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這是我閱讀《未來簡史》的讀書筆記,夾雜著個人的理解和心得,建議看完筆記的同學能夠閱讀原文,支持原創的同時避免被我的認知偏見所誤導。


————————————————————


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種大腦的一系列化學反應,無論外界的刺激如何提高,這種化學反應帶給人類的體驗總是有天花板的,而且很早就已經接近了上限。所以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無論科技如何發達,物質如何豐富,幸福感并沒有提高多少。吃冰激凌很愉悅,找到真愛也令人愉悅,但是吃很多冰激凌所得到的愉悅既不能線性增加,也不能等同于找到真愛。


幸福感的核心是你的收獲和期望的差值,而不是收獲的絕對值;所以,我們要向內心尋找幸福,改變認知模型,降低期望值都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


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人類的進步也得益于先輩們的冒險追求和持續探索,而內在的驅動力就是欲望、好奇心和不滿足。如果全人類都降低期望值,很容易獲得滿足感,從而停止外在的追求、不再冒險,那么人類社會的進步速度也會大大降低。


如果有一種藥物,能欺騙大腦,直接催生這種幸福化學反應,讓人類輕易得到幸福感,滿足感,那么人類就會沉迷于這種藥物而無法自拔。這種藥物確實存在,我們稱之為海洛因,或者簡稱毒品,因為絕大部分人一旦嘗試,就幾乎會不可避免地上癮,放棄外在的所有努力和追求,只想借助著一種最輕松的方式獲得滿足感體驗。所以我們都不敢輕易嘗試挑戰自己的“定力”。做為騎象人,我們很難駕馭“本能”這頭大象。在通過電極刺激老鼠獲得快感的試驗中,那只可憐的老鼠就會不停地按下電源開關而無法自拔,直到精疲力盡后倒下。人類的自控力并不比老鼠高多少。


還有一個令我細思極恐的事實是,戰爭導致了互聯網和很多科技的發明、發現;如果沒有殘酷的戰爭,人類科學進展和生活水平,要比現在落后的多。


多么痛的領悟,再次說明了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中國文化中的太極那般,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啊。


————————————————————


生物也是算法


算法指的是進行計算、解決問題、做出決策的一套有條理的步驟。算法并不是單指某一次運算,而是運算時反復采用的方法。生物行為也是算法控制的,生物算法是通過感覺、情感和思想來運作的。


有只狒狒看到附近樹上掛著一串香蕉,但是旁邊埋伏著一只獅子。狒狒該冒著生命危險去摘香蕉嗎?這就需要生物的概率算法做運算了。不去摘香蕉餓死的概率和摘香蕉被獅子抓住吃掉的概率作對比。這里面需要測算狒狒與橡膠的距離、獅子距離香蕉的距離、獅子的狀態、狒狒的速度、獅子的速度預估、狒狒的饑餓程度、香蕉的成熟度等等。最后狒狒得出一個決策結論,然后去執行。


狒狒的生物算法會讓狒狒感覺到饑餓,看到香蕉又會流口水,但是獅子出現卻讓狒狒感到恐懼和顫抖,所有的情感和欲望都在大腦里面通過神經遞質交互,最后根據這個生物自己的膽子大小以及對香蕉食物的喜好程度等綜合做出決策,導致執行。如果這次生物算法運算的結果是搶香蕉,否則要餓死,那么狒狒就可以瞬間感受到一股力量充滿四肢,肌肉緊繃,血脈膨脹,幫助它快速沖向香蕉并逃離獅子的追蹤。最終,能夠傳承到今天的生物,都是算法比較優秀和能夠適應環境的,否則就會中途夭折,物種滅絕。


人類每時每刻的選擇,都是算法決定的,小到該吃什么穿什么,大到擇偶和投資,都是生物算法的結果。而且據統計,99%的人類決策是由進化而成的“直覺算法”主導的,那個所謂的理智的大腦只不過是為這個直覺算法的結論尋找一個邏輯上靠譜的因果關系而已,只是起到了“解釋”的作用,并不主導決策。


一見鐘情的本質就是生物算法,所以你不能預測你會對誰一見鐘情;甚至當你遇到一見鐘情的人之后,你會發現Ta跟你的很多所謂的愛情觀并不完全吻合。當你跟一個戀人走到了盡頭而分手以后,回看當初,你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鬼迷心竅愛上Ta


不過呢,人類的決策算法相對于其他動物而言,具有強更大的“自我升級能力”,這個自我升級就像人工智能領域的“機器深度學習”一樣,人類通過讀書、思考、實踐這個循環來不斷訓練并提高自己的決策算法,然后讓自己在物種繁衍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優勢。這個提高決策算法的過程就是認知升級、認知迭代的過程。


