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淺析《廊橋遺夢》— 浪漫與理智造就不朽愛情 摘 要:被譽為十大經典愛情之一的《廊橋遺夢》講述的是一段浪漫而又溫情的“婚外戀”故事。按照世俗倫理和道德的角度來推斷,婚外戀是要被世人批判和指責的,但是這部小說里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卻打動了無數人。本文旨在通過從浪漫與理智兩個看似矛盾的視角來解讀這部經典愛情小說之所以風靡的原因。在剖析小說中女主人公的命運抉擇的同時,通過作者的理解為這部經典提供新的解析思路。

關鍵詞:《廊橋遺夢》;愛情;責任;浪漫與理智;婚外戀

一、引言

1992年一部名為《廊橋遺夢》的小說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持續高居美國暢銷書榜首。由小說改編成的電影也隨之被搬上銀幕。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用淡淡的筆觸描繪了一場哀婉凄美而又不失溫情的愛情。故事是以女主人公的一雙兒女在整理母親遺物時發現了三個日記本為開端的,隨后,作者通過這兩個已經成家立業的孩子之口講訴了那段曾經驚心動魄最后卻隨風而逝的陳年往事。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名為麥迪遜的遠離塵囂的美國鄉村小鎮里,住著一位叫做弗朗西斯卡的中年婦女。小鎮民風淳樸,觀念保守傳統,這使得來自意大利的弗朗西斯卡不得不隱藏起骨子里的浪漫不羈,變得謹小慎微,每日只為一家人瑣碎的生活起居而忙碌。日復一日的單調乏味生活也逐漸消磨掉她對生活的激情,少女時代對美好愛情的憧憬也消磨殆盡。某個萬里無云的夏日午后,因為丈夫陪著孩子們去參加比賽而得以空閑下來的弗朗西斯卡,遇到了迷路的攝影師羅伯特。此后的短短四天里,兩人相遇相知并擦出了愛情的火花。小說進行到這里也許很多人會猜測結局,弗朗西斯卡會追隨自己的心拋棄家庭跟羅伯特遠走高飛,還是留守家庭重復單調乏味的家庭主婦生活呢?作者為什么最后選擇讓女主人公留下卻在臨死前要求骨灰和情人共同灑在他們相愛的廊橋下呢?這便是小說的魅力所在,也是男女主人公婚外的愛情能被讀者們接受并喜愛的原因。本文擬就從男女主人公愛情中浪漫與理智的幾次碰撞來剖析這部小說的成功之處。

二、《廊橋遺夢》中的浪漫與理智

《廊橋遺夢》的成功,大部分歸功于作者精心設計的幾處高潮,此外還有小說所表達的家庭道德與責任這些倫理思想。高潮之處,既是女主人公內心浪漫與理智的激情碰撞,也是文章情節跌宕轉換之處。本是平凡的一段婚外戀故事,但因著這些匠心獨運的設計,小說的情節變得格外的引人入勝。總的來看,小說共有三個高潮。下面即是對小說高潮部分的描述與分析:

(一)人生若只如初見-浪漫的緣起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出生于世界藝術中心意大利的弗朗西斯卡,擁有十分浪漫的情懷。她擁有比較高的文學學位,酷愛詩歌,尤其喜歡浪漫、

唯美主義詩人葉芝。少女時代的弗朗西斯卡對愛情有過很美好的憧憬,她熱情奔放,自由大膽,曾經與一位大學藝術系教授有過一段浪漫而短暫的戀情。二戰的發生,給女主人公的命運帶來的轉折。她遇到了理查德,一個美國大兵,弗朗西斯卡覺得也許跟隨著這個憨厚老實的軍人去另一個國度也許會有美妙而又充滿希望的人生,因此她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去異國的旅程。然而,現實并非如此,兩人在美國衣阿華州的鄉村定居并很快有了兒女,田間辛苦的勞作和鄉村單調清寂的生活使得弗朗西斯卡把所有少女時代對浪漫自由的憧憬深埋在心底。

