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杠上花o |來源:破而后立(san10nice)
學習可以改變命運嗎?
理論上來說是可以的。因為所有的成長和變化,本質上都是消滅了認知盲區。也就是讓人從不知道,變成了知道。類似你學會了某段舞蹈,掌握了新的語言,都可以稱作消滅了以前的認知盲區,也就是所謂的獲得了成長。
這是學習的意義所在。
但這里描述的,其實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學習狀態,是純粹的技能增長。而回歸到脫貧和學習的關系上...
大多數普通人想通過學習逆襲,其實都不太容易。因為我們都逃不過這其中的三大阻礙:教育模式、階層環境、人性弱點。
教育:強制的階層再生產
身邊很多人,其實都信奉這樣一句話,叫做“讀書改變命運”。
所以,盡管他們沒想明白讀書到底是如何改變了命運,還是堅持把孩子送去學校學習。
這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也確實出了很多成功案例。只是更多人沒意識到的是。
教育帶給我們成長的同時,其實也帶給了我們束縛。
因為教育的初衷,從來不是用來給誰改變命運的...
教育系統作為一種教化系統,在建立文明基礎的同時,肩負了穩定傳遞社會傳統價值觀,保證社會階層再生產的作用。
沒錯,教育系統其實更類似工具,類似渠道。從很多層面來看它雖然必不可少。但某種意義上說,它其實又反向加固了階層壁壘,讓窮人持續貧窮。
無論是它的模式內容,還是所謂的學歷文憑。
? 學校那些不適應社會生存的模式和內容
? 學歷其實加固了階層壁壘
很多人有一個錯覺。就是覺得太多窮人通過考上名牌大學打破了階層,自己一定也可以。
其實沒有的。你覺得多,只是因為窮人的基數大。所以總覺得很多人成功了。實際上沒成功的更多
坦白來說,越窮的人,反而可能性越小。這聽起來很不公平。但畢竟學歷從來不是用來維護公平的。它的一個核心,就是在傳遞代表不公平的等級觀念...
記得昨天一個加了我微信的讀者,向我提問時,第一句話是這么講的:
我初中畢業,沒什么本事,挺自卑的,現在要換工作特別沒勇氣...
看吧,我們早已經習慣性的用學歷來區分高低貴賤、能力大小了。
如果你能有幸看到哪個窮人家庭出了一個名牌大學的學生。你甚至會發現他們年過半百的父母,佝僂多年的背仿佛都開始要挺直起來。我家終于有個高級人了!
而這時旁邊如果站著個其他孩子的父母,她的神情通常就有些失落。或許,當時她覺的家族從此要低級了吧。
當然,這不是最荒誕的。真正糟糕的是,不但我們個人這樣認為,整個社會也用這樣的標準來評定。
有學歷,就帶你玩,只是不保證你玩的開心。但倘若你敢一腔熱血的,不顧等級的就投入社會這場競爭游戲。那么一定就會有人用最尖刻的行動回應你:
沒有學歷,你就是個低級貨色,你玩個屁啊...
當然,你可能會覺得獲取學歷的過程起碼是公平的。這是普通人的希望。但是不得不直說的是。希望是有,但教育本身離不開階層,你為什么會覺得它公平呢?
早就有調查顯示,一個人的學歷背景,本身也是由家庭經濟狀況、家庭背景組成的。就用最近大家常說的高曉松舉例。
高曉松的外公是院士,外婆是博士,外舅公是改革家,舅舅是科學家,母親是教育家,父親是清華教授。他本人,也上了清華。
而你們家的上下三代什么學歷呢?你又畢業于哪里?
所以學歷公平嗎?不公平。
有的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比別人良好,但是在獲取學歷這條路上他們又要求普通人按照相同的模式一起來公平競爭。
殊不知一個縣鄉的學校出了個清華學子,普天同慶。而很多優質教育環境里,清華北大的學生能做到批量生產。
大家努力的喊著獲得學歷打破階層,其實不過是不斷的加固著階層壁壘。
因為如果社會只認學歷,那么越優秀的家庭,往往越能有好學歷。于是大多數普通人還沒機會登上舞臺,就被一票否決掉了...
