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天垂釣技巧
眾所周知,風力和風向對釣魚收獲大小有直接影響。炎熱的夏天,風平浪靜,湖面無風,水中缺氧時,魚群多數不吃食,總是浮到水面嚼水吸氧。如果夏秋季,有二三級風,水中含氧豐富,群魚吃鉤就增多。
有經驗的釣翁,喜歡頂風垂釣,收獲頗豐。頂風垂釣,是因水氧豐富和風將昆蟲、花卉、雜草、微生物吹落下風水域,群魚爭吃食物。風天釣魚,四季有別:春天最好釣東南風,有時伴有小雨和輕風,群魚覓食積極。夏季釣西風或者西南風,一般早、晚刮風,碧水含氧豐富,水溫不燥熱,多為涼爽,群魚尋食活躍,所以吃釣上鉤頗多。秋季刮西風和西北風,碧水蕩漾,含氧豐富,漂浮物質沉底,群魚尋食增多,吃釣也隨之增多。冬季,一般釣南風或西南風,這種天氣晴朗,輕風吹拂,艷陽高照,大小群魚爭食活躍,上鉤頻繁。一年四季里,春、夏、秋三季,刮北風都可垂釣,但冬季刮北風時不應出釣,因氣溫大幅度下降,天寒地凍,群魚畏寒潛入深水,極少吃食。
一年四季,刮風天氣不少,只要不是刮大西北風,一般小風、中風都利于垂釣。垂釣技巧和辦法如下:
其一、提前四五天到定點投撒誘餌制造魚窩,引誘群魚入窩后垂釣。
其二、釣鯉魚、草魚的釣餌,最好用蒸熟玉米窩頭混合炒香的花生粉、黃豆粉、酒糟舂揉成團作釣餌,或者用商品釣餌中的鯉魚和草魚餌都行。
其三、風天出釣,選用硬調3米左右海竿六支和一支5米手竿,用素餌釣,也可用葷餌釣。
其四、漁線用五六磅漁線為好,魚鉤用伊勢尼鉤為好,最佳用組合鉤四枚,掛上乒乓球大小的釣餌,投釣離岸30~40米左右的釣窩。
其五、如果是刮大西北風,風力強猛,就不必要戀釣,因為風大群魚畏寒或受驚,多數停食躲藏到深水域了。
觀天看物斷釣情
大凡出門垂釣的野釣者,近者跑上十公里,遠者幾十甚至上百公里,為的是釣有所獲,釣中取樂。可往往事與愿違,不僅累了個汗流夾背,還落得兩手空空。氣也,腦也。究其原因不外有二:其一,釣場無魚;其二,天氣作怪。
釣場是否有魚,那是垂釣者信息掌握準確度的問題,在此,我們姑且不去討論。可天氣是否作怪,出門前我們應該有一個初步的判斷,不然,你就等著落得個垂頭傷氣吧。
判斷天氣情況,大多是收聽天氣預報,了解陰、晴、雨、霧、風。可我認為這還不夠,還要學會觀天看物,全面了解天氣變化情況才能準確判斷釣情,好釣魚則出釣,不好釣魚則休息,做到有的放矢,戰而必勝。
一、觀天。就是通過觀察天氣狀況判斷釣情。
一要觀云。卷云跑,魚難釣,天高云淡魚大咬。
二要辨風。風帶西,別出擊,北、東、南風有好戲。
二、看物。就是觀察物侯的異常變化。
一看天上飛的。燕(燕子)蜻(蜻蜓)蚊(蚊子)蜢(蜢子)低空飛,水中魚兒暈暈睡;鷹擊長空,魚兒歡騰。
二看地上走的。螞蟻搬家,蚯蚓出洞,魚兒無蹤。南方垂釣者大多自養蚯蚓,早上起來,看到蚯蚓池的蚯蚓無緣無故地向外爬,你這一天就最好別出門了。
三看物體。冷水缸,直冒汗,今天魚兒就難纏。
四看自己。身上熱,吹風冷,今天你就別遠行。
三、聽聲。蟲蛙大鳴魚無蹤,十個釣來九個空。
副高天氣好釣深水肥水魚
