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未長大的小孩,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尋求外界的關注與認可,卻忘了自己本就圓滿具足。】《十點讀書》里,主播的音色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羨慕之余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未長大的小孩,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尋求外界的關注與認可,卻忘了自己本就圓滿具足。】
《十點讀書》里,主播的音色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羨慕之余,我錄下自己的聲音,偷偷進行比較。結果一連串的自我否定,不是太急太快,就是平淡無奇……差距腫么那么大,真是“香菇”“藍瘦”!
愛人勸慰:人家是專業的,靠這吃飯吶,你難受個什么勁兒?
我調侃道:“本宮”就是想處處優秀,怎么了?
話一出口,突然想起看過的一句話:你之所以優秀只是害怕平凡地活著,自己當下就有一種被“擊中”的感覺。
平凡為何讓人害怕?
這兩年一直在學習心理治療,前段時間聽到有關“自我”和“巨嬰”的闡釋后,腦海中常常浮現一個畫面,特別是因人因事引發負面情緒或消極情感時,畫面就會再現。但只要我能安靜地看著不逃跑,用不多久,總是恍然大悟并露出會心的微笑……
如此神奇,究竟是怎樣的畫面呢?
我身處一間巨大的育嬰室,那里擺滿了成千上萬的小木床,每張床上都躺著一個和我一般無二的、哇哇大哭的嬰兒。此時,門開了,媽媽走進來,我們的哭聲漸小并揮舞著小手。媽媽走了一圈,抱起其中一個,朝她微笑并溫柔地哺乳,然后輕輕放下,轉身離開。隨著關門聲響,除了那個吃飽喝足的家伙外,屋里的哭聲更加的無助與委屈……
我們為什么要變得“優秀”?
為什么“不甘平凡”?
如果你有早高峰擠地鐵的經歷,大概就會明白,被淹沒在茫茫人海中是多么的渺小與卑微了。
平凡,你就沒有了“辨識度”;
平凡,你就失去了“競爭力”;
平凡,你就不能成為被媽媽“選中”的嬰兒,你會繼續挨餓、哭泣,直到死亡……
當然,這全是我夸張的想像,但是,成人的內心匱乏又有多少不是源自嬰兒時期的夸張想像呢?
也許你聽說過人們有“強迫性重復”的傾向,歸根到底在于小時候“恐懼的源頭”未斷,長大后,總想試圖通過“重來”去消除恐懼或糾正當初的錯誤。
小嬰兒能“糾正”什么錯誤呢?
小嬰兒想:媽媽沒抱我,是因為我“不好”,媽媽喜歡的是“優秀”的孩子。
至于何為優秀,嬰兒們其實很困惑。
所以,每當門開時,他們就用各種自以為是的方法吸引媽媽的關注。
有的嬰兒強顏歡笑,她猜想:媽媽可能喜歡快樂的寶寶;
有的嬰兒手舞足蹈,他猜想:媽媽可能喜歡活潑的寶寶;
還有的嬰兒則安靜不動,她猜想:媽媽可能更喜歡乖寶寶……
可惜,每次的答案都依媽媽的心情而變,沒有一個嬰兒能夠專寵母愛。但可以肯定的是,媽媽會選擇一個與眾不同的嬰兒,你若平凡,極有可能被忽視。
那么,這個畫面對我而言的意義是什么呢?
當自己感受到不公平、憤怒和嫉妒時,可以第一時間覺察出并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過往的“無助情緒”和“無價值感”再度被激發。我需要打破的“魔咒”是:所謂“優秀”或“獨特”,不過是為了能被媽媽“看見”;我需要告訴自己的是:媽媽沒有選擇我,并不是我的錯!不要再做想像中的受害者了!
海爺爺曾說過:“我注視著所有讓我控訴的人、事、物,并且說,是的,就是這樣,因為有所失去,反而有所獲得。我接受,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不如意,這些經驗將成為我的力量。”
想讓“自我”出現,必須直面絕望與哀傷,從嬰兒般的幻想中走出來,學會自我滿足,自我負責,做“自己的父母”!
作者:欒芳(《暖光暖心》編輯部)
就愛閱讀www.92to.com網友整理上傳,為您提供最全的知識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ujia/20161215/70998.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