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1、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2、家庭教育是人的成長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3、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得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4、無論父母有多大成就,孩子的教育失敗,整個人生就失敗。

5、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且動作利落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6、推動搖籃的手,也推動國家的發展。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

7、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如果父母處于謀生狀態,最好讓孩子體驗父母勞動的辛苦和辛酸。

8、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也并非越貧窮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倒是需要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文化資料,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的深淵。

9、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三浦展語)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中國的民間經驗是:“富不過三代。”

10、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適合成長的環境,夫妻之間相互忍讓是值得的。“好的婚姻僅給你帶來幸福,不好的婚姻則可使你成為一位哲學家。”(蘇格拉底語)

11、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他的家庭。在這個地方,“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可進”。(皮特語)“對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于亞當的后裔而言,家是他們的天堂。”(伏爾泰語)

12、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博士學位,也不見得有文化。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有多高的學術水平,他也是沒文化的人。

13、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14、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閑生活。“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吳稼祥語)

15、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趕緊抱起孩子,那么,孩子就會利用父母的這個特點,經常糾纏父母,向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鬧,父母不要急著把孩子抱起來。父母最好讓自己有事情做,讓孩子看著自己動作麻利地做事。

16、無論父母多么有責任感,父母并不能解決孩子的所有問題。有些問題是父母無法解決的,只能交給時間去解決。

17、夫妻關系影響孩子的性格。一個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一個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么,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

18、家長的責任是為孩子提供兩個“遺傳”:一個是先天遺傳,一個是后天遺傳。教育者可以對教育持樂觀的態度,但不要樂觀到不考慮遺傳的程度。不要恨鐵不成鋼,鐵有鐵的用處,鋼有鋼的用處。不要以為丑小鴨變成白天鵝是丑小鴨努力學習的結果,真實的原因是:丑小鴨的媽媽生了一個鵝蛋而不是鴨蛋。(這個觀點來自張文質老師的講課)

19、父母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為孩子提供并維護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就行。成為好父母,就是成為家庭環保主義者。有時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藥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20、不讓孩子早產,也不讓孩子過早地入學。如果孩子在娘胎里沒有形成足夠的抵抗力,如果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前沒有在家庭生活中形成足夠的抵抗力,孩子就貿然進入了學校、進入了社會,那么,孩子就會處于“成長的危險”之中。

21、父母可以期望學校能夠為孩子提供知識和技能訓練,但最好不要指望學校能夠訓練孩子的性格和身體。

22、學校教育總是重視學生的知識學習,站在“知識本位”那邊;家庭教育必須站在“性格——身體本位”這邊,更重視孩子的性格和身體。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同理,家庭的歸家庭,學校的歸學校。

23、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長相。家長和教師的使命就是讓孩子逐步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責任,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猥瑣之氣,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種子”,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24、“性格——身體本位”的關鍵指標是:“文明其精神,野蠻其身體。”性格和身體是學業成績的兩個支點。

25、孩子學習上出了問題,病因卻可能在孩子的情感或身體那里。父母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學習的重要性并責令孩子努力學習,類似園丁把水分和養料直接拋灑給枯黃的樹葉。

26、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地征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夠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27、讓你的孩子像雷鋒那樣永遠保持主動精神、樂觀心態,有生活情趣。

28、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單是理智或單是激情都不能成就偉大事業。”(羅素語)“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吳稼祥語)

29、讓你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有教養從守時、排隊、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輕易發怒開始。

30、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厚道,請不要嘲笑他的軟弱。喜歡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因為他被別人厭惡;愿意吃小虧的人,將來會占大便宜,因為他被人喜歡。

31、父母可以考慮英國教育家羅素所設計的四個要素:活力、勇氣、敏感、智慧。成為有活力的人,這是所有教育的全部理想。“一個生機勃勃、興趣廣泛的人,可以戰勝一切不幸。”(羅素語)

32、父母可以考慮陳獨秀對“新青年”的期望和失望。陳獨秀平生最恨的人至今依然在流行:“手無縛雞之力,心無一夫之雄,白面纖腰,嫵媚若處子,畏寒怯熱,柔弱若病夫。”