在夏秋季節,一般釣手愛在陰雨天出釣,而在晴熱天氣大多歇桿休息。誠然,陰雨天對小塘小堰淺水區域而言,是良好的出釣時機。在這樣的天氣里,魚兒紛紛游向淺水、岸邊、草邊覓食,釣淺水草邊,極易將它們釣起。但在深水、肥水區是難以釣到魚的。因為這樣的天氣氣壓并不高,魚兒在深水、肥水區普遍感到悶燥,便紛紛離底上浮,尋找氧源,吸氧保命成為它們生存的第一要務。
每當天氣預報發出本地受副高天氣系統控制時,有經驗的釣手就知道深水、肥水垂釣的好時機已來臨。所謂副高是指副熱帶高氣壓,它是熱帶和溫帶之間的一個很強的高壓帶。當受副高天氣系統控制時,控制區內天高云淡,晴朗少雨,炎熱微風;空中燕子、蜻蜓高飛,水中魚兒沉底;早晨可見魚兒沿邊覓食,魚星翻騰;氣溫雖高,但人座在樹蔭或傘下,微風吹來,倍感涼爽和舒適。像這樣的天氣出釣深水、肥水水域,一般都會有所收獲。
在副高天氣釣魚,釣位要注意選擇在陡岸深水區,1米以內的淺水區是難以釣到魚的。如果是樹蔭或有水草的深水區則效果會更好。一般采用長桿短線定點釣,做2-3個窩,以白色顆粒狀的酒米打窩,易被魚兒發現。釣餌一般選擇素餌,肥水水域還可選擇與底窩料形狀相似的飯粒或蠅蛆。以早晚垂釣不僅效果好,還可避開中午高溫。當鬧鉤的雜魚少,風浪小時,也可以采用臺釣。2005年6月下旬,我住的城市開始受副高控制,我用釣魚王的瘋釣鯽系列、大鯽、綜合餌在水肥出了名的老縣河里實行臺釣,每天早晨從5-6時開始,至9-10時結束,垂釣4小時左右,分別釣起鯽魚、白條、鰱、鳙等魚一般在2公斤左右,比傳統釣手的釣獲量高出一倍以上。
淺譯釣魚不釣東南風
好多朋友釣魚都看天氣,可能也聽說過不釣東南風,但是卻不知道為什么……
盛暑夏季因為天氣炎熱,氣溫很高,東南風會帶來大量水蒸氣,使大氣中的水分增多,氣壓變低,造成水體溶氧量減少。魚兒在缺氧的情況下,不愛進食和活動,上鉤率很低。漁諺說,“釣翁釣翁,不釣東南風”就是這個意思。
夏季垂釣,以刮西風最好,其次是西南風。因為刮西風和西南風時,早晚并不燥熱,魚兒活躍,適合垂釣。中午刮西南風則由于天氣悶熱,水中缺氧,致使魚浮頭,不咬鉤,因此不利于垂釣。
這樣的天氣我多次空軍而歸,但是有一次例外,并且魚獲不少,那一次用磯釣竿在魚塘里釣魚,由于天悶熱,魚都浮頭,魚老板把氧氣機打開了,全場只有我用磯釣竿,可以打到魚塘中央氧氣機旁,屢屢上魚,惹得全場羨慕,最后以老板關機而告終。
可見天氣的變化和釣魚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有時一味的找魚餌毛病是偏面的,擇天而釣或許是一味最好的魚餌……
風天垂釣有規律
影響垂釣的因素很多,風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風對魚兒的活動與攝食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風對垂釣的影響
風吹波浪起,擴大了水與空氣的接觸面,提高了水中的溶氧量。上層水溶氧量高順風流,下層水溶氧量低逆風流,從而形成對流,對流加快了氧氣的溶解。
春秋和初夏,刮二三級風或下著毛毛細雨,水面微波蕩漾,水中氧氣充足,魚兒自然顯得格外活躍,四處游弋覓食,上鉤率就高。