一個晴朗的夏日,弗朗西斯卡終于能夠從家庭瑣碎中逃離出,因為丈夫陪同兒女去參加了當地的公牛比賽。對于她來說,這是終于可以獨處,隨心所欲做自己喜歡的事的好時光。她散開了美麗的秀發,赤腳走在長廊里,猶如一個少女,但是她全身卻散發著少女所沒有的成熟豐韻。這時候,遠處駛來了一輛來自華盛頓的陌生吉普。衣阿華州很小,鄰里都非常熟悉,所以這引起了弗朗西斯卡的注意。從車上走下了一個中年男子,在窮鄉僻壤里,他健碩的體格,優雅的風度顯得格外醒目,美麗的田園風光也成為了他的背景。時光仿佛凝在了此刻,只需一眼,弗朗西斯卡在日記里說:“我看到他不到五秒鐘就知道我要他”(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我向你走去,你向我走來已經很久很久了。雖然在我們相會之前誰也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是在我們渾然不覺之中有一種無意識的注定的緣分在輕輕地吟唱,保證我們一定會走到一起。就像兩只孤雁在神力召喚下飛越一片又一片廣闊的草原,多少年來,整個一生的時間,我們一直都在互相朝對方走去”(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人生若只如初見,初見的美好一直停留在女主人公的心里,永生都未磨滅。小說所極力渲染浪漫的情懷在此刻男女主人公的初見里就有了鋪墊,這是浪漫的開端,奠定了整部小說浪漫唯美而又不失溫情的基調。

(二)浪漫與理智的第一次碰撞

熱情而又美麗的弗朗西斯卡主動提出要為這個迷路的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師帶路,他要拍攝附近的麥迪遜大橋。在女主人公眼里,麥迪遜橋和衣阿華美麗的田園風光一樣,都只是每天可以看到的風景,毫無新意,她的生活也是如此。然而,在羅伯特眼里,這座橋很特別,它是國家七座廊橋之一,他這次的任務便是拍攝有關它們的照片。幾乎走遍世界,看過無數秀美山河大川與沙漠落日的攝影師羅伯特,無比崇尚自由,熱愛夢想,充滿激情。正是他身上這種自由的氣息,讓弗朗西斯卡心里生出了對自由的渴望,她迫切地想要擺脫現在的生活。他的到來使她發現了藏在她體內的另一個她,那個想要做點冒險的事情,想要一塊跳舞天地的弗朗西斯卡。羅伯特給了她潛意識中一直想要的鮮花與音樂構成的浪漫,使她又回到了那個充滿幻想,滿是憧憬的少女時代。

在廊橋,這個日后成為他們愛情見證的地方,極具紳士風度的羅伯特偷偷的采摘田間盛放的花朵,正欲送給這個給自己帶路的美麗女士。這一浪漫舉動卻被弗朗西斯卡逮了個正著,看到羅伯特臉上意外的羞窘,她突然想逗逗他。她一本正經的裝出認真說:“只是這些花有毒”(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果不其然,她在他臉上看到了瞬間的驚慌。這個惡作劇使得弗朗西斯卡感覺到仿佛她又回到了少女時代,這久違了的感覺讓她欣喜。她捂著臉笑意

盈盈地說:“我說笑而已,對不起,很抱歉,我不知為何會這樣做”(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這些舉動瞬間拉近了兩個人的距離,更迎合了小說的浪漫情調。

兩人從麥迪遜橋回來,弗朗西斯卡覺得,也許作為主人,她應該邀請這個異鄉人去屋里坐坐喝杯冰茶消消暑。而且,和一位優雅英俊的紳士喝杯茶也是件讓人心曠神怡的事。這期間,他們聊起了各自的家庭。當她說到孩子們都已長大,自己漸漸老去,生活的美國小鎮雖然民風淳樸但是保守封閉,這些都和少女時代自己幻想的不同時,羅伯特一句話就道出了她的心聲。他說:“那天我寫了一些東西,我在路上經常這樣做,我是這樣寫的‘往日的夢想,是個好夢,雖然不可行但我依然高興有這些夢想’,我知道你有何感受”(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這句蘊含濃郁文藝氣息的話語,叩開了弗朗西斯卡的心門。這讓她感覺到,眼前的這位男子懂她,他們的思想與靈魂是如此的契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她很開心的邀請他共進晚餐。這既是前面小說一直營造的浪漫氣氛的延續又為后面劇情轉折埋下了伏筆。