階層環境對窮人的束縛
萬事開頭難。然后中間難。最后結尾難。
所以,講了普通人來自主教育的第一層“阻礙”,我們接著講第二層:
來自階層環境的阻礙。
其實環境起到的穩固階層的作用,我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到了。里面最核心的部分,是信息帶來的機會。而最可怕的,我稱之為束縛魔咒。
機會,雖然是個模糊概念。但這一點其實大家都不會太難理解。
環境,決定了獲得什么樣的信息。信息,決定了帶來什么樣的機會和收益。這種邏輯,甚至連寫雞湯故事的人都知道:
李嘉誠的司機到了退休的年紀。李嘉誠準備給司機一筆錢養老。結果司機卻說不用了,自己有錢。李嘉誠特別好奇的問道,你就那么點工資,你怎么會有錢?
司機的回答讓人眼前一亮。每次給你開車的時候,聽到你打電話,說哪里值得投資,我也會買點。所以久而久之,也存了一點小錢。
這故事當然有些荒誕,畢竟這種窮與富的差距,可能形成一般人不容易跟進的壁壘。但借此要解釋的,其實是窮人的信息困境。
通常來說,更優質的資源,更有價值的信息,永遠不會出現在普通人那里。高價值的信息,永遠在高價值的階層內流動。
而能在你的階層內流動的,永遠是階層內部帶來的內容。正如你不知道哪里的房產要漲,但卻聽說隔壁店鋪在打折。
否則,哪里來所謂的階層壁壘呢?
所以,那些說什么窮人沒有眼光的人,你現在也可以去罵他扯淡。信息流不出來,你能有啥眼光?
當然,這種基礎概念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展開糾結了。環境最可怕的地方,是他們對我們的束縛。也是你想通過自己多“學習”改變人生,卻難以成功的原因...
說實在的。雖然作為窮人。但我們身邊從來不缺那些抱住你的頭使勁兒搖晃,要你清醒過來盡早擺脫窮人思維的文章。
雖然我偶爾也寫,但這種內容我統稱為正確的廢話。因為它幾乎很難給人帶來實質改變。
就像我們常說,聽了那么多道理我們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就像你為什么收藏了那么多干貨和深度好文,現在看來,還是沒什么深度。
坦白說,普通人或許就是因為互聯網的帶來,過量的接觸了信息,才引起這么多焦慮。讓時代被動進入一個全民學習的虛假繁榮。而這種學習,除了讓培訓
行業興起。大多沒帶來實際意義。當然,我是說大多。
如同你也看過很多文章,無論是要讓你改變,還是要讓你堅持成長的都不在少數。你確實也曾一時感動,一時熱淚盈眶的說出豪言壯語。但是捫心自問,是
不是很多改變都失敗了?
為什么?是你個人品質不行嗎?不,是環境。
你的心念和想法的產生,根本原因還是環境暗示,只要環境不改變,暗示很快就會建立新的反射。
這就像要你在精神病人堆里保持正常人的樣子,時間久了,你甚至會覺得自己不太正常。
身在窮人堆里。你要一個人在不斷接觸“貧困信息”的情況下,不斷有窮人指導和拉它后腿的情況下,學著富人思考,告訴他一定要脫離窮人思維。同時,還不能讓他短期得到變富的反饋。那么,這個難度可以說是無限大的。
這本質上,類似你打算減肥,卻總呆在面包店里。你打算看書,卻總窩在游戲廳里,你打算省錢,卻整天逛商場一樣。無效并且錯誤。
你憑著一時心念,卻要和環境不斷建立的暗示作斗爭,難道誰告訴你勝算很大嗎?這就像你打算暫時忘記分手的傷痛,滿屋子卻是過去的回憶。只要你睜開眼,環境不就又建立了新的暗示了嗎?
