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文:淡水天

小女孩瑪蒂爾德又被父母揍了一頓,她鼻血直流地站在家門前的走廊上。萊昂從外面回來,經過她身邊,遞給她一塊手帕。

Mathilda: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瑪蒂爾德:人生總是這么痛苦的嗎?還是只有童年痛苦?

Léon: Always like this.

萊昂:總是這么痛苦。

——《這個殺手不太冷》

"痛苦是一種詛咒嗎?為何它死死地拴住了我,而我卻始終擺脫不開?"

"人這一生又究竟會悲傷多少次?"

"一萬次嗎?"

你將頭埋在脖頸間,瘦弱的肩膀抖動著,一顫一顫。你懷著委屈與不解,向虛空發問。

沒有人回答你。

當黑夜不斷降臨,你開始相信痛苦本身毫無意義,你期望像扔垃圾一樣將它拋擲出去,你期望——快樂是你唯一的伴侶。

但是,痛苦真的是一種詛咒嗎?痛苦本身真的毫無意義嗎?

不!

我要大聲地告訴你:"不!"

一、痛苦是一個信號:你需要解決問題

在生活當中,我們常把痛苦視作洪水猛獸,認為痛苦是個壞東西,這是我們對"痛苦"的誤解。

"痛苦"是一個信號,這個信號標識了"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否則會對你構成危險。"這猶如地雷兵排雷,當他發現了一個問題存在(被埋在地下的地雷),他就插上一個標識——痛苦,借此來提示你,這里需要處理。

不要把痛苦和問題相混淆。你需要解決的不是痛苦,而是痛苦背后的問題。重新認識痛苦吧——它不是敵人,而是你我的朋友。

二、痛苦是成長的儀式

傳說,蚌因身上陷入細沙,就分泌出一種物質,來把沙子一圈一圈地包圍起來。病好了之后,舊傷處就出現了一顆晶瑩的珍珠。

就其過程來看,珍珠的最初來源不過是蚌本身的痛苦。正是因為有了痛苦,才有了價值連城的珍珠。

一切珍貴的東西,都不會憑空而來。成長也如是。痛苦是成長的必然儀式,當你感到痛苦的時候,就意味著你需要做出改變。而你經由這場儀式,也會加深對人生的另一番理解。

三、痛苦可以緩解負罪感

在西方基督教國家,每年的大齋期(Lent)是基督徒獻供與苦修的時期,也是洗滌罪惡,承蒙天主啟示的時期。根據一些神學理論,痛苦可以凈化、彌補我們的罪,清潔我們的靈魂。

這種神學觀點是否有其科學依據呢?心理學家布勞克·巴斯蒂安(Brock Bastian)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首先招募了一群年輕男女,并將實驗目的偽裝成是對心理和生理敏感度進行研究。其中,一部分被試(實驗組)被要求寫下一篇短文,講述曾經有過排斥某人的一段經歷,這段經歷能夠喚醒被試個人的不道德感。同時,另一部分被試作為對照組,僅需寫下一日的例行事件即可。

接著,實驗者要求一部分被試——包括實驗組成員和對照組成員——盡可能久地將手伸入冰水桶當中,另一部分則是伸入溫水桶中。最后,所有被試要對剛才體驗過的痛苦程度定級,并完成一份包括負罪感在內的情緒目錄的填寫。

結果表明,那些認為自己本性不道德的被試不僅把手伸進冰水里的時間更久,并且與對照組相比,他們對自己痛苦體驗所做的定級也要高得多。而且,這些痛苦確實降低了他們的罪惡感,這一現象要比沒有受過痛苦,把手放在溫水里的被試要明顯得多。

四、為何會把痛苦視作一種詛咒?

盡管痛苦本身有若干益處,但許多人還是將痛苦避若蛇蝎,卻又逃之不及。這是什么緣故呢?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曾經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電擊,狗無處躲避,只能乖乖接受。如此反復多次。

之后,實驗者在給予電擊前,突然將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跑,反而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在地上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它是一種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及心理狀態。

習慣于消極面對痛苦的人們,正是產生了這樣的習得性無助。他們深陷命運的沼澤之中,而不做任何抵抗。多次降臨的黑夜已經俘獲了他們的意志,使他們習慣于絕望,也習慣于屈從。他們將痛苦視作詛咒,認為自己是被上帝拋棄的子民。

其實,拋棄他們的正是他們自己。痛苦本身并不是詛咒,抗拒痛苦的存在,不接納自己的情緒,不做任何成長與改變,才使痛苦演變為一場災難。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li/20161107/42429.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