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這一篇文章,只是個人一些觀感,寫下內容的同時,其實我心中是有些感慨和沉痛的。

 

上個月和幾個網友聚餐,談論到目前的生活,想起這幾年在內地逛了名山大川,不禁有些想法,覺得應該要寫下來作為記錄。

 

由于接觸的內地朋友很多,網絡上的也好,現實生活中的也罷,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內地的學生和年輕人普遍有幾個難得的優點:雄辯滔滔、用功讀書、不怕吃苦耐勞。

 

對我而言,身邊不乏認識一些能力強、成績好、反應快的內地年輕人,但是說起這一代中國人的缺點,實在不得不記錄一些這些普遍需要改進的地方,綜合歸納有以下七點:

 

(一)現代中國人缺乏公民道德

 

在內地,隨地吐痰、大聲喧嘩、亂扔垃圾,都是到處可以見到的景象,O八年曾經為了京奧開了禮儀課程,一時效果極佳。

 

但是事后呢?至今,我時常看見衣冠楚楚的年輕少年男女,就這么大剌剌吵鬧、擤鼻涕、恣意亂闖紅燈和車道,或者不注重環境清潔,在戲院四處插隊,完全不理會公共秩序,看了實在讓人搖頭。

 

人民的公民道德觀念真的需要改進,在沒有人注意的街角或公園,尿騷味充斥、花草被人踐踏攀折、公眾場合臟亂不堪,即使隨地便溺的情況已經改善許多,可是衛生狀態的低落,仍然有相當大能夠進步的空間。

 

由于內地經濟的發展,沿海和大城市之中,收入高且可以出國旅游的人數愈來愈多,然而大陸旅行團的素質,真的需要改進;常見到的問題,就是游客喜歡四處涂鴉,「到此一游」的留言,不只長城上寫得亂七八糟,內地各個景點的山上或巖石上,也是如此,破壞景觀的情形非常嚴重。

 

在各個景點,永遠可以聽見游客的嬉鬧咆嘯,游客們完全沒有自律的想法,在飯店或酒店也吵鬧喧嘩,曾見過不少人半夜打麻將、穿著拖板(拖鞋)和睡衣四處敲門、不聽領隊或地陪的指示,拿著相機在博物館拍油畫、撫摸雕刻品和古董的問題。

 

出國的時候,許多內地旅行團的游客,也有著古怪的「大爺」或「暴發戶」心態,在商店吵鬧便罷,可又往往習于殺價,港臺和國外店鋪陳列的商品,一般除了大量采購外都是「不二價」的,因此這樣的情形,讓人覺得想要搖頭嘆息。

 

「富而不好禮」是一種內地朋友常見的態度,在路上行進間撞了人或者踩了誰,很少會聽見道歉的話,而通常是「兩個衛生球」(回以白眼),我個人對此相當反感,所以特別將「公民道德」的缺乏,列在首要改善的項目。

 

(二)現代中國人以抄襲為能事

 

「山寨」是一個多么流行的詞,從汽車到服飾,由硬件而軟件,在內地,沒人在乎誰是「發明家」,只要哪個產品能賣錢,管他誰是創作者,先抄了再說。

 

「山寨」是什么樣的人會聚集的地方?說來難聽,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水滸傳》,講得好聽點是「綠林」,白話的說法就是「土匪窩」和「強盜老巢」!

 

所以就算有了「山寨」產品或作品,又有何可喜?反過來說,這就是現在中國人最大的可悲之處!

 

別的不講,就拿學校的報告來說,學生泰半就在網絡搜尋一下,東抄西補,根本不管是誰的作品,就這樣隨意了事,這是到處都可以見到的一種態度。

 

就連一些教授和名人,也都以抄襲為能事,所以千篇一律的東西,造就了許多為人詬病的后果,比如將國外論文翻譯為己用,或者把他人設計掛上自己的名銜,美其名為「山寨」版本,實際上,這不是強盜是什么?

 

在內地許多人的「山寨」水分有多少,我想大家自有公評,一個缺乏創造能力的國家,一些只會抄襲仿造的品牌,沒有人看得起的!

