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生命周期看IT歷史

作者: 覺先  來源: 博客園  發布時間: 2010-02-23 16:47  閱讀: 846 次  推薦: 0   原文鏈接   [收藏]  

最近查看了大量的正史或者野史,體會了整個IT夜發展的風氣云涌,頗為激動,撰寫如下。

感謝google黑板報的浪潮之巔http://googlechinablog.com/2007/07/at.html講述了眾多IT公司栩栩如生的故事。

感謝方興東的《IT史記》對IT風云人物的真實敘述。

本文講按照時間,從另外的角度,品嘗IT的發展歷程,也許史料會有偏差,敬請指正。

一、技術生命周期

任何技術,任何產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如下圖:

Technology Life Cycle

都有起步,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

  • 起步階段:也即一個技術的最初發明,這個時候,也許連最初發明產品的科學家都不知道此技術在市場上究竟如何使用,如何產品化。
  • 成長階段:此項技術被少數先知先覺的,有長遠市場洞察力公司轉化為產品,逐漸推向市場,被大眾認可。此階段,市場仍舊為藍海,或因為技術壁壘,或因為市場不夠成熟,競爭者較少,利潤率較高,是先覺的公司快速增長,猛賺錢的階段。
  • 成熟階段:此項技術或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或已經被市場上的公司廣泛掌握,技術壁壘已經基本消失。此階段一般分為兩個小的階段:
    • 第一階段,大量的公司涌入,使得藍海市場變為紅海,利潤率降低,可能產生價格戰,稱為群雄逐鹿的階段;
    • 第二階段,少數公司經過良好的市場運作或消滅,或合并其他的公司,最后形成壟斷,繼續保持較高的利潤率,然而會受到反壟斷法的困擾,因而往往保留一到兩個小弟做老二老三,從而形成70-20-10分布(http://googlechinablog.com/2008/11/blog-post.html),即70%的市場被老大占據,20%的市場被老二老三占據,10%是其他散兵游勇。
  • 衰退階段:此項技術已經十分成熟,比較少有創新的空間,新技術的產生及代替作用使得利潤率降低,哪怕是對壟斷性的公司。掌握此項技術的公司已非明星企業,但是不會很快消亡,因為技術尚在使用,并且沒有太多的公司進入,因而能夠維持平穩的利潤。比如雖然載人飛船已經上天了,馬車仍在使用,制造馬車的作坊也能實現盈利。

技術生命周期十分重要,尤其是對以技術為生命的IT公司來講,能否把握好技術生命周期,能否在新技術的初期介入,在技術的衰退期成功退出,是IT公司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然而成功把握好技術生命周期,不但要靠良好的技術創新,也要靠對市場的良好運作和把握。

對于IT公司,技術和市場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因為技術部門是以技術為導向的,始終認為公司的產品是技術部門研發出來的,沒有技術部門的成果,公司將不會存在。而市場部門則是以盈利為導向的,始終認為公司的產品是市場部門賣出的,公司的錢是市場部門一筆一筆帶進公司的,研發部門是花錢的,沒有市場部門,研發部門吃什么。

所以縱觀IT的發展過程,技術和市場的平衡,實在是企業的戰略問題,能否掌握好這個平衡需要掌舵者既要有技術洞察力,又要有市場洞察力,是很多牛人都沒有做好的事情。

我們會看到,對于尚處在起步和成長階段的技術創業型公司,當最初的技術創業者仍然為CEO時,公司往往更加偏向于技術部門,技術部門的福利會比較好。然而當技術進入成熟階段的群雄逐鹿階段的時候,往往有的技術創業者難以勝任如此猛烈的市場競爭,或者CEO被換位更關注市場的市場人員,或者整個公司被其他善于市場運作的公司收購,從此刻開始,公司會偏向市場部門,技術部門的福利會逐漸減少,以適應市場運作和價格戰。這也是為什么在研發人員看了很多技術非常好的公司反而被收購,然后大幅度降低福利的原因了。

