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導讀:最初諾貝爾的遺產只有3100萬瑞郎,從1901年至今的114年里,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遠超過諾貝爾的遺產,那為什么還能有錢發獎金呢?諾貝爾獎之所以能夠持續不斷發放,要歸功于投資理財。

為什么諾貝爾的獎金永遠發不完?要歸功于投資理財錢生錢

諾貝爾


 

  每年的12月10日是一年一度諾貝爾獎頒發的日子,總會引起全世界的關注,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了有史以來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引發全國熱議。

  諾貝爾獎,是有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96年去世后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創立的,最初分設了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平5個獎項,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前一年在這些領域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量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了“瑞典國家銀行幾年諾貝爾經濟科學獎”。

 諾貝爾獎從1901年首次頒發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14年,其每單項的獎金卻如下表基本呈逐年遞增態勢。

時間

獎金(克朗)

1901

15萬

1980

100萬

1991

600萬

1992

650萬

1993

670萬

2000

900萬

2001

1000萬



2011

1000萬

2012

800萬

2013

800萬

2014

800萬

  我們做一個簡單計算就發現,從1991到2014年,諾貝爾獎總共發了16335萬克朗,已經遠遠超出最開始的3100萬。

  那么,為什么諾貝爾獎金永遠都發不完呢?

1、諾貝爾獎發放的前60年里,基金一直在貶值

  諾貝爾基金會成立于1896年,最初由諾貝爾捐獻的的3100萬克朗(即980萬美元)組成。諾貝爾在遺囑中明確說明需將自己的財產進行安全可靠的投資,因而基金會成立初期,基金會投資策略相當保守,將該筆資金完全投資與銀行存款和公債上,避免任何有風險的投資。

  然而,由于銀行存款和公債投資收益的有限性,諾貝爾基金隨著每年獎金的發放和基金會運作的開銷,加之賦稅較重,經營狀況很不理想,一度面臨經營不下去的風險。50多年后,諾貝爾基金的資產已經流失了將近60%,到了1953年基金會的資產支撐下300多萬美元,加上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當吃的300萬美元只相當于1896年的30萬美元,原定的獎金數額日益減少,基金似乎面臨著破產的風險。

2、基金會轉變投資方式,增值近92倍

  1953年,由于諾貝爾基金會運營的不順利,瑞典政府開始允許基金會獨立進行投資,可以將資金投放在股市和不動產方面,此后,諾貝爾基金會投資收益開始逐漸好轉,1968年,瑞典銀行捐出大量資金給基金會,進一步促進了諾貝爾基金會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進入了資本市場發展的黃金時期,此間,全球股市增長迅速,不動產也不斷增長,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持續增值,其經濟狀況已經大為改觀。

  1990年初,諾貝爾基金會在瑞典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將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大大賺了一筆。2000年1月1日,基金會的投資規則有了新的改進,允許將資產投資所得用于頒獎,而不像過去那樣,獎金只能來自于直接收入,即利息和紅利。它也意味著基金會可將更高比例的資產用來投資股票,以獲得更高的回報。

  從2001年開始,諾獎金額已經上漲到1000萬克朗,并一直維持到2011年,截止2011年,諾貝爾基金會總資產高達28.6億克朗,已經是設立之初的92倍了。

3、投資有風險,基金會單項獎金于2012年下調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諾貝爾獎基金產生了很大沖擊。根據諾貝爾基金會2011年年報顯示,由于全球股票市場不振,基金會股票投資當年虧損了1900度萬克朗。因此,從2012年開始,諾貝爾單項獎金金額降低了20%,由原來的1000萬克朗降低到800萬克朗。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商業之上和浮夸盛行的文化中,諾貝爾獎在遵循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原則下,將成就大小作為唯一的評選標準,且不論“完美無瑕,不受任何偏見玷污”的現實可能行,諾貝爾獎在激勵科學進步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簽名人艾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經過鄭重的考慮后特此宣布,下文是關于處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財產的遺囑:

  在此我要求遺囑執行人以如下方式處置我可以兌現的剩余財產:將上述財產兌換成現金,然后進行安全可靠的投資;以這份資金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將此利息劃分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一份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