在夏季(尤其是盛夏)氣溫很高,如再遇上雨前的悶熱天氣,氣壓低,水中缺氧魚兒游到水面張著嘴從空氣中直接吸氧,或是躲在深水區或陰涼處避暑,此時,魚兒就不大咬鉤了。如果刮起了三四級西北風,天氣就會變得涼爽些,水溫下降和水中溶氧量的增加,就會促使魚兒由遲滯變為活躍,并積極覓食充饑。
不論什么季節,一旦刮起了五級以上的大風,魚兒都會驚慌失措,游到深水處躲藏起來,自然就顧不上攝食了;如在隆冬寒流襲來時,刮起了刺骨寒風,魚兒即進入半冬眠和冬眠狀態,自然就不會咬鉤了。
二、選擇可出釣的有風天
在一般情況下,刮三級以下的東風、東北風、東南風不論白天或夜間均有利于垂釣,而刮南風、西南風時,除夏天的早晚、冬天的中午外,其他季節不利于垂釣。刮西風、西北風、北風,只有在夏天雨后且風力不大時才有利于垂釣。
魚諺說:“大風釣大魚、小風釣小魚,無風不釣魚。”大風之日出釣,釣獲的往往是較大的底層魚;而微風之日出釣,釣獲的數量較多,但個體偏小。其原因是大風風力大,猛烈地攪動水面,使水面空氣尤為新鮮且溶氧量也大,在深水區的大魚,隨風浪游到淺灘區競相覓食充饑,此刻食欲較強,吞鉤兇猛,因此上鉤率的機遇就明顯增多;而在微風或無風之日,只有小魚才聚群游弋覓食。
只有熟悉與掌握了本地區在什么季節刮什么風,魚兒最愛咬鉤,刮什么風不利于釣魚才好。選擇可出釣的有風天(必須及時收聽當地的天氣預報,除氣溫外特別是要注意風力和風向以避免盲目性,提高出釣的效果)。有經驗的垂釣者,經常利用刮大風謀取釣大魚的策略。
三、在大風中垂釣二法
在風力較大時垂釣,可采用下列二法:
1. 釣鈍法:因風力較大,浮漂在水面上被風吹得飄忽不定或隨風移動。為了釣餌著底,浮漂不易移動,可采用釣鈍法。方法是將浮漂上移,使漂的一小半在水中,一大半在水上斜著,任風浪來回擺動,當浮漂成直立或平躺在水面時,立即提竿,便可得魚。
2. 釣“抬頭”法。就是使釣餌懸在距水底3厘米處的水中。特點是目標明顯,由于水面浪的擺動,帶動了釣餌在水中的晃動,使死餌變成了活餌,似提竿逗釣法,誘魚上鉤。
四、風中垂釣五注意
1. 釣餌要小。無論葷餌(蚯蚓)或素餌,一定要比平時小一點,以便魚兒咬鉤時,能迅速順利地將鉤吞入口腔深處,鉤得牢,當魚兒發覺有異樣時,想將鉤吐出已非易事。迫使魚兒做出較大的動作,即形成“黑漂”或把漂拱得老高,便于觀察及時提竿得魚。
2. 浮漂露出水面的部分要小,最好使浮漂露出水面一點點,鮮紅醒目的漂尖,就在水面上,只要有些變化就能看清,有動靜就提竿,提竿得魚。
3. 在下風處下鉤。背風處水中溶氧不足,有風浪處溶氧充足。由于風的吹動,將天然餌料都刮到下風處,餌料豐富,聚集的魚兒也會多。同時逆風看漂比順風容易。
4. 注意季節的變化。冬季氣溫低,魚兒攝食的動作輕微,拱漂幅度小,再加上風浪,魚兒的這一特點尤為明顯,因此在初冬、早春垂釣,只要漂一動就提竿。
5. 也是關鍵的一點,魚兒攝食吞鉤時,漂的反應是猛地往下一頓或是上下抖動,而風浪是使浮漂前后左右晃動,咬鉤與風浪的區別就在這關鍵的一點上,只要浮漂有動靜,寧可空提幾次,也不可放過一次得魚的機會。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61104/38003.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