生物算法還決定了,哺乳動物天生都會依戀母親以及一些柔性物可以給予的接觸感,比如紗布或者毛茸茸的玩具,科學家稱之為接觸性安慰(contact comfort)。母親和嬰兒之間都有母嬰聯結(Mother-infant bond),這也正是哺乳動物這個詞Mammal的來源,其詞根是拉丁文的mama,語義就是乳房。


————————————————————


意識和倫理道德


機器沒有情緒和欲望這樣的主觀體驗,而人類有,可人類大腦本質上也是一系列神經元之間的電化學反應而已,主觀體驗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是不是進化的副產品?如果沒有主觀體驗,人類理論上還是可以進行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只是沒有了酸甜苦辣痛那些主觀體驗,沒有了情緒,只留下了了算法和執行,但那樣的人類還是人類嗎?


人類之所以有虐待和強奸這樣的道德倫理問題,也是因為人類有“主觀體驗”這個概念。雖然本質上,虐待和強奸的體驗也是大腦神經元之間的一系列電化學反應,和其他體驗沒有本質差異,但是“主觀體驗”的存在讓這個行為變得不可接受,主觀體驗導致了喜怒哀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主觀體驗決定了人類道德倫理的框架界限。


機器就沒有主觀體驗,所以一臺機器Hack入另一臺機器,算不上虐待和強奸吧;人類黑客Hack一臺機器,可能構成信息竊取的罪名,但一定不會背叛強奸電腦罪。


1952年,偉大的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奠基人阿蘭圖靈被判犯有同性戀行為,并被迫接受化學閹割。兩年后,圖靈咬了一口毒蘋果自殺,留下了那個被咬過一口的蘋果(logo)。人類的主觀體驗和社會倫理道德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是與時俱進的。當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對同性戀的行為以及人權的概念有了新的認知之后,道德和倫理在新一代人中便會迭代升級。同樣是圖靈,如果他生在21世紀,就不會被判刑,也不會被化學閹割,更不需要服毒自殺。行為沒變只是環境變了,結局就大不相同。


這些社會倫理道德的根基僅僅是人類的主觀體驗而已。如果主觀體驗是虛幻的,那么道德倫理也一定是虛幻的。


圖靈的同性戀行為本質是什么并不是關鍵,關鍵是社會中的其他人怎么想。這也是未來我們面對計算機人工智能的問題。人工智能是否有“意識和主觀體驗”,這不是關鍵,關鍵是我們人類會怎么想。這就是著名的難纏問題,他心問題(Problem of other minds):


如何證明宇宙中除了我以外的其他人不是機器人或者夢境的虛幻,而是跟我一樣有意識的智人?


————————————————————


人類的互聯主觀


人類的現實有三類:


1)客觀現實、

2)主觀現實、

3)共同主觀現實(intersubjective,互聯主觀)


客觀現實就是萬有有力這種亙古不變的物理法則;

主觀現實就是我們內在的感受和情緒、酸甜苦辣;


互聯主觀并不是因為個人的信念或者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許多人的溝通互動及認可而存在。上帝、國家、貨幣、公司、民族、價值觀、道德、婚姻、信用、等都是人類虛構出來的互聯主觀,他是基于不同群體的共同想象而存在與一個族群和文化當中的一種共同的主觀現實。


讓人類主宰地球的不是智力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而是大范圍的靈活協作,促成人類在全球范圍內靈活協作的根本能力是——想象力。領導力就是要激活一群人的共同想象,編制一個共同認可的故事,讓群體相信這個故事,形成信仰,從而組織他們進行大規模高效協作。 


大多數人生活的意義,都只是存在于彼此講述的故事之中。在教堂結婚、初一十五燒香、在節假日放炮慶祝等等的意義就在于我們的父母和前輩,鄰居和朋友都認為這有意義。人類會以一種不斷自我循環的方式,持續增強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確認,都讓這張意義的網收的更緊,直到你別無選擇,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星座、易經、畫、鉆石、比特幣、米老鼠、可口可樂和貓王這些都屬于互聯主觀的概念,都有一個高度認同的群體。


人類不僅可以跨性別、跨年齡、跨文化,跨種族,跨國界協作,甚至還可以跨越時空協作,我們的所有科學成就,其實就是與前人協作的結果,所有的這些協作,除了基于共同想象的很多虛構概念之外,還有一項重要工具就是”語言”,語言也是一種共同的互聯主觀,離開了人類的主觀意識,語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而即便說著相同語言的北朝鮮和南韓,他們的區別并不是氣候和閃傳,也不是基因和民族,而是他們分別相信截然不同的兩套故事。


通過文字和語言,人類不光實現了計算和存儲從大腦內走向大腦外,而且還實現了從單人計算到集體計算的跨越。


————————————————————


智人的統治


人類通過語言和社會協作主宰了整個地球,在農耕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發展下,消滅了大部分野生動物,馴化了無數的家畜。為了滿足人類的私欲,我們大量圈養動物并屠宰它們。究竟是什么賦予了人類如此特殊的權力,可以肆意奪取其他生物的生命?