  一份獎給在醫學和生理學界有最重大的發現的人;

  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

  對于獲獎候選人的國籍不予任何考慮,也就是說,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誰最符合條件誰就應該獲得獎金,我在此聲明,這樣授予獎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為什么諾貝爾的獎金永遠發不完?要歸功于投資理財錢生錢

諾貝爾的遺囑 


  起死回生的諾貝爾獎金

  諾貝爾基金會成立于1896年,由諾貝爾捐獻980萬美元建立。基金會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確規定這筆資金被限制只能投資在銀行存款與公債上,不允許用于有風險的投資。

  隨著每年獎金的發放與基金會運作的開銷,歷經50多年后,諾貝爾基金的資產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該基金會的資產只剩下300多萬美元。而且因為通貨膨脹,300萬美元只相當于1896年的30萬美元,原定的獎金數額顯得越來越可憐,眼看著諾貝爾基金走向破產。

  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于是求教理財專家,將僅有的300萬美元,聘請專業人員投資股票和不動產。新的理財方式一舉扭轉了整個諾貝爾基金的命運,基金不但沒有再減少過,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總資產還增長到了5.41億美元。

  金融學上有一個簡便的復利估算方法叫做“72法則”。用72除以回報率可以估出本金倍增或減半所需的時間,反映出的是復利的結果。舉例來說,假設最初投資金額為100萬元,年利率10%,那么是本金增長到200萬元需要得7.2(72÷10 = 7.2)年的時間。愛因斯坦曾說過“復利的威力比原子彈還可怕”。

  五色土抵押債案例

  2003年,一個投資客戶拿100萬做上海的房產抵押理財,年利率是10%,一年后本息110萬元。然后110萬繼續理財,年10%,第二年的本金110萬產生利息11萬,本息合計121萬元;第三年再拿121萬繼續理財,本息合計133.1萬,到第七年,本息合計194.8萬,接近2倍,到2015年,經過十二年的理財,本息合計為313.8萬,超過了3倍,以此類推,這就是復利的魅力。

  人生也有復利

  復利只是一個中性詞,使用的目的不同,產生的結局是大不同。每天,差之毫厘,結果是,謬之千里。

  例如健康養生,二十歲時看上去人人身體都差不多,但為什么最后有人活到70歲,而有人卻活到90歲呢?就是每天一點小努力,一點小堅持,比如早睡半小時,少用一根煙、多笑一次、多鍛煉20分鐘……一直堅持,壽命自然會多二十年。

  例如學業事業,十年寒窗所回報的不僅僅是考進一所好的大學,而且會是更多:好的工作,待遇,認識更高層次的人,接觸更高的工作層面。而這些又會給你更體面的生活和更寬廣的見識,這是良性循環。而當初把時間荒廢在吃喝玩樂中的人,可能(不能說絕對)的結果是為糊口而忙,已經已無暇顧及自身的進步和長遠規劃,追不上前進的腳步了。這就是惡性循環。

  李嘉誠事業的復利案例

  李嘉誠先生從16歲開始創業一直到83歲時,白手起家67年,家產就已達260億美元,對于普通人這是一個天文數字,是不可想象的,李嘉誠也因此成為世界華人的首富。但是我們仔細來算,如果我們有一萬美元,每一年復利達到24%,用同樣時間,就可以做得同李嘉誠一樣出色。我們也許會在一兩個星期的時間里獲得比這高得多的收益,但事實上,成功的艱難不是在于一次兩次的暴利,而是持續的努力與保持。

  摘要:諾貝爾獎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因為獲得它可以說是對自己在某一領域或者某一研究的肯定與認可,不過讓人更為好奇的是,諾貝爾獎年年有,還分設很多獎項,而且最重要的是每位獲獎人都會獲得價值不菲的獎金。這年年都有的獎金為何“取之不盡”呢?

為什么諾貝爾的獎金永遠發不完?要歸功于投資理財錢生錢

為什么諾貝爾的獎金永遠發不完?要歸功于投資理財錢生錢(圖)

     諾貝爾獎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因為獲得它可以說是對自己在某一領域或者某一研究的肯定與認可,不過讓人更為好奇的是,諾貝爾獎年年有,還分設很多獎項,而且最重要的是每位獲獎人都會獲得價值不菲的獎金。這年年都有的獎金為何“取之不盡”呢?