33、誰能讓孩子“動如脫兔,靜如處子”,誰就掌握了教育的秘密。不要抱怨學校的教師“壓制”你的孩子,而要讓孩子盡可能適應學校的規則和秩序。

34、身體的活力能夠帶來精神的活力。身體好的人,性格陽光;身體不好的人,做事猶猶豫豫、躲躲閃閃,說話吞吞吐吐。

35、必須禁止孩子飯前吃零食,盡可能少吃糖果、巧克力等甜食。吃甜食而不節制的孩子,身體必不好,性格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能從粗糙的木桶中飲到甘露的人是不幸的。”(洛克語)對于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家庭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孩子缺乏饑餓感。中國民間的經驗是:“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

36、不必讓孩子穿過于厚重的衣服,孩子并不像成人那樣畏寒。

37、不要以為孩子1至6歲只是長身體的年齡。如果父母讓孩子1至6歲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小學,那么,這個孩子在小學要么成為默默無聞的沉默者,要么成為無法無天的搗亂者。

38、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進餐;二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三是給孩子講故事并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39、如果沒有特別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40、孩子在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的過程中,會變得細心、自信、樂觀、勤快,動手能力強,有生活的激情。西方人的說法是:All hands of Jack。孩子在幫助父母解決工作中的困難的過程中,會變得自信,有成就感和責任感,逐步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

41、給孩子講故事并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習慣,盡早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吳稼祥語)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42、為你的孩子建立一個成長記錄袋,收藏你的孩子的所有作品。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只有那些過有主題的生活的人,才有自己的作品。

43、“祖母語錄比許多導師指示更有價值。很多人格芳菲的人,都有祖母語錄作為人生指南。”(吳稼祥語)年輕的父母如果希望孩子的祖父母照看孩子,就應該尊重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既希望祖父母照看孩子,又不尊重祖父母的教育方式,這對祖父母是不公平的。如果年輕的父母對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整體上感到不滿,祖父母又傲慢地堅持自己的意見,那么,年輕的父母可以考慮暫時放棄自己的工作,親自接管自己的孩子。

44、應該尊重保姆的勞動,但不應該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卸給保姆。管吃管睡適合馴養寵物,但不適合教育孩子。

45、“長善救失”是有意義的,但是,“長善”比“救失”更重要;“揚長補短”是有意義的,但是,“揚長”比“補短”更重要。不要讓孩子放棄自己的長項而長時間郁郁寡歡地補救自己的短處。特長發展比全面發展更重要。讓孩子充分發揮他的特長和優勢,以自己的特長發展帶動自己的全面發展。

46、可以用“書山有路勤為徑”為鼓勵孩子,但不要用“學海無涯苦做舟”來恐嚇孩子。勤奮是必要的,但不必過于刻苦,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努力,那是勤奮;在自己不感興趣的地方努力,那是刻苦。

47、父母必須用不同的方式教育男孩和女孩。把男孩培養成為男子漢,不要把男孩培養成為柔軟的女人。

48、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第一個關鍵期在3歲前后,第二個關鍵期是9歲前后,第三個關鍵期在13歲前后。如果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后患無窮。

49、人的成長遵循“潛能遞減法則”。生來具備100度潛能的兒童,如果從0歲就對他進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長為具備100度能力的人;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具備80度能力;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的話,充其量只能具備60度能力。這就是說,教育開始得越晚,兒童能力的實現就越少。(木村久一語)

50、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后,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陶行知語)

51、“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盧梭語)必須讓孩子在9歲之前學會理解并遵守規則。

52、如果沒有足夠玩的時間,如果孩子整天處于緊張和焦慮之中,那么,孩子可能會出現痙攣或強迫癥。

53、如果你的孩子在13歲的時候喜歡弗洛斯特詩句:“兩條路在樹林里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一條,”這很正常,不必擔心,他以后也許會選擇人走得多的那一條。

54、人的一生充滿了大量的暗戀。如果孩子暗戀某個異性,請不要嘲笑他。“暗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愛情。”(蘇格拉底語)

55、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但父母給13歲前后的孩子講道理,要注意自己講話的姿態,姿態比道理更重要。否則,孩子會厭惡、反抗。孩子會說:你講得話都是對的,但你講話的那個樣子很令人討厭。(這個觀點來自張文質老師的講課)

56、如果孩子生氣了,沖進他的房間,“砰”的一聲把門關上了,那么,父母最好不要趕過去,逼著孩子把門打開。父母要學會等待,給孩子時間,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心底秘密是人成長、成熟的標志。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訴你,那么,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說出來。(這個觀點來自張文質老師的講課)