 

(三)現代中國人不注重著作權

 

到了內地,只要隨便去書店逛逛,就會發現有一些古怪的出版社,用極差的印刷和質量來出書,有些是翻譯的作品,有些則是小說文集,而且全都沒有經過原作者的授權。

 

我想兩岸都有同樣的問題,授權費用往往高得嚇人,而經典的學術叢刊,各地圖書館或學校都難以獲得,因此早年的時候,很多亂七八糟的翻譯作品,就在民間四處刊行,書中的誤舛之多,往往會誤導讀者,甚而誤人子弟。

 

不說圖書之類,電影DVD和CD的盜版,到處都可以見到,這種情況已經泛濫得幾乎無法遏止。

 

臺灣也曾經是盜版王國,記得以前有一個「六一二大限」,所有盜版的圖書都要嚴令禁止,為了闡明著作權,這需要政府的態度與配合。

 

我想經由內地對抗「google掃描圖書」事件之后,對于著作權應該會有更多的規范與認知,這也是我所樂見的,只不過許多事情的改進,都會有個陣痛期,未來是否能有更大的進展,僅能期待法令上的突破了。

 

(四)現代中國人過分強調地域性

 

對于族群問題,內地的處理方面,確實做得非常好,五十六個民族之中,族群矛盾被縮減到最小,我想政策上的遠見,的確是有其長處的。

 

然而,族群問題看似消彌,實際上,更為可怕的是城鄉之間的差距,城市人歧視鄉下人,曾多次見到鄉下的孩子被人取笑為「土豆」或「土鱉」,言語上的暴力,莫此為甚。

 

由于內地的經濟發展,讓人民有了「金錢至上」的概念,窮人是受到貶抑的,游民街友是乏人關懷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使得「仇富」心態始終揮之不去。

 

上海曾經發生一起廣播節目的事件,主持人嘲諷外地人,要他們「滾」的說法,曾經鬧得滿城風雨,而許多上海人確實看不起其他地方的人,所以我所認識的大部分內地朋友們,最討厭的就是上海人,認為上海人就是跋扈、驕傲、冷血等的代名詞。

 

或許這樣的地域隔閡,都是在誤會中產生的,無論是鄉村或都市,各省份和地區之間,即使人人平等,在認知上面的扭曲,不過就是些片面的印象或幼稚的標簽。

 

就像許多人看內地朋友,動不動就說人家是「支那豬」,有些憤青也會回嗆「臺灣狗」,個人覺得相當無聊,沒有人天生比誰高尚,與其罵來罵去,更應該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調。

 

畢竟,都廿一世紀了,中國也就這么大,心胸如此狹隘,若是無法走出這些小圈圈,更遑論真正看到整個世界的宏觀視野!

 

(五)現代中國人不尊重他人觀感

 

這一點,我認為情況相當明顯,因為前面講了「地域性」,所以有許多問題的產生,讓人覺得啼笑皆非。

 

現代中國人太過于自私自利,粗魯一點的說法,就是完全不尊重別人,只要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干」,于是習于對人「大聲小聲」,永遠「不得理也不饒人」。

 

或許是馬克思的影響,也可能是教育方面的問題,很多時候想要討論一些問題,內地朋友當面就會嘶吼起來,彷佛誰的聲音夠大,誰的樣子夠「彪悍」(這是一個內地誤用的常見用詞,其實應該是「剽悍」,或者是「潑悍」,但是內地的字典上竟然列出如此的錯誤),誰就是「老大」。

 

比如,在國內外旅游的時候,內地游客大吵大鬧,有問題就要「見領導」,他們不管是非對錯,只要心中不爽快,認為自己有背景(高干子弟)或者有錢、關系好(有官員方面的人脈),就會表現出傲慢、無禮、無理甚且無知的態度。

 

又例如,居住在城市之中,左鄰右舍隨意將內衣褲晾在外頭、垃圾不分類、油煙廢水亂排放、騎樓堆置雜物,也不管他人觀瞻,覺得自己方便就肆意妄為,讓人感到有些錯愕。

 

「態度」決定一切,在生活之中,如果不懂得尊重他人,成天只想著靠關系來過活,說實在話,身為這樣的民族,真的需要反思一下「尊重彼此」的定義。

 

(六)現代中國人富而不仁不義

 

或許這與第一條沒有太多差別,但是我個人對于這一項的反感,卻是相當強烈。

 

前些日子,上海發生一個新聞,一名年輕女子在商場的電梯旁邊暈倒了,結果躺在地上廿分鐘,人潮來來往往,卻沒有半個人過去問候或者報警處理。

 

記得廣州也有許多新聞,說是很多車禍發生,傷者故意躺在大馬路上賴著不起來,夸大自己的傷勢,只是為了取得更多的賠償,使得路人冷眼旁觀。

 