IT領域主要分為硬件,軟件,通信三大塊,下面逐一分析每一塊的技術生命周期。

二、通信領域

幻燈片4

如同為通信領域的技術生命周期圖,分有線通信(主要指電話電報),無線通信,互聯網。

1876年,亞歷山大·貝爾發明了電話,第二年成立了貝爾電話公司,當時有線通信剛剛開始,下圖右面的人便是貝爾:

image

以及當時的簡陋的電話:

image

1885年,AT&T作為貝爾電話公司的子公司誕生,專門經營長途電話業務。

1892年,AT&T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長途電話線路,這條從紐約到費城的電纜拉開了人類長距離通信的序幕。

1894年,由于技術專利失效,貝爾電話公司失去了電話業務的壟斷地位。

1897年,貝爾電話公司進行重組,作為子公司的AT&T反過來把貝爾電話公司給買了下來,從而開始了AT&T的王者之旅。

由于技術專利的失效,10年之內,美國大地上就誕生生出6000多家電話公司,可見100年前美國電信業的肥水之多,絲毫不亞于當下的中國。

然而這并不能夠阻礙AT&T利用領先技術和市場先入優勢,繼續其在有線通信中的霸主地位,經過十多年的群雄逐鹿,到1915年,其生意擴展到全國,幾乎壟斷了美國的電信業。

到1927,AT&T 的長途電話業務擴展到歐洲。

從20世紀30年代起,有線通信產業在全球逐漸成熟,而作為有線通信老大的AT&T也隨之走向如日中天的輝煌。

幻燈片5

如果看一個人是否有錢,就看他如何花錢,看一個公司是否有錢,也是一樣的。

浪潮之巔中是這樣描述這個時期的AT&T的:“一九二五年,AT&T 公司成立的研發機構貝爾實驗室。貝爾實驗室是歷史最大的、最成功的私有實驗室。由于 AT&T 公司從電信業獲得了巨大的壟斷利潤,它拿出了產值的百分之三用于貝爾實驗室的研發工作。(在很長時間里,貝爾實驗室的人總是用不需為經費發愁這一條理由來吸引優秀的科學家到該實驗室工作)”。

以下是貝爾實驗室在最輝煌時候的發明,說出來真是如雷貫耳,它不僅僅局限于通信領域,包括理論領域,它的發明個個都是人類進步的里程碑:

晶體管:

image

電子的波動性:

 image

射電天文望遠鏡:

image

通信衛星:難道現在還有那個IT公司的研發中心敢說能發射衛星?

image

操作系統:做IT的人應該不要忘記,除了Unix,還有C語言。到現在排名僅次于Java,穩站亞軍,并有上升的趨勢。

image

自然,當時的信息革命還沒有開始,技術的進步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時期,AT&T完全可以枕在鈔票上睡大覺,來享受有線通信技術的發展帶來的一切一切。

然而,也就在20世紀30年代,通信行業出現了一個在AT&T看來微不足道的小弟,Motorola摩托羅拉。

1928年,加爾文兄弟創辦了摩托羅拉的前身加爾文制造公司。

1930年:第一臺摩托羅拉牌汽車收音機問世,“Motor”表示汽車,“ola”則是“聲音”之意,摩托羅拉即“汽車里的聲音”之一。

當時無論在誰看來,收音機和電話都不會產生矛盾,誰又會想到當人人佩帶手機而幾乎沒有人安裝固定電話的今天呢。

于是在整個20世紀中后期,小摩托羅拉繼續進行著無線通信領域的一個又一個的發明創造:

1940年,研發推出手提式調幅(AM)無線對講機“SCR536”。

1943年:背負式調頻步話機SCR300。

這種軍用雙向對講機在二戰時成為前沿陣地的標志,也是我們經常在描述戰爭的電影中看到的。

image

1947年,加爾文制造公司更名為摩托羅拉公司。

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飛船安裝了摩托羅拉的無線應答器,用于傳遞地球與月球間的語音通訊和電視信號。

image

1974年:摩托羅拉mc6800

image

1983年:首部商用手機

image

1986年:六西格瑪

image

1991年:第一個GSM蜂窩系統

 image

到九十年代初,摩托羅拉在移動通信、數字信號處理和計算機處理器三個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