人類不斷地給自己尋找各種倫理上的理由,來支撐這種殺生的行為。雖然有小部分人類開始反對,甚至以身作則吃全素,但這并不能阻擋工業化畜牧業的發展態勢。一種科學解釋是,這些家畜選擇了和人類的協作,提供肉食給人類,它們也獲取了物種的繁衍,那些拒絕跟人類協作的野生動物,正在逐漸被大自然淘汰,處于物種瀕臨滅絕的邊緣。


全球總共有20萬只野狼在外游蕩,而最早的那只比較弱的狼,通過與人類的協作,繁衍至今已在全球擁有了4億家犬后代。世界上現有4萬只雄獅,但有6億只家貓;有90萬頭非洲水牛,但有15億頭家牛了;有5000萬只企鵝,但有200億只雞。全球大型動物有超過90%不是人類就是家畜。到底人類滅絕了動物還是繁榮了它們。


其實,就在100年前,一次禽流感也奪走了1億人類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生命似乎根本不值一提,不管是人類的還是其他生物的。但是對于人類宗教和社會倫理來說,這個是天大的事。


宗教的出現,是人類給自己不理解的這個世界虛構出的一種可理解的邏輯;也給自己不能主導的自然現象一種超現實的神性,把對一切美好的期待都獻給對這種“超自然神性”的依賴和信仰;讓自己面對一切未知和不確定的時候,多一些情感層面的堅定和堅強,不會輕易崩潰。不過這一切就像盲人描述世界的色彩一般,只是一廂情愿的臆想而已,共同想象并非真相。但是,不論任何宗教的追隨者,都相信只有自己的宗教才是真實的。


所謂的強大的人,都是因為自己內心堅信了某一套邏輯自洽的信仰體系,不管是全然接受某一個現有的宗教體系,還是自創了一套獨有的宇宙法則,本質上人的內心都是有著某種信仰體系的。


————————————————————


宗教和科學


科學讓我們相信,根本沒有上帝。但是,信仰上帝能夠激勵我們自己去做成某些事情。這就是宗教給予社會組織的力量。宗教不等于迷信,因為大多數人都不可能把自己相信的事稱為迷信。自己相信的,就是真理;只有別人相信的,才是迷信。


宗教和靈性的差距也比我們想象的大。宗教就是一份契約,約定了社會行事準則和道德觀,告訴我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而靈性確是一個旅程,它通常以神秘的方式把人們帶向未知的目的地。


對于宗教來講,靈性是危險的。遇佛殺佛講的就是在靈性的道路上,如果發現佛教已經落入制式、僵化、固定的窠臼,就必須要擺脫。虔誠苦修的修士馬丁·路德就拒絕接受教會用各種禮儀、儀式、和契約(如:贖罪券)得出的答案。


宗教故事幾乎總是包括三個部分:


1)倫理判斷、

2)事實聲明、

3)具體指示。


科學想要打造成可行的人類制度,必然需要宗教的協助。很多重要問題需要科學提供論證,預測和數據,但最終的決策涉及到的倫理問題卻需要宗教的支持。比如建造大壩有諸多的好處,但是會導致白鱀豚的滅絕;另外,決定是否打胎,從來就不是一個醫學手術那么簡單。


科學和宗教都是為了追求真理,但各自卻推崇不同的真理。雖然他們的真理體系不同,但卻不影響他們互相妥協,尋求合作。他們其實也沒那么在乎真理。


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宗教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和維持社會結構;而科學最在乎的是力量,科學的目的是為了治療疾病,研制武器,生產糧食等。


————————————————————


科學也是一種宗教


P.S.這部分是我自己發揮的,請辯證閱讀。


人類集體的信仰體系和人類個體的個性化信仰,都不是靜態不變的,都是隨著時代與時俱進迭代升級的。即便是近百年來廣為接受的科學,也是一種新的信仰和價值觀體系而已。


科學的本質和宗教的本質還是趨同的,都是為了解釋這個世界的真相提供的一套自洽的邏輯,對于暫時不能解釋的現象,科學也有其說法,不是神話它,而是不斷地通過理論研究和實驗去用數學的邏輯去解釋。當然,科學界也會猜測,只是他們明確的告訴你,這是猜測。


科學界還存在一個說法,就是一切科學現象只能等待未來某一天被證偽,卻永遠不能證實。所有的物理法則,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等著未來某一天被證偽的,因為人類在宇宙中觀察宇宙,我們太渺小了,無論是空間上還是時間上,我們都無法看到宇宙全貌,我們永遠只能是管中窺豹,不知廬山真面目。


從經典物理到量子物理,我們就實現了一次科學界的邏輯思維大挑戰,一個和經典物理大相徑庭的新的物理學就此誕生了,量子尺度世界的量子力學刺激了原子彈、核能源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但是卻與宏觀尺度世界的經典物理格格不入,我們不得不用宏觀和微觀來區分兩種物理法則的應用范圍。不知道未來何年,我們可以再發現一種與量子物理又格格不入的新的物理學分支呢?


