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難就業年”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2013年,原因是這一年全國的高校畢業生增加了20%,而就業崗位卻減少了15%,就在一群大學生苦于求職無門時,一條“殘疾修腳師,10萬年薪重出江湖”的新聞顯得格外搶眼。
這位修腳師可有著不平凡的過去,他是1995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還是第八、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大連家喻戶曉的名人,原人民浴池修腳師戚其范。但是,1998年人民浴池改制后,因為身患殘疾,戚其范空有技術,卻再沒找到工作。
空閑了15年后,重啟這位勞模的卻是一個80后小伙子――高廣東,盡管年齡與這年畢業的大學生們相仿,但是他已經是100多家朋朋修腳連鎖店的老板。
第一次見到高廣東時,他正在福利院為那里的老人義務修腳。雖然平日都是管理工作,但他修腳的技術仍舊純熟。一位接受服務的老大媽問他:“孩子,你天天干這個,不覺著腳臟嗎?”高廣東的回答說:“腳其實最干凈的。腳好了,人的身體就會好!”
和高廣東一起來慰問老人的還有“朋朋志愿服務隊”,他們都是朋朋修腳的一流技師,其中不乏戚其范的親傳弟子。“戚師傅擔任企業的技術總監后,除了培育專業人才,更重要的是他把勞模精神,傳遞給企業里的年輕人。”
3年前,高廣東在大連發起了“孝行大連,全城義剪”活動,免費為困難孤老和特殊人群修腳、剪趾甲,并出資鼓勵技師們參加。在他的帶動下,“孝行大連,全城義剪”活動已經發展為“孝行中國,全國義剪”,成為全國性的公益項目。
重金聘請勞模,又熱心回饋社會,在外人眼里,高廣東好像是一個不差錢的企業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曾是一個連晚飯都吃不起的窮小子。
高廣東的老家在丹東鳳城青城子鎮姚家溝,初中還沒畢業,他就開始進礦山打工。“鄉下人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當地有礦,就很少有人愿意走出去,學習也沒啥用,只要肯出點力氣,賺點酒錢是不成問題。”盡管高廣東那會兒年紀還小,但是在礦上并不會被特殊對待,百八十來斤的大筐扛在背上,固定用的麻繩只要半個鐘頭,就能把身上勒出青紫色的印子。
進礦山就是賣苦力,這一點高廣東早有準備,但是上班第一天,他就目睹兩名礦工被山上掉下的大石頭“砸沒”了,這一幕觸目驚心。
“當時大家都在開工,沒有預兆,也沒有聲響。當有人注意到半山腰的礦石塌方時,已經來不及了。然后兩個工友就這么被一米多寬的石頭‘拍’在了下邊。”
等雙腳恢復控制之后,高廣東踉蹌地逃回家里,并決心再也不去那個會吃人的礦山。
“當時就想找個穿得干凈點、安全點的工作。”高廣東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對于一個沒有背景、沒有學歷、沒有資金的“三無青年”來說,任何希望似乎都是奢望。2002年,高廣東從老家來到大連,希望生活能從頭開始,但他進城后的第一份工作,卻是從“腳”開始的――在一家洗浴中心做足療工作。
雖然換上了干凈的制服,也不用擔心懸在頭頂的大石頭,但是初來乍到,足療又是個技術活,所以很少有顧客愿意把腳交到他的手上。進城后的高廣東日子更窘迫了,一天也接不到一單生意,寄居在朋友家,每天早上花一元吃份豆漿油條,午飯就吃兩元的拉面,晚飯為了省錢常常就不吃了。
高廣東清晰地記得,那年夏天,他站在廣場大屏幕前看韓日世界杯時的場景。其實,他并不喜歡看足球,之所以待在廣場,是因為廣場對面有很多燒烤店,在那能聞到烤肉的香氣,還能看到食客們豪飲冰啤酒的爽快,那是他在給自己解饞,因為他兜里只剩下60元,�@是他留給自己買車票的錢,“我做了最壞的打算,再不掙錢就回老家了”。
“聞飽”之后,高廣東回足療店準備和周圍的師傅們道別,但是就在這一天,他竟然“開張”了。那次賺了87元,還吃上大米飯和家常豆腐做宵夜。
“窘境中,一頓飽飯給人帶來的力量,遠不只恢復體力。”那之后,高廣東對足保健產生興趣,也開始鉆研起足部保健的相關知識,因為他相信,從腳開始,能走出一條掙錢的路。
“幸好當時沒有放棄,不然也不會有今天的自己。”
高廣東的足療健技術越來越好,很多顧客點名找他服務,不僅如此,他在做足療的過程中,還開始琢磨“替人修腳”這門行當。很多人覺得修腳就是用指甲剪修修指甲,或者去點老繭、死皮,其實這里面有很多技術和學問,腳部護理常識沒有普及,許多人有了腳病就亂投醫。而且修腳行業人員流動性太大,服務不規范,很多人有修腳的需求卻排斥洗浴中心的衛生狀況和黑乎乎的刀片。于是,開一家專門的標準化修腳店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
“那時,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學手藝上面,拿同事的腳練刀功,關系要好的親戚、朋友都必須挨我一刀。在掌握了傳統修腳技藝并悉心研究后,我開始嘗試用手術刀替代傳統修腳刀的技法,有了這門絕活后,我知道我的春天來了!”