幻燈片6

摩托羅拉的輝煌并沒有太威脅到AT&T,這個階段,AT&T老大哥仍然是高高在上,1994年,貝爾實驗室的總裁梅毅強 (John Mayer) 博士率大規模的代表團訪華,國家主席江X澤X民親自接見了他,足以說明對 AT&T 的重視。中國國家主席接見一個公司下屬機構的總裁,這次可能是空全絕后的,要知道很多年后,胡X錦X濤總書記訪問過微軟,但是是總部。

AT&T此時正在頭痛美國反托拉斯法。

1984年1月,在美國政府反壟斷政策的強制干預下,美國司法部介入,AT&T正式分解。

為了不讓肥水外流,當時的AT&T主席兼CEO查理·布朗把最賺錢的長途業務劃歸到分拆后的AT&T門下,而將地方性業務留給七個子公司,試圖形成“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競爭格局。但是幸好保留了貝爾實驗室。

然而這個策略后來證明并非明智,分拆發生不久后,MCI電信和Sprint進入長途業務與AT&T進行公開競爭,從而使得電信費用大大降低。

1996年,美國聯邦電信委員會對《電信法》進行重大修改,以消除市話、長話、移動電話和有線之間的人為割裂,市場全面放開,小貝爾公司們也進入長話領域進行公開競爭,盈利急劇下降。

互聯網和移動電話業務崛起更是從外面沖擊著AT&T。

而就在這不久前,我們的老大哥才想起了無線通信業務,于是想亡羊補牢,瘋狂收購無線通信公司。然而在長期壟斷經營的溫室中,企業決策者似乎缺乏市場判斷力。大規模資產的兼并沒有帶來盈利,反而帶來了龐大的債務負擔。

覺醒的太猛可能使我們的老大哥頭腦還沒完全清醒,龐大的債務負擔又如同當頭一棒,于是為了實現盈利,公司決定使朗訊帶走貝爾實驗室單獨上市。從此失去了對先進技術的把握,而貝爾實驗室在沒有巨大壟斷利潤的支持下,也趨于沒落。

朗訊的單獨上市的確讓AT&T賺到了錢,于是2000年AT&T 決定一拆四,分成長途電話,移動電話,企業服務和寬帶四個公司,又發了一筆橫財。

然而此時AT&T卻失去了立足于電信業的競爭能力,僅剩的只有一個收入不斷下滑的傳統長途電話業務。

終于在2005年被當年剝離出去的七個小矮人之一的西南貝爾(SBC)收購,由于對AT&T這個名字的珍視,收購AT&T后,SBC于該年11月正式更名為AT&T。

帝國的沒落多少令人扼腕嘆息,AT&T雖然一直掌握著最最先進的技術,然而沒有人愿意把先進的技術轉換為生產力。在互聯網以及移動通信技術慢慢興起的時候,AT&T的股東們并沒有跟進新的技術,而僅僅關注錢。的確,新的技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不如長途業務賺錢,貝爾試驗室的科學家們自然沒有長途業務部門有話語權,你們的研發費用都是老子賺錢給的,廢什么話呀。所以當長途通信成為過去,成為傳統業務的時候,AT&T的沒落也就在所難免了。

一個輝煌的帝國的沒落,并不一定跟隨著另一個帝國的興起。

在移動通信充分發展的20世紀末,21世紀初,我們的摩托羅拉本可以取代AT&T,登上帝王的寶座。

和AT&T不同的是,執掌摩托羅拉大權的一直是加爾文家族的人。

從上面的不斷推出的新技術來看,摩托羅拉也的確是相當重視技術的,于是在1987 年提出的新一代衛星移動通信星座系統。

新的系統是由77顆低衛星組成一個覆蓋全球的衛星系統,由于金屬元素銥有77個電子,所以被稱為銥星計劃,雖然后來衛星的總數降到了66個。

1991 年摩托羅拉公司聯合了好幾家投資公司,正式啟動了“銥星計劃”。

1996 年,第一顆銥星上天;

