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揭秘——
面對學生,她能夠見子打子,見招拆招,臨場發揮。而這不是天生聰慧,而是做事有鋪墊,行事有預謀,懂得未雨綢繆、步步鋪墊,然后才水到渠成的。
身為班主任,她不強迫學生,講究德育滲透,講究教育手段的隱蔽性,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在自然狀態下接受教育。
而她帶的班級,無一例外地優秀,學生的心態、性格都比較好,升學或者就業后,都有較強的可持續性發展,且具有長效競爭力。
《班主任之友》雜志社主編熊華生博士把她譽為“中國最優秀的班級敘事者”,中國教育學會理事、著名德育特級教師張萬祥把她的“德育預設”稱之為“班主任領域的一大發明”。
她就是廣東省深圳市光明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鐘杰,全國知名班主任,班級自主化管理實驗領軍人物。
這一周,小編帶你走近鐘杰。
從“管”到“變”的觀念轉化
我的教育理念經歷了兩個字的轉換,即從“管”轉變為“變”。
一、“管”字當頭的失敗者
曾經,我也是一個“管”字當頭的班主任,認為無論帶什么樣的班級,只要把學生“管”住了,就是一個成功的班主任。為了將學生牢牢管住,我不得不對自己進行“全副武裝”——“黑臉包公”配著“打狗棍”,外加一副火爆脾氣。我就像滅絕師太一樣,打著“正義”的幌子,咬牙切齒地要將所有的“邪惡”趕盡殺絕。這樣做的結果是班級表面平靜了,學生看起來也溫順了,但我卻突然感覺心力交瘁、心灰意冷,差點兒轉做他行了。
由于我“強悍”的個性以及超強的控制力和執行力,我所帶的班級不論何時,看起來都是風平浪靜。學生只要看到我的影子,都會嚇得躲避、逃竄。有兩個經典片段讓我至今既慚愧又后悔。
某天下課,學生在走廊上嬉鬧,我聞聲而出。學生看見我從辦公室出來,嚇得趕緊往教室里鉆。其中一個學生由于背對著我,在同伴們逃竄的時候還不知道是什么情況,等到同伴們作鳥獸散后,轉身,一眼看見了我,便急忙往教室沖去,卻“咚”的一聲撞到了門框上,額頭上頓時多了個拇指大的“鵝卵石”。他捂住額頭,兩眼淚汪汪的,卻不敢吭一聲,委屈、絕望、無助地看著我,其他學生也傻了一般,不知所措地望著我……
學生對我的恐懼并沒有讓我有一絲成就感,相反,每每想起他們的眼神,我的心靈就會飽受炮烙之刑。烙在心底的愧疚痕跡,我一輩子都擦不掉。
還有一次,我吃過午飯,信步朝男生宿舍走去。走到距離男生宿舍大概50米的地方,我看到我班男生在宿舍門口頭挨著頭圍成一團。我好奇地大喊一聲:“你們在干什么?”他們聽到聲音紛紛扭頭,一看是我,嚇得四處逃竄。其中一個男生穿著一雙泡沫涼鞋,沒了扣絆,再加腳底有汗,跑得又急,失去了平衡,“哐當”一聲,摔了個“狗啃泥”。我把他扶起來,訓斥道:“狗搶屎啊?跑那么快!”他沒有辯解,怏怏而去。
我心里很清楚,“管”字當頭的教育理念讓我成了一個失敗者。捫心自問,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孩子,每每看到我,就像看到猛虎一般害怕,“苛政猛于虎”,這是怎樣的一種師生關系?一個讓學生畏懼得不敢對視的老師,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始終都是一個失敗者。
二、“變”字帶來的驚喜
后來,我做了母親,心也柔軟了很多。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我不斷反思,開始讀書,試著用真心愛我的學生,換位思考去理解和接納我的學生。
沒想到,我的轉變,讓我收獲了教育人生的兩大驚喜:一是2005年,我帶的班級在中考時考出了我所在學校建校以來的最好成績,我也因此評上了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職稱;二是我的學生給了我很高的評價,我在他們心中,是最優秀的班主任,是他們此生最難忘懷的“親人”。
教師要改變不堪的教育現狀,首先要轉變心態,其次是轉變教育理念,最后是轉變教育行為。
首先要轉變心態
說來慚愧,我并不是因為熱愛教育才選擇教師這個職業,而是在家人和老師的“鼓勵”下,為了擺脫農民身份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教師。我只有一個念頭——混!不用說,帶著這樣的心態是做不好教育的。學生和我,表面上是分離的,感情上是疏離的;家長和我,要么沒有交流,要么就是對立。
后來,是一個學生“救”了我。他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開始接納和熱愛自己的學生。我的教育心態由混日子變成了詩意地棲居。
其次是轉變教育理念
