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發源地。從19世紀開始,人們在印度河旁的旁遮普郡一帶,發現了一個東西長1600公里、南北長1400公里屬同一文明的大量遺址,其涵蓋范圍之廣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所謂的“印度河文明”。
其中最著名的是兩座古城遺址,即哈拉巴和馬享佐·達摩(印度語為死亡之谷)。據最保守的估計,這兩座古城距今最少有5000多年,但在印度的早期神話中沒有這兩座古城的記載,所以更多的人認為,它們的歷史也許比猜想的要久遠得多。
馬享佐·達摩毀滅之謎
在城市建筑的挖掘中,考古學家根本找不到神殿和宮殿,這與世界上目前所探掘的古城遺跡都不相同,似乎這些城市根本沒有統治者。
馬享佐·達摩毀滅之謎
馬享佐·達摩城的居民住宅建筑更證實了這點,所以住房都是由磚木建成,從格局規模來看基本差不多,好象貧富分化沒有出現在這里,更沒有發現任何一件藝術品。是原來就沒有,還是被歲月銷毀了?
在馬享佐·達摩出土了大量遺骨,有的在街道上,更多的人在居室里。在一個比較大的廢墟里發現了成排倒地死去的人們,有些遺體用雙手蓋住臉,好象在保護自己,又好象看見了什么很害怕的事情。可以肯定,所有的人都是在突然狀態下死去的。
馬享佐·達摩出土了大量遺骨
這座古城當時一定發生了一件很巨大的異常事變,是什么呢?是火山爆發?可在這一帶幾千公里的范圍內人們沒有發現遺留的火山口;是突然爆發的流行病、瘟疫?可醫學證明瘟疫和各種流行病不可能突然毀滅一座城池。
印度的考古學家卡哈對出土的人骨進行了詳細的化學分析后說:;我在9具白骨中,發現均有高溫加熱的痕跡。這說明馬享佐·達摩的毀滅和人民死亡與突然出現的高溫有關。
馬享佐·達摩和《圣經》里索多姆的毀滅有極相似之處,都是突然間被與高溫有關的東西摧毀的。
人們在馬享佐·達摩還發現在許多坍塌的建筑物上有承受過某種高溫的痕跡,人們甚至發現一些;玻璃建筑——托立提尼物質。
這種物質的形成是由于瞬間高溫溶化了物體表面然后又迅速冷卻造成的。至今人們只在熱核武器爆炸的現場發現過這些人為的物質。一些證據都在說明,這里曾發生過核爆炸。
恒河上游的兩次遠古大戰 千百年來,人們都認為這不過是《摩訶婆羅多》這部世界最長古詩作者的“帶有詩意的夸張”。但是,當1945年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后,許多學者突然領悟到:這首古詩的描述簡直就是原子彈爆炸的目擊記錄! 印度古史詩《摩訶婆羅多》曾記載了在恒河上游發生的兩次遠古大戰 近來,考古學家在恒河上游發現了許多已經成為焦土的廢墟,并且廢墟中的巖石全部都粘合在一起。物理學告訴人們:無論是森林大火還是火山爆發,它們所產生的溫度都無法使地球表面的巖石完全熔化、粘合,只有核爆炸才能達到這一溫度。 更令人驚奇的是,古戰場的許多遠古石制品居然全部被玻璃化了,這與當代核試驗場才能見到的“玻璃石”如出一轍。 前蘇聯核物理學家A·戈爾波斯基曾經在恒河上游發掘出一具遠古印度人的遺骸。經過測定發現,這個古代人體內至今尚存有比常態高出50倍的放射性殘遺物! 索多姆毀滅之謎 索多姆毀滅之謎 在今天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圣經》是一部被神化的史書,《圣經》中許多故事都已被證實,那么,我們是否也相信索多姆城的毀滅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反映? 城里的人們很想污辱他們,可這兩個陌生人卻只稍輕輕一揮手,就使這幫惹是生非之徒雙目失明。這兩個天使很快告訴羅得,趕快把他的妻子兒女及家人轉移出城。他們警告說,這座城市馬上就要毀滅了。 羅得家里的人都不相信這個古怪的警告,認為這是在開玩笑,根本不加理會。