浪漫輕松的氣氛一直持續到晚上。月光皎潔,他們并肩走在鄉間蜿蜒的小路上。“月宮的銀光,金盤的火光”,羅伯特醉心于鄉村的美麗月色情不自禁地吟出這句。“是葉芝的詩,流浪晏格斯人之歌,是嗎”(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弗朗西斯卡詢問道。他們在如此朦朧浪漫的氛圍里暢談文學、思想、人生,當然不可避免要提到各自的家庭。弗朗西斯卡認為,人活在世上,不可能隨心所欲,做任何事情都要顧及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背負的責任。所以當她得知羅伯特過著猶如世界公民的生活后,她脫口而出:“你怎能憑個人喜好過活,其他人呢?”(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小說情節進行到這里是第一個高潮,兩個人思想產生了分歧。愉快的談話也就此打住,羅伯特甚至觸碰到了弗朗西斯卡的禁忌,他最后問她:“你想離開你丈夫嗎”(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雖然弗朗西斯卡厭倦了日復一日的重復單調乏味的鄉村生活,但這并不代表她愿意拋夫棄子。她心里的道德枷鎖禁錮著她,所以弗朗西斯卡立刻進行了反駁。

羅伯特不愿將氣氛僵持下去,他為自己的魯莽道歉后選擇了離開。“別騙自己了,弗朗西斯卡,你絕不是個愚蠢的女子”(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夜風送來了羅伯特最后的話語。弗朗西斯卡突然淚盈于睫,她的內心里有一種沖動,想要追尋那個消失在夜色里的男子,因為他是這個世上唯一懂她的那個人。但是,一陣突兀的鈴聲打散了她所有的綺想和剛剛凝聚的勇氣,是她的丈夫理查德打來的。她忍住心痛和丈夫例行慣例般的問候,內心充滿了掙扎。所有的理智回歸,弗朗西斯卡知曉,她是個有家庭的人,是兩個即將成年的孩子的母親,這理智提醒著她。在這里,小說的作者安排了浪漫夢想與冷靜理智的第一次交鋒。這個轉折,通過女主人內心的掙扎,生動刻畫了男女主人公形象的同時,流露了作者的人文思想即道德觀。

(三)理智的第二次回歸

夏日的夜晚,涼風習習。弗朗西斯卡著寬大的睡袍在藤椅上納涼,她放下《葉芝詩集》,惆悵地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她站起身,晚風似解風情,吹開了她的衣裙。如此詩意的畫面,卻被惹人厭的蚊子打破,弗朗西斯卡無奈的拉回思緒。輾轉反側久不能寐,白天發生的種種在心頭掠過,她驀地起身,提筆寫下:“若您還想吃晚餐,當白蛾在飛動,今晚工作完畢后可來,隨時可來”

(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這是邀請,也是弗朗斯西卡真情驅使的結果。葉芝的詩句,成為了兩人溝通的紐帶,也是整個小說浪漫溫情基調的一部分。

又是一個美好的夜晚,沐浴后的弗朗西斯卡格外的迷人,尤其是那件新買的漂亮衣裙,極好地勾勒出迷人的曲線。優雅的華爾茲舞曲緩慢響起,兩人和著節拍,輕輕舞動。此刻,不合時宜的鈴聲響了起來,打破了這浪漫的氣氛。弗朗西斯卡無奈接起電話,是鄰居美芝,她打來是想跟弗朗西斯卡討論白天在小鎮出現過的帥氣迷人的牛仔——羅伯特。小鎮的人幾乎世代都在此居住,所以彼此非常熟悉,陌生人羅伯特白天在小鎮晃了一圈可是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封建保守的村民們茶錢飯后的談資,長久以來無非是雷露絲與狄先生有染這件事。羅伯特出現后,也許小鎮上的人們又可以談論一陣子了。

這無疑是從側面提醒著弗朗斯西卡:倘若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與眼前的男子在一起,那她的一雙兒女與她的家庭必然要活在鎮上所有人異樣的眼光中;她那老實巴交的丈夫會被小鎮人用同情的心情對待;即將成年開始擁有愛情的她的女兒,也將因她的錯誤誤入歧途。作者在這里安排了第二個沖突,浪漫與理智的第二次碰撞,使得劇情更加曲折跌宕。愛情與責任,浪漫與理智,引發了讀者們對愛情、家庭、道德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這也是作者寫此文的用意。