1998 年整個系統順利投入商業運營。

從技術角度看,銥星移動通信系統是非常成功的,是真正的科技精品。

然而這個項目投資高達五六十億美元,每年的維護費又是幾億美元。為了支付高額的費用,銥星公司只能將手機的價錢訂在五千美元一付,每分鐘的通話費定在每分鐘三美元。這樣,銥星公司的用戶群就大大減小。

銥星系統投入商業運行不到一年,1999 年 8 月 13 日銥星公司就向紐約聯邦法院提出了破產保護。

半年后的 2000 年 3 月 18 日,銥星公司正式破產。

image

然而事情比想象的更糟,銥星系統之后,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尤其是時間,摩托羅拉遭遇了全線潰敗,由于錯過了GSM的發展,在無線通信上輸給了諾基亞,在處理器輸給了英特爾,在數字信號處理輸給了德州儀器。

距離帝位只有一步之遙的摩托羅拉沒有真正成為帝王。

銥星計劃也許是一個夢,但相信不會永遠是一個夢。也許隨著衛星技術的成熟,成本會大大降低,每個人都用的起銥星系統,也許有個公司會因此而大獲成功。也許后人心安理得的使用銥星系統的時候,會向此時的摩托羅拉敬禮。但畢竟摩托羅拉走的太快了,超出了全世界人民的步伐,可憐,更可敬。

二、硬件領域

幻燈片7

硬件主要分:大型機,PC機和網絡設備。

IBM成立于1924年,由華生創建,但是當時主要從事機械制表工業。

二戰時期,IBM生產線民用轉軍用,制造出勃郎寧自動步槍和 M1 沖鋒槍。

IBM 的制表機大量地賣給了美國軍方。IBM 為軍方研制了世界上第一臺繼電器式的計算機。

二戰后,杜魯門的社會保障制度后需要制表機等機械。IBM將軍用生產線轉民用.

 

然而1952 年,小華生成為 IBM 的新總裁。小華生以超人的洞察力,察覺到電子工業終將取代機械工業,成為新興產業。

于是他請來馮· 諾伊曼做顧問,IBM 從此開始領導電子技術革命的浪潮。

1964年,IBM360系列電腦的推出,使得IBM在后來的20年中成為大型機中的獨孤求敗。

IBM360:

image

1966年底, IBM公司年收入超過40億,純利潤高達10億美元,躍升到美國10大公司行列,從而確立了自己在世界電腦市場的統治地位。

幻燈片8

鼎盛時期的IBM,其實驗室華生實驗室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IBM 350 RAMAC是現代硬盤的雛形

image

經典的電腦編程語言:FORTRAN(Formula Translation System)

image

獲諾貝爾獎的有:

高溫超導:

image

掃描隧道顯微鏡:

image   

就在IBM在大型機難逢敵手的時候,硬件的進步使得個人計算機的性能慢慢能夠滿足信息處理的需要,個人計算機開始搶奪大型機的市場。

70年代末,以蘋果公司為代表的“車庫”公司,短短幾年就把微型電腦演成了大氣候。

1976年喬布斯推出APPLE-I

image

盡管無論是造型,還是性能都不算是太好,但是還是受到了市場的歡迎。

幻燈片9

終于在1980年,IBM開始稍微重視一下個人計算機市場,但由于可能還是不太重視的緣故(因為大型機照樣能夠讓IBM賺很多很多錢),IBMPC的研發并沒有讓華生實驗室來完成,而是單獨成立一個團隊,要求一年內研制成功IBMPC,然而時間緊,任務重,為了最快地研制出一臺 PC ,這個只有十幾人的小組不得不打破以前自己開發計算機全部軟硬件的習慣,采用了英特爾公司 8088 芯片作為該電腦的處理器,使用MS-DOS作為其操作系統,從而締造了微軟和英特爾兩大帝國。

