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二)特殊時期 近海防御
特殊時期海軍建設
進入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國人民海軍發展經歷了三個特殊時期,即中蘇交惡、十年文革和改革初期。
上世紀60年代初期中蘇關系破裂,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給剛剛起步的海軍建設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是,我國第一代領導人和海軍官兵,以超人的勇氣、科學的組織和忘我的奉獻,使我國海軍裝備步入了自行研制和制造,海軍建設進入四大兵種(海軍陸戰隊1957年撤銷)全面健康發展。上世紀60年代,海岸導彈部隊誕生;在蘇聯專家全部撤退停止援助合同情況下,仿制和研制出了海軍警戒雷達、艦艇搜索雷達、搜索攻擊雷達、導彈制導雷達、魚雷快艇攻擊雷達和魚雷潛艇攻擊雷達,形成了雷達為陸、海、空部隊服務的雛型,通過多部雷達的引進仿制,掌握了雷達試制生產的全過程;1965年,中國仿制常規潛艇成功,當年即組建了1個潛艇支隊;1964年8月建立了導彈艇部隊,海軍有了第一支水面導彈部隊;海軍航空兵發展為空中反偵察與反滲透的強有力的力量。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但是,海軍上下抵制文革的干擾,以超常的毅力和智慧,自行設計建造出我國多個第一。20世70年代初成功改裝成都級護衛艦為導彈護衛艦,為我軍護衛艦主戰武器由火炮向導彈的轉變,為我國自研的第一代導彈護衛艦的研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資料;1975年建成第一級導彈護衛艦江滬級Ⅰ型(053H)護衛艦;1976年建成第一型艦空導彈護衛艦053K型護衛艦,為后來1988年3月14日南沙赤瓜礁海戰取得勝利起到了保障作用;1971年我國第一級導彈驅逐艦051型導彈驅逐艦服役,解決了我國水面艦艇部隊中型水面艦只嚴重不足的困境;1972年6月建成第一型常規潛艇035型常規動力攻擊潛艇;1974年8月1日,第一艘核潛艇091型核動力攻擊潛艇建造完成,1975年2月,正式組建了核潛艇支隊,同期還建成了核潛艇基地。到1976年,海軍3個艦隊都組建了潛艇支隊,支隊轄魚雷潛艇、潛艇母艦和潛艇基地(后改稱岸勤部);這個時期還研制出我國第一代岸對艦導彈和艦對艦導彈,從上世紀70年代起,中國岸艦導彈發展由引進仿制轉入自行研制階段,并建立起由海防導彈總體設計研究院、生產廠家、試驗基地組成的比較完整的科研生產體系,導彈由單一型號向多型號系列化方向發展,技戰術性能不斷得到改善。岸防部隊實現導彈化,導彈部隊逐漸取代岸炮部隊。大量水面艦艇裝備導彈,擴大打擊范圍,為近海防御奠定了基礎。此外,海軍還陸續組建了各種專業勤務部隊,包括觀察、偵察、通信、工程、航海保障、水文氣象、防險救生、防化、后勤供應和裝備修理等部隊。
1978年開始,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人民海軍建設本應有所作為。但是,軍隊服從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大局,本就不充裕的海軍軍費,還要精簡實在是捉襟見肘,裝備建設只能收縮戰線,有重點地完成一批戰略武器裝備,小改小革,小步緊走。既是這樣海軍也沒有辜負人們的重托,完成了包括053K型護衛艦、江滬級Ⅰ型護衛艦、051型導彈驅逐艦、035型常規動力攻擊潛艇和“091型核動力攻擊潛艇”的更新改裝任務外,還完成了江衛級護衛艦和092型戰略核潛艇的研制工作。除外,1979年,為應對周邊環境,特別是南海地區的快速部署任務需要,重新組建海軍陸戰隊,并以旅的編制配屬三個艦隊。1980年5月5日,南海艦隊陸戰第1旅在海南島龍洲河畔正式成立,不久,東海和北海艦隊也都組建了陸戰旅。各陸戰旅轄有3個陸戰營、1個坦克營、1個炮兵營、1個兩棲戰車營、1個通信營,各陸戰營轄有3個陸戰連、1個防空導彈連、1個迫擊炮連,旅部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并直轄有潛水連、防化連、工兵連、汽車連、衛生連、警衛連、教導隊、兩棲偵察分隊和直升機分隊等連級單位,每個陸戰旅擁有5000人以上。
近海防御戰略的形成