在北京,有一個貧窮家庭的老人,習慣天天去街上「撞瓷」(制造假車禍,自己用肉身去路上給車撞,以便取得一、兩百元人民幣的醫藥費過活),說實在話,「人為財死」的心態,實在相當可怕,這真的是賣命一般的行當,新聞報導中說,這個老先生為了養活兒子,就算常常被警察取締,還是天天到街頭「上工」。

 

這樣的事情,讓人覺得內地很多人的「心態」相當可悲,不愿「救死扶傷」只怕惹禍上身,「賺錢」可以無所不用其極,這也使得許多內地朋友面對他人死傷的時候,完全喪失了同情心和同理心。

 

當然在臺灣,我也親眼目睹幾次路邊發生車禍,卻沒有人去救助的事情,通常大家寧可報警處理,只因為在第一時間,沒有人愿意幫忙,曾見過不明究理的家屬,看到熱心助人的路人,反倒不分青紅皂白、一口咬定對方就是肇事者,兩岸情況或許在這一點上面有些雷同。

 

可是說到上海商場中暈厥的那名外地女子,竟然連警衛都沒有出現,新聞中還刊出網友拍攝的照片,只見人人徑自繞過倒地不醒的女子,神色自若地離開,廿分鐘無人聞問的狀況,實在讓人心寒。

 

只知道拜金主義的社會,是不是生病了?

 

沒有人道關懷和溫情的地方,哪里有仁義道德可言?

 

我想種種事件,都是人性扭曲又冷血的縮影,如果能加強道德良知的教育,應該可以改善這樣可悲又可恥的心態。

 

(七)現代中國人不尊重歷史文化

 

這一項,或許很多人以為我在談文革,不過這個主題,我要說的卻是現今的一些怪現象。

 

現代的中國人,急切地想要走入世界的領域,由于出國旅游的情況增加,發生過許多哭笑不得的情形,在這里我要強調:中國人必須尊重他人的歷史文化!

 

曾經見過旅行團,或者是到異邦外地的游子,與當地人產生沖突的情形,最近的一個新聞,是到了伊斯蘭國家,游客穿著短褲或汗衫,裸露手臂和腿腳,結果產生遭到群眾毆打的事件。

 

打人,當然不對,問題是:為何中國人會與當地人發生沖突?

 

這個答案顯而易見,就是抵達當地之后,游客并沒有注意旅游地區的宗教信仰內涵,以致于當地人以為是挑釁,或者是覺得不禮貌,所以雙方產生了誤會。

 

很多的誤會,其實說來相當簡單,就是彼此認知太少,至于是忽略了,或者是根本不在意他人的想法,我認為是一個可以改善的問題。

 

這個世界由許多民族和國家所組成,如果我們不去尊重他人,又何以讓他人來尊重我們自己?

 

層出不窮的真實情況,還發生在內地許多城市建設藍圖方面,有些地方為了經濟利益和道路開通,將一些重要的歷史遺跡拆除或毀損,只是為了「發展」這個大前提,對于文物的保存,顯然完全沒有考慮。

 

又或者,有一些古代的遺跡或雕像,許多內地游客為了拍照,竟然攀爬上去,或者踐踏破壞,讓人看了非常難過;盜墓業的猖獗,也許是為了少數的利益,曾見過商人在貨柜中夾雜文物,將許多骨董偷運出海,這已經不是什么新聞了。

 

歷史文化的遺跡,無論是中國人自己的,亦或是其他國家的,最需要的就是那個「尊重」二字,這些東西倘若毀壞了,很可能就從此沒得補救了。

 

如果連自己有的東西,都不曉得應該去努力保存,那么看見外國人拍賣中國的文物,讓一些人痛罵清朝「八國聯軍搶劫掠奪」如何如何,又有什么意義呢?

 

「尊重」二字,說來簡單,實際上難以實行,必須教化民眾,使他們體會道德良知,而不是只曉得「走資派」或者「小資情調」就可以了。

 

一個新興的經濟體,就算從「國富民強」,轉變為「民富國強」,沒有公民的基礎概念,光是嚴刑峻法,并不能從根本改善整個社會的風氣。

 

希望這些亟待改進的病征,可以在日后慢慢導正,許多觀念的變化,不是一蹴可幾,而必須與時俱進。

 

人民知識道德水平的提升,端賴個人的努力,從個人到團體,最后是社會整體的氣氛,逐步來進行改善,我想「二O一O年是孔子年」這樣的標語,內地不該只是倡導民眾去觀賞電影和讀幾本書,而應該在日常生活之中,教化大家從自身開始做起。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7594.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