1981年,第一款IBMPC問世,一經推出就搶掉了apple四分之三的市場。

IBMPC:

image

當然在PC機領域領先的蘋果公司也不示弱,1984年蘋果推出mac電腦,是第一個圖形界面的PC,使得蘋果很長時間衣食無憂。

MAC:

image

在PC機的市場上,IBM和蘋果并沒有享受太長時間的果實。

1982年,IBM陷入美國司法部反壟斷官司,IBM 必須公開一些技術,從而導致了后來無數 IBM-PC 兼容機公司的出現。

1987年康柏的盛行,使得IBMPC的兼容機的利潤大大降低。

1987年Windows2.0推出,使得mac的圖形界面不唯一。

康柏PC:

image

從硬件到軟件都做的apple在成本上肯定要高于純粹的兼容機生產商。

同樣付出巨大研發費用的IBM也無法和兼容機生產商競爭。

兩者都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其中蘋果選擇了多媒體和互聯網,IBM選擇了操作系統和軟件服務。

新增長點的轉換顯然不是一帆風順的,IBM在操作系統方面就敗給了微軟,這段故事在軟件領域會仔細描述,然而經過了失敗的教訓后,1993年,郭士納受命危難,出任IBM的首席執行官,IBM開始轉向以服務和軟件為核心的公司進行轉變。

2002 年,IBM 將效益不好的硬盤部門以三十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日本的日立公司

2004 年,IBM 將它的筆記本電腦部門以十七億五千萬的價格賣給了中國的聯想公司 

直到2005年,IBM 將自己確立為一個服務型的技術公司,并將自己的用戶群定位在企業級,基本放棄了自己不在行的終端消費者市場。

蘋果的轉變也是鳳凰涅磐的過程,1985年喬布斯被他從百事請來的斯庫利踢出他自己創辦的蘋果公司。斯庫利將新的成長點定在Newton PDA(蘋果的牛頓 PDA),最早的掌上機和家用多媒體系統。

然而當時,互聯網行業尚未成熟,沒有人愿意買一個不能上網的掌上機,也沒有人愿意買無處可以下載東西的家用多媒體系統。

所以1993年,1994年,這兩款產品出來的時候,銷量少的可憐。

1997年蘋果第二財季虧損7.4億美元,史蒂芬·喬布斯重回蘋果,成為CEO。

喬布斯上臺后,當時蘋果在微機領域已經不可能替代兼容機和微軟的地位了,他干脆往高端發展,講究性能、品味和時尚。

但是他仍然在找蘋果PC 以外的成長點,當時互聯網以及興起,當在線和下載成為了習慣。

2001年推出iPod,并提供音樂付費下載。

2006年蘋果公司推出了 Apple TV。可以存儲幾千小時的音樂或者幾十小時的電影。它一頭可以和互聯網連接,下載音樂和電影,另一頭,和家里的電視機和音響連接,播放出環繞立體聲、高清晰度的音像。

2007年推出iPhone,風靡全球。

幻燈片10  

PC機的生產和銷售全部由幾乎沒有研發的dell,聯想等企業承擔。

IBM和蘋果終于經歷風雨,見到了彩虹,沒有在PC兼容機行業的逐漸沒落中埋葬自己,而是成功找到了新的增長點。他們能從一條技術生命周期曲線,成功跳至另外一條技術生命周期曲線,其領導人的遠見卓識和領導力,執行力,不能不讓人佩服。尤其是IBM,先后經歷了從機械到電子的轉變,有經歷了從兼容機到軟件服務的轉變,終成就百年企業。同時我們應該為從百事請來的斯庫利感到惋惜,其實喬布斯推出的apple TV多少有些他的家用多媒體系統的影子,iPhone更是很像當年的牛頓PDA,然而他唯獨沒有堅持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倒在了勝利的前夕。他也多少有些超前了,只不過沒有銥星系統那么明顯罷了。

三、軟件領域

幻燈片11

軟件領域共分一些幾個時代:

第一代: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稱為早期專業軟件公司。

此階段一個軟件針基本針對一個客戶開發,而且綁定硬件銷售,傳統的常識是沒有人能單靠賣軟件賺錢,大多數計算機經理人相信不會存在一個有意義的軟件產品市場。

IBM當時就是為大型企業綁定大型機銷售軟件,當時主要是靠硬件賺錢。

第二代: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稱為企業級解決方案提供商。

1969年,IBM宣布從1970年1月起將為軟件和服務與硬件分開定價。

1972年,SAP創立(系統、應用和產品)。

1977年,Oracle埃里森于1977年以關系軟件公司的名義創立,提供標準企業應用程序。

第三代:20世紀80年代開始,稱為客戶大眾市場軟件。

個人電腦軟件的興起是伴隨著PC機的興起而興起的。

1980年IBM進軍PC機市場的時候,并未意識到軟件可以非常賺錢,所以當購買MS-DOS作為其操作系統的時候,并沒有買斷所有的版權,從而微軟可以同時將軟件賣給其他兼容機。

其實當時蓋茨手中也沒有操作系統,僅僅只有Basic語言,當時最為盛名的操作系統是基爾代爾擁有CP/M操作系統,但是基爾作為教授對和IBM合作并不感興趣。

于是蓋茨自動請纓,為IBM開發操作系統,1980年11月,微軟與IBM簽訂合同,IBM按銷售數量支付微軟費用,并不擁有操作系統的所有權,3個月內向IBM交付穩定的操作系統。

三個月開發一個操作系統顯然是不可能的,于是蓋茨從西雅圖公司以2.5萬美元買來COP-DOS的使用權,卻并未透露是與IBM合作。

1981年,微軟向西雅圖以5萬美元買斷所有權利,但許諾西雅圖公司仍可免費使用DOS。

同年8月,IBMPC大受歡迎,MS-DOS也隨之成功。

1980年,從施樂(發明窗口和鼠標)的公司挖過來的天才西蒙伊說服蓋茨10萬美元買來施樂的星牌計算機,同時向應用軟件進軍。

1982年,“多元計劃”軟件推出,后來西蒙伊還策劃了Excel, Word, Windows1.0, Windows2.0, Windows3.0直至Windows95。

1983年apple推出麥金托什計劃,微軟開始了“Windows”項目。

1985年,歷時2年的Windows1.0問世。但無論是功能還是界面,都不十分美觀。

Windows 1.0:

image

同年5月,Excel在紐約公開展示,喬布斯決定改變支持Lotus1-2-3的戰略,開始支持Excel。

同年11月微軟蘋果簽署協議,讓微軟Excel等軟件使用麥金托什的視覺效果。在此期間,微軟積累了大量的視窗設計經驗。

1987年,兼容機(康柏)的盛行使得IBM的利潤大大降低,而由于兼容機必須要使用MS-DOS使得微軟大為收益。

IBM此時才意識到,原來軟件如此賺錢。

1987年4月,IBM宣布推出OS/2操作系統,作為MS-DOS的取代。蓋茨曾建議操作系統要建立在新的32位處理器上,并支持良好的圖像界面,IBM卻置若罔聞。

于是一面蓋茨贊同同IBM一起開發DOS的擴展版本OS/2,一面私下里開發Windows2.0,同年windows2.0, Windows386推出。

Windows 2.0:

image

而當時康柏的市場份額為22.8%,而IBM為39.2%。

1988年,OS/2推向市場,卻遭到失敗。于是微軟一面裝出與IBM親密合作的姿態,聲稱OS/2是90年代的計算機平臺,一邊私下里加緊Windows3.0開發,并決定不再支持os/2。

1990年5月,微軟推出Windows3.0。康柏聯合一大批被IBM打擊的生產商,聲稱支持Windows。Windows3.0戰果輝煌,微軟走出了IBM的陰影。

Windows 3.0:是不是窗口和蘋果的很像,也就在同年,微軟和蘋果就盜用窗口問題開始打官司,但由于都是用的施樂的圖形界面,蘋果并未打贏。

image

1994年網景公司瀏覽器軟件占98%市場。

1995年微軟進軍互聯網,免費提供IE4,與操作系統綁定。網景被不正當打敗。

1995年Sun發布Java語言,一種現今仍然主流的互聯網開發語言。

1996年微軟向Sun購買Java授權,約定微軟會推廣Java。然而微軟沒有這樣做,而是借此機會通過Java技術,搞自己類似產品.NET。

1998年Windows98發布。5月,美國司法部和20個州起訴微軟,指控微軟非法打擊市場競爭。10月,反壟斷案庭審開始,并一直持續到1999年夏季。

1999年,美國聯邦地方法院法官托馬斯·潘菲爾德·杰克遜(Thomas Penfield Jackson)公布裁決書,認定微軟是一家壟斷企業。裁定書中的犧牲品包括:網景,Sun,蘋果,IBM,甲骨文,美國在線,康柏,英特爾等公司。

