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頓河》被稱為哥薩克的悲劇史詩。在這部以中農葛利高悲劇為線索小說中,我們見識了一群極富浪漫色彩又充滿生命張力的哥薩克人。戰場生他們腰別戰刀、騎著戰馬沖鋒陷陣,在槍林彈雨中卻如閑庭信步。生活中大口喝酒大塊吃肉,在倒映著篝火的河畔聞歌起舞,給人一種充滿吸引力的想象。而現實中的哥薩克也是一點也不遜色于小說中的形象。
現實中的哥薩克其實并非一個民族,說得形象點他們可以被理解為一群擁有相同生活方式的人。哥薩克人的來源包括斯拉夫人、韃靼人、高加索人、格魯吉亞人、卡爾梅茨克人和土耳其人等多個民族。13世紀開始,一些斯拉夫人為了逃避蒙古帝國的統治而流落到俄羅斯南部地區,包括頓河流域、第聶伯河下游和伏爾加河流域。
到了15、16世紀時,欽察汗國被推翻之后,又有一些不愿成為農奴的俄羅斯、烏克蘭農民遷徙到俄南地區。這群遷徙到俄南地區,過著類似游牧民族生活,自由而散漫,勇武而彪悍的人被稱為“哥薩克”,它在突厥語中的意思為“自由的人”。而后隨著哥薩克人勢力的崛起,他們還在俄南建立了許多自己的地方政權。
哥薩克人以英勇善戰和其騎兵強大的戰斗力很早就揚名歐洲了。拿破侖曾說過:“如果我的部隊里有哥薩克騎兵,我會用他們席卷整個世界。”曾有美國飛行員在空中看完哥薩克騎兵的戰斗場景后描述到:“騎兵每行八人八騎,有的頭戴圓筒卷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們背上斜挎步槍,腰間懸掛馬刀,在塵土中浩浩蕩蕩前進,數萬匹馬縱橫馳騁,數萬把刀交錯揮舞,這場景極其令人震撼,成為騎兵戰史上最壯烈的一幕”。
在俄羅斯歷史上,哥薩克人成了他們開疆拓土最重要的軍事力量。沙皇通過收買哥薩克上層人物而控制哥薩克人。哥薩克人組成的騎兵是俄國向西伯利亞擴張的過程中主要依仗,沙俄通過武力征服和建立哥薩克武裝村鎮殖民的方式迅速從遙遠的歐洲發展到了太平洋岸邊,中國境內也曾建立過不少哥薩克殖民村鎮。
哥薩克騎兵除了驍勇善戰的形象舉世聞名外,他們的壞名聲也讓人們印象深刻。散漫自由的哥薩克人沒有紀律觀念,他們甚至不愿下馬作戰,而他們對老百姓更是毫無感情可言,常常在被征服地區是以作惡多端形象出現的。另外作為沙皇政府向外進行侵略戰爭、對內鎮壓人民革命的工具。所以整個歐洲,無論敵友都對這群人恨之入骨。
但是自熱兵器時代開始后,哥薩克騎兵開始慢慢沒落。一戰中由于現代化武器機槍、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騎兵注定將成為被淘汰的兵種,哥薩克騎兵在戰爭中已不能有所建樹。二戰中,蘇聯再次使用哥薩克騎兵披掛上陣時,面對現代的立體機械化戰爭,延續了400年的哥薩克騎兵雄風不再。
隨著戰場上戰力的日薄西山,哥薩克人的命運也看是走向沒落。十月革命之后,哥薩克人少數參加布爾什維克政府的蘇聯紅軍,多數參加反政府的白軍。而在二戰中烏克蘭等地還有哥薩克人為了尋求獨立而配合納粹對抗蘇聯。內戰結束以后,蘇聯政權穩定了國內局勢,開始對哥薩克人進行打壓,表面上延續哥薩克自治的政策,另一方面卻在積極打壓哥薩克,實行“非哥薩克化”。
而后蘇聯政府對于不服從蘇維埃領導的哥薩克人進行了肉體消滅政策,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哥薩克暴動,后來蘇俄以正規軍鎮壓并徹底剿滅了哥薩克人的反抗,哥薩克力量日漸衰落,大批哥薩克逃亡者涌入捷克等國。接著蘇俄又通過移民、摻沙子等方式讓哥薩克人融合到了普通百姓之中,隨之延續了幾百年,幫著俄羅斯擴張到世界第一的哥薩克騎兵在此結束。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109/4387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