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2.7 景 深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今天的第二個重點:景深以及影響景深的三個參數。首先來了解景深的概念。
   當物體聚焦清晰時,從該物體前面的某一段距離到其后面的某一段距離內的所有物體也都是相當清晰(相對來講)。相當清晰的這段從前到后的距離就叫做景深。
  請看示意圖:


景深示意圖(2-12)
  我們對焦在白棕小熊,但是可以發現,前面的暗綠色小熊,后面的粉色小熊以及彩色小熊都很清楚。所以畫面中,雖然絕對清楚的平面只有對焦平面,但是相對清楚的范圍卻可大可小。影響景深的一共有三個參數,分別是:光圈值,焦距以及對焦距離。光圈值剛剛講過;焦距在本章的第1節有提到,反映拍攝畫面角度的參數;而對焦距離(很多人剛開始會把它和焦距弄混淆)在本章的第2節里面講過,即相機底片平面與焦平面的距離。三個參數影響景深的方式我們可以總結為: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焦距越大,景深越小;焦距越小,景深越大
  對焦距離越近,景深越小;對焦距離越遠,景深越大
  不用急著記住它們,先讓我們看圖2-13~圖2-15。
  圖2-13中所顯示的是光圈值影響景深的示意圖:



  圖2-14中所顯示的是焦距影響景深的示意圖,為了讓大家能清楚的看到物體的虛實情況,特將圖2-14b的中心部分截圖放大,顯示在圖2-14c中:



  圖2-15中所顯示的是對焦距離影響景深的示意圖:


  與曝光的三參數不同的是,影響景深的三個參數根本沒有辦法找到類比記憶的例子,不過不要擔心,我給大家推薦另一個記憶的辦法,在此,我想以實驗的形式給出。
   實驗:首先大家拿出一張白紙,白紙上面寫上幾行字。如圖2-16


景深三個參數記憶實驗(2-16)
  我們的要求是,在紅“7”清楚的前提下,怎樣讓其他這行的字都盡可能的模糊。這是我在課堂上和大家玩的游戲,開始的時候,大家會拍出各式各樣的照片,比如圖2-17,經過十分鐘的努力嘗試后,有的學生得到了這個實驗的正確答案。圖2-18是我拍攝的比較接近要求的圖片,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景深三個參數記憶實驗成功圖(2-18)

  大家是否在家也拍出達到要求的圖片了呢?接下來對這個實驗作出分析:因為前提需要紅“7”清楚,所以對焦點一定是選在紅“7”上,這點毫無疑問。除此之外,實驗要求讓與紅“7”一行的其他字盡可能的模糊,說明一定要達到景深最小的效果。回顧下剛才講到的影響景深的三個參數,我們需要設定最大的光圈,最長的焦距以及最近的對焦距離。最大的光圈和最長的焦距很容易,在相機與鏡頭上直接設定即可。那么最近的對焦距離呢?操作的方式應該是先把相機湊近到不能對焦。然后慢慢的往后挪相機,同時不斷嘗試對焦,直到剛剛好可以將紅“7”對清楚為止,就是該鏡頭對焦距離的最近極限了。經過一番研究之后,同學們都把相機和鏡頭設置到了景深最小。疑問又一次出現了!圖2-17中的c和d圖就是按照最大光圈,最大焦距和最近對焦距離設定的。但是與紅“7”一行的字卻清晰無比,特別是d圖,整張紙好像都很清楚。這是為何呢?原來盡管我們把相機鏡頭設置到了最小,但是好比d圖,因為拍攝角度是從上往下,整張紙其實都在焦平面上了。所以在實際拍攝中,想達到背景模糊,除了設置相機的光圈大點,焦距長點,對焦距離近點,還必須讓對焦物體與背景遠一點。看看圖2-18,我選擇了一個與紙幾乎平行的低角度,而且沿著紅“7”所在那一行字的縱向進行拍攝。這么做的原因就是要讓每個字離焦平面的距離能最大化!分析完這個實驗,我再留兩個問題給大家:
   問題1:拍一個美女,拍完之后美女說照片里面她很美,但是背景太清楚了,她想要那種背景模糊的感覺。請問你有幾種辦法?
  答案是:增大光圈,拉長焦距,減小與模特的距離(減小對焦距離)以及讓模特和背景遠一些四種方法。其中增大光圈,拉長焦距和減小與模特的距離都是直接減小景深。而最后一個方法,讓模特和背景遠一些,并沒有改變景深,而只是讓背景與焦平面的距離增加而已。
   問題2:拍一個美女,拍完之后美女說照片里面她很美,但是背景太模糊了,她想要那種背景稍微清楚點的感覺。請問你有幾種辦法?
  答案應該正好與問題1相反,減小光圈,減小焦距,增加與模特的距離(增大對焦距離)以及讓模特和背景近一些。
  在講述完影響曝光的三個參數以及景深的概念之后,我們今天課的重點知識已經講解完,如果你仍對這些概念比較模糊,回顧本章的內容并配合一些實踐,希望這些知識能幫助你更加了解拍攝的原理。在本章最后,再介紹兩個比較常見到的概念。