很多人每天還那么的樂此不疲,我想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與天斗其樂無窮吧....
所以窮人學習和改變難,就難在這里了。
大多數普通人的身不由己,是因為環境束縛通常遵循馬太效應。讓“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優質的環境能推動你快步向前。而貧困環境則不斷把我們拖入深淵。
而且,最糟糕的是,在我們傳統價值觀里,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過度宣揚個人品質,宣揚到違背人性,讓人很少思考用環境反向推動自己...
比如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你不能堅持,你是窮人思維,所以你個人品質糟糕!你為什么不能吃苦,為什么不能多反思下自己的原因。你不勤奮!
諸如此類吧。但這邏輯合理嗎?這不合理!
像我之前一篇文章提到過的那樣,如果一件事情總是得不到正向的反饋,基本就很難堅持。而只要工作的工資還不錯,再辛苦你卻還在打卡...
那些過度宣揚個人品質的人,完全不考慮現實環境,他們最擅長的就是激發你的短期斗志,或者讓你為不能保持高尚品質而感到內疚自責。所以你既浪費了時間,還破壞了心情。
很多培訓師和管理者都擅長這一套讓你無法反駁的理論,也類似我們一開始說的,既得利益者,都在加強主流價值觀的正確性。畢竟,當你學會了始終把問題歸結于個人品質,他們就永遠有一口壓榨你的飯可以吃...
來自環境的阻礙,大致就講到這里。這當然不是窮人的專屬,只是說有的人可能有更好的環境。所以環境往往能帶給他們更正向的反饋。
就像之前的段子說的,經濟好的時候,大家都忙著掙錢。經濟差的時候,全村人都在打麻將。窮的環境,其實就是一堆打麻將的人吧,畢竟賺錢的事情,我們很難看到...
不過這里并不是說學習和改變無用,相反,他們都是很有價值的事情。所以,如果你沒從伙伴拋棄家鄉去北上廣的行為里,悟出環境的重要性。沒在“孟母三遷”的故事里,傳承到祖先的智慧。
我還是希望你,至少會選擇在書房看書,而不是躺在客廳的沙發上。至少,該知道多接觸優秀的人,而不是下班后約著一起游戲開黑...
從小事做起。當你開始用環境指導行為,你會發現你竟然不會因為你老板那套理論,為個人品質低下感到自責了。
逃不過的人性弱點
講完了兩點相對現實的“阻礙”。其實普通人的逆襲難,已經變得明朗。而對于個人層面的問題。因為人性復雜多變,就只提一點屬于窮人的典型弱點。
拒絕嘗新。
之前說過,成長是因為有了新的認知。而無論是嘗試新環境,還是嘗試新觀念。其實都能一定程度消滅認知盲區,帶來機會和成長。
但窮人的問題,恰恰是拒絕嘗新,頑固的持有過去的觀念。
盡管那些觀念,只給他們帶來了貧窮。
對于這種心理模式,總結下來其實還是因為恐懼。但無奈的是,這幾乎是窮人的專屬,畢竟我們的抗風險能力普遍偏低...
嘗新意味著效率的短期下降,容易讓人陷入焦慮,首先就會給帶來小風險...
記得pc時代剛到來時,身邊很多人都在一起學習鍵盤打字。但當時因為初學者大多是“一指禪”。打字速度相對緩慢。就經常聽到同學抱怨鍵盤打字不如寫字高效,很多也因此直接放棄練習。
很多年過去了,他們大多當然也學會了打字。只是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確實短視。寫字效率比打字高嗎?至少,我身邊幾乎沒有人寫字速度能超過鍵盤打字的。
所以,嘗新作為脫離自己熟悉范圍的摸索行為,對窮人來說,就不是簡單的打字效率降低。它可能意味著工作效率的降低。
而當200塊每天的收入,降低為100塊時,人就很容易陷入焦慮了。而窮人,喜歡焦慮嗎?不,我們喜歡保障。
其次,嘗新代表著探索未知,代表著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雙重大風險...