57、人類有兩件事情最難:一是如何管理他人,另一個是如何教育他人。(康德語)其實,管理與教育原本就是一回事。

58、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別忘了向孩子學習。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曾以詩歌的方式感嘆“兒童是人類之你”。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也濃縮在華茲華斯的詩句之中。

59、在孩子3歲前后,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歲前后,在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后,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后松,無效的教育是先松后嚴。

60、成功的家庭教育總是讓孩子的身邊有一個或幾個最喜愛又最敬畏的人。父母必須和9歲前后的孩子一起規定規則,如果孩子違反規則,則要接受懲罰。

61、“離13歲的孩子遠點”,這是最重要的父母忠告,也是最難做到的父母忠告。

62、對13歲前后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嘮叨是最可怕的精神折磨。好的勸說是三言兩語,而不是喋喋不休。在父母的嘮叨中長大的孩子不僅成績不好,而且性格往往也不好。

63、讓你的孩子學會寬容。《資治通鑒》的說法是:“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萬石之鐘不以莛撞起音。”中國民間的經驗是:如果被狗咬了一口,你千萬別去咬狗一口。

64、家庭教育雖然艱難,但并不復雜。教育的目的只有三個:德、智、體,教育的方法只有兩個:美、勞。

65、孩子之所以厭學,因為孩子總是被迫學習那些只有知識沒有文藝的材料。美育的功能不止于蔡元培所建議的“以美育代宗教”,而是“以美育代說教”。

66、“有很多工作要做是可恥的。”(福克納語)“騰不出時間娛樂的人,早晚會被迫騰出時間生病。”(沃納梅克語)農民種莊稼,他們會讓秧苗有足夠的空隙,并享受充分的光照。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隙,又沒有享受充分的光照,秧苗長大之后,只能結出干癟的谷穗。

67、父母教育孩子,必須讓孩子有玩的時間,讓孩子享受充分的游戲,讓孩子尋找自己的玩伴,讓孩子成為善于交往、受歡迎的人。

68、從來沒有體驗鳥語花香的人,從來沒有傾聽過夜晚的天籟之聲的人,是不幸的。父母須盡早培養孩子親近自然、敬畏天地的心態。“敬畏天地”原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按照中國傳統婚禮,新郎新娘先跪拜天地,再拜父母雙親,最后互拜。現代婚姻的種種問題,可能與婚姻儀式中的“先拜天地”被取消相關。

69、康德一生只敬畏兩樣東西:一是天上的繁星,二是心中的道德法則。自然界有自己神秘的法律,違背自然,逆天行事,就會受懲罰。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70、讓孩子有自己的玩伴,和玩伴一起做游戲;除了思考,人必須過不思考的生活。“思慮太多,就會失去做人的樂趣。”(莎士比亞語)西方人的說法是:“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另一個說法是:All work no play,makes Jack a dull boy.

71、必須留意你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學習成績總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也好,但是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性格很壞,自私,缺乏同情心,沒有生活情趣。

72、必須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并愉快地接受孩子的小伙伴。“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鄰居不滿,對孩子的小伙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讓孩子覺得好像自己跟別的小朋友很不一樣,那么,這些孩子長大以后就很難與任何人自然地相處。”(斯波克語)

73、為了孩子有自己的朋友,盡量不要搬家,也不要給孩子轉學。當孩子帶小伙伴來家里玩的時候,你要表現得友好而又熱情。

74、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只有孩子才能理解孩子,也只有孩子的同伴才能陪伴孩子成長。孩子從來不期望龐然大物的成人能夠理解自己,孩子也從來不把居高臨下的成長當作自己的朋友。

75、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雜亂的伙伴。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盧梭則把“愛彌兒”帶到了鄉村。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斷力之前,不讓孩子有過多的伙伴,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壞習慣。

76、讓你的孩子盡早建立健康的審美觀。有出息的男人一定會喜歡健康的女人。不要讓孩子的審美觀陷入低級、病態。不要以為小的、有病的,就在好的;不要以為強大的,就是壞的。不要以為小麻雀、小綿羊、小狗都是可愛的,也不要以為獅子、老虎、狼都是壞的。不要以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77、有蟲的棗子早紅,有病的孩子早熟。智力上的神童,常常以剝奪性格和身體的成長為代價。

78、讓孩子每天都有屬于自己的時間。這個時間屬于孩子本人,由孩子自己去支配。

79、讓孩子至少喜愛一項競技型的運動技能,讓孩子至少喜愛一項音樂或繪畫技能。

80、“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國王更幸福。”(叔本華語)家庭教育不能只關注學生的腦袋,不能貶低、壓制腦袋以下的部分。只關注知識的教育會制造“粗脖子人”“病態人”。

