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就愛閱讀網友為您分享以下“社會心態”資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對92to.com的支持!
社會心態的表現
社會心態是反映人們的利益需求并對社會生活有廣泛影響的群體心理狀態。有效把握社會心態,從中發現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并著力加以解決,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的內在要求和有效途徑。
社會心態問題早已引起黨中央高度重視。2006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曾經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當前,中國社會心態出現了失衡的現象。在這種形勢下,培育健康的社會心態、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未來五年乃至十年,中國仍然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當代中國結構》指出,“中國現在正繼續陷入沖突多發的階段。”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化,中國社會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利益協調危機。困難群體社會資源匱乏,人微言輕,當自身利益被侵犯時往往束手無策。長此以往,在他們心中就會沉淀起“仇富”、“厭世”、“恨世”等消極思想,甚至可能會采取極端手段來尋求利益表達。仇富心理的蔓延,表明了多數人對富人階層致富手段的合法性及依法納稅等操守所持有的懷疑和否定,對改革發展中財富分配方式不予認同的社會心態。
利益訴求渠道不暢易惡化社會心態。現在社會不同階層之間溝通不夠,經過心理的“哈哈鏡”,造成很多誤解和偏見,導致社會矛盾加劇,有時甚至引發惡性事件。西方文化的沖擊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會衍生“嘻哈”文化和“解構”心態。以手機、互聯網為主的新興媒體在“嘻哈”和“解構”過程中推波助瀾,對塑造良好社會心態產生一定消極影響。
“一個國家光有GDP不行,一個有希望的國家的公民要有激
情,有理性,互相包容。”要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必須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加快解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比如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另一方面,要在精神上加強對社會成員的心理疏導和引導,把個人價值取向和國家發展需要結合起來。應該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社會機構的作用,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推行領導干部接待群眾制度,完善黨政領導干部和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系群眾制度,把群眾利益訴求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一個成熟、文明的民族,應該有建設性的心態。要培育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應重拾中華民族平和、包容的優良傳統。中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為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人對內調動了一切積極因素,對外與世界和平相處。“今后要發展,不能把對內對外這兩個優勢丟掉。”社會心態是社會現實的折射。以管理思維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維”代替“情緒表達”,以“淡定心理”驅除“焦灼疑慮”,顯然難以達到。對執政者而言,既需倡導公民樹立良好精神風貌,重視“無形”的心理疏導,更應積極解決那些“有形”的問題,讓公平正義的社會現實,提供實實在在的“心靈雞湯”。
一、目前社會心態的表現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2010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正在崛起的大國,這已是共識。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這也是我們不斷強調的一點。在中國走向大國的過程中,中國國民究竟該保持怎樣的國民心態。
1、 “三十而立”的困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綜合國
力和國際地位大大提升。不過,在“中國奇跡”、“中國速度”等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同時,“中國威脅論”、“中國傲慢論”等聲音也此起彼伏。此外,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人均GDP依然遠遠落后,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也開始逐漸顯現。
有人提出,中國現在不過剛剛“三十而立”,在對待自己、對待世界時受制于自己的“雙重人格”:一重是崛起的大國;另一重是發展中國家。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國民感到了困惑、無所適從。政協委員韓方明說:“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以‘大國’自居的浮躁心態。”一方面出現了一些帶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著作,另一方面則出現了面對外界質疑時感覺自己被不公平對待的“義憤填膺”的心態。
2、國民心態逐步成熟
“態度決定一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心態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不過,凡事的發展成熟都需要一個過程。有專家指出,20世紀中國的積弱和貧困給中國人帶來了爭取富強的動力,也帶來一種文化上“仰視”西方和“俯視”西方的矛盾性狀態。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告別20世紀的悲情,重新獲得一種文化的自信和自覺,而世界也需要在新的歷史高度上重新了解中國。
很多專家都認為,2008年是我國國民心態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國民心態在經歷了當年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洗禮后逐漸走向成熟。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站上世界第二的位置時,國內民眾的平靜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們國民心態的逐漸成熟。不過,要做到大國國民的優雅從容,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民本和公平是社會心態的“兩翼”
