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后人的情況介紹
對于歷史名人,人們往往對其后代比較感興趣,南宋文天祥為“宋末三杰”之一,是當之無愧的“歷史名人”,那么文天祥后人的情況又是怎么樣的呢?
文天祥塑像
文天祥是宋朝江西廬陵人,文姓在當地是大族,而文天祥自小家境優越,娶妻妾共三人,生有六個女兒和兩個兒子。與許多歷史名人不同的是,文天祥雖遭逢亂世,其子女際遇卻在史書上有比較明確的記載。文天祥先后育有兩子,一子早夭,另一子死于軍中瘟疫。《文天祥傳》記載,文天祥駐軍麗江浦使。軍中流行瘟疫,士兵死者數百,而“天祥惟一子,與其母皆死”。文天祥有六個女兒,其第四女監娘和第五女奉娘死于亂軍中,壽娘、定娘則在千里尋親的途中雙雙病死。剩下的兩個女兒一個叫柳娘,一個叫環娘,她倆后來的遭遇更令人惋惜。
話說文天祥被張弘范俘虜時,他的妻妾和兩個女兒也沒能逃過一劫,他的兩個妾室被捕后不久失蹤,而夫人歐陽氏和女兒則被沒入宮中為奴。在元政府勸降文天祥的同時,他的妻女也被當做了人質,元政府讓柳娘給文天祥寫信,意思是只要歸降便可家人團聚。文天祥就義后,其二女被當做元朝公主的陪嫁侍女嫁了出去,之后的境遇如何,并不見史載。
文天祥臨行前,由于沒有在世的兒子,因此它的弟弟將一個兒子文升過繼給文天祥做兒子,今廣東等地都有文氏后人存在,據毛澤東的表弟文強自述,湖南湘潭文氏即是文天祥的后人。
文天祥從容就義的故事
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九,即元世祖至元十九年的一月九日,是南宋名相文天祥從容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已經被歷史銘記,被后人刻在心中。
文天祥碑刻
公元1278年,元至正十四年,文天祥在廣東沿海被元朝將領張弘范俘虜,于次年送至京城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對文天祥的事跡早有耳聞,想要讓他投降,于是在宮中召見了這位南宋官員。當時,元朝宮廷禮儀是下跪,而南宋的禮儀則是作揖。文天祥見到忽必烈,只是按照南宋的禮儀作揖,卻不肯下跪,忽必烈也沒有強求。忽必烈讓文天祥投降,表示只要文天祥肯投降,原有的官職待遇可以維持不變。文天祥不愿當元朝的臣子,于是被關進了大都柴市的一個胡同里。
在文天祥被關押期間,元政府多次派人勸降,文天祥都沒有答應。最后,忽必烈出于文天祥的號召力,還是決定殺掉他。文天祥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顯得從容不迫,神態沒有絲毫改變。這一天,關押文天祥的地方布滿崗哨,老百姓聽說文丞相要被處斬了,紛紛奔向刑場。快到行刑的時候,監斬的元朝官吏問文天祥有何話說,并表示回答就可免于一死。文天祥沒有回答,向南方下拜后從容就義,終年四十有七。
文天祥就義后,家鄉的學堂將他的畫像和歐陽修像掛在一起,供學子們頂禮膜拜,而他那威武不屈、忠貞愛國的精神也得以流傳后世,至今流芳。
文天祥是哪個朝代的人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該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著名的文天祥之口,很多人對文天祥的印象首先來自這句詩。那么,文天祥是哪個朝代的人呢?
文天祥畫像
文天祥出生于公元1236年,卒于公元1283年,也就是說文天祥出生于南宋末年,死于元朝初年,這其實就很清楚了,文天祥是宋末元初的人。但是,后人提到文天祥的時候,通常冠以“南宋文天祥”的字樣,他死后也名列“宋末三杰”之一,這是為什么呢?