天亮了,天使催逼羅得說:起來,帶著你的妻子兒女和家人趕快出城,免得你因這城里的罪惡而被一同消滅。 天使見此情景,只好拉著羅得的手、他妻子的手及家人的手,將他們領出來,安置在城外。并再次對他說:趕快逃到山上去,不要回頭看,免得你也被消滅。 緊接著,當地煙霧就如爐灶煙升騰般一下升起,硫磺與火從天降至索多姆城,城里、洼地上的居民與生物統統未能逃脫厄運…… 索多姆毀滅之謎 索多姆城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呢?我們無法想象,只剩下一連串的謎詰———至高無上的“上帝”也受一張時間表的約束。 不然的話,那他的“天使”為什么要那樣匆忙呢?是不是什么發射前的遞減計數已經開始?是不是某種將摧毀這兩城市的指令就定在那一時刻,而“天使”是知道這一切的? 驚天災難令古城消失 如果這樣,毀滅的時刻顯然已經迫在眉睫了。難道說“天使”們就沒有更簡便的方法讓羅得全家脫險嗎?他們為什么一定要讓羅得全家到山上去?為什么要禁止他們回首顧盼呢? 印度古籍的疑云 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古印度敘事詩中,現代人類有幸看到了這場規模浩大的戰爭。以前,人們一直認為詩中的這些描繪是“帶詩意的夸張”。直到廣島和長崎爆炸兩顆原子彈之后,才恍然大悟,這是類似原子彈的目擊記了。 《摩訶婆羅多》是印度的一部偉大的梵語史詩,匯集了許多談論歷史和神話的長篇敘事詩。有許多資料非常精確,令人覺得作者是依據第一手材料來撰寫這部敘事詩的。 作者解釋說,這樣做并非沒有道理,因為這種武器能使頭發和指甲脫落。他悲嘆道,一切生物一碰上這種武器,就會變得憔悴孱弱。 在同一卷里,說到古爾迦從一架威力無比的維摩拿上往三角城扔下了一枚炸彈。文中所使用的字眼猶如摘自比基尼島第一枚氫彈爆炸的現場記錄:熾熱的煙霧,亮度比太陽強一千倍,騰空而起迸發出無比耀眼的光芒,把城市化為灰燼,其威力之大足以把胎兒扼殺于母腹之中。下面是這段文字的“今譯”——— “憤怒的火焰使樹木像遭森林大火一排排倒下。大象長吼一聲,撕心裂肺,倒地斃命,橫尸遍野。戰馬與戰車焚毀殆盡,呈現出一派大火劫后的慘象。數以千計的戰車給摧毀,大海一片死寂。風開始刮起來了,大地通紅發亮。” 史前核爆 真是一幅怵目驚心的畫面。倒地尸首,給那可怕的熱燒得面目全非,殘缺不全,不像人樣。我們從未聽說過這樣一種武器。這些武器從外表看去,“好像一支巨大的鐵箭,使人感到好像是死神遣來的巨大使者。”故事里的主人公命令將還沒有使用的剩下的“鐵箭”打得粉碎,又把這些打碎的武器扔到海里。 《馬哈巴拉塔》中記載過一種十分可怕的武器,它爆炸的情景,從原子時代的人的角度看,也許并不感到過分。 書中這樣寫到:“一點煙也沒有,閃光的炮彈像一團火一樣發射出去,濃霧一樣的東西突然包圍了軍隊。整個地平線都消失在黑暗中。帶來不幸的旋風刮起來了。黑云一樣的東西咆哮著,帶著巨大的響聲升到高空,使人感到連太陽都不存在了。這種武器的熱量使大地和天空都變熱了。被火焰炙烤的大象,在恐懼中沒命地奔跑。” 在凱爾特人的神話里,這種“閃電彈”根據爆炸時能夠殺傷的人數而有不同的名稱 接著,又講述了由于這種可怕的武器爆炸,被當場燒成灰的有幾千輛戰車、人和大象。爆炸后幸存的所有士兵,都急急忙忙跑到附近河里,在那里清洗各自的衣服和武器。在印度,這種武器被叫做“婆羅門的武器”或“雷神的火焰”,在南美被叫做“馬修瑪麗”,在凱爾特人的神話里則被稱為“閃電彈”。 《馬哈巴拉塔》中還寫到:“克克拉開始從各個方向將閃電向城市集中。”但還不夠,因此又“發射了具有破壞整個宇宙的那種力量的炮彈。城市在這時開始燃燒起來。它在爆炸的一瞬間,天空中明亮得好像一萬個太陽。”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13/49263.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