    3100萬瑞郎增值90多倍

     據說,最初諾貝爾的遺產只有3100萬瑞郎,從1901年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諾貝爾獎,其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遠超過諾貝爾的遺產。最初諾獎金額并不高,1901年首次頒獎,根據諾貝爾當初的遺愿:獎金額度應該是一位教授20年的工資。但此后獎金數額開始縮水,甚至1923年已經降到了最低11.49萬瑞郎。盡管此后獎金名義數額在增大,但因瑞郎的數次貶值,實際價值一直難以達到1901年的水平。

     直到1991年,諾獎金額升至600萬瑞郎,才與1901年首次頒發的實際價值相當。也正是從1991年開始,諾獎金額連年上升,到2001年已經上漲到1000萬瑞郎,并一直維持到2011年。雖然2011年諾貝爾基金會投資不力,但總資產仍然高達28.6億瑞郎,是設立之初的90多倍。

  從投資國債到股票

     3100萬瑞郎竟然花了一百多年還沒有用完,還增值90多倍。為何諾貝爾獎金始終發不完?是因為投資理財,所以不但沒花光,獎金數額反而不斷上漲,基金的盤子也越來越大。

     據悉,諾貝爾基金最早只是投資于國債與貸款等安全的證券上。但是由于每年獎金的發放與基金運作的開銷,到1953年,該基金會的資產只剩下300多萬美元。為了能夠持續運營,諾貝爾基金會開始了投資股票、房地產為主的理財,由此資產快速增值,獎金額也不斷上漲。

     投資也有虧損

     雖然從1953年以后,諾貝爾基金會的經濟狀況已經大為改觀,但是20世紀80年代才迎來真正的黃金期。在此期間,由于全球股市增長迅速,不動產也在不斷升值,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持續增值。不過事情總是一波三折。1985年,瑞典又提高了不動產稅,令基金會的收益大打折扣。2000年1月1日,基金會的投資規則有了新的改進,允許將資產投資所得用于頒獎,而不像過去那樣,獎金只能來自于直接收入,即利息和紅利。它也意味著基金會可將更高比例的資產用來投資股票,以獲得更高的回報。

     當然,投資也有風險。諾貝爾基金會的2011年年報顯示,由于全球股票市場不振,其股票投資虧損了1900多萬瑞郎。因此,也從這一年開始,諾獎金額降低了20%,每項獎金由1000萬瑞郎降低到800萬瑞郎。

 

  很多人還在享受國慶假期之時,諾貝爾獎開獎周當地時間5日將拉開大幕。各大獎項到底花落誰家,網友們都拭目以待。在等待之際,不妨多了解一下諾貝爾獎背后的精彩故事。獎項緣何而來?獎金發了114年為啥還沒用完?獲獎者把巨額獎金花在什么地方了?

  諾貝爾獎的由來:一份差點被宣布無效的遺囑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命名的。諾貝爾生前立了一份遺囑,遺囑聲明,將自己的財產全部用來設立一個獎勵基金,“它的利息將每年以獎金的形式,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賦予人類最大利益的人。

  在諾貝爾遺囑公布之初,瑞典輿論一片譴責之聲,諾貝爾也因為沒把巨額遺產捐贈給瑞典,而被貼上了“不愛國”的標簽。甚至還有政客指責稱,諾貝爾設立獎金支持個別杰出人物,無助于社會進步。

  最令人喪氣的是,諾貝爾在遺囑中委托瑞典皇家科學院來評定物理學和化學獎金,而該院院長漢斯·福舍爾卻主張把諾貝爾的財產捐贈給瑞典皇家科學院,福舍爾還拒絕參加研究評獎細則的會議。

  此外,高明的瑞典律師們還對遺囑“挑刺”,稱遺囑存在法律缺陷。因為遺囑中沒有明確指出全部財產由誰來負責保管,進而指出,遺囑執行人無權繼承遺產,而繼承遺產的基金會又不存在。

  好在經過諾貝爾遺囑執行人的不懈努力,瑞典國王終于在1898年宣布諾貝爾遺囑生效,瑞典國會后來也通過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在1901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那邊,頒發了首次諾貝爾獎。

圖片

 

 

  諾貝爾獎項“5+1”:為什么沒有數學獎?

