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k Geun-hye (pictures, captions)
樸正熙曾被韓國人視為大獨裁者;但他的女兒卻肯接受民主洗禮而成為今天的總統。反之大陸和香港嘅領導人,不是靠父蔭便是隔代欽點;社會之不安也隨之有增無減。回看80年代嘅韓國和90年代嘅臺灣人嘅‘暴亂’ 比今天長毛,癲狗黃毓民激烈千倍;其反獨裁政府運動甚至比67暴動還厲害(至少暴動期間我經常被迫流連街上所目睹)。韓臺經過十多年民主選舉產生貪腐總統的陣痛後,試看今天的臺灣(雖然選了個庸凡的馬英九),不但成龍所講嘅“臺灣好亂”現象再看不見;反之韓國科技生產更超越日本,孰優孰劣,看官自定!
樸槿惠說,我沒有父母,沒有丈夫,沒有子女,國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務的對象。
2012年12月19日,60歲的樸槿惠在大選中成功勝出,成為韓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統。這位出身名門的“將門虎女”,從政之路卻是一波三折荊棘叢生。先后經歷了喪母喪父之痛,遠離政壇20年之后再次復出又慘遭毀容,而這一切只會讓這位“韓國政壇的撒切爾”走的更為堅定。
而她與朝鮮的特殊淵源,也讓我們有理由對今后的朝鮮半島關系抱以期望。韓國從此進入樸槿惠時代。
1952年2月,樸槿惠出生于朝鮮戰爭硝煙中的大邱市,那曾是戰爭初期韓軍的最后一座堡壘。
母親陸英修是“沃川首富”陸鐘寬的二女兒,父親樸正熙時任韓國陸軍本部作戰部次長。這名畢業于日本陸軍軍官學校的軍官,先是服役于“滿洲國”偽軍,后又差點被韓軍當做共產黨槍決,據稱因為供出同黨才得幸免。
樸槿惠的父親樸正熙是韓國最具爭議的總統之一。1961年,樸正熙以政變的方式推翻李承晚政權,成為韓國總統,在樸正熙18年的總統生涯中,他締造了“漢江奇跡”的經濟騰飛,也落下了“大獨? 謎摺鋇穆蠲?
圖為樸家的全家福。前左為樸正熙;前右為其夫人陸英修;后中為長女樸槿惠;后左為兒子樸志晚;后右為次女樸槿令。
1963年,11歲的樸槿惠隨父母入住青瓦臺,成為韓國第一家庭的長女。
雖然被戲稱為“公主”,樸槿惠卻自稱從未過過令人遐想的“公主”生活。她回憶說,自己在青瓦臺聽到最多的就是“不能做什么”,因為母親要求她必須注意個人言行。
“作為總統的女兒,并非如想象般美好。”樸槿惠曾說。
圖左為樸槿惠父母,中、右為少女時期的樸槿惠。
高中時期,樸槿惠的學習成績一直是第一名,不過也有“過度成熟”和“因過度慎重而沉默寡言”的評價。
由于曾在偽滿洲國生活的母親會說中國“東北話”,樸槿惠也自小精通漢語。樸槿惠受家世影響,十分熟悉中國文化,從小學起她熟讀《三國志》,尤愛趙云。
雖然母親陸英修非常希望樸槿惠學習史學,但她卻考入了西江大學電子工學系。母親曾經多次說,“槿惠好像沒有選擇普 通女性所選的平凡道路”。
圖為樸槿惠和母親、妹妹、弟弟一起在冰上玩耍。
在青瓦臺,樸槿惠見證了父親締造的漢江奇跡:韓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新鄉村運動以及五年規劃等等。
樸正熙重視經濟,他提出對待工人像家人一樣;另一方面,他嚴控言論,打擊知識分子與輿論領袖。這些政策奠定了韓國經濟發展的基石,也大致建構了今日樸槿惠的支持者與反對者。
