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by AJChen丨壹心理專欄·科學之家
現在40多歲的Marie Lovell身體非常健康,她喜歡跑步,跳尊巴舞,喜歡在海里或湖里游泳。然而就在4年前,從房間的一頭踱步到另一頭對她來說都還是幾乎不可能的事。Marie曾經同嚴重的慢性背痛整整作了十年的斗爭,幸虧一種新治療方法的出現才讓她再一次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圖片說明:圖為來自英格蘭Durham郡的Marie Lovell,她曾經同嚴重的慢性背痛整整作了十年的斗爭。圖片來源:Image North
16年前,當Marie的第三個孩子剛出生不久,有一天她彎腰去開汽車閥蓋,突然感到下背部一陣劇痛。兩天后劇烈的疼痛使Marie連孩子都抱不起來,于是她去看了醫生,但是醫生告訴她是自己過度勞累造成的,而這種疼痛也許會伴隨她的終生。那一刻Marie徹底崩潰了,在接下來的十年里,她的下背部經常出現間歇性疼痛。就在2009年圣誕節前夕,Marie的病情突然惡化,之前背部的間歇性疼痛突然加重為持續性疼痛且左腿出現了坐骨神經痛。

到了2010年春季,Marie已經幾乎不能正常走路了,每天晚上睡不到30分鐘便會被疼醒。Marie的家庭醫生不斷為她增加止痛藥的劑量,她自己也買了各種各樣的按摩小工具,但是都無濟于事。Marie說:“我當時覺得自己的生命就要結束了,很多次我想到了輕生,可是又不忍心看到家人太傷心。”就在2010年春天的一個早晨,Marie的病情突然進一步加重,于是她的丈夫趕緊找來急救醫生。當時Marie躺在地板上痛苦地呻吟,醫生給她做檢查時,稍微一碰她就疼痛難忍。簡單檢查過后急救醫生叫來救護車,也就是在急救中心打上麻醉劑的那一刻,Marie才在幾個月來第一次享受到了沒有疼痛的感覺。
但是醫生們的診斷讓她有些不知所措:一個告訴她說她的后背脊柱可能已經結構性受損,需要進行核磁共振掃描以進一步確診;而另一個醫生卻認為她只是全身肌肉緊繃且發生痙攣,回家休息一段時間就好了,她當時就想,要真是這樣就好了。回到家,Tony在網上搜索“背痛”和“緊繃”時偶然了解到肌神經緊張綜合癥。紐約大學醫學院康復醫學教授John Sarno認為,肌神經緊張綜合癥是一種源于心理的生理性疼痛,當個人的情緒長期處于緊張或壓抑的狀態時,往往會作用于肌肉和神經,使身體產生疼痛。進一步搜索后,Tony了解到之前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理療師Georgie Oldfield。Oldfield認為在很多情況下,背痛并非來自身體外部的損傷或內在的結構異常,而是來自個人的情緒,生活中的壓力造成的長期壓抑情緒可引起背部慢性疼痛。直到那時,Marie夫婦才找到了慢性背痛的真正原因。
眾所周知,長期壓抑會引發精神上的一些疾病,如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失眠、神經衰弱等等。然而心理上的情緒怎么會引起背部疼痛呢?也許很多人都無法接受Oldfield的這一觀點。為此,Oldfield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當人們感到尷尬、興奮或緊張時就會臉紅,而臉紅就是情緒引起生理反應最直接的例證。因此,Oldfield認為疼痛也一樣,人們心理上的不良情緒也會最終以生理上的疼痛表現出來。Oldfield指出人們在受傷或感到有壓力時,神經通路(確切說是疼痛通路)就形成了。而神經通路一旦形成就會在人體中長期存在,正是因為這樣,那些截肢者仍然會感到似乎是從肢體產生的陣陣劇痛。Oldfield認為,只要“重設”這些神經通路,身體上的疼痛就可以緩解甚至完全消除。