不過,科學才是最可怕的宗教,因為其發展的方向,不是虛構一個超自然的上帝或者神,而是神化人類自身,用科學的武器武裝人類這個物種。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野心也從地球走向了太陽系,某一天甚至要征服銀河系,甚至全宇宙。從來沒有一個宗教讓人類有過如此雄心和信心。


宇宙中的對錯,參照的標準是對人類的利弊。科技革命催生的人文主義宗教,又一次把人放在了宇宙的中心。量子物理也證明了,人類意識的觀察會改變客觀世界的粒子狀態,波粒二象性的量子會因為人類選擇的觀察方式而坍縮成不同的狀態,波或者粒子。量子物理學家們證明了王陽明的心學,你的觀察改變世界。


君未看花時,花與君同寂;

君來看花日,花色一時明。


經典物理剛把我們推向了唯物主義;

量子物理又要把我們拉向唯心主義。


不過,科學最大的發現,是讓人類認識到了自己的無知。


————————————————————


文中提到的幾個有趣的小實驗和小故事:


倭猩猩的社交


倭猩猩常常用性行為來紓解壓力,建立社會聯結。所以并不意外,他們之間同性行為也是稀松平常。如果倆群互相不認識的倭猩猩噴到一起,一開始會表現出恐懼和敵意,但是很快其中一群的雌性倭猩猩就會走出來,邀請陌生的倭猩猩別打了,來嘿咻吧。通常另一方都會接受這項邀請,不到幾分鐘,原本可能的戰場就成了歡場,倭猩猩用各種姿勢性交,甚至還會倒吊在樹上。


智人同樣很了解這些合作技巧,但是不管打斗還是交配,只靠個人認知仍無法構成大規模合作的基礎。想解決希臘債務危機,辦法絕不可能是邀請希臘政治家和德國銀行家來打一架或者是云雨一番。


最后通牒博弈


兩人分一筆總量固定的錢,比如100元。一人提出方案,另外一人表決。如果表決的人同意,那么就按提出的方案來分;如果不同意的話,兩人將一無所得。


A在提方案時要猜測B的反應,此時理性的A所提出的方案應該是留給B一點點比如1元,而自己得99元。B接收了能得到一分錢,如果拒絕什么都得不到。這是根據“理性人”的假定的結果,而實際則不是這個結果。


真實的案例反映出:提方案者傾向于50:50的方案;而接受者傾向于:少于30%拒絕,多于30%接收。拒絕的理由是“不公平”,人們寧愿不拿這1元,也不想看起來像個傻瓜。類似的實驗在卷尾猴身上也做過,結果一樣,猴子也有“不公平”意識,會嫉妒,會因為不公平而發怒,放棄相對較小的既得利益。


智人的行為方式并不是冷冰冰的數學邏輯,而是有溫度的社交邏輯,我們或多或少受情感的控制。這背后的進化邏輯也很簡單。雖然說我接受了1元,總比什么都沒有好,但是長期來講我就永遠拿1元了。如果我拒絕了,下次你就會給我更多了,否則你也一無所獲。最終會趨向于一種分配平衡界限,比如7:3。


老鼠的希望


制藥公司經常做的一個實驗,需要取100只大鼠,分別放進裝滿水的玻璃管內。這些大鼠會一次又一次努力想爬出玻璃管,但是都無法成功。經過15分鐘之后,大多數會放棄努力,之時漂在罐子里,對周圍的情況漠然置之。


接著,另外取100只大鼠,同樣的實驗,區別是在14分鐘的時候,當他們快要絕望之時,把它們撈出來,擦干,給食物,讓它們休息一下,然后再重新放回去罐子里。第二次,大鼠們都可以支撐20分鐘才放棄。為什么多了6分鐘?


因為過去曾有過成功的記憶,觸動大腦釋放了某些化學物質,讓大鼠感覺又有了希望,延遲了絕望的時間。


只要我們能夠找到這種物質,應該就能找到人類的抗抑郁藥物。


————————————————————


上半部分完...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127/95892.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