物質層面很好理解。這類似于我們去到不熟悉的城市和環境。往往會選一家見到過的連鎖餐廳吃飯。專業術語,叫做降低選擇風險。
回歸到窮人話題。物質的嘗試往往代表著付出可能得不到預期的回報。比如花了高價,結果吃了個很不愉快的飯。
所以在他們沒有吃一口不高興就買單走人、換地方吃的底氣時。他們往往拒絕承擔風險做出嘗試。比如,花錢學習。比如,買新工具,提升效率...
精神層面的風險隱蔽一些。你知道,人生是不能沒有成就感的。就像屌絲往往就深深沉迷網絡游戲,并且他們都只愛玩自己擅長的那一款。
貧窮也是一樣的道理。你會發現越是窮人,越喜歡在酒桌上指點江山,揮斥方遒,談笑間甚至能看透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為什么?需要成就感。
這當然沒有問題。物質世界的豐富都讓別人占領了,難道還不允許我精神世界的裝逼嗎?沒有這樣的道理。
但俗話說英雄才能所見略同,也正是因為看法觀念相差不大,普通人才形成了自己的群體。
所以嘗新往往也就代表著離群,代表著放棄自己地盤裝逼王的地位,去到一個新領域做菜鳥。而大多數人是接受不了這種失控的。畢竟物質生活已經過得那么慘了...
但又因為迷戀這種成就感,也就錯了思想觀念更迭的機會。
看吧,窮人的學習,成本更加高些。因為物質已經匱乏了,而懂你精神世界的就那幾個難兄難弟。
同時,更難上加難的是。這些物質精神層面的固守,往往不是你一個人的固守。是一群人的固守,可能來自朋友,可能來自難兄難弟,可能來自你的父母親戚....
所以,每當你舉棋不定,想要告訴他們自己的鴻鵠之志,想要開始新的學習嘗試,找些認同時。他們往往只能把自己的恐懼偽裝成愛你:
你忘了上次嘗試的失敗了?你怎么不聽安排?怎么那么叛逆?花這種錢不值得!他可能是騙子在洗腦!別跳槽,好好工作,早點升職啊!
當然,現在網絡發達,能給你意見的人已經不那么單一了。而且我相信你的生活也還沒到一嘗新就滅亡的地步。所以,說了那么多,你打算迎難而上嗎?
寫在最后的話
我常常做起這樣一個夢。
這世界的人,都和我一起生活在一個不斷下陷的泥沼里。但是他們和我不同的是...
我生活在泥沼中心,只能露出口鼻,勉強呼吸。他們有的卻接近岸邊,可以借力岸上支點,露出半個身去。
因此,他們看到了更為遼闊的風景。而我目之所及,只有他們的半個身子,和那些隱約已經上岸的人...
為了保證不被泥沼吞噬,我和身邊人在奮力往上。岸上的人也熱情的指導著我應該怎么做...
嘿,你別說,聽他們的指導,我真的沒被吞噬。雖然,也沒起來...
掙扎了很久,我很累了。于是問身邊的人:為什么別人身子都露出來了,我們的頭卻還在泥沼里?他們想了想:大概是我們體格不夠強壯吧?
說完,我前方一個瘦子,踩著兩個體格強壯的人上了岸。隱約還看到岸上有人搭了把手...
我疑惑,問道:岸上的人,不是說體格強壯就能上岸嗎?為什么是瘦子上岸了?身邊的人又答:不知道啊,你可能看錯了,先鍛煉吧...
“可是岸在邊上、不在中心。沒有支點的鍛煉下去,我們也只能強壯的活在泥沼里啊?哎,算了,你也不知道,我自己先往邊上挪動試試...”
-end-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70316/12363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