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變化和普通話的影響,河南方言也逐漸變化,因此河南方言有聲檔案建設成為必要。當代數字化存儲使大容量語音保存成為可能;河南檔案系統的發展及河南方言的前期研究為河南方言有聲檔案建設提供了基礎;國內外的有聲檔案建設可以為河南方言檔案提供經驗。
關鍵詞:河南方言;有聲檔案;可行性
河南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古代河南由于地處中原,長期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自夏至宋,先后有20個朝代在河南建都。以河南方言為基礎的中原音成為當時“雅言”的語音標準。現代河南方言大部分屬于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話,部分屬于晉語和江淮官話[1],河南方言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逐漸發生變化,特別是詞匯層面和語音層面的變化更加明顯。建立河南方言有聲檔案,保存河南語音在檔案學、語言學、文化學、刑偵學等方面都有意義。現代數字化的進程也加快了河南方言有聲檔案建設的步伐。
1 建設河南方言有聲檔案的意義
現代河南方言大部分是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話,在語音、詞匯、語法上與普通話基本一致。河南方言內部并不完全一樣,可以大致分五個片區,中原官話鄭開片,主要包括鄭州、開封、許昌、平頂山、濮陽、商丘、南陽等地區的56個縣(市),占河南方言的主體;中原官話洛陽片,主要包括洛陽、三門峽、汝陽、登封、新密等21個縣(市);中原官話淮陽片,主要包括周口、漯河、駐馬店、淮陽、蘭考等地區的20個縣(市);豫北晉語區主要包括安陽、新鄉、焦作、濟源和鶴壁等地區的20個縣(市),豫北晉語在音調上保留有古代的入聲音調;江淮官話信陽片,主要是信陽地區、正陽、桐柏等12個縣(市)。表面看相差無幾的河南方言內部自身也存在差異,通過語言檔案的建立能更加直觀地觀察各個語言點之間的差別。
河南方言有聲檔案建設有利于語言學材料的收集與保存,同時也有利于豐富檔案學的研究領域。河南省的方言研究在過去的30年間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果有的是對某一地區的方言進行系統的描寫;有的是對方言中的某種現象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深層規律。但河南方言研究都是通過文字記錄的方式進行的,研究水平和記錄準確性受人為因素的影響過大。通過河南方言有聲檔案建設,統一操作方法,統一記錄格式,統一調查對象特征,能夠更準確地保留現代河南方言,為之后的研究提供準確的材料。
2 河南方言有聲檔案建設的可行性
2.1 有聲檔案建設的硬件設備容易完備。有聲檔案是現代檔案類型多元化變革的新產物,由于能夠更生動、全面、真實地記錄歷史,在社會發展、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有聲檔案建設逐漸興起與錄音技術和儲存設備的變革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從1877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發明留聲機開始,人類用機械第一次捕捉到聲音。1887年德國科學家貝利納發明圓盤式留聲機,實現了對記錄語言的復制,開始了有聲檔案機制,儲存載體主要有鋼絲帶、膠木帶、薄膜帶和黑膠帶。傳統唱片實現了對聲音檔案的記錄,但其記錄失真嚴重,語音有效比不高,且復制困難,介質龐大查詢不便。1898年鋼絲錄音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磁性錄音時代。1936年之后磁帶錄音機發明之后,錄音設備先后出現了鋼絲磁帶、開放式磁帶、盒式磁帶和數據磁帶,磁帶錄音大大提高了錄音質量,信噪比提高,記錄的真實性和可復制性得到改善,使有聲檔案快速發展。20世紀后期,人類進入數字時代,利用數字錄音設備將聲音轉換為二進制的數字信號,形成數字檔案。
數字錄音設備相較之前的各種聲音存儲裝置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存儲方便,現代光盤的存儲容量可以達到4G,能保存90小時左右的MP3數字音頻文件或45小時左右的數字視頻文件。其次,數字化錄音設備錄音質量較高,數字化錄音,結合各種錄音軟件的運用可以達到高保真效果,將信噪比提高到95%以上。數字錄音檔案便于整理和查詢,數字化錄音可以通過多種軟件進行編輯整理,容易復制、轉錄、備份。數字化錄音設備的普及使河南檔案的有聲建設在形式和方法上成為可能。
2.2 河南檔案系統有豐富的音像檔案整理經驗。河南省檔案建設取得了優異成績,在檔案收集整理方面走在前列,電子檔案管理研究成果豐碩。據不完全統計,河南省檔案館館藏檔案305個全宗,36萬余卷;資料6.7萬多冊。館藏檔案起于明正統三年(1438年),資料起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河南檔案館不但配置有裝裱、縮微、復制、掃描等設備,便于開展傳統檔案的整理保存,而且配備了音像、視聽、刻錄、計算機等現代化設備,編制了機檢式案卷級目錄、分類目錄、專題目錄、人名索引、資料目錄和部分重要檔案全宗的文件級目錄,建立了機檢數據庫,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檢索體系。