十年同盟一朝反目,中蘇交惡僅僅幾個月,“老大哥”成了“蘇修”,原本安全的后方變成了前線,迫使中國的軍事戰略方向又一次轉移,從60年代開始,整個西北、東北都在準備應付蘇軍的進攻,深挖洞廣積糧。與前蘇聯的威脅增大相對應,美帝成了相對次要的對手,這段時間里雖然中美仍然有一些較量,但是主要集中在空中,偵察與反偵察,滲透與反滲透等等,美軍從海上發動進攻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了。這樣,在自身領土安全成為嚴重的問題,過多考慮海權就不現實,也是沒有什么意義了。由于中國東南和華南面對的是飛機空襲、兩棲登陸這一套戰法。為了集中力量防御主要的威脅,海軍的作戰思想從海上游擊破襲轉到抗登陸戰,繼而作為海空防御體系中的預警環節和火力前沿使用。海軍的任務就是在空軍的配合下組織近岸防御作戰,遲滯和消耗敵軍于海上,力爭減輕陸地上可能面對的負擔。
接著而來的就是轟轟烈烈的“文革”十年,中美蘇的三角中,美國和前蘇聯手里拿著中國牌,中國手里卻同時捏著蘇聯牌和美國牌,所以這種穩定的平衡讓中國能幾次化險為夷。在這種博弈面前中國無暇顧及海軍的發展,也就談不上研究海軍的發展戰略。這段時間里,中國海軍在西沙群島擊敗了南越海軍,赤瓜礁海戰中,中國的海軍又取得了一次艦炮對機槍的勝利,這對維護中國在南海的合法權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進一步滋長了輕海軍制勝論。所以和前一個階段一樣,仍然處在線性作戰的對抗模式下,引進來打的戰術依然具有實際效能。所以,認為通過近岸防御就可達成防御目的。
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初期,人民海軍戰略建設沒有大的改變。況且在冷戰后期,中國和西方還有一段蜜月期。直至上世紀90年代以后,相繼爆發的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才讓中國上上下下大開眼界、如夢初醒。結束了消減軍費的愚蠢歷史,海軍建設走出了低谷,真正迎來了開始從近岸防御向近海防御戰略過渡時期。
這段時期內,中國的經濟也出現了多次波折,在和西方走向接近之前,中國曾經一度被四面圍堵,經濟上近乎于世界隔絕,更不要說發展海洋經濟。但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和國外的貿易激增。其中主要的運輸途徑是海上運輸。當中國試圖走向市場經濟的時候,原有的一些壁壘必然要被打破。再也不能滿足于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了。從經濟上看,沿海經濟的起步要求一個比以往更安全的環境,同時也開始出現了海外利益及其相關安全的問題。中國已經不是一窮二白,再把敵人放上岸來,將蒙受巨大的損失。這些經濟問題使中國開始有了走向遠洋的動力。所以這個階段里,近海防御對中國的安全和經濟發展就成為事關重要。
這個時期海軍裝備的發展
1961年7月,在北戴河召開國防工業會議。面對當時國家在技術和經濟上的困難局面,會議確定了“縮短戰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的方針。國防工業全面調整收縮,海軍也要求首先生產和研制能夠迅速形成戰斗力的武器裝備,以應付邊境和臺灣海峽的嚴峻局勢。對海軍裝備的發展提出要求,即:應用已經在國外援助成套材料設備和技術建立起的一定國內裝配建造艦船能力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由仿制材料設備逐步達到國內自行設計制造完成海軍第一代武備的研制,走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中蘇剛剛分裂時候,中國海軍只有4艘前蘇聯當年給的驅逐艦,即“四大金剛”,以及2艘日本造的古董驅逐艦和一些小型水面艦艇。面對前蘇聯可能的遠程空中打擊和兩棲登陸,海軍是無法御敵于國門之外的。這也決定了中國的海防必然繼續立足于抗登陸作戰,所以重點發展了岸艦導彈,導彈快艇,而后逐步發展了潛艇、核潛艇、導彈護衛艦和導彈驅逐艦。
岸基導彈部隊岸艦導彈發展簡介
岸基部隊是國家海上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水面艦隊和水下艦隊的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十分重視岸基導彈部隊反艦導彈系統的建設。到目前為止,中國海軍岸基導彈部隊裝備的大都是在70-90年代期間研制的第一代至第三代反艦導彈。
在1961年7月北戴河召開了國防工業會議后,決定由南昌飛機制造廠(三機部320廠)仿制544反艦導彈。1963年10月,320廠用蘇聯留下的零件仿制出第一發544導彈模型彈,次年8月,順利通過全彈靜力試驗,同年11至12月間在西北戈壁灘進行了發射試驗。1966年5至7月間進行了544導彈的陸上和海上飛行試驗,并被正式命名為上游一號(SY-1)反艦導彈(北約將其命名為CSSC-1)。1967年8月,“上游一號”通過了定型進入批量生產。