2004年秋,高廣東在奶奶的資助下,在大連唐山街成立了第一家朋朋修腳門店。新店開業時,很多家具都是高廣東向親友們討來的舊家具。雖然裝修簡單,但他跟妻子馮鶴盡力把店面收拾得干凈整潔,消毒設施毫不含糊,像口腔專科那樣提供專業的足部護理是他們提出的理念。
“我在籌備首家店時,在大連只找到了一家業態相同的競爭對手。那時,業內人士對我的勇氣紛紛豎起了大拇指,不少足療師傅也開始到店求職。”既然選擇了另辟蹊徑,那高廣東只有壯著膽子向前走。
新店開張僅一個月,高廣東就開始“唱高調”。
“我做了一件在當時看來很牛的事,用店里一周的營業額,聘請網絡公司,為這間只有10平方米的修腳店做了個網站,讓全國的網友都可以在網上搜索并查看店面。”一步險招讓高廣東走在了所有同行的前面,很多顧客主動登門,而且很多是年輕人。好的技法加上好的營銷,僅一年,他就成功將門店擴展到4家。
此時,高廣東又有了新的夢想,就是將朋朋修腳開到全國,甚至走向世界。“在當時,對一個從窮山溝走出來的孩子來說,大家都覺得我瘋了。但是我認為,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高廣東笑著說。 如今,朋朋修腳在全國已經有100多家分店,他還成為高級修腳技師,擔任了中華修腳協會副會長等職務。
高廣東有一條已經用了15年的浴巾,那是他初學修腳時買的第一條浴巾。他說,留著那條浴巾,是為了提醒自己一路的艱辛和人們無私的幫助。
他最困難的時候,交不起在浴池打工要交的份子錢,浴池主任不但準許他遲交,還接濟給他一些生活用品;學手藝時,師傅和工友們都不吝相告;創業時,家鄉的殘疾親友還擠出了700元支持他……
高廣東很慶幸,總能“遇到貴人”,所以當他有能力幫助別人時,要把這份溫暖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2003年,高廣東第一次正式做公益活動,他一個人坐大巴車到200多公里外的大連市光榮院,為那里的抗美援朝、抗戰老兵和其他孤寡老人免費修�_。“和他們嘮嘮嗑、修修腳,發現我也能憑借自己的技藝幫助別人了。”高廣東的笑容充滿了滿足感,這是金錢無法做到的,也是一件讓人“上癮”的事情。
不僅如此,連高廣東的妻子馮鶴,都被大連的環衛工人親切地稱作“最美修腳妹”。這些年,夫妻倆已經在11座城市發起了“請環衛工進屋歇歇腳”公益活動。在朋朋的任何一家門店,環衛工人都可以進屋免費休息、飲水、修腳、洗手……“冬天我們送熱水、送手套,夏天就送冰水、送飲料。”
夫妻倆對環衛工人有著特殊的感情:“剛來大連的時候,人生地不熟,總是環衛阿姨熱情地指路。”他們對于公益的想法竟是如此單純,甚至有些難以置信,但只有最樸實的目的,才能讓人最踏實的踐行 。
13年來,高廣東和他的志愿者團隊已累計提供服務200余次,累計為1600余人次提供修腳服務。
2013年,女大學生胡楊當修腳工的故事在網上引起熱議。不過,說起這朋朋修腳的第一個女大學生修腳工,可不是高廣東高薪聘來的,而是她主動找上門的。
胡楊畢業于吉林工商學院,專業是旅游管理,之前也做過酒店前臺和書店銷售,她來大連的初衷就是想踏踏實實地學一門手藝。“現在大學生就業太難了。我想學一門可以養家糊口的本事,我覺得修腳就是本事。”胡楊在自家小區里舉辦的“孝行大連,全城義剪”活動中,知道了戚其范的勞模故事的,并因此萌生了拜師的念頭,“像戚師傅一樣,把修腳當一門藝術來完成,那一定是不會錯的。”
胡楊學習勤奮,又得戚師傅真傳,不到兩年就掌握了修腳的技法。如今,她已在經營一家自己的修腳店了。她的合伙人就是高廣東。
胡楊是高廣東店里的第一個大學生,為了留住她,高廣東提出了內部加盟的方式,雙方各自承擔一半的費用。高廣東通過股份合作制,帶領進城青年集群式創業。
但是,扶持創業并非易事。修腳雖然是民間手藝,但即使在農村也被很多人瞧不起,倒洗腳水在農村是一種忌諱。高廣東以前回老家,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修腳師傅。不過,他用朋朋修腳的快速發展,說服了他的鄉親。
2014年公司年會,主題是“朋朋奧斯卡”。高廣東讓員工們穿禮服、走紅毯、表演節目,并通過網絡評選最佳演繹獎等方式,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每隔一段時間,高廣東還會在店里拍攝一次特殊的“錄像”,讓年輕員工面對鏡頭說出自己兩三年內的夢想,然后一起制訂方案逐步實現。
在他的幫助下,許多進城務工者從一無所有到在城市擁有了自己的小家、汽車,上了社保,孩子也在當地入學。如今,高廣東已經幫扶創業70人次,帶動就業210人次,其中80%是農民工,而且是80后、90后的年輕人,其中最小的只有17歲。
“我希望大家走進朋朋修腳能夠顛覆傳統印象。”高廣東說,小小修腳刀,不僅實現了他的人生追求,也幫助更多人在城市扎根、端上飯碗,并成就了一些進城務工青年的創業夢想。
百度搜索“看文倉”,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0/116020.html
文章列表
BloggerAds
- Dec 16 Sat 2017 00:38
修腳師也能當企業家
文章出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