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1934年10月,在英國輕武器委員會的努力下,研制反坦克步槍的設計小組成立,博伊斯反坦克步槍的研制工作正式展開,項目代號“支柱”。設計指標并不復雜:槍體要盡量輕,便于攜行,威力要足夠擊穿當時坦克的裝甲。該槍命名為“博伊斯”是為了紀念剛剛去世的恩菲爾德兵工廠著名設計師、時任反坦克槍項目小組設計總監助理的博伊斯(H.C.Boys)上尉。博伊斯反坦克槍于1936年進行了廣泛的綜合測試,并于1937年11月24日正式被英軍采用,由伯明翰輕武器公司投入批量生產。

  博伊斯Mk I反坦克槍


  恩菲爾德皇家輕武器工廠出品的13.9毫米口徑博伊斯反坦克步槍與7.7毫米口徑4號李·恩菲爾德步槍外形尺寸比對。

  博伊斯反坦克槍以李·恩菲爾德步槍為藍本進行放大,融合了美制勃朗寧M2重機槍的部分設計特點,從外形上看更像一支放大的布倫輕機槍。該槍在設計之初曾計劃采用12.7毫米口徑,但測試中發現12.7毫米子彈穿甲性能欠佳,所以口徑最終擴大為13.9毫米。博伊斯反坦克槍仍然采用手動拉栓抵肩射擊的操作方式,全重16.2千克,采用頂部5發插入式彈匣供彈,準星和照門全部偏向步槍左側。照門表尺有效設定距離為274米至457米。槍身全長1 . 6 2 6 米,中部裝有單腳支架(Mark I早期型)或兩腳架(Mark I后期型,或稱作Mark I*、1942年生產型),射擊時展開支撐,攜行時可以折疊。槍身后部的槍托抵肩添設了緩沖墊,槍托上部安裝了小油壺,槍托左側設置有一塊木質貼腮板。槍體前部槍管處安裝有制退器, Mark I早期樣式為圓環形,Mark I*后期樣式為側面多孔的長方形(口琴形)。槍托下側安裝有肩托握把,其樣式與布倫防空機槍非常相似。


  博伊斯Mark I型反坦克槍(部分資料直接稱作Mark I早期型)。

  博伊斯反坦克步槍彈被稱為13.9×99 毫米反坦克步槍彈,或13.9毫米博伊斯反坦克步槍彈,該彈與博伊斯Mark I型反坦克步槍同時開發,是英軍當時最具威力的槍彈,具有口徑大、初速高等優點,不過,由于子彈底部采用帶有臺階狀的底帶式瓶形彈殼,加工比較困難。


  博伊斯Mark I*型反坦克槍(部分資料直接稱作Mark I后期型)


  專門為博伊斯反坦克槍配套設計的MkI型槍機護套

  每支博伊斯反坦克步槍通常配發200 發子彈,其中40發裝填到8個5發彈匣內,彈匣存放在彈匣箱內,其余的160發子彈則分別放入16個布制彈袋內,每個彈袋可以攜帶兩個5發裝橋夾。此外,每個子彈袋都配備有與普通步槍子彈袋一樣的布背帶,彈袋上部縫制有布蓋由紐扣扎緊。博伊斯反坦克槍可以發射13.9毫米Mark I型鋼芯穿甲子彈以及Mark Ⅱ型鎢芯穿甲子彈,1940年之前英國人只生產了鋼芯彈,之后采用碳化鎢芯彈直到20世紀60年代。子彈為尖頭、平底,采用鉛套、白銅或黃銅被甲彈頭,彈殼為黃銅制,伯爾丹式底火。博伊斯槍另外有兩種類型的普通訓練彈,即1937年設計的Mark I式鉛芯子彈和1938年設計的Mark Ⅱ型鋁芯子彈。鎢芯穿甲子彈實際重60克,略高于技術資料上面的47.6克,子彈槍口初速為990米/秒。而Mark I型鉛芯彈重60.2克,槍口初速為526.7米/秒;Mark Ⅱ型鋁芯子彈重27.54 克,槍口初速為805.2米/秒。


  博伊斯反坦克槍細節零件拆解:

  a. 槍機組件(包括槍機拉桿、開鎖和拋殼器);b. 彈匣; c. 撞針連接桿; d. 撞針接環; e. 撞針; f. 13.9毫米子彈; g. 槍管左側耳軸螺栓; h. 槍管耳軸; i. 槍管右側耳軸螺栓; j. 槍管; k. 準星; l. 圓環形槍口制退器(Mark I用); m. 口琴形槍口制退器(Mark I*用);n. 肩托處潤滑液刷; o. 肩托; p. 撞針簧; q. 肩托固定螺栓; r. 緩沖管螺栓; s. 緩沖管簧; t. 緩沖管; u. 木質貼腮板; v. 托架; w. 面頰貼壁固定螺栓、緩沖管螺母; x. 扳機握柄及固定螺栓; y. 單腳支架用固定螺栓及墊環(Mark I用); z. 單腳支架。


  博伊斯反坦克槍專用的10發兩組裝布制子彈彈袋。

  博伊斯Mk I反坦克槍穿深數據表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就愛閱讀網92to.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202/62743.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