仿制“上游一號”反艦導彈成功后,中國獲得了導彈生產和裝備使用的經驗,同時也消化了導彈技術,為研制岸艦導彈打下了基礎。不久,軍委就下達了研制第一型國產岸艦導彈的任務,用于保衛沿海城市、海港,封鎖海峽、海灣,攻擊敵方水面艦艇,并命名為“海鷹1號”(HY-1)反艦導彈(北約將其命名為CSSC-2)。由飛航導彈研究院擔任武器技術和總體負責,由320廠負責試制生產。1966年3月320廠生產出了遙測彈(加裝測試記錄儀器不安裝戰斗部),并在當年11月運送到了試驗基地。在研制導彈的同時,岸艦導彈的地面發射控制系統的研制也同步進行。“海鷹一號”導彈設計射程達100千米,原“上游一號”雷達的增益和精度不足,因此由788廠重新研制雷達;射擊指揮儀由總體部和706所等單位聯合研制;發射架和運輸裝填車由710所設計,滬東造船廠生產;電源車分別由鄭州電器廠和蘭州綜合電機廠研制;綜合測試車和射前檢查車由總體部負責;其他通用設備選用已經定型的產品。從1966年首射到1970年9月定型,“海鷹一號”導彈總共試射了25發彈,1971年開始批量生產。但是,“海鷹一號”岸艦導彈并沒有生產多長時間就停止生產。由于HY-1反艦導彈存在著射程較近、抗干擾能力弱,以及只能從固定發射裝置上發射等缺陷,從而促使中國專家繼續尋找對HY-l反艦導彈實施改進的新途徑。中國海軍岸基導彈部隊真正裝備“海鷹一號”系統,是于1978年開始的。
1980年海軍岸基導彈部隊開始裝備“海鷹-2號”(HY-2)反艦導彈(北約將其命名為CSSC-3),該岸艦導彈是1965年初,由飛航式導彈設計研究院總體部在“海鷹一號”的論證基礎上提出的另一個方案,1966年被命名為“海鷹二號”導彈。海鷹二號”的設計比“海鷹一號”較為成熟,在設計中使用了從蘇聯進口的“烏拉爾”計算機。為加大燃料裝載量,重新設計了導彈彈體中段,采用承力箱結構。這樣能夠在增加燃料容量的同時,加大彈體結構強度。HY-2反艦導彈在沒有改變544導彈氣動布局的情況下,彈體長度增加了1.5米,從而使發射重量增加到3000千克。除裝有發射助推器外,導彈的動力裝置裝備了大推力雙重工作狀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以便使導彈的巡航速度達到約0.9馬赫,最大射程達到約100千米,同時,還將戰斗部重量增加到513千克。1967年9月29日,“海鷹二號”第一次打靶就直接命中了目標。1974年設計定型,原為岸對艦導彈,后改為岸艦通用反艦導彈。HY-2岸艦導彈可以安裝在全輪驅動拖車以及發射仰角為lO°、長度為9米的梁式轉向導軌的移動式發射裝置上發射。由于機械化程度較高,因此,由8人組成的戰勤班將發射裝置由行進狀態轉入戰斗和準備發射狀態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而重新裝填導彈的時間為l~2分鐘。
20世紀80年代初,為提升反艦導彈的攻擊力度,我國開始研制裝備C-101超音速反艦導彈。C101抗干擾能力極強,命中概率很高,還能“發射后不用管”。采用50米高度做巡航飛行,且距目標3千米左右俯沖至5米高度,并始終保持2馬赫的超音速飛行,直至命中目標。主要用于摧毀在接近海岸線、海峽水域以及航道狹窄水域的大、中型排水量的水面艦只。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以海鷹-2導彈為基礎,移植C101超音速反艦導彈技術,開發了海鷹-3岸艦導彈。其主要用于摧毀距海岸線較遠的大、中型排水量的水面艦只。
1983年,中國岸基導彈部隊開始裝備海鷹-4(HY-4)岸艦導彈(北約將其命名為CSSC-7)。海鷹-4反艦導彈是在海鷹-2反艦導彈基礎上研制而成的,主要用于在復雜氣象條件下摧毀大型水面艦只。就設計布局而言,HY-4反艦導彈與HY-2反艦導彈完全相同。只是HY-4反艦導彈在初始階段的飛行高度為200米,在巡航段的飛行度高為70米,而在末段的飛行高度為8-15米。
上游-1反艦導彈,是中國研制的第一種艦對艦導彈武器,系原蘇聯544反艦導彈的仿制和改良型號。采用與飛機相似的正常式氣動外形布局,2片小展弦比的切梢三角形水平彈翼位于彈體中部,每片彈翼后部裝有副翼,3片呈120°配置的切梢三角形尾翼位于彈體尾部,每片尾翼后部裝有方向舵,彈體下部裝有腹鰭。該彈由彈體、末制導雷達、引信、戰斗部、自動駕駛儀、電氣設備和動力裝置組成。主動力裝置為1臺兩級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150s,兩級推力分別為11760和5390N;輔助動力裝置為1臺裝在彈體后下方的固體火箭助推器,工作時間1.35s,最大推力274400N。
主要數據:重量2095千克(帶助推器),戰斗部重510千克;彈長6.55米,直徑0.76米,翼展2.41米。
動力及戰術性能:1臺兩級推力液體燃料發動機;飛行速度0.85-0.9馬赫,射程50千米。
導引方式:主動單脈沖雷達制導,工作頻率為10-20千兆赫。
上游-1(SY-1)反艦導彈