河南檔案對音像資料的整理和保存有豐富的經驗,河南檔案曾對河南戲曲的音像資料進行檔案搶救式整理,對河南“兩會”和黃帝拜祖大典等重大活動的記錄也包含大量音像材料。河南檔案系統完備的硬件、豐富的經驗和嫻熟的業務素質能夠保證河南有聲檔案建設的順利進行。
2.3 河南方言的成果為有聲檔案建設提供理論支撐。河南方言作為中原官話的代表,很早就得到了河南籍語言學家的注意。丁聲樹、賀巍、盧甲文、李宇明、郭熙等眾多語言學家對河南方言的語音、詞匯、特殊語法等現象做出了深入的研究;部分學者為推廣普通話的需要,將河南方言和普通話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和比較。
語音方面:1950年以丁聲樹先生為組長的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組成立,在教育部、國家語委等號召下,推動對全國1849個縣(市)進行方言調查。河南大學張啟煥、陳天福、程儀對河南省的123個縣的方言進行了調查[2],完成了鄭州、開封、洛陽、南陽、信陽等十個地區的普通話推廣手冊,重點對比了河南各地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語音差異,奠定了河南方言語音系統的研究基礎。1979年賀巍先生《獲嘉方言中的連續變調》,對屬豫北晉語的獲嘉方言語音的連續變調問題進行了描述[3]。《洛陽方言研究》《獲嘉方言研究》《鄭州方言研究》《鄭州方言音檔》等論著都對當地的方言語音進行了描寫[4]。段娜的《從詞匯擴散理論看平頂山新派方言古入聲》,通過詞匯擴散理論對河南方言的語音發展勾勒出了主要脈絡。另外,近些年來許多碩士、博士以河南方言做學位論文,例如,劉雪霞的《河南方言語音的演變與層次》,周昕的《河南開封方言語音研究》等都對河南方言的語音問題進行了探討。 詞匯、語法:河南方言的詞匯語法系統與普通話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差別,新時期以來研究成果相當豐富。《河南話與普通話詞匯語法比較》是在對河南123個縣(市)調查的基礎上總結而成的著作[5]。盧甲文等三人編著的《河南方言資料》,對河南方言中的詞匯,特別是南陽地區的詞匯進行了研究,并對這些詞匯的來源和用法進行了分析。河南方言中的特殊語法現象是現代方言研究中的熱點,郭熙、李宇明、辛永芬等一大批的方言學者對河南方言中的語氣詞問題、語法變韻問題,特殊句法標記等諸多問題進行研究,得出了十分可信的結論。
內部的分區:對河南方言的分區主要有三種看法,《漢語方言地圖集》根據語音特征將河南方言中原官話分為鄭曹、洛徐、蔡魯、信蚌等四個區域,將豫北地區的方言劃為豫北晉語。賀巍先生的《中原官話的分區(稿)》,將中原官話(主要是河南話)重分為鄭開片、兗菏片、徐淮片、洛嵩片、南魯片、漯項片、商阜片、信蚌片八片[6]。張啟煥、陳天福、程儀《河南方言研究》將河南方言分為開封鄭州片、洛陽片、淮陽片、安陽片和信陽片五個區域。河南方言的分區對河南方言語音檔案建設有重要指導作用,在調查記錄河南方言時有脈絡可循。
2.4 其他有聲檔案建設有豐富的經驗。河南人民廣播電臺早期對戲曲、歌曲等文藝檔案進行過整理,在其文藝檔案庫中存放的七萬盤的聲像檔案中,其中半數為戲曲檔案。河南省政府1999年劃撥專項經費100多萬元用于購置先進設備,同時抽調專業人員將錄音資料分類整理。形成了科學管理、利用高效的數字化戲曲檔案。河南戲曲音像檔案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對河南方言有聲檔案的建設有指導作用。
語言有聲檔案建設在國內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供參考,國家語委對瀕臨消失的少數民族語言的有聲記錄,已經對云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進行搶救式的保護,將少數民族語言通過數字化處理,建設成為有聲語言檔案。例如“云南少數民族語音數據庫”項目,為保護2種瀕危語言,將其制作為有聲檔案加以保存,并研制了軟件工具,做了重要的開創性工作。同時,浙江、天津、上海等地的檔案系統已經開始對當地方言進行錄音保存,建設當地方言的有聲檔案。另外,國外的開放語言聯盟“OLAC”(Open Language Archives Community)制定的語言有聲檔案標準和規范也可以為河南方言有聲檔案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曹志耘.漢語方言地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3~4.
[2]張啟煥,陳天福,程儀.河南方言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2~26.
[3]賀巍.獲嘉方言中的連續變調 [J].方言, 1979(2):122~136.
[4]盧甲文.河南方言資料[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1~4.
[5]陳天福.河南話與普通話詞匯語法比較 [M]. 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1~4.
[6]賀巍.中原官話的分區(稿)[J]. 方言,2005(2):136~140.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113/87034.html
文章列表
BloggerAds
- Dec 16 Sat 2017 00:01
河南方言有聲檔案建設的可行性研究
文章出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