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中國“無根化社會”的危機

我們知道,根是植物的營養器官,吸收水分和養分,同時還起到穩定植物的作用。根深才能葉茂,沒有根的植物難以久存。而一個社會和一個人,也有“根”,即便看不見摸不著,其作用也是巨大的,可如今,中國社會、中國人,不論作為一個整體還是單個人,正處在“無根化”中……

                         “無根化”的身體

中國“無根化社會”與城鎮化有著直接的關系。時下,城鎮化如火如荼,飛奔前進,中國進城農民工,正經歷更新換代。新生代農民工占據了外出農民工的大部分,約一億人,他們向往城市生活,其實進城務工后,大部分也生活在城市,反而是鄉村回去的少了。

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是比較尷尬的,他們在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上,更接近城市居民,尤其是在這個網絡時代,基本算是削平了鄉村青年和城市青年的信息鴻溝,讓他們處在了一個同一個起跑線上,最典型的是,有些新生代們在追求社會潮流方面,不遺余力,不惜血本,他們能夠嫻熟地利用互聯網,愛網購,愛使用網絡熱詞和流行語,甚至用幾個月的工資買個蘋果手機……

但,他們的戶口在農村,家在農村,難以突破橫亙在鄉村與城市的種種藩籬。其中,最有殺傷力的是,付出很多卻收入低廉。與之相對應的是較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辛苦一天的收入或許都不夠看一場電影或吃一次西餐的開支。更不用說讓城市居民都難以企及的高房價了,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辛苦一年的純收入可能都難以買得起一平米的房子,即便在二線、三線城市的房價也是農民工望塵莫及的,月工資普遍在兩三千,除去開支也就剩個一兩千,極少數能夠達到三四千,即便每月剩個兩三千,在動輒每平米七八千甚至上萬的城市里,一樣杯水車薪。

據調查,只有百分之十幾的新生代們愿意回鄉村。留在城市里是他們的夢想,“寧愿城市里的一張床,不要農村的一間房”,他們的意愿是堅定的,可現實是殘酷的,真正能夠在城市里長久生存下去的寥寥無幾,也就是說,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注定難以留在城市,這幾乎是難以改變的宿命。

他們夾在城市與鄉村,游走在繁華的城市和落后的鄉村之間,焦慮、猶疑、彷徨,偌大個中國,竟然沒有留身之處。在戶籍身份上,他們被稱之為“農民工”可實際上,新生代們在生活方面和城市人并無多大差別,他們在心理上已經是城市人了,但并沒有融入城市,也沒被城市接納,他們是“夾縫的一代”,是“夾縫人”,是“第三種人”。

有著相似命運的還有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曾幾何時,讀大學被譽為“魚躍龍門”,意味著命運的改變,而今,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逐年遞增,理想的工作愈來愈難找。他們面臨的壓力更大,農村的孩子能考入理想的大學,已實屬不易,對于很多農村家庭來講,能夠供完一個大學生不欠債,就算不錯了。

很多農村出身的大學生,他們讀書花掉了家里的積蓄,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幾乎沒有任何資源可以憑借,沒法拼爹、拼關系,只能靠自己。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他們比進程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們更沒有理由回去,他們留在城市里的意愿更為堅定。

于是,大學生“蟻族”誕生了,他們中只有少部分能夠順利地找到好工作,并能夠在城市里立足,其余的只能寄居在城市的邊緣,吃著泡面,擠著公交車,幾個人合租在低矮的狹小空間里,苦苦地煎熬著、等待著……

大學生的工資并不比農民工多多少,他們也面臨著高生活成本和高房價,還有種種限制,他們也屬于“第三種人”,在城市里漂著,漂來漂去,除了有理想,幾乎一無所有。他們是“無根一族”,他們想在城市里扎根,可活生生的現實卡住了他們的夢想,一切都處在一種不確定性中,他們不知道何處才是他們棲息的家園。

                          “無根化”的情感

倘若說,城鎮化導致的社會流動,造就了“無根一族”,那么,情感的“無根化”幾乎是每個群體都面臨的問題。據2012年中國青年發展藍皮書——《新世紀中國青年發展報告(2000-2010)》,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相對較淡薄,這導致了他們婚姻穩定性下降,使得一些由生活瑣事引發的“婚姻死亡”現象越來越多,目前,北京、上海的離婚率已超過1/3,從年齡結構看,2235歲人群是離婚主力軍。