海鷹-1(HY-1)反艦導彈,是在原蘇聯544導彈基礎上研制而成的。其彈體與傳統的飛機布局十分相似,即在彈體的中部裝有三角形彈翼,而在彈體的尾部裝有一葉垂直安定面和由兩葉水平安定面組成的尾翼,使其相互間構成了12O度的角度。HY-1反艦導彈的動力裝置包括l臺巡航式液體火箭發動機和l臺發射助推器。其發射助推器的量約600千克,裝在彈體的尾部。發射后當反艦導彈達到巡航速度時,發射助推器便自動脫離彈體。
主要數據:導彈全重2658千克;全長7.18米,彈徑0.76米,翼展2.4米;彈頭重513千克。
動力及戰術性能:1臺兩級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外加1臺固體火箭助推器;飛行高度100-300米。
導引方式:自控+主動雷達末制導。
海鷹-1(HY-1)反艦導彈
海鷹-2(HY-2)岸艦導彈,也是基于原蘇聯544導彈進行改型而成的,增加射程、彈上成件與“海鷹一號”通用。該系統由跟蹤雷達站天線車、跟蹤雷達站顯示車、移動電站、指揮儀車、射前檢查車、發射架車和發射架牽引車組成。1974年設計定型,1980年開始裝備海軍岸基導彈部隊。一套HY-2反艦導彈系統的導彈基數為12枚,除4臺發射裝置,一套機動岸基導彈系統還包括:1部探測距離為1OO多千米的331型警戒和目標指示雷達,并被分別安裝在兩臺運輸車上;l部火控系統;約8臺導彈運輸裝填車和l臺移動式供電站。近年來,在HY-2反艦導彈基礎上研制出了海鷹-2甲Ⅰ/Ⅱ/Ⅲ等型號和海鷹-2甲II的增程改型C-201W。HY-甲Ⅰ安裝了紅外導引頭、HY-甲Ⅱ和HY-甲Ⅲ安裝了單脈沖雷達導引頭。
主要數據:導彈起飛重量3000千克;導彈全長7.36米,導彈直徑0.76米,導彈翼展2.4米;戰斗部重513千克。
動力及戰術性能:裝備了大推力雙重工作狀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和助推器;導彈平飛速度0.9馬赫,最大有效射程95~100千米,最小有效射程20千米,導彈平飛高度30~50米,發射點高度范圍0~400米。
制導方式:自主式控制加自動導引,捕捉概率98%,對目標的自導命中率90% 。
海鷹-2(HY-2)岸艦導彈
C-101反艦導彈,是我國自行研制的超低空、超音速戰術反艦導彈。該導彈由彈體、固體火箭助推器、固體火箭主發動機、末制導雷達、戰斗部等組成。為“鴨”式氣動布局,在彈體的頭部裝有2個“鴨”式方向舵,以便控制導彈的俯仰,在彈體的尾部裝有兩葉彈翼和一葉帶有副翼的垂直安定面,以便控制導彈的傾斜和航向。它突防能力強、命中率高、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可實現“發射后不管”。發射后,反艦導彈爬升到50米高度,并將其高度保持到巡航段結束。自巡航至擊中目標,始終保持2.0馬赫的超音速飛行。當距目標約3千米時,反艦導彈下降到距水面5-8米高度,以便防止敵防空導彈的攔截。
主要數據:導彈全重1500千克,戰斗部重量300千克,發射重量為1850千克;導彈全長7.5米,導彈直徑0.54米,翼展1.62米。
動力及戰術性能:兩臺安裝在彈體兩側的巡航沖壓式空氣噴氣發動機,兩臺帶有水平安定面的固體燃料助推器;速度2馬赫,有效射程45千米,平飛巡航高度50米。
制導方式:巡航段貫性制導和末段雷達導引頭制導,其工作頻率在lO-20千兆赫。

C-101反艦導彈
海鷹-3(HY-3)岸艦導彈,出口編號為C-301,是一種超音速海岸防衛反艦導彈。由C-101發展而來,可看作是C-101的放大型。為鴨式氣動布局,在飛行中用鴨式前舵控制導彈俯仰,用尾翼控制導彈傾斜和航向。尾部兩側裝有兩臺沖壓噴氣發動機,并捆有4臺固體助推器,每個助推器安裝了一個穩定翼。4個固體助推火箭把C301加速到1.8M,然后再由沖壓發動機加速到2M。并保持飛行速度,進入高度在100米-300米之間的巡航飛行,導彈在自動駕駛儀及雷達高度表控制下完成自主控制段飛行后,俯沖到30米高度,抗海浪、抗多種電子干擾的未制導雷達開機捕捉到目標,導彈轉入自動導引段飛行,在即將擊中目標時再一次降高,直到命中。一套帶有海鷹-3反艦導彈的移動式反艦導彈系統包括:4臺牽引式發射裝置(每臺牽引式發射裝置可裝一枚反艦導彈);1部警戒和目標指示雷達車;1部火控系統車;l臺電源車以及8-12部導彈運輸裝填車(各攜載一枚)。
主要數據:全彈重量3.6噸,彈頭重約300-500千克,發射重量3400千克;彈體長9.46米,連助推器的總長為9.85米,彈體直徑0.76米,翼展2.24米。
動力及戰術性能:兩臺沖壓噴氣發動機,4臺固體助推器;最大值速度2M,射程為100-180千米,巡航高度50米。
制導方式:被動雷達制導,慣性中段制導,工作在X波段(即I/J)波段主動單脈沖末制導雷達尋的頭;主動激光近炸引信和延遲引信。

海鷹-3(HY-3)岸艦導彈
