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讀中學的家長們肯定收藏了不少書單,這本也是經典,那本也是必讀,可孩子除了英語,還有數理化政史地要拼GPA,課外活動要投入精力,根本沒時間讀那么多書啊。
其實,閱讀是有套路的,只要掌握其中的精髓,就能觸類旁通事半功倍。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一個區別,精讀和泛讀。
那些語言雋永的、內容深刻的、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需要我們讀透的。美國教育中有個說法叫“close reading”,指的就是要仔細研讀,不能走馬觀花,不能淺嘗輒止地看熱鬧,得寫閱讀筆記,得批判性思考,得查找資料,得了解歷史背景,得識破作者字里行間的玄機,得形成文字闡釋來加深理解。而這些都需要我們投入大量時間來認真對待的。
但是,世上的書有千千萬,其中有良有莠,并不是每一本都值得我們花費精力。所以,另外一些比較優秀的作品,我們當然也要讀,不過此時就可以使用泛讀的策略,比如挑其中最精彩的章節,或者利用相對碎片化的時間來閱讀就足夠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哪些書是值得精讀讀透的經典之作呢?
這次我就為大家介紹兩本經典中的經典,《授者》(The Giver)和《殺死一只知更鳥》(To Kill a Mockingbird),它們不僅語言富含哲理,最重要的是涵蓋了美國文學中反復出現的兩大主題,反烏托邦和種族歧視。可以說,精讀完這兩本書,美國中學閱讀中的大部分套路我們就都能識破了。
反烏托邦:《授者》
“烏托邦”一詞來自于十六世紀托馬斯·摩爾的一部作品Utopia,書中虛構了一個理想中完美的國度,有點兒類似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桃花源。文學中的反烏托邦就是揭露出這類完美狀態是不可能存在的,所謂的“理想國”其實隱藏著虛偽和反人性的惺惺作態。
美國教育一向最推崇的就是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而反烏托邦作品正是以對制度的批判和人性的反思為主旨,因此一直都是美國中學必選的閱讀題材。
曾榮獲1994年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授者》便是反烏托邦作品中的佼佼者,更為難得的是這本書尤其適合中學生閱讀。
故事發生在一個寧靜的小鎮,那里可以說是完美至極,沒有偏見、沖突、暴力、嫉妒、仇恨、饑餓、疾病和戰爭,每個人都平和友善。小男孩喬納斯就是在這樣完美的環境中長大的,他有一個保育員爸爸和一個在司法部工作的媽媽,還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妹妹,一家人每天晚飯時都會分享這一天的感受,彼此安慰和支持,其樂融融。
在社區中,十二歲之前的孩子要在各個部門進行志愿服務,而一到十二歲,孩子就算步入成年階段,委員會會分配給他們一份正式的工作。這一年,喬納斯正巧十二歲,他因為具有一種特殊的天賦,被賦予了一份不同尋常的工作,成為社區中唯一的“記憶接收者”。自此,這個貌似完美的小鎮漸漸揭開了它虛偽的面紗。
原來,那些所謂的“完美”都是源于整個社區對人的全面控制,而這些控制正是通過違背人性的手段來實現的。
(一年一度的盛典,這些老年人即將被釋放到“別處”)
所有人都穿一樣的衣服,使用的語言也是一個模式,整個社區追求的目標就是同質化(the sameness)。
社區內不存在競爭,因為大家的工作都是由委員會來統一安排的。沒有談情說愛,配偶也是由委員會分配的,然后組成家庭單位來撫養孩子,等孩子長大后,家庭單位則自動解散。
所有人每天都要吃藥片,來控制可能產生的情感和欲望,甚至消除有關夢的記憶。有專門的生育母親,但生下來的孩子直接送到養育中心,直到一歲時被分給一個家庭單位;
一個家庭單位最多只能分到兩個孩子,來控制人口的平衡。
那些生下來有生理缺陷的,或者一歲前指標不合格的孩子,將被釋放到“別處”;那些不能再工作的老年人,和不遵守社區規范的成員,也會被釋放到“別處”。釋放到“別處”,其實就是死亡,但人們并不知道,確切地說人們沒有任何關于痛苦和死亡的記憶,同時,他們也沒有關于愛與激情的記憶,聽不到音樂,也看不到顏色,因為這些都是能夠激發他們情感的東西。
喬納斯的任務就是成為人類過往痛苦與快樂記憶的接受者,而傳給他的那位老人就是“授者”(The Giver),他們都是記憶傳承人。當長老們遇到難解決的情況,需要借助于人類以往的經驗和教訓,這時候就需要記憶傳承人來提供意見。
