降臨,鞭炮聲響起,燈火映紅了夜空,千家萬戶燃起的煙花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輝映,呈現出普天同慶的人間奇觀。
大門上斗大的福字,晶瑩的餃子,感恩于天地與先人的香燭,人人從心中洋溢出來的笑容,是除夕最美麗的風景。
這時節,院子里的梅花在瑟瑟的寒風中昂首怒放,養在花盆里迎春花也開了。隆冬季節,也蘊育著新春,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總是新桃換舊符。
寒冷的冬天即將在噼啪作響的鞭炮聲走遠,視野里又將呈現出萬紫千紅的畫面……
在心靈的大門上也貼一副喜氣盈盈的春聯吧,為即將到來的春天舉行隆重的慶典,讓和煦的春風提前吹拂夢境的河岸,生命的綠樹永遠生機勃發、翠蔭如煙……
家是中國人的信仰,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是中國人對家的企盼。而家永遠是過年的主題,除夕講究全家人要合家團圓,他鄉的游子,也是一定要趕在除夕夜之前回家。
過年是團聚的溫暖,說話的溫暖,走親訪友的溫暖。所以,除夕作為中國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一定要在此時此刻和親人團聚在一起,陪伴老人過年,如同依偎著自己生命的根與源頭,和家人盡享天倫之樂,如同一棵樹枝葉相擁,互相慰藉。
“小年”之時被送走的“一家之主”灶王爺,在除夕也回家了,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而他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灶王爺的儀式稱為“接灶”。
除夕家人相聚,吃著年夜飯守歲,正如一首詩所描寫的:“除夕豐盛年夜飯,親人相聚慶團圓,美酒杯杯話心意,鞭炮聲聲不夜天。”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
菜肴中魚是必不可少的,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大家都是喜歡的,擺放的茶點瓜果也是有講究的。
蘋果寓意“平平安安”,柿餅寓意“事事如意”,杏仁寓意“幸福人”,長生果寓意“長生不老”,年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花生、桂圓、瓜子寓意“早生貴子”,桔子寓意“吉祥如意”,等等。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看看電視,發“壓歲錢”,喧嘩笑鬧,其樂融融。
過年,其實只是過一種心情,一種心境,于嬉鬧中把自己安頓,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本文系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須注明:
[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 ]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70128/9595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