海鷹-4(HY-4)岸艦導彈,是在HY-2岸艦導彈基礎上研制而成。雖然仍是傳統的氣動布局,但是,彈體采用流線型,其動力裝置采用了一臺重量為300千克的輕型發射助推器和一臺渦輪噴氣發動機,同時,在彈體中部安裝了空氣進氣道,以確保渦輪噴氣發動機正常工作。由于渦輪噴氣發動機使用的是普通航空燃油,從而使導彈的發射重量減少到2000千克。此外,在保持原有0.9馬赫巡航速度的情況下,將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增加到150千米。一套裝備HY-4反艦導彈系統包括:4臺安裝在拖車上的發射裝置;1部警戒和目標指示雷達;l部武器控制系統以及數臺導彈監測車;數臺導彈運輸裝填車和l臺加油車。其反艦導彈基數為12枚。
主要數據:導彈起飛重量2000千克;彈長7.36米,彈徑0.76米,翼展2.4米。
動力及戰術性能:一臺渦輪噴氣發動機,一臺輕型固體助推器;有效作戰范圍為35-135千米,初始階段的飛行高度為200米,在巡航段的飛行度高為70米,而在末段的飛行高度為8-15米;單發命中概率為70%。
制導方式:巡航段貫性制導和末段雷達導引頭制導,其工作頻率在lO-20千兆赫。
海鷹-3(HY-3)岸艦導彈
潛艇部隊的裝備簡介
這個時期我國海軍裝備的發展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在1965年完成了033型潛艇仿制國產化后,1967年由中央軍委批準,自行研制的中國第一代035型常規動力魚雷攻擊潛艇的工作在上海滬東造船廠正式啟動。研制的中心任務是盡最大努力提高水下航速。為實現這一目標,在降低阻力、提高推進效率和增大推進功率三個主要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試驗。1969年10月,武昌和江南造船廠分別開始建造該型潛艇的首制艇,武昌造船廠承建的首制艇(舷號162后改為232)于1971年7月下水,1972年6月建成,開始試航考核,先后出海35航次(水面11航次,水下24航次),航程近3000海里,并于1974年4月20日交付部隊服役。江南造船廠承建的首制艇(舷號163后233)于1971年9月24日下水,1972年10月首航,1974年10月試航結束,1974年11月交北海艦隊服役。035常規潛艇的總體綜合作戰性能并不高,僅是中國自行研制潛艇的一個重要開端。上世紀80年代中期,根據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轉變及裝備體制的調整及時地對035型進行現代化改裝。包括,加裝飛航式反艦導彈、多種型號聲納設備的改裝、螺旋槳降噪、水聲對抗設備改裝、通信天線系列改裝以及流水孔改裝和其它減振降噪改裝等等。不僅提高了潛艇的作戰使用性能,而且提高了研究設計、生產建造和使用水平。通過自行研制035型潛艇,到70年代末,中國已逐步形成了從科研設計到生產,從總體到材料設備,從試驗到使用維修的完整體系和全國范圍的配套協作網,基本完成了第一代潛艇的自行研制任務。1983年該型艇通過了國家鑒定,達到了預期目標。1992—1994年間第二次進行現代化改裝型艇的設計,在保持原035型潛艇總體性能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在武器系統、水聲設備、通信設備、導航設備、水聲對抗、噪聲控制、改善生活和工作條件等方面,進行多方面的改進,使艇的作戰能力、生存能力以及機動性、隱蔽性、可靠性、安全性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改進艇于1993年定型,建造了一小批交付海軍使用。這樣該級艇共有三個型號23艘,035型6艘,035B型4艘,035G型13艘。
1976年,以701所李建球、楊煥生為主設計“33G型”巡航導彈攻擊潛艇,即在我國仿制蘇聯R級常規動力潛艇上加裝C-801反艦導彈。并由馮云龍為主設計在潛艇上存放導彈耐壓發射筒,即在上層建筑內左右舷各增設了3座箱式C-801反艦導彈耐壓發射筒,在指揮臺圍殼后部安裝了可伸縮的358G導彈火控雷達。發射筒升起仰角15度,導彈可單射、2發齊射或6發齊射。改裝型潛艇于1978年完成設計,1980年首艇351號在武昌造船廠動工,1983年10月交付我國海軍。1985年1月至5月,改裝后的潛艇在海上進行的3次導彈發射試驗均獲得成功。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研制人員又對這型潛艇進行降低噪音的改進,使其噪聲在原來的基礎上降低12分貝,提高了潛艇的隱蔽性能,加大了聲吶的作用距離,1986年6月,經過改后的該型潛艇全武器系統通過設計定型。33G型潛艇實施導彈進攻時,由于必須在水面狀態下發射導彈,艇在水面暴露的時間不大于6-7分鐘。加之必須在海情不大于4級,航速不大于8節,不能適應現代實戰的要求,此型艇未批量生產,僅建造一艘。但是,她為中國發展潛艇水下發射飛航導彈設計技術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開始研制導彈核潛艇,中國高層意識到核潛艇即將成為美國的最有效戰略武器,也只有核潛艇才能扼制美國。