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1 17:38 云石
從地緣角度看,在中南半島諸國中,泰國的地理條件可謂得天獨厚。其國土面積51.3萬平方公里,人口6700萬。中部的湄南河平原地勢平坦、水量豐沛,適合發展工農業,是天然的“立國之資”;西部的山脈、東北部的干旱高原以及南部的泰國灣,又為湄南河平原這片國家源生地提供了天然的保護,使其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緣單位,而其東南部延伸入馬來半島的狹長地帶,在為東面的泰國灣提供屏障的同時,又使得以將觸角伸入印度洋,進而享受印度洋文明的輻射。
地緣板塊完整,地緣實力不俗,擁有海陸雙重文明特質,這是泰國得以立足的資本。但僅就于此,還不足以說明其之重要性。最為重要的是,泰國地處中南半島乃至整個東南亞板塊的地緣中心。這種類似中原的位置,使泰國成為控制東南亞地區的關鍵所在,其地位可謂至關重要。
只是,對泰國而言,這種重要性卻未必就是福音。
如果泰國本身足夠強大,那它大可以憑借其中央地位東征西討,建立一個由己主導的東南亞秩序。
但是,與湄公河、紅河、伊洛瓦底江等其他地緣板塊相比,湄南河平原在地緣實力上并無明顯優勢,而對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遠隔重樣的海島(半島)國家更是鞭長莫及。
這種類似于中國戰國時期魏國的地緣格局,決定了泰國不僅無力整合東南亞,反倒經常會淪為各方爭霸的主戰場,陷入四面受敵的尷尬境地。從這個角度看,這種中原地位,反倒給泰國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中心的位置和本身實力的缺乏,使維持各方勢力的均勢和平衡,成為泰國保全和壯大自身的重要手段,并深深嵌入泰國人的外交基因當中。
不過,雖然維持均勢的政策千年未變,但是在踐行的過程中,泰國人的視角和手法卻是古今大有不同。
在農耕時代,唯一有能力改變東南亞政治格局的中國重心在北,對此地并不關注;而區域內各地緣勢力實力半斤八兩。在這種情況下,泰國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國力,以相對強硬的姿態施展縱橫。換句話說,此時的泰國雖不足以決定中南半島的政治秩序,但起碼可以對秩序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但工業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局面。十九世紀大舉入侵東南亞的英法兩國,遠非泰國、乃至區域內全部國家所能匹敵。到十九世紀末,英國占領緬甸,法國則占據越南、老撾、柬埔寨,對泰國形成東西包夾之勢。面對如此窘境,泰國別說再昂著頭搞外交,連國家能否存續都成了問題。
此時的泰國,想靠武力保衛國家當然是癡人說夢。但祖宗傳下來的均勢平衡之術,卻又一次派上了用場——論國力,英法兩國本就是半斤八兩;具體到中南半島,兩國也是一東一西,體量相當。既然兩強勢均力敵,夾縫之中的泰國也就有了生存空間。
泰國身處英法兩強中間,又是中南半島地緣核心,他的歸屬,將直接決定誰將成為中南半島的最后勝者。
可是,英法固然都想全領中南半島,但誰也沒有實力徹底壓倒對方。在這種情況下,留著泰國這個中心地帶緩沖國,無疑是避免兩強正面沖突的最好方式。泰國瞅準這一點,左右逢源兩頭賣乖,最后竟神奇般的幸村下來,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被殖民的國家。
不過,必須要注意的是,這種均勢平衡,已與古代時期大為不同。19世紀末的中南半島政治平衡,是完全建立在英法兩國的均衡實力基礎上。泰國雖是仍是平衡的中心點,但它對這種平衡格局的形成已沒有太大主觀影響,而更多的只是一種順勢而為。
這種被動的地位,決定了泰國雖也能因此獲益,但一旦外部環境改變,平衡被打破,它也無力阻止。
這種擔憂在二戰時終成現實。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從中國大舉南下,英法殖民統治土崩瓦解,東南亞成為日本一家獨大,維持泰國獨立的均衡基礎不復存在。
好在此時日本的領土野心主要針對東亞大陸,中南半島尚不在其重點經營范圍,因此泰國并未亡國。但作為回報,它也不得不加入軸心國行列,成為滿洲國一般的日本附庸。
二戰結束,大日本帝國徹底瓦解,泰國的獨立主權得以恢復。此時的世界,已與戰前大為不同。在美國的主導下,民族國家成為世界主流,泰國作為獨立國家實體的地位已不會動搖。但是,來自中國的紅色影響,又使泰國統治集團感受到新的威脅。
雖然新中國一向尊重民族國家的主權,但是,由于當時的中國受意識形態影響,錯誤的奉行輸出革命的政策,整個東南亞地區(尤其是華人占一定比例的地區),都受到了中國紅色意識形態輸出的影響,并確實對部分當事國的內部現有政治格局構成威脅,甚至引發了一些國家的動蕩。
在整個區域都受到沖擊的情況下,泰國自然無法幸免。而且,泰國面臨的形勢,比印尼、馬來等國更為嚴峻:
首先當然是華人因素。泰國華裔眾多,隨著中國勢力的強勢南下,泰華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影響。
不過華人因素其實還不是最主要的。因為泰國的文化具有較強的包容性,使華人對泰國的認同感遠高于馬來、印尼等國家。憑著這一套文化體系,泰國有信心獲得大部分泰華的支持。
但是,反過來,如果這套文化體系被摧毀,那泰國的自信就蕩然無存了。而中國的輸出革命,恰恰是以意識形態為依托,對文化體系造的沖擊最為明顯。而且更要命的是,東南亞各國中,泰國的文化體系最為脆弱!最經不住打擊!
