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69年10月19日,“林副主席第一號命令”送到毛澤東在武漢的住處。毛澤東看完后,說:“燒掉。”他隨即擦火柴,將這份傳閱件點燃后,扔進了煙灰缸。
1969年10月19日,住在蘇州的林彪題寫了“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的條幅贈送給葉群。三天后,葉群又題寫了同樣內容的條幅贈送給林彪。在“批林批孔”運動中,有人曾把這一件事說成是林彪企圖搞復辟。這樣說未免簡單化、臉譜化,沒有任何說服力。那么,林彪夫婦為什么要互題“克己復禮”呢?讓我們“穿越”到那個年代,看一看當時的國內外形勢和社會環境。
林彪發號令不請示毛澤東
1969年3月,中蘇邊防軍之間在中國珍寶島發生戰斗。隨后,蘇聯領導人及軍方首腦不斷對中國發出戰爭威脅言論。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并對中國進行核戰爭威脅。
針對這一情況,毛澤東發出要準備打仗的號召。10月17日,林彪、葉群到達蘇州。林彪到蘇州后,繼續緊張地思考如何應付蘇聯突然襲擊。當日,他囑咐秘書張云生給黃永勝打電話,并口授了電話內容。大意是:蘇聯談判代表團將于10月20日來北京,對此應提高警惕。為了防止蘇聯利用談判作煙幕對我進行突然襲擊,要求全軍各部隊立即進入緊急戰備狀態,戰時指揮班子進入戰時指揮位置,各種重要裝備、設備及目標要進行偽裝和隱蔽;通信聯絡要經常暢通;國防工業要抓緊武器彈藥的生產;二炮部隊要做好發射準備;等等。一共六條。
當時,按照規定,調動一個排都要經毛澤東批準。林彪向全軍發出六條指示前,也必須先請示毛澤東,經批準后再下達。1967年他頒布軍委八條和十條都按照這一程序。讓全軍進入一級戰備狀態,第一線部隊進入陣地,怎么可以不經毛澤東批準而先斬后奏呢?但是,林彪向張云生口授六條后,并沒有向張交代,要先請示毛澤東,而是讓張把這六條先給葉群看看。葉群看后,征求張的意見,張提出:“像這樣重大的問題,最好先請示一下毛主席。”葉群在充分肯定張的建議后,說:“首長這是過去在戰爭時期指揮打仗時養成的作風,遇有緊急情況就當機立斷,事后再向毛主席報告。……這樣做,在戰時是允許的。當然,現在還沒發生戰爭,先報告一下毛主席是應當的。”
從葉群對張的解釋可見,林彪未囑咐先報告毛澤東不是疏忽,而是認為“遇有緊急情況就當機立斷”。在這一點上,林彪和葉群已取得共識。但是這樣做違反了重要事項必須先請示毛,得到毛批準后再下達的程序。
18日下午,張云生同黃永勝通話,傳達了林彪的指示。當晚,黃永勝命令閻仲川立即向全軍傳達。從廣州軍區調到總參謀部不久的閻仲川考慮,這是軍委辦事組轉移到西山后發出的第一份文件,便按照過去在廣州軍區機關將文件編號的習慣,將這一電話記錄以“林副主席第一號命令”為題,由前指下達全軍。
毛澤東不悅
19日,“林副主席第一號命令”送到毛澤東在武漢的住處。毛澤東看完后,說:“燒掉。”他隨即擦火柴,將這份傳閱件點燃后,扔進了煙灰缸。
此前,毛澤東已經看過葉群打電話給汪東興傳來的林彪的指示,對此,毛澤東是同意的,對程序上違規,因情況緊急也未計較。毛澤東看到由北京傳來的林彪指示后,顯然是因為這一指示被冠以“林副主席第一號命令”而不悅。
同日,林彪給葉群題詞:“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三天后,葉群給林彪題寫了同樣內容的條幅,顯然就是針對此事而來的。
為什么這樣說呢?這就需要看一看“克己復禮”的原意。
所謂“禮”指的是社會的道德和行為的規范、法則、程序、儀式。“克己復禮”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將視、聽、言、動都回復到“禮”。
林彪發出緊急指示,沒有按照正常的先報毛澤東批復后再下發的程序,這是不是企圖利用緊急情況,試探毛澤東的底線,筆者不能斷定。但是毛澤東作出“燒掉”的反應后,林彪夫婦都意識到,今后要“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行為符合既定的程序。因此,這個“林副主席第一號命令”便成為林彪的唯一號令。
相關閱讀:解謎真實的林彪 斯大林欲用15個將軍換林彪?