不良的“社會心態”,無疑是社會前進的絆腳石,也讓我們處于心神不寧的狀態之中。如果不良的“社會心態”過于嚴重,我們每一個人恐怕都將是受害者。
不良的“社會心態”,從何而來?顯然,不公是最關鍵的因素。在許多地方,暗箱操作成為特權者的游戲。不時出現在公眾眼前 的“量身定做”式公考或招聘,就是最為典型的。本來,逢進必考,考必公開公平,應該是政府招考的常識,但特權者卻每每利用權力搞特殊,由于其違規違法成本太低,使得“量身定做”層出不窮,在“拼爹游戲”的背后,是政府公信力的損害,自然也讓不良的“社會心態”以強勢的姿態蔓延。包括官員腐敗,壟斷企業高薪等等,都可能成為不良的“社會心態”的誘因,也讓一些人絕望。
4、自信平和是關鍵
“一定要有自信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對于社會心態是這樣回答的,“我們坦率地承認困難是多方面存在的,但是困難的產生多數都跟高速發展有關。一定要看到這是前進中的困難。當然,還要有耐心,要解決這些困難畢竟需要時間。”心態要保持平和,為自己國家的發展進步感到自豪、充滿積極向上的昂揚情緒,這是很必要的。但是,自豪不等于自滿驕傲。 “平和”是兩方面的。聽到國外批評意見時,我們應該冷靜地想想他批評的是不是有道理。如果是,我們不應埋怨別人,而應該反思自己,積極改進。當然,如果確實是一種非常不善意的批評性和攻擊性言論,我們要保持清醒,明白這是一種偏見。同時,我們完全可以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就像我們的奧運火炬手遭遇了不公正待遇時,很多朋友通過短信博客表達自己的意見,我認為這是完全正當的。當然,這種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要適度,不要遷怒所有人。”
二、社會心態的總結
“當前我國社會心態的基本狀況.社會心態折射出不同社會群體、社會階層的訴求、心理和愿望,是反映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關系的一扇窗口。透過這扇窗口,執政者可以觀察民情、
了解民意、感受民怨、體恤民困。從這個意義上說,把握社會心態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必要條件。我國社會心態呈現出復雜局面,處于多元、多樣、多變的活躍期。這種狀況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階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社會心態的主流是好的,人們的精神風貌積極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穩、思和。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心浮氣躁的“一窩蜂”,急功近利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盲目攀比的“奢華風”,狹隘極端的“偏執狂”,冷漠麻木的“看客”等不良心態也不時出現,有的還比較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需要積極、準確、有效地把握當前的社會心態,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各類問題。
一、在有效把握社會心態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在全面把握中了解管理對象。
當前社會心態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民諺、傳聞、段子、網帖、手機短信、流行詞匯等來表達,也可以借助發型、服飾、聚會、娛樂等來表達,還可以通過消費行為、閱讀方式等來表達。可以說,現在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在無形或有形中體現著不同社會階層、各個領域人群的心態。對此,應通過發揮政府、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等的職能作用加以全面把握,借以增進對社會管理對象的了解,從而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奠定必要的基礎。在科學鑒別中明確管理目標。當前的社會心態復雜而多變,正反兩面并存且相互交織。因此,對社會心態的把握既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科學鑒別;又要結合時代發展和形勢變化,作出及時研判。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社會心態的本質,進而明確社會管理的主要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社會上流行的新詞酷語、前衛舉動、
反傳統現象以及調侃、逗樂、諷刺言行等反映社會心態的東西不能一概排斥、一味否定,而應本著實事求是、開放包容的原則,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評判其中的是與非、惡與善、美與丑。
二、在積極引導中增強管理實效。
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傳媒業高度發達,傳播手段豐富多樣,尤其是手機等的廣泛應用,使得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借助新媒體等各種傳播手段,信息爆炸、眾聲喧嘩、觀點紛呈,往往容易形成此伏彼起的輿論熱潮,引發各式各樣的熱點問題,并對社會心態產生深刻影響,使社會管理面臨的形勢更為復雜。這就要求我們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加強正面引導,抵制不良信息,讓真實的民意、民心、民愿成為主流,讓主流聲音占據各類媒體的重要位置,從而培育和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對在特殊時期、特殊領域出現和特殊事件引發的社會心態,應注重解疑釋惑、析事明理,促使其向好的方向發展。
三、在改革創新中提升管理能力。
當前體現社會心態的一些信息傳播手段和表達形式,蘊含著創新社會管理可以借鑒的內容。比如,很多反映社會心態的信息都是通過手機短信、微博、網帖等新媒體形式來傳播和表達的,這種傳播和表達方式具有即時性、便捷性、廣泛性等特點,契合了人們的心理需要和接受方式。這啟發我們,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應積極探索新的途徑和方式,善于運用最先進的理念、最新潮的技術、最鮮活的話語、最流行的手法,以贏得最廣泛的支持,獲得最明顯的成效。弘揚科學精神,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輔導,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黨中央、國務院對社會心態問題的高度重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復雜性的清醒認識,充分表明了黨直面現實的政治勇氣。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121/92841.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