樸槿惠生于這樣一個家庭、有著這樣的父親,對她而言也許是個沉重包袱。樸槿惠人生的第一次轉折,是母親的遇刺身亡。
1974年8月15日,其母陸英修在陪同樸正熙出席國家劇院舉行的光復29周年紀念活動時,被僑居日本的朝鮮人文世光試圖射殺樸正熙,卻射中了坐其身后的夫人陸英修,陸英修頭部中彈后送院不治,樸槿惠自此失去了母親。
圖為陸英修遭槍殺的影像
樸槿惠1974年從韓國西江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畢業后,即奔赴法國留學。但很快,她就收到來自家鄉的噩耗--母親遇刺后,樸槿惠立即放棄學業,回國陪伴在父親左右。
樸槿惠態度低調,佩戴母親遺留的首飾,繼承了母親優雅的衣著品位。
獨裁者家庭的子女,大略必須服從家庭第一。由于父親不肯續弦,年輕的樸槿惠代替母親履行“第一夫人”的責任。
“她從小就學會了政治和外交等治國經驗,這是她的很大優勢之一。”韓國檀國大學學教授金珍鎬表示。
從22歲到27歲這五年間,樸槿惠一直陪伴在父親身邊,充任韓國的第一夫人的角色。相較于不茍言笑的父親,樸槿惠多了幾分親民的氣質。在樸槿惠當時的日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現在我的最大的義務是讓父親和國民看到父親并不孤單。灑脫的生活,我的夢想,我決定放棄這所有的一切。
有學者認為,樸槿惠并不是被當作政治家培養的,但充當“第一夫人”的五年經驗,對于從政者來說足夠了
70年代的韓國發展迅速,但政治體制不甚完善。樸正熙的鐵腕手段觸動多方利益,日益顯出其弊端。
1979年10月26 日,樸槿惠人生的第二次轉折到來。這一天,她的父親樸正熙到情報部長金載圭官邸吃晚飯。席間樸正熙斥責金載圭工作不力,金載圭一怒之下,拔槍將總統射殺。據稱樸槿惠聞此噩耗時,第一句話問的是:“前方(指南北朝鮮交界)有無異狀?”支持者說,樸槿惠并非不關心父親生死安危,而是以大局為重,怕父親死后政局動蕩。
圖為樸槿惠和妹妹在父親的葬禮上。
樸正熙遇刺身亡之后,韓國民主化運動興起,“樸正熙”一派一時成為過街老鼠。樸正熙死后,樸槿惠和弟弟妹妹離開了青瓦臺,回到老屋中居住。
隨后的韓國總統全斗煥掀起了一場批判樸正熙的運動。在這一局面下,27歲的樸槿惠被迫遠離政壇,銷聲匿跡近20年。
父親的死對樸槿惠打擊巨大。她身上開始出現不明斑點,沒有醫生能確切診斷。
樸槿惠曾在1981年的日記中這樣寫道:“痛苦是人類的屬性,它能夠證明人還活著。”
圖為樸槿惠在祭奠父親。
父親遇害后,樸槿惠攜兩位弟弟黯然離開青瓦臺,但卻未得到國民的同情,抗議者指責她父親的鐵血政權。
父母的相繼離去,不僅令樸槿惠經歷喪親之痛,同時遭遇了令人心寒的背叛。
樸槿惠曾在電梯里見到了樸正熙時期的一名部長。她高興地招呼“您好”,但此人直到出電梯都沒有看她一眼。“她的父母都被人殺死了,她很難相信其他人,不會將自己的感情表現出來。”韓國資深媒體人李成賢對記者表示
此后的近20年里,樸槿惠徹底遠離政壇,其間她曾在女童子軍、嶺南大學和一家教育基金會等非政治機構任職,但時間并沒有磨滅她的政治熱情。
上世紀90年代末韓國金融危機以來,人們開始懷念樸正熙時期經濟的高速發展。在韓國媒體對歷史人物和歷屆總統的民意調查中,樸正熙名列榜首。此時,樸槿惠也適時地回到了公眾視線。
兩場刺殺讓樸槿惠失去父母,他們一個死于朝韓冷戰中的敵對仇恨,一個死于獨裁統治的自身危機。樸槿惠告慰父母的唯一途徑,是以相反方式投入他們未竟的建設事業——用寬恕消融仇恨,用和解終結獨裁。
