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方言季”后,我們將于12月14日至18日推出“工匠季”,記錄工匠精神的淵源和困頓,探尋工匠技藝的出路和傳承。


昨天,面臨“滅絕”的“中國古代招財貓”讓不少朋友憐惜不已。


今天要出場的是我們祖上大V們重要的“社交工具”——古琴。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列子·湯問》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呂氏春秋》續



高山流水,主角看似伯牙子期,但最驚艷的,還是那一架古琴。歷經三千年的老物件,承載著古中國的“士”文化。


其實,自古“琴”就特指古琴,后來有個西洋小伙伴——鋼琴火了。為做區分,19世紀20年代起就給它加了個“古”字。


您可能會說,古琴哪里消失了?長發飄飄的文藝女,都以撫琴為時尚;孩子學古琴,考試還加分呢!


但是,扶琴的人多了,制琴的人,越來越少了!


其實,一說“制琴”兩字就露怯了,古琴的工藝技術,行話叫 “斫琴”


“斫” 字怎么讀? 斫,念zhuó(音“琢”)。“大鋤”的意思,引申為用刀、斧等砍。



斫琴——東漢的蔡邕,當其途經吳地,發現火中的用材啪啪作響時,憑其經驗認定,燒火的木料是斫琴的上好琴材,即取出斫制為琴,其音聲果然不同凡響,于是產生了蔡邕“焦尾琴”的美好傳說。


古琴之所以能見自然、見天地、見變幻,發自它身上的7個散音、91個泛音、147個按音。這散、按、泛三音,正如天、地、人三籟,發人冥想,身心俱化。


而要做到散、按、泛音質勻稱,體現各音區虛實的聲韻質量,就得靠斫琴了。


看似古樸簡單的古琴制作周期至少兩三年,多者數十載,方可出一張音色妙佳之琴。


良才易得,善斫難求。


2003年古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前,全國的斫琴師已不足10人。


我們報道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王鵬




問題來了

這么高大上,怎么學得會?


咱來說說這手藝。


第一步

選材
第二步


造型

第三步
槽腹
第四步


合琴

第五步
做灰胎
第六步
打磨
第七步
定徽
第八步
安足
第九步
擦光
第十步
上弦


古琴表達的東西就是中國人血液里流淌的東西,如果斫琴這項工藝隕落,我們即將失去的不僅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對傳統的尊重,對文化的傳承。


如何保留,賦予它新的生命,需要我們大家的行動!



12月15日 為你細細道來


泠泠七弦,古韻悠長。


若無巧匠,何來知音?



征 集


★ 如果在你的身邊還有正在消逝的手藝,你可以用文字+圖片、或視頻等方式,直接在中國之聲微信公眾號(zgzs001)后臺回復或進入微社區留言,也可以登錄@中國之聲 實名微博 ,在#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標簽下留言,我們會根據作品的內容與豐富性在微信中進行展示。還有獎品等著大家喲


彩蛋


一說古琴,大家都說好聽,但真正的知音卻不多。比如,現在的古裝劇大都少不了古琴,但成天都在亂彈琴……


反彈琴1號:


甄嬛傳一直被當做良心劇代表,但是嬛嬛的古琴卻錯得不可饒恕。臣妾很想彈對,可臣妾做不到啊!道具組你確定琴是放在那個方向嗎!


不過,第九集的時候,擺放又正確了呢。真是好任性的道具組。



反彈琴2號:


場景構圖人物服飾無一不美,但小龍女也是一個毛病。


反彈琴3號:

琴還是放反了。所以,王剛老師才會有這樣痛苦的表情吧?關鍵是,大叔,您這動作是在給琴上凡士林嗎!


反彈琴4號:


《花千骨》華哥這番“琴論”的問題出在哪?


如果你不知道,說明你看文章不認真!


我們回顧一下開篇的知識點——古琴中的“古”字,是近代才被加上的。所以,古裝劇中的人如果管“琴”叫“古琴”,就好像劉邦說自己建立了“西漢”一樣可笑。


最后,附上一張宋徽宗的《聽琴圖》,這才是古琴的正確姿勢!




編輯:韓健、莊勝春、孫魯晉

注明:文中斫琴步驟圖片來自鈞天坊古琴基地、其他圖片來自網絡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202/62556.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