林彪自黃埔從軍后,以其聰明才智和卓越戰功累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縱隊司令、軍長,成為毛澤東、朱德麾下的著名戰將,令國民黨將領望而生畏。據說,1942年林彪傷愈回國時,斯大林極力挽留,并向蔣介石提出以十五個將軍換林彪。這一傳說不翼而飛,無足而走,哄遍全國,無形中增大了林彪在國內政壇、軍壇上的地位和分量。當人們詢問林彪傳聞是否屬實時,林彪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說,“我不知道,你們有興趣,可以去問斯大林和蔣主席。”
“戰爭的魔鬼”蔣介石懸賞十萬
1932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恢復重建紅一軍團,任命林彪擔任軍團長。這年,林彪25歲。
1933年春,林彪在他的小本子上,又寫上了這樣一行文字,“1933年2月,指揮黃陂、草臺崗戰役,殲敵三個師,俘獲二萬五千余人。”
黃陂、草臺崗戰役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打的最大的一次伏擊戰。戰役的全勝,使林彪善于組織大部隊、大兵團作戰的傳聞更加為人們所折服,“常勝將軍”的美名也不脛而走。
1932年冬,蔣介石調集五十萬人馬,分左、中、右三路大軍,向中央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1933年2月初,敵中路軍以十個師的兵力分三個縱隊向南豐、廣昌前進。12日,紅軍進攻南豐,示形于敵。敵軍為救援南豐,與紅軍主力作戰,以第一縱隊之五十二、五十九師取道永豐、樂安向宜黃南部急進,將整個左翼裸露于紅軍面前。
這時,紅軍總部當機立斷,迅速命令紅軍主力自南豐撤退,隱蔽集中四五萬優勢兵力于黃陂以北地區,然后從兩翼包抄北上。紅軍兵分左、右兩翼。左翼為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和第二十一軍,進至黃陂一線設伏,整個左翼部隊由林彪、聶榮臻統一指揮;右翼為紅五軍團和第二十二軍,負責阻擊敵人和掩護紅軍右側。
林彪作為此次戰役戰場指揮,在與彭德懷、董振堂等人商量后,決定左翼采取平行路線,隱蔽接敵,準備以伏擊、側擊、兜擊等手段,從左至右逐次消滅敵軍五十二師、五十九師。大家約定,以林彪打響的槍聲作為總攻信號。
27日拂曉前,徐彥剛、羅瑞卿率七、九兩個師和炮兵連在右,林彪、聶榮臻率十、十一兩個師在左,同時進入陣地。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并進,在紅一軍團之后依次擺開。各師、團、營迅速展開,隱蔽于叢莽密林之中。
清晨,四周群山幽靜,山泉淙淙。八九點鐘,太陽升起,霧散天清,敵人也大搖大擺地進入了火力射程之內。
首先過來的是敵五十二師。全師兩個旅四個團毫無戒備地從指揮所前走過。“打不打?”參謀請示林彪。
林彪冷靜地說:“等輜重部隊。”他判斷,敵人大部隊行動不可能沒有輜重部隊。不出林彪所料,敵人輜重部隊過來了。“打吧?!”參謀人員又請示。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212/6748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