1997年,樸槿惠加入韓國大國家黨,次年在父親樸正熙的出生地——慶尚北道和大邱贏得中期選舉,當選國會議員,當時她競選的 口號就是“為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盡一點力”。
爭議也伴隨而來。“她不開放,不與任何人溝通。她不熱情,也不冷酷,只是冷冰冰的,一直都這樣。
樸槿惠與所有人保持距離,這是她的標志。”一名曾經和樸槿惠共事的人這樣評價她。
也有很多人批評樸槿惠沒有自己的想法,或者不知道她的心里在想什么。不過樸槿惠的幕僚說,“她很和氣,辦事冷靜,很客觀,用機械的方式來分析事情。”
樸槿惠在選民面前極力展示親民形象。她提出“國民大團結”主張,深入湖南地區爭奪在野陣營選票。樸槿惠主導成立的國民大團結委員會中包括其已故父親樸正熙政權執政時期曾受到壓迫的人。
雖然在野陣營將樸正熙時代的過失與樸槿惠聯系在一起,但樸槿惠為此道歉并采取“與過去和解”的方式予以應對。
樸槿惠競選團隊的負責人權寧世表示,樸槿惠率先提出經濟民主化和福利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主黨的攻勢。
其政策參謀安鐘范議員表示,樸槿惠跟隨了以公平、正義為核心價值的時代變化。
自從樸槿惠加入大國家黨(新國家黨的前身),她先后5次高票當選國會議員,獲稱“選舉女王”。
2004年,當大國家黨由于政治丑聞瀕臨絕境,樸槿惠挺身而出當選黨首,她賣掉黨部大樓“還債”,走遍全國表達“悔改”,并搭建帳篷作為“黨舍”。
一年之后,樸槿惠成功帶領“男人黨”大國家黨重返第一大黨位置。
隨后,樸槿惠的政治天賦得到了極大的施展。她先后出任政黨的副黨首、黨首,連續5次當選國會議員,被稱為“選舉女王”。
2002年5月,樸槿惠以平民身份赴平壤訪問朝鮮,受到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接見。
在抵達平壤后的第二天晚上,時年60歲的金正日來到樸槿惠下榻的賓館,與她進行了約1個小時的談話,然后又與她共進晚餐。
用樸槿惠的話說,那“雖然是初次見面,但是,也許是父輩之間的歷史緣故,我們之間所談的一切都非常坦率,開誠布公”。
樸槿惠2004年接受外媒采訪時說,當時向金正日提議“作為(南北領導人的)后代,我們共同努力維護和平吧”,金正日回答說:“? 冒傘!? 樸槿惠在宣布參選總統時表示,如果當選她將努力推進朝鮮半島“信任進程”。此次的朝鮮之行,讓樸槿惠獲得國內的一致好評。
與金正日會面時,“父親遭暗殺事件是否有朝鮮背景”一事,得到了金正日的證實,但金正日也同時表示朝鮮最高層當時對這些事并不知情。
樸槿惠批判了前政府的對朝“陽光政策”與現政府的對朝強硬政策。
她說:“歷屆韓國政府均往返于軟硬兩種基調開展對朝政策,并沒有產生根本性的變化。韓國應該重新制定對朝政策。”她解釋稱,均衡政策并不單純是采取強硬或柔和的立場,而是指韓國和朝鮮之間安保與交流合作的均衡。
圖為2002年5月,平壤,樸槿惠與金正日會談。
樸槿惠還精通英語和漢語,這使她在處理外交事務時具有一定的優勢。她曾經獲得臺灣文化大學名譽文化博士稱號。
2011年11月,作為大國家黨前代表樸槿惠應邀訪華,顯示出“流利順暢”的漢語實力。此外,樸槿惠還喜歡中國哲學,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 蘭的著作《中國哲學史》。”