1958年,中國首座原子試驗反應爐投入運行。1958年6月27日,聶榮臻元帥上報中央《關于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該報告指出:“中國原子反應爐已開始運轉,在國防利用方面應早作安排。根據現有力量,考慮國防部需要,本著自力更生的方針,擬首先自行設計和試制能夠發射導彈的原子潛艇”。當時中國剛仿制出蘇聯常規潛艇,對核動力潛艇,水下發射飛彈等技術一無所知,不得不向蘇聯求援。1959年9月,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訪問北京,中國隨即向其提出援建核潛艇的要求。赫魯曉夫對援助中國搞核潛艇并不熱心,對中國要求回答說:“核潛艇技術復雜,你們搞不了;蘇聯有核潛艇,你們就有了,我們可以組織聯合艦隊。”赫魯曉夫的輕蔑,氣得毛澤東主席發誓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于是決定發展核潛艇,當時確定的目標是彈道導彈核潛艇,以獲得水下戰略打擊能力為優先。不過蘇聯還是給了中國一些援助,包括同意轉讓建造G級常規導彈潛艇并提供潛射飛彈。1960年中國開始核潛艇的預研工作,不久中,蘇關系惡化,蘇撕毀協議撤走專家。這時中國又發生連續三年的嚴重自然災害,國民經濟極端困難,無力同時支撐原子彈和核潛艇兩個項目,最后決定先搞核彈和飛彈,讓核潛艇項目下馬,只保留了核動力等關鍵項目的預研。1964年原子彈爆炸成功,核潛艇研制又獲得新的動力,核潛艇研制才重新上馬。1966年3月20日,中央專委決定核潛艇研制重新開工。同時根據專家的建議,決定先研制“091型”攻擊核潛艇再研制“092型”導彈核潛艇。因此,當初研制091型潛艇的主要考慮,是為研制092型導彈核潛艇打基礎。為推動核潛艇的研制,中國在艦艇研究院專設核潛艇研究所,負責核潛艇總體設計,展開對核動力裝置,潛艇線型,耐壓艇體,空調系統,水聲,導航,通信等七大關鍵技術的攻關。同時,在全國組織協作安排,參加研制的有第一,二,三,四,五,七機部以及冶金部,石油部,建材部,科學院,海洋局等許多單位,動員人力超過10萬人。此外,還從大連,上海,武昌三大造船廠抽掉近3000名職工,到遼寧葫蘆島建設核潛艇制造廠。經兩年努力建成核潛艇造船廠。
1966年091型核潛艇的總體設計工作開始,并建造了一個1比1的實體模型。1968年5月在葫蘆島造船廠開始放樣,11月開始總體建造并于1970年4月完成了首艇的總體試水。同時陸上模式反應堆也于1970年4月28日安裝完畢,并在5月1日國際勞動節當天正式開始試車。7月30日陸上模式堆即達到滿功率運行,指標完全符合設計要求,陸上模式堆建造成功。同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當天,我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勝利下水,開始進行舾裝。1971年4月1日至8月16日首艇開始碼頭系泊實驗,4月底開始向艇上核反應堆裝填核燃料,6月反應堆達到熱態臨界。7月1日中國共產黨生日當天,我國歷史性的實現了在核潛艇上以核能發電,隨后進行了首艇主機試車,動力裝置聯調等工作。1971年8月23日7時40分,091型首艇1701(當時舷號,后改為401號)從應急推進電機轉換為核動力航行狀態,我國首型核動力潛艇開始跨時代的核動力航行。這是我國廣大科研人員,奉獻了青春乃至生命換回來的偉大勝利。1974年8月1日建軍節當天,中央軍委正式發布命令,我國第一艘魚雷攻擊核潛艇長征1號正式入役,第一代核潛艇的研制工作獲得成功。但是,因為配套的魚三型深水反潛魚雷直到1984年才研制成功,該艇長時間無法形成戰斗力。1988年4月至5月,在南海經過大深度潛水,水下全速航行和深水魚雷的發射等試驗,漢級潛艇才算完成全部研制過程。該級核潛艇,共五艘。舷號:401、402、403、404、405。第一代核潛艇的制造,提高了我國國防工業研發能力,完善了潛艇制造、修配體系,并為我國研發性能更先進的新型潛艇,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第一艘091型核潛艇核反爐起動試驗成功后,1970年8月,導彈核潛艇隨即展開建造。當時在研制方案上爭論很大,最后決定采取兩步方案,先在攻擊核潛艇基礎上研制導彈核潛艇,性能不要求太高;然后在第一艘導彈核潛艇的基礎上,再研制性能較好的第二艘。也就是先解決“有”的問題,再考慮“好”的問題。由于是在攻擊核潛艇的基礎上造導彈核潛艇,因此要解決的關鍵技術是潛射導彈的水下發射和精確導航定位的技術。需要指出的是,蘇聯撕毀條約時沒有提供潛射彈道飛彈,但蘇軍G級常規導彈潛艇的技術資料和零部件已運到中國。這對解決以上兩項技術提供了很大方便。在導彈水下發射上,承擔研制任務的艦艇研究院703研究所經過一系列試驗,最后采用燃氣動力結合冷發射的方案。