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穿透式監管才能教化“野蠻人”
原標題:葉檀:穿透式監管才能教化“野蠻人”
近日,關于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痛斥資產管理人為“野蠻人”的事件迅速占領了眾多媒體的各大版面,各方言論紛紛登場,甚至矛頭直指“險資”。目前,該事件依然在不斷發酵,大眾對舉牌、惡意收購、險資討論熱烈,并對如何管理教化“野蠻人”這一話題各抒己見,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穿透式監管能規范資本市場舉牌等行為。
矛頭直指險資
12月3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直指,“希望資產管理人,不當奢淫無度的土豪、不做興風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你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杠桿收購,行為上從門口的陌生人變成野蠻人,最后變成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這是在挑戰國家金融法律法規的底線,也是挑戰職業操守的底線。”同一天,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指出,保險公司如果通過各種金融產品繞開監管,償付能力監管、資本監管就變成了“馬其諾防線”,修得再好也沒有用。可謂是證監會、保監會齊齊發力。雖然沒有明確點名,但業內普遍認為,矛頭指的是保險系資金“買而不舉”、“快進快出”等投資行為。
近兩年來,險資舉牌A股上市公司頻頻發生,其中壓著舉牌線增持、減持的行為更是層出不窮。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至今,滬深兩市已有58家上市公司遭遇近百次舉牌,各路保險機構已經買入多家上市公司共計762.36億股股份。新華社點名七大保險系舉牌最為活躍:恒大系、寶能系、安邦系、生命系、陽光保險系、國華人壽系和華夏人壽系。每一次險資的介入必然伴隨著股價的劇烈波動,甚至對有些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構成影響。因此,監管力量的介入十分必要。
12月5日,保監會下發監管函,要求前海人壽暫停開展萬能險新業務。保監會要求前海人壽嚴格按照中國保監會監管函(監管函〔2016〕44號)及《萬能保險精算規定》等監管規定要求,規范萬能單獨賬戶管理,認真整改,不打折扣。對此,前海人壽表示,其萬能保險已暫停銷售。至于何時能恢復銷售,還需要等通知,并表示此前已售的保險產品并不受影響。
12月7日媒體報道稱,保監會檢查組已經進場前海人壽、恒大人壽。檢查的主要方向是對上述兩家保險公司治理規范性、財務真實性、保險產品業務合規性及資金運用合規性開展現場檢查,嚴肅懲處違規行為,切實規范其公司治理、業務發展和投資運作,維護市場秩序。
對于選擇上述兩家保險公司的原因,市場自然不難理解,亦在意料之中。自“寶萬之爭”起,前海人壽便始終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近來與南玻A(12.35 -0.32%,買入)管理層的紛爭更是鬧得沸沸揚揚;而恒大人壽“買而不舉”、“快進快出”的投資風格,更是引來監管約談,明確要求其秉持保險資金價值、長期和穩健的投資原則。這正是保監會加強監管工作的一部分。
今年5月至8月,保監會曾組織7個保監局對萬能險業務量較大,特別是中短存續期產品占比較高的前海人壽、恒大人壽等9家公司開展了萬能險專項檢查,并對發現問題的公司下發了監管函。
在此之前,前海人壽頻頻動用杠桿資金在A股舉牌,比如萬科A(24.74 -1.59%,買入)、南玻A、華僑城A(7.28 -1.36%,買入),并出現了提議集體罷免萬科董事會以及“血洗”南玻A原高管團隊事件。
萬能險是監管重點之一
在這里,可能會有人疑惑為何保監會會花這么大的力氣來治理萬能險呢?它和險資惡意收購是什么關系呢?