在訪華晚宴上,她在沒有原稿的情況下用漢語講了近3分鐘的致詞,并用漢語接受采訪。她在訪華期間顯示出“流利順暢”的漢語實力,著實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樸正熙被刺殺后的數十年里,他的榮與辱,一并傳承給了女兒樸槿惠。被戲稱為公主的樸槿惠,背負著韓國人對父親的愛,也背負著國民對他的恨。
樸槿惠的支持者主要是保守的中老年選民,一些年輕人認定鐵腕執政18年的前總統樸正熙是“獨裁者”,把這種反感轉移到樸槿惠身上。
圖為反對者的諷刺漫畫:樸槿惠生出了一個孩子,相貌酷似其父親,還戴著一副象征獨裁者的墨鏡。
2006年5月20日,樸槿惠作為黨首在首爾參加地方助選活動時,遭到一名男子用文具刀在其右臉上劃出長達11厘米的傷口。樸槿惠被刺傷后送往醫院做手術,共縫了17針。樸槿惠沒有被嚇倒,次月11日,她首次宣布參選大國家黨總統候選人,可惜在黨內競選中敗給了后來當選總統的李明博。
當樸槿惠被問到如何看待其父執政期間曾錯殺8位青年學生的“人民革命黨”后,學生被平反的事件時,她為父親抱屈的心理溢于言表。此言一出,選情急轉,一周內,支持率從35%直掉到31%。為了“止血”,樸槿惠之后對歷史問題改了口,稱“政變事件和人民革命黨事件破壞了憲法價值,阻礙了政治發展”,她表示“我充分認識到失去家人的痛苦,我將竭盡全力治愈這種傷痛”。樸槿惠后來還向盧武鉉墓地獻花來表明她對左翼人士的虧欠之意。通過這些挽救活動,支持率重回到35%以上。
圖為樸槿惠向盧武鉉墓地獻花。
2012年,樸槿惠再度出山,贏得國會選舉,并于7月10日正式宣布參選總統,有意成為韓國歷史上首名女總統。
于是,如何評價自己的父親成為樸競選過程中相當重要的議題。
2012年7月16日,樸槿惠在電視辯論時曾表示“政變是父親不可避免的選擇,是將韓國建設成今日韓國的基礎”,“是對還是錯,應等待國民和歷史作出判斷”。
相比對手文在寅的親民作風,樸槿惠的形象比較保守僵硬。為了贏得當下年輕人的選票,樸槿惠展開了各種“賣萌親民”攻勢。
未婚的樸槿惠承諾以強勢母親的領導方式,在全球經濟陷入困境時帶領國家面對挑戰。
她曾保證會讓樸正熙時期“讓我們過好生活”的奇跡重演。
圖為樸槿惠的各種生活照,在照片中,她拔蘿卜,彈鋼琴,逗狗,運動,逛街,形象十分親民。
樸槿惠為以男人為中心的大國家黨帶來一股清風,她佩戴母親的首飾,模仿母親發型。
許多韓國人認為,樸槿惠具備傳統韓國婦女的溫柔、有禮、安靜和耐心,同時又繼承了父親的鋼鐵意志。也許正是她親民的作風,篤定的意志,幫助她贏得了最終的總統大選。
2012年9月24日,韓國釜山,韓國新世界黨總統候選人樸槿惠( Park Geun-hye)同競選辦公室的大學生工作人員一起大跳近期非常流行的江南style
生為前總統樸正熙之女,樸槿惠在年輕時嘗盡人生的大悲大喜。青瓦臺中的萬眾矚目,“冷宮”歲月里的人情冷暖,政敵的責難,百姓的非議,如今都沉淀在她慈愛的笑容里。與之一起沉淀的,是韓國從獨裁走向民主的滄桑史詩。
她能不能走出父親的影子,摘掉人們的有色眼鏡,取決于是否能像她自己承諾的那樣照顧人民、應對朝鮮威脅,開啟嶄新的時代。
2012年美國“時代”雜志亞洲版12月17日以“強人之女”為題大篇幅報道樸槿惠的人生歷程。
圖為時代雜志封面。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10142.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