從此,喬納斯感知到寒冷與炎熱,體會到興奮與恐懼,知道什么是饑餓和愛,他也開始意識到現在所謂“完美”的生活是多么的蒼白和空虛。為了獲得平靜的生活,人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們喪失了愛的能力,喪失了情感,一切都是冷冰冰的理性。而一旦有人想要打破這種平靜,就會被喂下控制情緒的藥片,再出狀況等著他們的就是釋放到“別處”。
隨著接受的記憶越來越豐富,喬納斯越來越對現狀感到不滿。所以,當知道如果記憶傳承人進入到“別處”,他的記憶就會散開進入到所有人的腦中,而一旦人類再次擁有對痛苦和快樂的記憶,他們才能真正擺脫行尸走肉一樣的“完美”生活。
那到底喬納斯成功了沒有呢?他會遇到哪些阻礙?又有誰會向他伸出援手呢?我不能再劇透了,趕緊讓孩子去讀原著吧。
拓展閱讀:在讀透《授者》之后,我建議可以繼續精讀《美麗新世界》、《華氏451度》和《一九八四》這三本反烏托邦經典。不過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這幾本書都不太適合初次接觸這類題材的孩子。首先,從語言的角度來說,這三本書出版于上個世紀上半葉,至少都是六十年前的作品了,里面的英語跟現在使用的英語有一定的距離,對于母語不是英語的國內學生來說,難度過大,容易阻礙閱讀。另外,從內容來看,這幾本書更多涉及到政治烏托邦,比如政黨和輿論控制,相對來說對讀者的要求較高,屬于《授者》的進階版,適合英文水平較高和對歐美政治文化已經有深入了解的孩子。
種族歧視:《殺死一只知更鳥》
《殺死一只知更鳥》是美國作家哈珀·李于1960年發表的小說,榮獲當年度普利策獎。此書剛出版便獲得極大成功,并成為美國現代文學的經典,更是有約70%的公立學校將其納入教學計劃,全球銷量已經超過1800萬冊。
先說件關于這本書的一件軼事。實際上,這本書理應翻譯為《殺死一只反舌鳥》,作者之所以用反舌鳥(mockingbird)是因為它具有無辜善良的文化內涵,知更鳥并沒有這一層含義。但后來因為由原著改編的電影在國內被誤翻為《殺死一只知更鳥》,且流傳更廣,后來出版界也只好順從了這一趨勢,我這里也暫且延用這一更廣為人知的書名。
言歸正傳,這個創作于五十多年前的小說到底哪兒吸引人呢?
故事是從白人小女孩斯各特·芬奇的視角展開的,美國大蕭條時期,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州的小鎮梅康,六歲的斯各特與哥哥杰姆和爸爸阿提克斯生活在一起。阿提克斯是個律師,所以盡管大蕭條,芬奇家的生活還算過得去。
兩個孩子與到梅康鎮姨媽家過暑假的迪爾成了好朋友,三個人經常一起玩耍。他們最感興趣的莫過于鄰居的弟弟布(Boo)。布是個怪人,離群索居,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長什么樣子。鎮上因此一直流傳有關布的謠言,孩子們也喜歡排演各種嘲笑布的故事。
(阿提克斯在法庭上為無辜黑人青年湯姆辯護)
孩子們的玩耍還在繼續,但成人世界卻發生著變化。在信奉白人至上的梅康鎮中,黑人湯姆被誣告強奸了一個白人女孩。雖然許多梅康鎮人強烈反對,但阿提克斯還是決定為湯姆辯護。也因此,斯各特和哥哥在學校里飽受欺凌。
同時,法庭上的審判也遇到了重重障礙。先是一群暴徒聚集在阿提克斯家外,揚言要將湯姆處以私刑。之后,盡管阿提克斯找到湯姆無罪的證據,但白人陪審團還是認定湯姆有罪,而絕望的湯姆因為越獄被槍殺身亡。可誣告湯姆的白人女孩的父親還不肯善罷甘休,他恐嚇湯姆的遺孀、闖入法官的家、襲擊斯各特和杰姆。幸虧怪人布的及時出現,才救出了杰姆。
這本書有兩條線,一條是孩子們對怪人布認識上的變化,從一開始聽信謠言嘲笑布,到后來發現布其實是個善良的好人;另一條線就是父親阿提克斯為黑人湯姆辯護,但卻無法在種族歧視嚴重的白人社區中為其伸張正義。
與《授者》這樣的軟科幻小說相比,想要讀懂《殺死一只知更鳥》,咱們國內的孩子會多一重障礙,那就是歷史背景。
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1876年至1965年間美國南部各州以及邊境各州對有色人種(主要針對非洲裔美國人)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法律,強制公共設施必須依照種族的不同而隔離使用。
比如,書中提到庭審時,黑人是不可以跟白人坐在一起的。還有,小鎮白人居民要求的“私刑”(lynching)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黑人不需要進行審判就可以被隨意殺害,死后還會被吊在樹上來泄私憤。