據保監會發布的《2016年1月至10月人身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情況表》顯示,統計期間前海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781408.31萬元,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7214264.09萬元,這些萬能險產品的收入占前海人壽主要保費收入來源的80%。也就是說,“萬能險”是前海人壽在今年瘋狂舉牌背后的資金庫。
此外,根據公開披露信息,安邦系、生命系、前海人壽等險資舉牌上市公司時,除了少量自有資金、傳統保險產品,所使用的資金幾乎也都來自萬能險。
因此,從目前的數據來看,萬能險是保險公司舉牌資金的主要來源,尤其是寶能系。由于萬能險具有保險理財產品的功能,具備高收益,相當于銀行攬儲,同時,它的特點又決定這部分資金必須進行高風險投資,才能獲得高收益。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萬能險、投連險等保險產品,作為險企的非自有資金,本身就具有特殊的負債性質。而部分保險公司此前出于擴大保費規模等需求發行短期理財產品,再投入資本市場,就造成了期限錯配。如果后面沒有可持續的資金流入來保障的話,會面臨比較大的流動性風險。另外,一些游離在金融市場邊緣的灰色資金,在金融監管割裂的背景下,這些不明確真實來源的資金,放大了杠桿倍數,存在違規嫌疑,是監管的關鍵。
而據悉,在監管層接二連三對險資舉牌A股表態進行嚴格監管,舉牌概念股從5日集體大跌,6日、7日仍舊表現低迷,萬科A等仍處于震蕩下跌狀態。
多渠道資金參與舉牌
葉檀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參與舉牌收購的資金除了險資渠道之外還有別的資金通道,如銀行、投資管理公司等等,但是“野蠻人”的箭頭并沒有指向他們。
據粗略統計發現,今年A股市場共有58家公司被舉牌,實際被險資舉牌的公司僅有6家,剩下基本是被投資管理公司或資產管理公司包辦。也就是說私募比險資舉牌收購的能力更強大。
2016年三季報統計顯示,私募、信托及財務公司資金持有A股市值超870億元,重倉持有股票數量450只,其中有30多家公司被私募等機構持有流通股比例超5%,達到舉牌線。從部分私募資金運作的案例來看,先低價投資項目公司,待項目成熟后高價注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通過定增重組的方式來實現收購,這樣就可選擇獲利了結,或成為上市公司大股東,但是,無論如何它們都不以獲得控制權為目的。所以私募雖然舉牌數遠超保險,但從未讓市場覺得“野蠻”。
讓穿透式監管教化“野蠻人”
在眾人紛紛斥責險資的時候,一些不一樣的聲音也振聾發聵,如對外經貿大學王國軍先生認為,“目前,資本市場對舉牌的資本并沒有一個詳細的規則和準入制度。在發生影響資本環境的事件時,不能把商業道德當作擋箭牌,而需要更強有力的制度支持。”意思是,制度的嚴謹科學性十分重要,不能把問題僅僅歸咎于市場或者某些企業。
畢竟舉牌在資本市場較為成熟的國家,可以說是家常便飯,所有舉牌上市公司的資金中,保險資金的比例可達到1/3。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作為產險公司,就曾多次舉牌上市公司,參股公司達228家,業務跨越諸多行業。
因此,監管的意圖和目的并不是“消滅野蠻人”,而是要讓“野蠻人”文明起來。因為“野蠻人”并非一開始就野蠻,就有原罪,恰恰相反,他們可能都有合法的身份。即便是萬能險,本身也是一個成熟的保險品種。只是,當這個市場越來越大,大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才會有尾大不掉的問題。一年來,險資頻繁舉牌上市公司,這帶來了“短錢長配”,即短期資金用于長期投資,加大了流動性風險。
對此,葉檀表示,參與舉牌收購的資金通道是多樣的,不僅僅是險資,而監管更是涉及到銀行、保險、基金等等,因此,需要銀監會、保監會等眾多部門協同發力,整合監管。這意味著需要國務院等強大的國家機關來牽頭,整合眾多相關部門,打通監管壁壘,進行穿透式監管,才能規范資本市場的舉牌等眾多行為。
因為,不管是銀行業還是證券業或者保險業等,“野蠻人”的問題及其危害都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謂牽連廣泛。所以,這種問題不只是資本市場的,也不只是保險市場的,而是相關市場共生共長、相互嵌入、互相繁衍的,甚至滲透到中國經濟的肌體。所以,穿透式監管才能真正規范資本市場,才能教化所謂的“野蠻人”。
至于監管的重點自然是資金的合法來源與合規使用。如果錢是自己的,你可以在現有的資本市場中隨意選擇你認為有價值的投資項目,就是說這時你愿意投資什么就投資什么,愿意持有多久就持有多久;但是,如果錢是別人的,部分企業或者機構通過各種打著創新金融的名號想盡辦法增加投資杠桿,這就天然帶有違規屬性,一旦產生虧損,必然會涉及多個出資主體,產生惡劣影響;同時,這樣的投資行為會破壞資本市場的基本定價規律,破壞市場基本功能,進而影響市場其他參與者的投資行為。文/董亞雪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226/77936.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