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云概念版的杜拉拉——企業篇

來源: 51cto.com  發布時間: 2010-08-09 20:50  閱讀: 558 次  推薦: 0   原文鏈接   [收藏]  
摘要:對于云計算這樣一個讀起來簡短、但實施起來龐雜的工程來說,同樣,企業CTO們更愿意找尋一些實際應用案例來證明自己并不是追趕潮流或是從心理上尋求一種平衡安慰,同時更是為了尋找一些合理的經驗借鑒。

  《杜拉拉升職記》火了,賺取了“眼球”,也贏得了“經濟”。與此同時,“杜拉拉”也成為了普通白領潛意識中驅動奮斗力量的精神領袖,譬如你,譬如我,這樣一些辦公室階層。一個人的成功可以牽動很多人的步伐。都說成功之路無捷徑,但卻可以成功借鑒。這也是杜拉拉的關注度不斷攀升最核心的要素。

  我們總是喜歡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來表達對某人、某企業抑或是某個事物的高度褒獎。但與模仿相比,中國似乎更勝一籌,盡管創新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對于云計算這樣一個讀起來簡短、但實施起來龐雜的工程來說,同樣,企業CTO們更愿意找尋一些實際應用案例來證明自己并不是追趕潮流或是從心理上尋求一種平衡安慰,同時更是為了尋找一些合理的經驗借鑒。畢竟云計算給世人描繪的藍圖已足夠吸引人,但有時不免讓人過于想入非非。

界定之難

  云計算成為如此火熱的話題離不開建立了云計算盈利模式的Amazon Web服務應用。在過去的時間內,一些有資本或實力的廠商紛紛轉戰云計算并投入了足夠的精力,比如VMware,比如IBM、微軟、思科、紅帽等,從廠商的角度看,云端爭奪的鑼鼓已敲響,“戰爭”似乎已不可避免。

  而從用戶角度看來,相較于公共云,企業更青睞于私有云,并將更多精力投入在構建和維護企業內部IT系統上。至少在他們看來,這是安全的保障。一些實力雄厚或敢于吃螃蟹的企業CTO們已開始內部IT系統的改造。這其中包括服務器虛擬化的應用、存儲、網絡的搭建等。

  云端的改造會牽動一系列的神經。譬如CTO的職業命運,譬如企業的發展變遷。從這一點上來說,頗有點類似于杜拉拉在世界500強大公司DB的職業沉浮,又似仿佛于在云計算牽引下,企業自身的軌道遷移。

那么,迄今為止,誰可堪稱云計算浪潮中的第一個“杜拉拉”?

  此問似乎給這個躁動的市場猛丁注入了一劑鎮定劑。N年之前就已存在的郵件服務算不算云服務?哦,似乎也算。數年之前就已開始的服務器虛擬化算不算云計算?嗯,也是啊。今年炒的沸沸揚揚的桌面虛擬化算不算?唉,好像也馬馬虎虎。。。因此,A企業說自己云計算了,我們能說不是嗎?B企業也說自己正在云呢,我們好像也無可推辭。如此說來,好像哪個企業都云計算了,又好像哪個企業都沒有云計算。好了,這下,我們徹底暈了。沒有標準,也就不可能有一個明確合理的界定。

  “云計算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的概念,即使沒有云化,我們的計算資源難道不夠用嗎?私有云更是無稽之談,私有云就如同家里燒開水,以為是在人工造云。沒有共享和開放的環境,根本不能叫做云,那叫大型計算。只有被不同的行政管理人員都可以使用的資源,才能稱之為云。舉例來說,如果你家里有100套房子,你嫌擱置浪費你租出去收費,那也不叫酒店。”SaaS博士更是拋出了他的驚世理論。

  “至今為止,云計算并未推出一個全球標準,哪怕是所謂的中國標準。無標準,何來談及其他?移植就不用說了,至少連一個清晰明確的定義都很難下。”紐曼CIO楊學峰說,“另外,各企業所謂的云計算又是從何而來,郵件Web化了就所謂云了?什么樣的云計算才能稱得上合格的云計算?等等這些都是現實存在,而又需要我們仔細思量的問題。”

  “從我跟廠商、用戶接觸的情況來看,現在確實是沒有存在一個明確的界定標準來確定究竟有哪些必要的步驟才算是云計算,或者說進行了哪些技術改造才可以稱為云計算。”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程先生說,“只有把這個問題掰扯明白了,我們才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自己云計算了。”

實施之難

  2010年以來,關于云計算落地的聲音一直不絕于耳。那么,真如外表浮像一樣,云計算開始“化云成雨”了嗎?今年以來,筆者也聽到了多個有云計算舉措的案例。這其中有中國石化、中國醫藥集團、福建興業銀行等。而要問這些企業究竟實施效果如何、實施到了什么程度、未來規劃預期怎樣,恐怕一時半會還難以有明確的定論。

  “事實并非那么樂觀。”程先生說,“從現實來看,確實一些企業在試著讓云計算落地生根,但這種生根談何容易,況且正如上面所說,現在還沒有一個標準去界定它,實施起來更非一條坦途。”