與書中年代同時期,美國曾有一首轟動全國的爵士歌曲,講的就是針對黑人的私刑,叫《奇怪的果實》(Strange Fruit),歌詞用隱喻的手法說美國南方樹上會長一種奇怪的果實,其實是黑人的尸體掛在上面在風中搖晃。
(公交車上的種族隔離,白人坐在前面,即使有空座黑人也只可以擠在后面)
另外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就是1929年到1933年的美國大蕭條。隨著1929年華爾街股票巿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內戰邊緣。城巿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史家不幸詩家幸,這一時期也是美國文學經典作品頻出的時代。
(大蕭條時排隊領取食物的孩子們)
《殺死一只知更鳥》的經典之處還在于它不只描摹出種族歧視的黑暗時代,還刻畫出能夠跨越時空引起共鳴的復雜人性,也因此這本書才能久盛不衰。比如:
關于勇氣:
I wanted you to see what real courage is, instead of getting the idea that courage is a man with a gun in his hand. It's when you know you're licked before you begin, but you begin anyway and see it through no matter what.
我要你知道真正的勇氣是什么。勇氣不是手里握著槍,而是知道你還未開始就會輸,仍然要去做,無論如何堅持到底。
關于同理心:
You never really understand a person until you consider things from his point of view - until you climb into his skin and walk around in it.
你永遠無法真正理解一個人,除非你能從他的視角來考慮事情,除非你能鉆進他的皮囊之下去看待周圍的一切。
關于偏見:
People generally see what they look for, and hear what they listen for.
人們通常只看見他們想看見的東西,聽到他們想聽到的話。
關于良知:
The one thing that doesn't abide by majority rule is a person's conscience.
唯一不能夠服從于大多數的東西就是一個人的良知。
這樣充滿哲思的金句書中還有很多,就等著孩子們在閱讀中自己去發現啦。
拓展閱讀:
提到種族題材,除了哈珀·李,另外一個不能繞過的名字是托尼·莫里森,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88年普利策獎得主,1993年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2012年總統自由獎章獲得者。《寵兒》(Beloved)和《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是她的兩部代表作,但因為其中情節太黑暗(比如強奸和暴力)和部分語言具有侮辱性(模擬當時人物的口吻)而不太適合年齡較小的中學生。如果孩子的思想已經足夠成熟,12年級時可以試著讀讀看。
另外,同樣講述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兩部作品《憤怒的葡萄》和《人鼠之間》也可以作為拓展閱讀的一部分。
寒假就要開始了,家長不如讓孩子精讀一下這兩本書,之后再讀美國文學中其它經典作品肯定更得心應手駕輕就熟。
正因為這兩本書的重要意義,媽媽圈邀請了美國本土擁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資深教師坐鎮,趁著寒假帶領孩子們一起詳細閱讀這兩本書。每本書都設置了六次課,從語言和寫作技巧,到文化和歷史背景,再到如何進行批判性閱讀,您的孩子將和美國同齡人一樣,有機會全方位讀通讀透《授者》和《殺死一只知更鳥》。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116/88474.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