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語焉不詳的新聞,再度激發了人們對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關注。日前,中國外交部證實,將積極研究參加將于3月14日起在智利召開的“亞太一體化倡議高級別對話”。由于智利是TPP成員國,參與者又大多是TPP成員,因此這次會議被外界解讀為“TPP成員國會議”,而中國的積極態度則被視作是有意加入TPP甚至將主導TPP的一個信號。
中國加入TPP甚至將主導TPP,現在當然得不出這種結論。但也要看到,智利會議是中國首次參加涵蓋了TPP議題的高級別對話。這樣一來,中國與TPP之間就建立起了某種動力機制。由此而生的懸念或者想象空間是:中國與TPP之間,相互有什么期待?又能夠把雙方帶到哪里去?
可以肯定,TPP對于中國的期待要高過中國對于TPP的期待。自美國退出之后,TPP事實上已屆瀕死狀態,如同是一個殼資源。根據TPP協定,需要得到占TPP成員國總體GDP85%以上至少6個國家的批準,TPP才能生效。由于美國一家就占TPP成員國GDP總量的60%,因此美國的退出等于宣布TPP生效已遙遙無期。在這種情況下,引入體量較大的單一經濟體,或者重新修訂協議,就成為激活TPP的選項。顯然,中國是美國之后最有能力激活TPP的經濟體。這也是智利、澳大利亞等TPP成員近期紛紛向中國發出邀請的原因所在。然而,對于中國來說,雖然沒有加入TPP,但與TPP剩余11國都有諸多雙邊、次區域級和區域級貿易機制安排,而且運行大體良好。所謂不壞的機制就是最有效的機制,因此中國沒有必要另起爐灶,商談所謂“下一代貿易規則”。特別是,在TPP已達成的關于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貿易救濟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政府采購和競爭政策等一系列典型的自貿協定的外衣底下,隱含了一系列非典型的地緣政治考量,長遠看,這種隱含考量對于中國來說難言友善。
盡管如此,TPP這個殼資源對于中國并非一無是處。首先,中國積極與TPP對話,有助于解決國際貿易領域常見的“意大利面碗”現象問題。“意大利面碗”現象,是指諸多雙邊自貿協定和區域貿易協定相互絞在一起,既有利益交集又有相互排斥。這種現象在中國積極推動的雙邊FTA(自貿協定)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等貿易機制中同樣存在,并且對中國及APEC其他20個成員于2014年啟動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建設造成的困擾。TPP11國成員中,不少也是RCEP、FTAAP成員,如何整合不同的區域貿易機制安排,同時保證各成員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成效,TPP能夠提供不少借鑒。
其次,在美國退出后,TPP有推出“B計劃”的客觀需求。如果TPP能夠去意識形態化,不再以掌控全球自貿規則為目標,而是回到建立統一市場的初衷上來,那么,中國與TPP建立互動關系后就可以為捍衛全球自由貿易增加一個新的示范平臺。反過來,對中國來說,這個新的對外開放平臺也有助于推動國企、知識產權、綠色經濟等一系列改革進程。
再次,中國與TPP建立聯系,還有助于地緣政治達到應有平衡。對于許多敏感的觀察家來說,自2009年奧巴馬政府主導TPP的建設進程以來,TPP似乎就異化成了美國在經濟領域實現“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抓手。TPP的封閉式建設進程也表明,它更像是一個為了地緣政治目的服務的低調俱樂部。事實上,個別TPP成員或對TPP表現興趣的區域實體,也并不隱晦這一點。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與TPP建立對話機制,有利于地緣政治的穩定。
當然,讓TPP發揮出這些作用,目前還都是愿景。還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中國與TPP之間建立起了相應的溝通機制,也不代表中國必須接手這個殼資源,進行大規模資產注入。在現實條件下,積極推動RCEP的實心化,與更多國家推動雙邊FTA談判和BIT(投資協定)談判,借助“一帶一路”做實FTAAP的早期收獲項目,任務已足夠繁重,對沖去全球化浪潮的手段也已足夠豐富。因此,對于TPP完全可以從容淡定。一句話,別人生病,無須中國吃藥。
(文/徐立凡)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70315/12332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