這其實不難理解,雖然從客觀的年代上來說文天祥生于宋末,死于元初,但是人們在主觀意愿上更愿意將他歸為“宋人”。就好比17世紀中期的幾位思想家如顧炎武、王船山等人,世人提到他們的時候,通常會在前面加兩個字“明朝”,而不是“清朝”。這主要基于兩各因素,一是顧炎武等人的思想主要形成于明朝滅亡之前,二是明亡后他們拒絕入仕清朝,所以后人在習慣上傾向于將他們列為明朝人。類似的例子,在朝代的更替時期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同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活動完成于宋朝時期,而且他寧死也不愿做元朝的臣民,身為著名的抗元領袖,稱為“宋末文天祥”顯然比“元初文天祥”更為合適。基于上述理由,得出兩點結論,即如果從確切的年代上而言,文天祥是無疑使宋末元初之人,但如果從習慣上和情感上而言的話,文天祥則通常被當做南宋人。
文天祥的字是什么
古人稱謂繁多,光父母取的名字和官家給的封號、謚號就夠多的了,偏偏古人還愛給自己改改名、字,取個“號”什么的,所以導致幾百年后的現代人有點犯暈。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字履善,生前被朝廷封為信國公,死后被后世追謚為“忠烈”,所以有時也被稱為“文履善”“文信國公”“文忠烈公”。
文天祥
后來,文天祥又給自己取了“號”,先是“文山”,后來大概仰慕到家的清靜無為,又取了個“浮沐道人”。說到這里,現代人一定覺得文天祥的名稱已經不能再多了。事實上,文天祥還有一個“字”叫“宋瑞”,這“宋瑞”二字大有來頭,既不是父母取的,也不是自己加的,其來歷頗有故事性。
文天祥少有才名,21歲就進京趕考。不巧的是,在殿試前文天祥生病了,只好帶病參考,如果一直病著,可能會名落孫山也說不定。可是,也許是老天幫忙,進考場的時候眾多考生一擁而入,夾在中間的文天祥被擠出了一身汗,居然身體舒服了,頭腦也清醒了。于是,滿腹才學的文天祥草稿也沒打,就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字,而正是這一萬多次的文章讓文天祥走入仕途,名垂史冊。
按照宋朝的常規,殿試排名由皇帝親自拍板。當時的南宋皇帝是宋理宗趙貴和,此人出身于民間,在即位之初還有點抱負,沒幾年就寵幸阿諛奉承的賈似道,成了南宋有名的昏君。昏君歸昏君,眼光還是有一點的,當宋理宗看到文天祥的試卷時,眼前一亮,立即就欽點文天祥為金科狀元。接著,宋理宗拆開“糊名”的試卷,看到考生的大名是“文天祥”,覺得很吉利,更加喜出望外,他對在場的學者王應麟說道:“此天之祥,宋之瑞也!”于是,文天祥改字“宋瑞”,文天祥字宋瑞,就是這樣來的。
文天祥的故事介紹
文天祥是江西廬陵人士,與北宋文豪歐陽修是同鄉。出生于庶民之家的文天祥二十出頭就考取了狀元。如果按照戲曲小說中的套路發展,文天祥中了狀元之后不是立即和大家小姐拜堂,就是當上八府巡按為民伸冤去了。但戲文往往是落魄秀才寫來意淫的,至少這些和文天祥的故事對不上號。
宋度宗畫像
文天祥入仕時在位的皇帝是宋理宗,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在為期間任用奸臣,耽于享樂,南宋國力日漸衰落。沒過幾年,理宗病逝,如果此時即位的皇帝稍有作為,或者南宋的命運可以改寫也未可知,但事實卻令人扼腕。即位的度宗皇帝天生智力不正常,荒淫程度卻比宋理宗更甚,據說曾一夜召幸三十位宮女。不僅如此,宋度宗對奸臣賈似道的寵幸到了超越君臣的地步,賈似道看重度宗的弱點,常常以辭官相要挾,害得度宗幾次痛哭下跪求他回來。有這樣的君臣,南宋想不亡都難。縱使有文天祥等忠臣義士匡扶社稷,也只能說是有心救國,無力回天了。
1276年,文天祥被任命為使臣,代表南宋朝廷出使元營和元朝丞相伯顏談判。這位伯顏丞相在元初也是一位名將,這時候卻做了一件不厚道的事——把身為使臣的文天祥扣留了。后來,多虧義士相救,文天祥才得以脫身。這個小插曲并未影響南宋向元朝投降的步伐,沒過多久謝太后就帶著他5歲的孫子宋恭宗做了元朝的臣子。
不過,文天祥等主張抗元的大臣并未隨著投降,而是提前保護宋恭宗的兩個兄弟出城,在南方建立“行朝”繼續抗元。此后,文天祥等人的抗元斗爭持續了近三年,直到崖山兵敗南宋王朝才徹底宣告滅亡。然而,王朝雖然更替,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卻流傳至今,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典范。
文天祥書法賞析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在歷史上以寧死不屈的精神而著稱,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書法也不錯。實際上,文天祥在書法上的造詣相當高,僅存的幾幅墨寶被后人爭相收藏,而《木雞集序卷》是文天祥書法的代表作。
《木雞集序卷》真跡
《木雞集序卷》是文天祥應友人張疆所請,為其《木雞集》寫的序言。據史料記載,1273年冬,37歲的文天祥在湖南任職,好友張疆請其為自己的作品作序,于是便有了行草《木雞集序卷》。《木雞集序卷》首先是一篇治學的文章,其中包含了文天祥對治學的見解。文天祥認為,學習應從“難”和“嚴”下手,應先學《詩》,再學《文選》,才能更有進益。從書法的角度上來看,《木雞集序卷》一氣呵成,下筆如虹,氣勢豪邁,是行草中的佳作。
自文天祥死后,《木雞集序卷》“失蹤”了近三百年,直到明代中葉才在蘇州出現,旋即被文徵明之子收購。到了明朝末年,該卷被書畫家王稚登收藏,至清朝前期又被收藏家宋犖得到,輾轉又成為皇宮藏品。到了民國初年,末代皇帝宣統將大批故宮文物盜出,其中就包括《木雞集序》。解放后,《木雞集序》被遼寧省博物館收藏至今。
文天祥傳世墨寶極少,現存的文天祥的書法作品除《木雞集序卷》外,《宏齋帖》被收藏于故宮博物院,而《謝昌元座右自警辭卷》則被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031/29283.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