從1972年展開試驗,經歷16年的努力,到1988年才完全掌握了彈道導彈的水下發射技術。對導彈核潛艇來說,導航定位系統極為重要,既要引導潛艇水下航行,又要保證潛射導彈命中精度。經多年努力,中國最后研制出慣性導航,星光導航和衛星導航三結合的導航系統。1970年9月092型導彈核潛艇在葫蘆島造船廠開工建造,1981年2月下水,1983年交付中國海軍。1985年第一次水下發射導彈試驗失敗,1988年第二次發射才成功。前后耗費二十多個春秋研制出導彈核潛艇,使中國海軍終于有了水下戰略核力量。092型彈道導彈核潛艇,共1艘,舷號406。另據《簡氏海軍年鑒》消息說中國建造了4艘092型核潛艇,舷號均為406,內部則以甲、乙、丙、丁區分,除有一艘因為核泄露事故報廢外,還有2艘部署在北海艦隊,1艘部署在南海艦隊,并且均改裝了比“巨浪”-1型更先進的“巨浪”-2型固體燃料彈道導彈。092型核潛艇的建成對中國具有重大意義,使中國擁有了二次核打擊力量,提升了中國戰略核威懾能力,繼美國、英國、蘇聯、法國之后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水下核打擊力量的國家。不過就實際性能而言,092型級核潛艇的象征意義遠大于作戰使用價值。簡單而言夏級核潛艇存在兩大缺陷,嚴重限制了其戰略威懾效能的發揮。首先是巨浪一型最大射程才2700千米,在中國近海發射只能覆蓋美軍的亞洲基地,日本全境和俄國遠東濱海地區。如要覆蓋美國西部目標,幾乎要跨越90%的太平洋,這又涉及到它的第二個缺陷,即噪音大,隱蔽性較差。092型潛艇實際上是091型潛艇的加長型,在艇體上部還開了很多自由流水口,靜音性能更差。漢級潛艇噪音量約160分貝,夏級潛艇體積較大自然更吵,估計達165分貝。美國軍事專家曾挖苦說,中國核潛艇從廣州出港,在越南西貢就可聽到。這種說法雖然有點過分,但其噪音大亦是事實。因此,092型潛艇要橫跨太平洋不可能不被發現。這樣,它的活動范圍就不超出中國大陸沿海,威懾范圍也只能限于西太平洋沿岸地區。
035/035G型常規動力攻擊潛艇,北約稱“明級/明級改”常規潛艇,是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常規動力魚雷攻擊潛艇。該艇第一次采用了尖尾線型,合理布置了上層建筑的管路和閥件,縮小了甲板的空間,改進了流水孔,設計了高效率螺旋槳等。采用了航向自動操舵儀和深度自動操舵儀,在所有航速范圍內潛艇保證有正常的操縱性。1967年由中央軍委批準研制,由武昌造船廠和江南造船廠建造,1969年10月,武昌和江南造船廠分別開始建造該型潛艇的首制艇,武昌造船廠承建的首制艇(舷號162后改為232)于1971年7月下水,1972年6月建成,開始試航考核,先后出海35航次(水面11航次,水下24航次),航程近3000海里,并于1974年4月20日交付部隊服役。江南造船廠承建的首制艇(舷號163后233)于1971年9月24日下水,1972年10月首航,1974年10月試航結束,1974年11月交北海艦隊服役。該級艇共生產23艘共有三個型號。
主要數據:水上排水量1584噸(水上)/2113噸(水下);艇長76米,寬7.6米,吃水5.1米;編制57名(其中軍官10名)。
動力與機動:GE390-ZC-1型中速柴油機,5200馬力,單軸、單槳 ;航速15節(水上)/18節(水下)。 續航力9000海里/19節;潛深300米。
武器裝備:8具魚雷發射管,攜帶16枚魚雷(或32枚水雷)。

035型常規動力攻擊潛艇
33G1型常規動力巡航導彈攻擊潛艇,北約稱“武漢級A”潛艇,是中國第一艘能夠發射巡航導彈的潛艇,也是唯一的1艘水面發射飛航式導彈的潛艇。是以33型(R級)潛艇為母體的改裝的潛艇。6座C-801反艦導彈耐壓發射筒對稱布置在潛艇耐壓殼體外指揮臺圍殼兩側的上層建筑內,由于艇的上層建筑線型變化較大,使33型潛艇本來就不高的水下航速和水下經濟續航力下降不少。由于導彈發射的需要,增加了自動測風儀、方位水平儀和雷彈合用的射擊指揮系統,改裝了雷達。由于必須在水面發射導彈,已不能適應現代實戰的要求,此型艇未批量生產。該級艇僅一艘351號,于1978年完成改裝設計,1980年在武昌造船廠開工,1983年7月交付海軍,1985年海上發射導彈試驗成功,屬北海艦隊。
主要數據:排水量1650噸(水上)/2100噸(水下);艇長76.6米,寬6.7米,吃水5.2米;編制54名(其中軍官10名)。
動力與機動:柴油-電力推進,2臺型號37-D柴油機,功率4000馬力,2臺電機,功率2700馬力,2臺備用電機;雙軸推進;航速13節(水上)/15節(水下)/10節(通氣管)。
武器裝備:指揮臺圍殼兩側分別裝3個發射管,裝備6枚“鷹擊-1”(C-801),慣性導航,主動雷達尋的,0.9馬赫時射程40千米(22海里),戰斗部165千克,掠海飛行;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艇首6具,艇尾2具),16條SAET60型魚雷,被動尋的,40節時射程15千米(8.1海里),戰斗部400千克;28枚水雷,可代替魚雷。