為什么會這樣?其實還是泰國的地緣條件造成的。
之前我們已經說了,泰國是一個“中原之國”。這意味著,它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南部的北大年等南三府,向來就是馬來族穆斯林的地盤;以清邁為中心的泰北,自古便受中華文明影響;聚集了大量華人移民;西部的山地,基于地理條件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于湄南河平原的獨特民族文化;而近代強勢而來的西方文明,更是對泰國造成全方位影響。
按理說,多種外來文化的交融,有利于自身文明的進步,這對一個國家來說也不一定是壞事。但是這種判斷得有一個前提——就是你自家的主體文化能吃的下他們。
對中國來說,這似乎不是問題——憑著自家的體量,崩管你誰來,咱都能把你給融合掉!
但泰國是一個小國,泰族文化也只是一個區域性的弱小文化體系,而他面對的中華、伊斯蘭、基督教,正好是世界三大主流文化。
由于彼此間距離較近,伊斯蘭文化和中華文化進入泰國后,影響力仍有相當留存;基督教文明雖相隔萬里,但卻是挾著工業革命的東風而來,更是強勢至極!
世界三大主流文化齊聚于此,哪一個都不是小小的泰族文化應付的了的。換句話說,泰族無法用自己的主體民族文化將外來者吸納,進而無法像古代漢族融合蠻夷那樣,將境內其他民族融合成泰族。
統一的文化體系,是保證國家穩定、維持國民對國家認同感的重要思想基礎。可泰國的這幫少數民族,泰族是吸又吸不了,趕又趕不走;甚至自己落后的泰族主體文化,反倒被這些更先進的文化體系沖擊。無奈之下,泰國只能放棄以民族融合方式,打造統一文化體系的想法,另尋他招。
泰國的方法有二:
首先是大力發展佛教,用宗教文化代替民族文化,構建統一的思想體系。由于東亞地區自古就深受佛教影響,而佛教本身也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宗教,所以極適合泰國的國情。
應該說這種做法是基本成功的。華人和其他少數民族雖太不認同泰族文化,但對佛教是絕無抵觸。除了19世紀末才并入泰國的南三府伊斯蘭教地區外,泰國的其他地區,佛教都廣為傳播。
第二則是樹立王室權威。通過強化國民對王室道統的尊崇,在世俗層面建立一個統一的思想認同體系。這也是泰王室能夠繼續延續的價值所在——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統一。
只是,宗教也好,王室道統也罷,都只是一種較為空泛的文化體系。相對于構建在共同生存空間、共同生產方式,甚至血緣關系上的民族文化體系,它在凝聚力方面存在天然的缺陷這使得他在面臨其他意識形態體系沖擊時,顯得難以招架。
如果宗教和君主制被推翻,維持國家認同的文化體系將不復存在。如果紅色意識形態能重建統一的國民認同體系倒也罷了。如果不行,在缺乏統一民族文化體系的情況下,泰國各不同民族的自我民族意識必將復活。
鑒于此,當時中國拓展地緣影響力的方式,與泰國的國情嚴重不符,會對其政治和社會結構造成巨大沖擊,并有可能引發國家內戰和分裂。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應對中國,泰國遂重拾均勢制衡政策,選擇了親附美國。
美國的超強實力和文明的先進性,確實能夠幫助泰國有效抵御中國影響的沖擊;而美國遠在萬里之外,不會直接威脅泰國主權;秉承現實主義原則的山姆大叔,也不會對泰國社會結構進行改造。基于此,親美,符合泰國的利益。
對美國而言,泰國的親附可謂至關重要。作為東南亞的地緣核心,泰國本身雖無主導區域局勢之力,但一旦有強大外來勢力進入,以此為根基,則完全有能力對東南亞片區實現全面掌控。
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在美泰結盟之后,美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大大增強,中國則在戰略上陷入被動。最后,除了地緣關系最為緊密的越南之外,中國在其他地區的革命輸出陸續失敗,甚至連越南最后也反戈一擊,中國在東南亞被全面孤立。