  與程先生的看法相左,據一份調研顯示,超過600位來自英國和新加坡的企業IT決策者中有68%的受訪者表示云計算將幫助他們的企業從經濟蕭條中恢復過來。其中有96%的企業IT決策者認為企業已經為云計算做好了準備,這個比例超過2009年的統計數據。有7%的IT決策者表示他們使用或者正在計劃在未來兩年內使用企業級云計算解決方案。

  這份調研報告顯然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份報告并不是針對中國地區的。而且從實際情況來說,國內在新技術或新概念的吸納上要相對謹慎和遲緩一些。

  “云計算涉及到軟硬件更新換代、網絡技術比較多,還有很多是一些新的應用,因此實施起來并不是那么簡單,”楊學峰說,“另外,如何布局才能取得更高的性價比,這也是值得企業IT組織認真考慮的。”

  云平臺軟件公司Enomaly的CEO Reuven Cohen也表示,雖然企業本身是需要云計算的,但現如今私有云市場尚不明朗,私有云進入日趨完善的企業IT還有待時日。

  “對一個集團企業來說,云計算演進的第一個是基礎服務,怎樣利用現有的硬件、包括存儲,動態地做到優化,逐步搭建一個平臺,一定是開放的平臺,包括開源。在這個平臺上做創新做服務,做管理。第三個是形成高性能的計算中心。”中國醫藥集團雷萬云說。據了解,國藥集團正在進行集團云的建設,雷總也于近日趕赴上海主持IaaS的服務器虛擬化的招標工作。

  此前唐駿有言,“我的成功可以復制”,后有騰訊“我的復制可以成功”,因此企業CTO們也多是希望借鑒其他企業的成功經驗,以使自己在云計算道路上前進的風帆直指目的。但放眼望去,有多少企業還在做著未雨前的綢繆,又有多少企業是才剛剛啟動前進的輪閥,而他們又何嘗不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呢!

哪些企業或業務最容易云化

  到今天為止,云計算落地的聲音也嚷嚷了大半年了,然而從事實上來說,多半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對大多數公司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概念,一個試著把枝蔓伸進企業IT組織的變革力量,而不是作為一種盈利手段。

  對于印度最大的IT外包提供商之一的HCL來說,也是一樣,云計算不是他們的主要業務。但最近HCL美國分公司的總裁Shami Khorana預言,云計算將成為他們的主要業務。據近期一份調查也顯示,有1/4的公司都預計在18個月內,要在私有云上投入他們總IT預算的20%以上。

  有實力的進去看個門道,沒實力的湊個熱鬧。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合云計算,也不是企業所有的業務都需要云計算。那么,云計算最適合哪些領域?

  “新興的公司或新興的業務,抑或是互聯網公司更容易實施云計算。”福建CIO協會秘書長謝磊說。

  而在楊學峰看來,主要有4個領域比較適合云計算。首先一個就是商業智能。隨著企業的級別不同,海量數據存儲與處理需求是最為明顯的。云計算以PC集群的方式,提供并行計算來做支撐。云計算在分布式文件系統(DFS)可提供分布式數據文件存儲,并行程序運行,可實現內部任務并行調度。在成本優勢、加速快、響應短、數據處理量大都可使Bi 更加智能。

  第二就是IDC借力云計算大展身手。IDC通過云計算可以大大減小服務器硬件的投入量,最為有效的利用,硬件資源(包括CUP,內存,磁盤)與帶寬。可以依據不同業務量,自動適配相應的資源空隙。這將是IDC又一次革命。

  第三,搜索是云計算的娘家。云計算早期的出現是在搜索行業,正是搜索行業的飛速發展,造成大訪問量,大數據,大的索引。云計算平臺基于廉價的工業標準PC搭建,成本低,從分布式存儲到海量結構代數據的管理都有完整的解決方案。云計算平臺擴展靈活,采用分布式、松耦合的系統架構、系統管理開銷小。云計算平臺利于拓展新業務。在云計算平臺下,多種業務共享。

  第四,SaaS與云計算有一段淵源。云計算的出現,對于SaaS勢必又助力了新的活力。SaaS的最大賣點實時并發成為大伙所關注的,其實在云計算出現后,SaaS再談并發時,顯然底氣十足。對于一直關注并有質疑的數據安全性方面,云存儲本身有著先進行的理念和扎實的基礎。相信當所有人了解了云存儲的安全性能后。對SaaS的數據安全就會消除的。同時云計算與SaaS有很多類似的思想,如按需服務。

  云計算的第一波浪潮圍繞需求彈性、短期服務的創業用戶;虛擬化實驗室、測試和開發用戶;或是已在“云中”的應用,比方說基于Web的業務、內容發布或是社會媒體網站。而當下云計算浪潮還處在一個起跑前的力量醞釀積蓄期,神圣的企業云看似比想象的還要遠。(注:本文對云計算的定義多限于企業私有云建設)

  故事的結尾,杜拉拉向所有人證明了自己付出的艱辛終會得到回報,也為她贏得了應有的地位和尊重。云計算浪潮中的每一個CTO,也是一樣。在挑戰面前,勇敢地擔起自己應該擔的,或者在危急時刻站出來挑起本應你的上司應該擔當的大梁,這就是機遇。在人力總監“李斯特”功成身退時刻,就是你——云概念版杜拉拉飛升之時。那么,還等什么呢?

0
0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