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起“詩心”,更要喚起“詩教”
——《中國詩詞大會》熱播的啟示之一
人文教育的特征是厚積薄發,期待已經體現可觀效應的《中國詩詞大會》這類節目,多多“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用喚起的“詩心”,引導“詩教”的勃發。
日前,復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中一舉奪冠,并因在節目中的出色表現一夜走紅。
這位斯斯文文、戴一副眼鏡的長發女孩,在屏幕上神閑氣靜、從容應對,最終以《詩經》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句在“月”字“飛花令”環節勝出,讓網友們一致表示服氣。這也讓我們感覺到古典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經典,流淌在我們的血脈里,行云流水、宛若天成般地抒寫著我們的悠遠神思和悲歡離合。這不是性質已變的誦經班一類炒作可以替代的。
不過,復旦附中的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面對盛譽,反而吐了一番苦水:素質教育與應試教學不易協調。即便是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應試模式也是避不開的。據報道,武亦姝能背2000首古詩詞,更多源于其個人對詩詞的愛好,并不具有普遍性。
可喜的是,素質教育今天鋪展開來,《中國詩詞大會》這類節目不過是其中一例。放眼中國和西方,人文傳統即便被邊緣化,終究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就西方古典教育的“自由七藝”而言,它將其中的文法和修辭改造成人文精神的培訓,要求學生能讀會寫,著重訓練學生翻譯和闡釋古代經典的能力。
正是基于這一背景,古典文獻中的人文主義從文本到課堂,從課堂到人生,從人生到社會,普及開來。其最重要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做一個正直的人。這與我們今天見證的中國古典詩詞啟蒙熱情,何嘗不是殊途同歸。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在其名著《區隔》中,提出文化也是一種資本,可以和經濟資本、社會資本一樣發生功用。文化資本如何獲得?在布爾迪厄看來,它有賴于從嬰幼兒時代起,在家庭內部不知不覺早早獲得的全部知識。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更多取決于家庭和社會環境。
良好的教育固然重要,良好的家庭和社會氛圍更為關鍵。今天,我們普遍感到人文缺失,普遍在急功近利、揠苗助長,這也是無奈的事實。人文教育的特征是厚積薄發,期待已經體現可觀效應的《中國詩詞大會》這類節目,多多“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用喚起的“詩心”,引導“詩教”的勃發。
搭建詩與遠方的津梁
——《中國詩詞大會》熱播的啟示之二
【文化評析】
修習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固守心靈家園,有助于我們站到古人的肩頭,寂然凝慮、思接千載。運用好新的傳播方式,可以有助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誦得更遠,跨越時空,傳誦得更深,直指心靈。
繼成語大會、漢字大會之后,近期央視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在丁酉年新春再度刷新了收視率。這項激烈而又不失溫婉的全國性賽事,使得各年齡段、各行各業忙碌的人們都不約而同地靜下心來,關注詩和遠方。大賽落幕后,各方思考溫涼并用,也很符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品格。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盡管飽受風雨滄桑,至今仍能弦誦不絕,其傳承者對于傳播形式的不斷創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詩歌創作曾經是科舉考試的重要科目,詩歌刊印曾經是詩人們畢生追求的理想愿望,詩歌吟誦曾經是基礎教育的必備課程,詩歌書寫也曾經是眾多書家法帖的主要內容——詩歌的生命力,從未缺少過歷代先輩不斷通過新興媒體傳播與傳承的努力。詩歌是這樣,包括詩歌在內、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亦是如此。甚至可以說,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形式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構建當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重要基石之一。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來都與中華民族生活習慣、思維模式密不可分,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民族血脈精魂。正因如此,才有數千年從未斷絕的文化奇跡。
曾經有這樣一個觀點很有市場:古人的生活相對單一,今天的娛樂生活方式多元,因而年輕人往往不愿接觸優秀傳統文化。其實,只要對歷史與現狀多做一點審視與思考就會發現,這個說法本身并沒有站得住的依據:不是不愿接觸,而是缺乏備選項。人生道路在開拓之前,首先需要選擇。既然說今天娛樂方式多元,為何一定要規避和拒絕流觴曲水、詩酒唱和、簡札酬答?為何不把大量刷微信朋友圈的時間,分配出一部分來讀舊體詩、寫毛筆字、哼唱京劇昆曲呢?
詩詞大會使許多人意識到,詩和遠方離自己其實只有靈臺方寸之遙。歷年的青年歌手大獎賽、青年京劇演員大獎賽也都能起到類似的作用,這當中的訣竅并不神秘,因為都憑借了電視這個平臺,而現在又加入了網絡新興媒體的鼓與呼。
修習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固守心靈家園,有助于我們站到古人的肩頭,寂然凝慮、思接千載。運用好新的傳播方式,可以有助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誦得更遠,跨越時空,傳誦得更深,直指心靈。
漢字大會、成語大會、詩詞大會之后,我們還期待戲曲文化知識大會、傳統書畫大會、傳統體育大會接踵而來;期待這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賽場、進校園、進社會,成為適合全家人一起參與的活動。一切有利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傳播方式,我們都應該熱切地期待,熱情地參與,并充分利用這些傳播方式吸收涵養,化入生活、化入內心,撥動心弦,拉近心靈之間的距離。
我們也應警惕,不能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修習當作新的功利目標。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是為了遠方,而不只是近處;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久久為功。
熱點閱讀
網友最愛
Copyright © 2014-2017 看文倉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16053137號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