時至今日,美泰聯盟依然是美國掌控東南亞局勢的重要基石。甚至,在連與自己淵源最深的菲律賓,都已撤出軍事力量的情況下,美國依然保持在泰國的軍事基地,這足以證明泰國在美國東南亞戰略布局中的中心位置。
只是,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形勢又發生了變化:
通過三十多年的積累,中國已基本恢復大國實力,并仍在持續增強;與此同時,中國也徹底放棄了意識形態輸出的錯誤做法,轉而以經濟為紐帶,通過合作共贏的方式,積極拓展在東南亞的影響力。
中國的這種變化,不可避免的對泰國的外交戰略產生重大影響:隨著中國的轉變,發展中泰關系不僅不再有禍國之憂,還可從中獲益——無論是現實中洶涌而至的中國游客、對泰國農產品的大量需求,還是規劃中的中泰高鐵,甚至傳說中的克拉地峽運河,都對泰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但這并不能抵消泰國的疑慮。
畢竟,中國輸出革命的年代并不久遠,這段回憶絕對不會讓泰國人覺得愉快;更重要的是,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中泰的地緣聯系已經大大加強,而現代中國也一改古代之做法,轉而積極擴展在東南亞的地緣影響力。
與中國的合作,固然能在經濟上廣泛受益,但政治上受中國的影響也會逐漸加深。甚至,由于地緣的關系,這種影響遠比美國來的緊密且不可逆。這對注重主權獨立的泰國,以及泰國掌權者而言,并不是他們所樂見的。
在這種矛盾心態主導下,泰國的選擇,依然是千年不變的祖傳法寶——均勢平衡。只不過,其內涵與四十年前相比,發生了些許變化:從以前的聯美制華;轉變為兩頭討好。具體到現實層面,則是泰國一方面依然保持與美國的盟友關系,允許美國駐軍;另一方面,則大力發展與中國的合作,從中獲得經濟好處。
從泰國的角度出發,這種兩頭通吃無疑最符合其國家利益。而他也確實有這樣左右逢源的本錢——東南亞地緣核心的重要戰略地位,決定了無論中美,都必須爭取其之支持,對其大操平衡之術也只能容忍。
但容忍是一回事,接受又是另一回事。對積極擴展地緣影響力,謀求建立東亞新秩序的中國而言,美泰軍事同盟是絕對無法接受的。雖然現下無力改變,但從長遠來看,將美軍擠出泰國,是中國必行之舉。
當然,要達到這個目的,最直截了當的手法便是武力。但以中美國家體量、相互關系以及當代國際政治規則來看,兩國間爆發直接軍事沖突的可能性極低。何況,除了武力,中國還有更好的武器——經濟。
在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泰國要想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與中國合作無疑使最佳道路。而中美與泰國地緣關系的不同,決定了中國對泰國經濟的影響力,是美國無論如何無法匹敵的。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中國堅持經濟合作的正確路線,泰國幾乎別無選擇,只能與中國經濟深度融合。而這種融合達到一定程度,泰國也就無法再在中美間左右逢源。屆時,美軍基地被請出泰國也就水到渠成。
也許,習慣了均勢制衡之術的泰國,主觀上并不愿意看到這種局面。但是,進入工業時代后,外部大國的進入,使泰國基本失去了影響秩序形成的能力。盡管均勢制衡仍在繼續,但這種政略從根本上講,不過是一種被動的跟隨調整,是在無力掌控大勢之下的機變之術而已。如果大勢改變,用術之環境不再,泰國也無可奈何,最終只能隨波逐流了。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9618.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