81、保衛身體的古老而經典的辦法是早睡早起。富蘭克林的說法是:Early to bed,early to rise,makes man wealthy,healthy and wise。在藥店永遠找不到最好的營養品,因為最好的營養品在勞作的田野里或是奔跑的運動場上。

82、如果孩子不愿意跟你談他的心事,而你估計孩子的心事太重,需要釋放出來,那么,最好帶著孩子一起做一些家務或者帶著他出去運動。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在運動的路途中,孩子可能會把他的心事說出來。

83、盡量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如果孩子離開了電視機之后就無法過正常的生活,則說明這個孩子的閱讀能力比較低下。“我強烈反對的一件事情就是看電視。即使是高質量的兒童電視節目也會束縛孩子的想象力,因為電視為孩子做好了一切,幾乎不需要孩子做什么努力。”(斯波克語)

84、父母可以讓孩子接觸電腦游戲,但必須嚴格限制玩游戲的時間并監視游戲的主題。

85、人類最初是爬行運動,然后能夠直立行走。在由猿向人轉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了關鍵的作用;在由勞動者向自由人的轉化過程中,藝術起了關鍵作用。與之類似,孩子最初在地上爬行,然后學會了直立行走,在由兒童向成人的轉化過程中,勞動將發揮關鍵作用;在由勞動者向自由人轉化的過程中,藝術將發揮關鍵作用。

86、要把自食其力當作教育孩子的頭等大事。輕視勞動教育,可稱得上是一種忘本與背叛,因為教育原本起源于勞動。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中,勞動排在最后,卻最重要。有勞動習慣的孩子會自食其力,他不會墮落為可恥的“啃老族”。

87、不敢犯錯誤的孩子是傻蛋,總是重復犯錯誤的是笨蛋,自己不犯錯誤讓別人犯錯誤的是壞蛋。

88、我總是對長得高的人表示擔心,擔心他們長得太高太快了,影響了生長的質量。孩子有自己的生長的速度,父母不能太心急。家庭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好父母總是守望孩子,讓孩子自己做事;壞父母總是嫌孩子長得太慢,代替孩子做事。好的父母需要經常像龍應臺那樣對孩子說:“孩子,你慢慢來。”

89、家庭教育的頭等大事就是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90、養尊處優是養育,但不是教育。家庭教育的秘密是讓孩子盡早學會承擔生活的責任。培根說:“在家庭中,最大或最小的孩子都可能得到優待,唯有居中的子女容易被忘卻,但他們卻往往是最有出息的。”中國人的說法是:“憨老大,金老二,刁老三。”

91、“母強子弱。”母親太強悍,可能會導致兒子軟弱。有時候,一個強悍的女人,不只是會培養出一窩軟弱的男人,兒子軟弱,丈夫也會軟弱。

92、《麥田里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93、不要抱著孩子在街上散步,應該讓孩子自己往前走。好爸爸牽著孩子,壞爸爸抱著孩子;好爸爸讓孩子在前面走,壞爸爸則讓孩子跟在自己后面走。孩子摔倒之后,趕緊將孩子抱起來,狠狠地踩踏地面,對孩子說:“它壞,我們踩它!”大地并不壞,而是家長壞。

94、如果沒有體力勞動,就必須有足夠的運動。古代的教育發端于勞動,現代的教育失去了勞動的空間,運動取而之代。

95、改變孩子不勞而獲的壞毛病的唯一辦法是讓孩子暫時離開父母。

96、父母的責任是守望而不是教訓。

97、好的父母是孩子的家庭教師,不是孩子的保姆。不要把家庭教師當保姆使用。

98、必須讓孩子從小學會掙錢并學會消費。家庭教育最嚴重的問題是兩個“零”:管理孩子的零食,管理孩子的零花錢。孩子的零花錢由孩子自己支配,大額的零花錢由父母代管,作為其將來的長途旅行或其他大型活動的經費。

99、孩子進入學校之后,無論學習的老師多么優秀,他都無法控制孩子上課發呆、開小差。家長和老師的責任在于:孩子發呆、開小差之后,如何讓孩子跟上集體教學的進度,不讓孩子掉隊。對于家長來說,讓孩子養成自學的習慣,這是讓孩子在學校不掉隊的唯一可靠的辦法。

100、告訴你的孩子: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61123/58742.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