2000年,微軟發布Windows 2000。6月,杰克遜裁定將微軟一分為二。

2001年,美國司法部稱不再要求肢解微軟。10月,微軟全球同步發布Windows XP。11月,微軟和美國司法部達成反壟斷和解協議。

2004年,Sun獲得19.5億美元補償,與微軟和解反壟斷訴訟。

2005年,微軟與IBM達成協議,補償IBM 7.75億美元現金和價值7500萬美元的軟件,和解反壟斷訴訟。

可是天下已經是微軟的了。

從微軟發展的歷史來看,真可謂血雨腥風,一個微軟帝國的成功,腳下是多少公司的累累白骨啊。

我的確相信蓋茨是一個技術高手,然而我更加相信蓋茨是一個對市場把握的好手,我們暫且不論其手段是否光明正大,然而對于個人電腦軟件的每一步,微軟即便不能做到第一,但能做到盡快的準確的跟進,很多人批評微軟少有原創的成功的產品,然就市場洞察力這一點,便不是其他企業家能夠相提并論的。

第四代: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稱為互聯網及增值服務。

相比于其他軟件行業,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算是基本跟緊國際潮流,一般晚2到3年。

門戶:1994年雅虎在美國成立,1997年丁磊創辦網易,王志東創辦新浪,張朝陽創立搜狐。

搜索:1998年谷歌在美國成立,2000年李彥宏創辦百度。2004年搜狐搜狗,2006網易有道。

電子商務:1995年亞馬遜,eBay創立,1999年馬云創建阿里巴巴,沈南鵬創辦攜程。李國慶創辦當當網。2001年搜狐商城。2008年百度有啊。

網游:1999年陳天橋創建盛大。2001年網易大話西游,2003年搜狐騎士。

社交網絡:1999年馬化騰騰訊,2004年網易部落,搜狐白社會。

中國互聯網現在仍然處在群雄逐鹿的狀態。

有關互聯網的編年史,會另外撰文敘述。

四、總結

幻燈片13

通過對IT歷史的了解,我們可以意識到:

  • 技術和市場不可偏廢,技術應該認準市場,市場也應該考慮到技術的發展和革新。
  • 領先世界半步。有一句話:領先世界半步,你將引領整個世界,領先世界一步,你將被世界所拋棄。盡管領先世界的先賢們十分令我們佩服,如布魯諾之類,寧可燒死,也要堅持自己的觀點。然而經營企業不是追求真理,沒有人希望企業被燒死。

說到這里,讓我想起了嚴介和老師的《產業決定未來》,并想到了所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過來又作用于生產力,是十分正確的。

當一個產業興起的時候,能夠把握此產業潮流的人,可能盡管或管理或市場方面有缺陷,仍然能夠隨著生產力的成功而成功,是想不發財都難以抗拒的。

當一個產業趨于平穩的時候,不同企業的生產關系的把握程度就體現出來了,那些善于把握市場,善于運營,善于營銷,善于控制成本的企業就能夠在慘烈的價格戰中存活下來,而所有這些手段,都無不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也是鑒別一個CEO能力的關鍵時刻。

當一個產業趨于沒落的時候,所有生產關系的調整其實都是枉然,即便CEO會營銷,會搞各種關系,都不能挽救大局,在沒落的產業中CEO可能使出渾身解數,也不及上升產業中的CEO吃飯喝茶之余產生的效果,由此可見生產力的決定作用。

本文暫寫至此,會根據自身的認識逐漸修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0
0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