  諾貝爾獎最初只有5個獎項,分別是化學獎、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這是諾貝爾在其遺囑里早就規劃好的。遺囑提到,他遺產的利息將被平分為5份,給在這些領域有重大發現或貢獻的人。

  諾貝爾還提出,物理和化學獎金,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生理學和醫學獎金由在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授予;文學獎金由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文學院授予;和平獎金由挪威議會選出的一個五人委員會來授予。

  諾貝爾曾說過,獎項評選時不看候選人國籍,只要他值得,就應該授予獎金。

  除了這五大獎項,瑞典中央銀行又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增設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并于1969年首次頒獎,形成了現在的“5+1”六大獎項。經濟學獎作為后起之秀,也吸引了很多的關注。

  諾貝爾獎項設立了100多年,總會有人關心為什么沒有設立數學獎。史學家們的普遍看法是,諾貝爾忽視數學是受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的科學觀限制,他當時根本無法預見數學后來會在推動科學發展史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當然,還有一種比較充滿想象力的說法。有學者認為,諾貝爾不設數學獎與他本人愛情受挫有關。諾貝爾曾有一個比他小13歲的女友,后來他的女友和一位數學家私奔了,諾貝爾對此事一直耿耿于懷,后來一生未曾結婚。

  獎金發了114年還沒用完?投資理財錢生錢

最初諾貝爾的遺產只有3100萬瑞郎,從1901年至今的114年里,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遠超過諾貝爾的遺產,那為什么還能有錢發獎金呢?諾貝爾獎之所以能夠持續不斷發放,要歸功于投資理財。

  最初諾獎金額并不高,1901年首次頒獎,根據諾貝爾當初的遺愿:一位教授20年的工資。但此后獎金數額開始縮水,直到1991年,諾獎金額飚升至600萬瑞郎。此后連年上升,到2001年已經上漲到1000萬瑞郎,并一直維持到2011年。雖然2011年諾貝爾基金會投資不力,但總資產仍然高達28.6億瑞郎,是設立之初的92倍。

  3000多萬瑞郎花了114年還沒有用完,還增值92倍。為何諾貝爾獎金始終發不完?是因為投資理財,所以不但沒花光,獎金數額反而不斷上漲。諾獎完全是依靠投資理財的收入在繼續執行著諾貝爾的遺囑,理財專家的出色表現也延續了諾貝爾的夢想。

  諾貝爾基金會的錢投資過國債,也投過房地產和股市。但是,理財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

  2011年,由于全球股票市場不振,諾貝爾基金會的股票投資就虧損了1900多萬瑞郎。因此,諾獎每項獎金的金額也從1000萬瑞郎降低到800萬。

  高級知識分子怎么花巨額獎金?買房的挺多

  諾貝爾獎項的單項獎金已經高達800萬瑞郎,相當于600多萬人民幣。面對這樣一筆巨款,這些各領域的高級知識分子會怎么花呢?

  有報道稱,根據過往經驗,和平獎得主通常會把獎金捐給慈善機構;科學獎得主剛領獎后,通常需出席大量演講及會議,無暇考慮如何運用獎金;文學獎得主則通常不愿公開使用獎金的方法。另外,部分得獎者還會把獎金供科學研究之用或投資置業。

  諾貝爾獎基金會執行長海肯斯滕曾表示,大部分得獎者不會用獎金大肆購物,并稱他們運用獎金的方法,視乎其所屬國家及個人經濟狀況而定。

  不過,雖然獲獎者看起來對金錢都有些視如糞土,但是還是又不少獲獎者把錢用到“人間煙火”上。1993年的醫學獎得主夏普就花錢買了棟有百年歷史的老房子,2001年的物理獎得主克特勒也買了房子。2014年,中國人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拿著約7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在北京北五環外買了一套房。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10139.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