(四)等閑變卻故人心-理智的勝利

由于時間不多,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決定盡情放縱最后在一起的時光。他們駕車趕往了臨近的鎮子,那里的人并不認得他倆。他們可以在荷利威橋邊如茵草地上親吻,也可以在鎮上酒吧里舞蹈。他們像天下所有情侶一樣,做著有情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但是離別,終是要到來的。“在你離開之前,再令這一刻變得甜蜜,我們不會說晚安,直到最后一個音符,我將伸出我的手”(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低迷的男聲唱出了離別的悵惘。第三個夜晚,他們極盡歡娛。當太陽如往常一樣升起,所有夜間的迷離都被理智取代。弗朗西斯卡開始思考兩個人的愛情與未來,她不知道她是否是羅伯特眾多情人中的一個,她開始懷疑這份感情是否真實,在即將到來的離別之前,她急欲知道真相。

當羅伯特說出,倘若我做過些什么使你認為我們之間的關系對我來說并不新鮮,只是例行做法,那么我便道歉。弗朗斯西卡此刻徹底的明白,眼前的這個人,對自己的愛,不是逢場作戲。這愛情,來的太晚,也太不合時宜,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注定是一場錯誤。弗朗西斯卡無奈地與羅伯特相擁,“天啊~我們該怎么辦呢”(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一邊是自己的家庭,一邊是自己的愛情,親情與愛情遭遇了沖突,這讓女主人公心痛糾結。屋外突然響起了汽車的轟鳴聲,美芝做了甜品送來,這使得正處在離別傷感氣氛中的兩人十分慌亂。羅伯特匆匆地隱藏起來,仍處在糾結和慌亂中的弗朗斯西卡流著淚與鄰居寒暄。

最后一個夜晚終究還是來臨了。浪漫的燭光中,弗朗西斯卡憂傷地說:“不管我如何思量,這樣做似乎都是不對的。我的家人會受不了閑話,而理查德會永遠無法接受這情況,這會傷他的心。他一生從未害人,不該有此對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終究,女主人公仍是選擇了顧全家庭。愛情固然美好,讓人向往,但是親情卻是無法讓人割舍的羈絆。故事的高潮,也是小說最感人之處,便是即將離去的羅伯特佇立在雨中,頹廢哀傷。他期待的目光落在與丈夫同坐在車里的弗朗西斯卡,深深凝望中隱藏了千言萬語。多少次,弗朗西斯卡扣動門閥,想要不顧一切地沖入雨中。但是理智終究還是戰勝了浪漫,良心與責任感是一道枷鎖,禁錮了她。她從保護家人的角度出發,舍棄了自己的愛情,而自己,也終生只能抱著這四天的美好回憶活下去。直到死去,自己的骨灰才得以與愛人共同飄灑在廊橋。細細的灰塵消逝在無盡的風中,卻留下了這段不朽的愛情。

理智與浪漫的三次交鋒,均以理智勝利告終。在這三次浪漫與理智的碰撞中,讀者可以通過女主人公的內心深處深深的掙扎,進而思考愛情與責任的有關問題。浪漫的愛情,世人均以為是可遇不可求的,失去了會心痛惋惜,有些人甚至愿意為之付出生命。但是,家庭的建立與守護,是道德倫理要求的,也是這個社會平穩運行、人類之所以綿延的前提。當愛情與責任不能統一協調時,在某種程度上責任的意義大于愛情本身。因此,三次浪漫愛情與家庭責任的碰撞,準確而傳神地體現出作者對于愛情與責任思考的結果即小說的主題思想。同時,也生動地刻畫了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使人物塑造更加豐滿靈動,文章也曲折跌宕。