引人注意的是,情感的“無根化”呈現兩極分化,出現城市和鄉村的二元結構。在城市,眾所周知,這幾年剩男剩女不斷增加,結婚年齡普遍推遲。雖然,剩男剩女們往往條件比較優秀,他們對婚姻的質量要求也更高,一般不會輕易湊合,“寧缺毋濫”,在喧囂的城市里,尋找著另一半。

這幾年,電視相親大熱、網站大火以及種類繁多的現場相親會等,各種形態的媒體上,城市里的很多角落里,人們都在相親。可以說,我們處在了一個全民相親的時代,十幾歲到七八十歲,都在忙著相親,尤其是現代通訊工具的發達,給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帶來極大便利。

縱使如此,不得不說,頻繁的相親反而讓現代人更寂寞,更孤單,媒體經常報道,富豪海選相親,美女應者云集。不管是有錢的還是沒錢的,都渴望純粹的愛情,這又不是有錢就能夠買到的。人人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那份純真的愛情,卻又充滿狐疑。

不斷攀升的離婚率,讓很多人失去了對愛情、對婚姻的信仰。這個社會信任不斷解體的時代,幾乎沒有人愿意足夠信任另一個人,據報道,中國離婚率已連續7年遞增,“中國式離婚”成為一個令世人關注的現象。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離婚人數和離婚率持續上升,近5年來增速明顯,增幅高達7.65%2009年,全國120多萬對夫妻喜結連理,但有196萬多對夫婦離婚。

婚姻正在脫離“必需品”的趨勢,正如圍城一樣,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婚姻的穩定相逐年下跌,而離婚的成本又是很低的,尤其是80后成為結婚的主流以后,稍有不和就可離婚,甚或“閃婚”、“閃離”都不是什么稀罕事。當一些人過夠了圍城生活,想出來,以及另外一些人憑借優越的條件“挑肥揀瘦”時,還有一些人正為結婚的門檻兒奮斗。

這一群體中的很多人往往自稱“屌絲”,又窮又挫,和“高富帥”相比簡直就是完敗,所以他們在婚姻市場上很不受歡迎,外表長的不怎么樣,物質方面又極其匱乏。這群人買不起房子,連工作可能都不怎么體面,他們很難會受到愛情女神的眷顧,在社會的角落里暗自神傷,靈魂四處漂泊,他們渴望愛情,渴望婚姻。

可見,這個社會上,有太多的人感情“無根”。情感的“無根化”也正是這個社會的特征。一個人情感沒有歸宿,沒有依托,精神上容易陷入困頓,容易陷入焦慮之中,心理上容易失衡。

                        “無根化”的心靈 

伴隨社會信任的解體和價值體系的式微,在豐裕的物質面前,反而迷失了。中國社會上的很多人,都在時不我待地追逐著,不管是被迫或心甘情愿,他們急躁、焦躁、暴躁,為了一個小事都能大打出手。少有人在乎自己的心靈需要。

心靈,這個正在遠去和模糊的背影,在這個社會異常顯得孤苦和無奈。看看大街上的中國人,大都來去匆匆,你追我趕,鮮有人駐足慰藉下自己的心靈。

迫于生活逼仄的現實,很多中國人為衣食住行奔勞,就像一個焦慮的陀螺一樣,旋轉個不停。很多人的生活模式化了,吃飯、睡覺、工作,如此循環往復,連休息的時間都匱乏。也或許,很多人被固化的生活模式所俘獲,純粹依靠生活的慣性,維系生活。

心為物所役,而今尤甚。很多人活著的幸福感,源于對物質的大量占有,盡管已經衣食無憂,還在奔忙,企圖占有更多,并欣然享受,物質占有過程中所帶來的滿足感,以及所附帶的名利。自己的精神世界,似乎是可有可無的,倍受冷落,蜷縮在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里。

喪失了心靈,只顧追逐物質的社會,往往會走向一種墮落。其實,最典型的就是,食品安全,國人已經達到了“易糞相食”的地步了。三聚氰胺事件讓眾多無辜的嬰兒都慘遭毒害,毒大米、地溝油、毒膠囊、塑化劑……食品安全領域近乎全線潰敗,底線屢屢失守。而這底線失守的背后,是社會評價體系的單向度扭曲。

一切以占有物質利益為目的,不擇手段,沒有相對純凈的心靈,人性的丑,必然不受約束,猶如脫韁的野獸,肆意禍害。丑聞層出不窮,昭示著一個心靈無根化的社會。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6/153.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