2.8 色溫與白平衡
  不同的光源會發射出不同顏色的光,色溫是用來衡量不同顏色光的概念。用一些直觀的圖來解釋。


陰天,色溫高,畫面偏藍(2-19a)
等效焦距90mm,ISO50,光圈f/2.8,快門1/400s


晴天,色溫正常,畫面顏色準(2-19b)
等效焦距24mm,ISO50,光圈f/16,快門1/50s


落日,色溫低,畫面偏黃(2-19c)
等效焦距20mm,ISO100,光圈f/32,快門5s,2檔中性漸變鏡


白熾燈,色溫更低,畫面更黃(2-19d)
等效焦距18mm,ISO50,光圈f/16,快門45s


從圖中可以總結出:
 陰天或者是晴天里的陰影中(比如高樓的陰影下),光的顏色是偏藍的。
 晴天下,光的顏色是比較白的(即不偏藍也不偏黃)。
 夕陽下,光的顏色是偏黃的。
 落日下,光的顏色是偏黃的,并且比夕陽下要更黃一些。
 室內白熾燈泡,光的顏色比落日更加黃。
我們把顏色偏藍稱為色溫偏高(或者偏冷),把顏色偏黃稱為色溫偏低(或者偏暖),而把類似太陽光這樣白色的光稱為色溫正常(或者色溫標準)。
以前在使用膠卷時,對色溫是需要非常注意的。不過現在因為數碼相機的普及以及強大的數碼后期,色溫的校正可以更多的依靠電子技術。相機上有關調整色溫的按鈕,我們稱之為白平衡(WB, White Balance)。我一般習慣將其設置為自動白平衡(AWB),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拍攝出環境特有的光線顏色是比較好的。比如夕陽的紅色,很難想象花了幾個小時等待美麗的日落,而只是為了得到一張白色光線(色溫正常)的照片。不過在陰天拍攝的照片,卻可以設置陰天白平衡或者后期把照片調黃一點,因為大多數時候人們不太喜歡藍色調的照片而更傾向于讓照片色調變得暖一些。

2.9 反 差
  反差是照片的另一個指標。一般照片分為低反差,中反差和高反差。下圖2-20向大家展示了不同反差照片的特點。


低反差(2-20a)
等效焦距50mm,ISO160,光圈f/8,快門30s


中反差(2-20b)
等效焦距250mm,ISO50,光圈f/5.6,快門2s


高反差(2-20c)
等效焦距250mm,ISO50,光圈f/16,快門120s
  從圖中可以看到,2-20a整體偏灰,畫面中沒有太多很白和很黑的區域,大部分的亮暗都相差不太明顯。我們把這樣的場景稱為低反差場景,把這樣效果的照片稱之為低反差照片。2-20b相比2-20a就顯得有立體感了,因為照片中的顏色對比要比較強烈一些。  我們把這樣的場景稱為中反差場景,把這樣的照片稱為中反差照片。2-20c中有大部分白色和黑色,其他的顏色卻比較少。這種照片的效果看起來更加強烈,甚至有時候會顯得不夠柔和。我們把這樣的場景稱為高反差場景,把這樣的照片稱為高反差照片。

第二天課后練習
拉動鏡頭上的變焦環,感受不同焦距的角度感。
調整相機為手動對焦,并感受對焦過程。
調整相機曝光方式為手動曝光模式(M)檔,感受快門速度,光圈值以及ISO值變化對照片亮度的影響。
利用安全快門的原理,拍攝一組不抖動的照片。
選擇一組物體,利用影響景深的三個參數拍攝一組景深變化的示意圖。
拍攝不同色溫的照片一組。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61113/52928.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