三、男女主人公不朽愛情的解析

“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源于愛。愛是光明的使者,是幸福的路人。”(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廊橋遺夢》中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是幸福的,她擁有了真正的生命之愛,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天但卻引無數人向往。究其根本,還是源于男女主人公均付出了真摯的情感,而且,他們相當尊重對方的選擇并愿意做出犧牲。女主人公最終做出了留守家庭的決定,男主人公雖然心痛不舍,但仍是用整個生命來愛女主人公,直到死亡來臨。而女主人公的決定也為世人稱頌,因為這個決定挽救了一個家庭,避免了無辜的人受牽連。因此,小說描述的這段“婚外情”受到讀者的喜愛,乃至成為經典,是有其原因的。

(一)真摯的感情

“從開滿蝴蝶花的草叢中,從千百條鄉間道路的塵埃中,常有關不住的歌聲飛出來”(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小說的開篇,作者便點名了這部小說講訴的故事雖然平凡,但是十分美麗。同時,作者也明確表明了自己的思想—當今社會,千金之偌隨意打破,愛情只是逢場作戲。世界日益麻木不仁,人們便更加渴望真情。而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真摯的愛情成功的喚醒了當今社會人們心底對真情的渴望。雖然男女主人公只在一起了四天,但這短短的四天卻幾乎璀璨到可以抵過四十年。“在這四天之內,他給了我一生,給了我整個宇宙,把我分散的部件合成了一個整體”(羅伯特·詹姆斯·沃勒,

1987),弗朗西斯卡在給孩子們的遺書中寫道。他們的身體靈魂水乳交融,緊密的膠著在一起,宛若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直到死亡來臨,兩人柏拉圖式的愛情已自塵俗的婚外戀中冉冉超升化為了永恒(楊時康,1996)。

(二)偉大的責任感

小說打動讀者的第二個原因,便是女主人公的人格魅力。盡管自己與丈夫之間出身、品味、興趣、夢想有云泥之別,丈夫甚至喜歡小牛和莊稼甚于自己,但是弗朗西斯卡為了整個家,為了給即將成年的兒女做好表率,也為了這個憨厚老實了一輩子的丈夫,毅然決定用理智之堤堵住了如潮水般泛濫的愛的激流(鐘霖,2007)。這種莊嚴的“善”的力量,折射出人性的光輝,讓讀者為女主人公所折服。弗朗西斯卡曾自省:“在只想到我自己一個人時,我不敢肯定我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但是把全家考慮在內時,我肯定我做對了??我把活的生命給了我的家庭,我把剩下的遺體給羅伯特·金凱”(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87)。倘若最后結局是弗朗西斯卡為愛出走,那她與羅伯特會暫時得到幸福。但她們的幸福是建立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的,是不正當的幸福(呂旺姝,2008)。這部小說的魅力也因此會大打折扣,失去了善,美與真也沒有什么意義。

四、結語

綜上所述,《廊橋遺夢》雖以倍受爭議的婚外戀為題材,但男女主人公為兩人之間真摯的愛犧牲和奉獻使得兩人的愛情成為了不朽。此外,小說表達的道德觀與守護家庭的責任感也是世人所稱頌的。女主公弗朗西斯卡把生命與青春奉獻給了家庭,卻把愛永遠留給了自己的羅伯特。而她的一雙兒女,嘉蓮與邁克爾,也在母親的這份愛情中得到了啟示,堅定地與自己的另一半相守相望。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我們也可從這部作品領悟出:追求愛情是無可厚非的,真愛得來不易。真摯而浪漫的愛情,世人都為之傾倒。但是愛情不管怎樣,都是有責任和義務的。無規矩不成方圓,愛情也不是肆無忌憚的,它也須遵循道德、法律等社會法則的約束。如果男女主人公隨心所欲的在一起,破壞了一個完整家庭的同時也打破了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倆人間不朽的愛情有了缺失,這將不被讀者接受,小說極力渲染的美感也將被破壞,也不會為世人贊譽。因為,人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不可能在愛情中自私地只為自己,世人心中都有一桿秤,有一把道德標尺。當今社會,人們在欲望中迷失,真善美已無跡可尋,道德、理智和家庭責任更顯得彌足珍貴。這部小說成功的喚醒了人們關于家庭與責任的思考,它讓世人知曉,正是有了一個個穩定的家庭細胞,整個社會才得以穩定,因此對家庭的守護較愛情更為珍貴。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li/20161107/42937.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