電子裝置:“魔板”和“魔盤”水面搜索雷達,I波段。
33G1型常規動力巡航導彈攻擊潛艇
091型攻擊核潛艇,北約稱“漢級”攻擊核潛艇,是國產第一代核動力攻擊潛艇(SSN)。該型艇采用水滴型線型,外形短粗,艇體沒有很多明顯的開孔,十字形尾附體,單軸推進,首水平舵置于指揮臺圍殼前部,艇體采用單殼體結構。耐壓船體內設有魚雷艙、指揮艙、反應堆艙、輔機艙、主機艙及尾艙等。突出首端上甲板的是水聲系統導流罩。共建造5艘,首艘(401)長征1號,1968年在葫蘆島船廠動工,1971年4月開始系泊試驗,7月開始用核能發電,主機試車考核,8月15日開始海試。1974年8月7日交付海軍使用。后幾艘(402)長征2號、(403)長征3號、(404)長征4號和(405)長征5號下水時間依次為1977、1983、1987和1990年4月8日。1990年代之前全配備北海艦隊,1990年代之后有2艘轉移部署到南海艦隊,以加強對南海和臺灣的海上作戰力量。目前091型前2艘已退役,現役3艘都進行了改進,艇身較之前加長8米,在指揮臺圍殼后安裝“鷹擊”反艦導彈發射筒,配備潛艦導彈,并配置新型聲納與消聲瓦等。
主要數據:排水量4500噸(水面)/5500噸(水下);長100米(第3艘及后續艇為108米),寬11米,吃水8.5米;編制75名。
動力與機動:渦輪-電力推進,配備一座15000匹軸馬力壓水式核反應爐,單軸推進;最高航速12節(水面)/25節(水下),最大潛深300米。
武器裝備:6具533毫米首發射管,可發射魚三型反潛魚雷和魚一型反潛魚雷,“魚三”型魚雷是中國第一種深水反潛魚雷,采用電池動力和被動聲導,最高航速40節,最大航程15千米,具有自動捕獲和追蹤目標能力,一次過靶失掉目標后仍能再度搜索和攻擊。“魚一”型魚雷則為仿制的蘇式熱動力反艦魚雷,最初為無導引直航魚雷,最高航速50節,最大航程9千米。共可攜帶18枚魚雷;如不攜帶魚雷,“漢”級核潛艇還可攜帶36枚水雷;改裝后可發射鷹擊(C-801)反艦導彈,慣性巡航,主動雷達尋的,0.9馬赫時射程40千米(22海里),戰斗部重165千克,掠海飛行。
電子裝置:采用大基陣技術的中頻主被動搜索與攻擊艦殼聲納,1985年配備了仿制的法國DUUX5低頻被動聲納。這種聲納使用數位掃描顯示裝置,具有同時追蹤多個目標和引導魚雷或導彈攻擊的能力;仿蘇的平面搜索雷達,雷達告警器,作用距離達1萬公里的超長波收信機以及大功率超快速短波發信機等,以保證潛艇在遠洋活動;電子對抗,電子支援,雷達警戒。

091型攻擊核潛艇長征2號
092型彈道導彈核潛艇,北約稱“夏級”導彈核潛艇,是中國繼漢級攻擊核潛艇后研制的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SSBN)。在設計上實際是加長的漢級潛艇,在指揮臺圍殼后面嵌有導彈艙,裝有12枚巨浪-1(CSS-N-3)兩級彈道導彈。僅建造1艘(406號)長征6號(有推測為4艘),于1970年9月在遼寧葫蘆島船廠開工,1981年春節前下水,1983年8月加入海軍服役,配備北海艦隊。1985年第一次水下發射導彈試驗失敗,1988年9月成功進行了導彈發射試驗。導彈發射裝置由713所研制。成功發射了一枚巨浪-1型導彈。于1995年后進行了重大改裝,包括靜音技術的改進,換裝新型聲納,JL-1A型潛地彈道導彈等。進入新世紀又進行了重大改裝,可發射“巨浪-2”型彈道導彈,最大射程可達8000千米,2009年4月23日長征6號參與海軍60周年閱兵時首次對外公開亮相。
主要數據:排水量8000噸(水下);全長120米,寬10米,吃水8米;兵員編制140人。
動力與機動:渦輪-電力推進,1座壓水冷卻式反應堆,渦輪電動機驅動,總功率15000馬力(90兆瓦),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節(水面)/22節(水下),水下自持力為20天,最大潛深300米;噪音量在160分貝左右,改裝后130分貝。
武器裝備:在指揮臺圍殼后面嵌有導彈艙,裝有12枚單彈頭“巨浪-1”彈道導彈,兩級固體燃料,慣性制導,全長10.7米,彈徑1.4米,全重14700千克,彈頭重600千克(為200萬噸TNT當量),最大射程約2700千米(2460海里),制導系統為液浮陀螺平臺慣性導引加彈上計算機控制,圓概率誤差(CEP)在500米以內,采用燃氣動力冷發射,兩級固體燃料。后來于1995年底進行了重大改裝,可發射“巨浪-2”型彈道導彈,最大射程可達8000千米;6具533毫米首魚雷發射管,“魚三”型深水反潛魚雷18枚。
電子裝置:1部艇殼主被/動搜索攻擊聲納;1部水面搜索雷達。

092型彈道導彈核潛艇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70313/121932.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