我的教育理念的轉變,得益于我的勤讀不倦。最初,我對教育的看法是非常膚淺的,我沒有認真思考過什么是教育。后來,書讀得多了,眼界開闊了,開始思考教育的含義。尤其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書,讓我如醍醐灌頂。我非常認可他的觀點——教育首先是一種人學。既然教育是一種人學,那么教育的一切就要從人出發,以人為本,分析人,關注人,發展人。總之,教育者所從事的工作都要與人的健康成長有關。有了這樣的理解后,我做事情時會思考:這樣做,對孩子的終身發展有好處嗎?能不能給學生帶來可持續發展?如果對學生的成長不利,哪怕冒著被別人誤解,甚至被學校領導、同事邊緣化的危險,我也不會做。相反,如果對學生的成長有利,我會千方百計地去做,并且努力做到最好。
最后是轉變教育行為
教育理念的轉變自然而然地改變了我的教育行為。比如,以前進教室,一看到學生說笑嬉鬧,我就會很煩躁,惡狠狠地吼。可是現在,我會做個暫停的手勢,微笑著說:“親愛的孩子們,請把動態變成靜態。”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留在學生臉上的是理解的微笑。
我在處理一些小的違紀行為時,也比以前更有技巧,更有藝術,不僅省力,而且有奇效。有些學生總愛在課堂上小聲說話,這種違紀行為,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我是采取另類懲戒——讓他們為班級做一件好事,或者講一個故事,但必須把大家逗笑;或教我做一種游戲,且必須把我教會(我有時佯裝自己奇笨無比,無論學生怎么教都教不會,讓他們很抓狂)。更有趣的是,我會要求違紀的學生與我一起演情景劇。我做學生,他做老師。他要給大家上五分鐘的課,此時,作為學生的我就在下面搗亂,常常令他尷尬萬分,有時甚至會把他氣得七竅生煙。這樣的情景劇演了兩三回之后,課堂上再也沒有了違紀現象,每個學生眼里都閃著求知的光芒……
這些轉變,讓我成長為一個成熟的班主任。但我并不滿足于現有的成績,因為教育是一個值得探索的終生的事業。
三、既要做扁鵲,更要做扁鴻
在很多人眼里,我儼然是一個優秀的班主任。相反,當我重新閱讀曾經寫的教育敘事時,總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忙碌的消防員。我能不能換一種做法,讓自己工作起來更加從容、更加有效呢?我想起了扁鵲三兄弟的故事。
某日,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醫術最好呢?”扁鵲回答說:“大哥扁鴻最好,二哥扁雁次之,我最差。”文王再問:“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鵲回答:“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人才知道他的醫術好。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剛剛發作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們的鄉里才小有名氣。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看見的都是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所以他們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扁鴻的做法給了我很多啟示,那就是不論是治病,還是班級管理,最好的措施就是預防。
在組建班級的第一個學期,最重要的是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我會尋找各種機會幫助學生樹立“人”的觀念。我想讓學生永遠記住:做人就要有做人的樣子。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正念、正思就會無聲地滲入學生的心田。在這之后,我才會把一些做人的道理傳授給學生,比如同情、誠信、寬恕、自控、自我激勵以及如何說話,等等。
中學階段的學生已進入青春期,我會把學生的思想工作重點放在性教育上。在進行性教育之前,要先教會學生自律,一個懂得自律且能自律的學生,既不會損人,也不會害己。
中學生中考的備考壓力不言而喻。此時,我會把德育工作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心理疏導上,塑造他們良好的心態,幫助他們積極地面對考試,讓備考壓力下的他們擁有一顆平常心。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會有很多讓教育者始料不及的問題發生,而經過預設的層層鋪墊的教育,則會給孩子的心靈點燃一盞明燈,指引著他們走向成長的康莊大道。
編輯:吳潔瓊
(文章源自《這樣做班主任才高效》,鐘杰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內容有刪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61220/74991.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