Oldfield的患者都曾經四處求醫,但由于始終未能明確病因,因此治療效果均不顯著。然而Oldfield的治療方法卻別具一格,她不是通過儀器診斷和傳統的藥物治療,而是通過幫助患者意識到自己面臨壓力時的消極反應,從而引導他們學會正確處理這些壓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Oldfield使用了一種叫做“治療日記”的方法,這種方法首先要求患者將自己生活中面臨的壓力詳細地寫在紙上,然后試著將這些壓力放到不同的情境當中進行換位思考,最后再將這張紙撕碎并扔掉。對于一些患者來說,“治療日記”只是為了解他們的情緒波動,以確保他們的情緒保持在大致平穩的狀態;但是對于其他一些患者來說,還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幫助,比如多肯定,定期安排人員與其聊天等等,以便他們更好地緩解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最初Marie Lovell也嚴重懷疑這種方法,她說:“我完全不相信把壓力寫下來我就能擺脫疼痛。” 然而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是極為有效的。Marie 按照“治療日記”的要求,在紙上寫下了自己面臨的巨大壓力:Marie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其中一個孩子患有自閉癥;她是家里的頂梁柱,在工作之余還要照顧患有癡呆癥的父親。就這樣,Marie每天都堅持到Oldfield那里接受理療。在這之后不久,Marie接到了之前為她做核磁共振檢查的醫院電話。這個醫院的理療師告訴Marie,她的核磁共振掃描顯示其腰椎間盤突出嚴重,需要盡快進行手術。Marie當時覺得自己的病情已經開始好轉,于是她打算先不做手術,繼續去Oldfield那里接受理療。兩個月后奇跡真的發生了,Marie能夠跟家人出去散步甚至騎行了,而這對于Marie來說,無疑是上帝賜予她最為寶貴的禮物了。

Oldfield之前有一個病人Martin Johnson,他是British Pain Society的榮譽秘書長。在2012年,Martin找到Oldfield,希望他能治好自己寫字時脖子疼和手麻的毛病。Martin本來以為理療應該是像常見的那樣咚咚咚地敲打身體患處,但是在接受Oldfield醫生理療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一直在談論關于寫字時脖子疼和手麻的事情。漸漸地,Martin真的好起來了,他說:“‘治療日記’確實非常有效,我寫字時脖子疼和手麻的癥狀明顯減輕了。”
Plymouth NHS Pain Management Centre疼痛醫學顧問Tony Davies指出,在治療類似的病癥時,越來越多的診療機構都采用“生物+心理+社會”的治療方法。這種方法將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因素三者結合起來,用認知行為療法和靜坐等一系列方法使患者改變對人、對己以及對事的態度,從而有效地幫助病人緩解心理壓力,最終擺脫身體上的疼痛。盡管Tony贊同心理上的不良情緒是造成身體疼痛的主要因素,然而他并不認為身體的慢性疼痛完全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Tony認為:“通常身體某一部位的疼痛都有一個導火索,而精神上的創傷以及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則會使問題變得更嚴重。或許身體上本來只有很少的疼痛,但是消極的態度和負面的情緒會火上澆油般地將這種疼痛無限放大。”
對于Marie來說,或許她現在仍然有腰椎間盤突出的問題,或許她的生活依然充滿壓力,但是她至少可以每天不再忍受疼痛的折磨。現在Marie唯一感到不適的是一只腳會時不時地發麻,但是她說:“上帝已經賜予我重生的機會,我已經很知足了。”
責任編輯:小二寶
科學之家是一個科研主題資訊門戶,為大家提供專業、新鮮、有趣的學術科學資訊,整合全球學術科學信息,鏈接海內外學術科學領域。所有文章由編輯和用戶共同篩選,翻譯和審核團隊精心譯審,全部配有品質高清圖片,為大家傾心打造超高享受的閱讀體驗!
更多作者文章,可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號:科學之家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li/20170308/114812.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