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文王之囿閱讀題及答案:

  閱讀題:

  1.下列加粗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殺其麇鹿者如殺人之罪——如:如同、等于

  B.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阱:陷阱,比喻誘人犯罪

  C.雉兔者往焉——焉:兼詞,予彼

  D.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禁:禁忌

  2.下列加粗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B.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是以后世無傳焉

  C.民猶以為大,何也/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D.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若是其大乎

  3.本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注釋] ①囿:古代畜養禽獸的園林。

  4.下列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在文獻上有說文王有七十里的園林,百姓還覺得小了。

  B.“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這正體現了孟子的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內容。

  C.“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孟子指出齊宣王所占有園林是不能與民共用的,所以民認為太大了原因。

  D.“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形象的寫出齊宣王所占的園林象陷阱一樣百姓不敢靠近,暗示了齊宣王的治國策略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5.本段孟子告訴的是什么道理?

  答案:

  1.D

  2.B

  3.主旨:與民同樂,即與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樂建立在對百姓的侵害之上。論證方法:對比文王與齊王的不同做法,由此造成百姓的不同反應。

  4.D

  5.孟子告訴齊宣王要實行“以民同樂”的親民政策,只有與民共同富有大自然,拉近百姓距離,才會得到百姓支持。

  原文:

  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譯文】

 

  齊宣王問道:“文王的園林有七十里見方,有這事嗎?”孟子答道:“在文獻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問:“竟有這么大嗎?”孟子說:“百姓還覺得小了呢。”宣王說:“我的園林四十里見方,百姓還覺得大,這是為什么呢?”孟子說:“文王的園林七十里見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鳥獵獸的可以去,是與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認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嗎?我初到齊國邊境時,問明了齊國重要的禁令,這才敢入境。我聽說國都郊區之內有個園林四十里見方,殺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殺人罪;這就像是在國內設下了一個四十里見方的陷阱,百姓認為太大了,不也是應該的嗎?”

閱讀題閱讀怯懦閱讀答案癡心石閱讀答案會呼吸的建筑閱讀答案大醫精誠妙手仁心閱讀答案祈求閱讀答案長在心上的眼睛閱讀答案雨夜的燈光閱讀答案父親的雨閱讀答案牛皮紙包著的月餅閱讀答案《孝心》小學閱讀答案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61216/72247.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