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放寬宗教政策以來,隱士人數與日俱增。“20年前終南山上就住著幾百人。但最近幾年人數增長極快”,某道教雜志創辦者張建峰(音)說,“目前或許有太多人正盲目走進大山。每年都發生各種事故,有人吃了毒蘑菇或被凍死……”冬日終南山氣溫會下降至零下20℃,巖石下可能隱藏著毒蛇,但隨著更多人到來,山頂變得愈加擁擠。(《環球時報》12-17)
據報載,半數多的終南山隱士為女性。26歲的李蕓琪(音)已在這里的小屋內生活了幾周。“我來這里是為尋求內心平靜,逃離城市喧囂”,說這話時,她正坐在越野車上玩弄著智能手機,沿著泥濘不堪的道路奔向山下的蕓蕓眾生。
據法國媒體報道,中國高山隱士激增,半數多的終南山隱士為女性。為什么愈來愈多的女性要當隱士,筆者在此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現代人去哪兒”的思考。《爸爸去哪兒》的電視節目,曾受到熱棒,成為熱門的電視節目。這個電視節目被熱棒,源此于人們渴望父愛親情的回歸。“現代人去哪兒”尋找的不是親情,而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據悉,今年在廣州辭去高薪工作的劉景崇(音)打算徹底獨居,“我覺得(城市)生活就像永無止境的圓圈,追尋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車子……但最終不知要去哪兒。”劉景崇的“現代人去哪兒”的說話是值得反思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有多少人為了欲望而迷失自我,迷失心靈。許多人的生活就僅僅是為了車子、房子不斷地打轉,有的過勞死,有的妻離子散,有的患上絕癥,有的早早步入暮氣沉沉的蒼老容顏里。生活僅僅是為了房子嗎?僅僅是為了車子嗎?“現代人去哪兒”的答案,找個可以歸隱地方重新思考,重新整合人生的意義,重新定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很可能是許多隱士的愿望。
二、出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元素。出世的生活,是為了平衡身心,獲得心靈的寧靜。佛家、道家崇尚出世清修的生活,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由儒釋道文化衍生而來,出世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元素。終南山有悠久歸隱的歷史,是中國名山之一,一些人選擇歸隱終南山,這是慕名而來,或為歸隱文化而來。
三、女性更重視身心的修行,更重視豐富靈魂的生活。當前,到寺廟里參拜修行的,女性占一定的比例,且有時比男性還多。女性天性重視心靈的生活,重視心靈能量的獲得。女性所受到的情感困擾要高于男性,渴望心靈傾訴往往是女性的特點。在當前,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物質的豐裕,炫耀物質生活成許多人的追求。但一些人感到物質的生活擠占了人的情感與靈魂空間,物質正在物化人的靈魂世界,于是一些渴望靈魂生活的人,逃避物質對人精神的奴役,走向終南山清修,女性也占著不小的比例。她們尋找的是心的寧靜,生命的平衡。
四、重視身心修行,而又熱愛家庭的女人,偶爾去清修短短幾天,會收獲心靈的通明。重視身心修行的女人重視人的精神平衡,重視身心修善。出世看世界,她們的心胸更更寬廣,更懂得愛心的重要性,更能看清楚世間的迷障。善于平衡身心,懂得安靜,熱愛家庭的女人,生活更重視品質。
中國終南山的女隱士愈來愈多,她們多數是為了平靜內心,清空浮躁,返璞歸真。她們許多人并不是長期歸隱,而是歸隱一段時間,身心重新整合,出世的生活獲得滿足,她們會回歸到原來的城市生活,這里有心理學上的自然療法,通過自然純凈的空氣,無紛擾的生活,倒掉心靈的污濁,來凈化心靈,整合身心。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是一種傳統文化的修身方式。
在中國的歷史上,陶淵明的《飲酒》的詩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很高的哲學智慧,這些詩句的語意是這樣的:我把房子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卻一點也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你問我為什么能做到這樣,那是因為我的心性超然,不惹塵俗,自然就會覺得住的地方是很偏遠。筆者認為,現代人需要修煉的是“心性超然”,“心性超然”來此于高尚的道德,來此于豐富的智慧,來此于圓融豁達,來此于靈性頓悟,來此于看破物化世界迷障的知性,來此于能空掉世俗污濁的能力。人有了心性超然,就不會被塵世所累,就不會執迷于無知的迷障。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8914.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