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1日,世界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巴·尤賽福等人考察了洛南盆地舊石器遺址。據了解,為了更好地研究、保護和展示洛南盆地舊石器遺址這一珍貴的文化資源,洛南縣計劃投資4800萬元,建設舊石器考古博物館。
考古發掘
洛南盆地發現舊石器點300余處
洛南縣距離古都西安100余公里,是商洛市唯一一個黃河流域縣。近日,在北京大學教授王幼平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社江的陪同下,巴·尤賽福教授考察了洛南盆地舊石器遺址。據了解,洛南盆地舊石器考古工作自1995年開始,至今已有19年之久,經過國內外學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地點300余處,時代跨越距今80萬年至5萬年的漫長歷史。
除國保單位花石浪遺址外,洛南盆地舊石器考古經過搶救性發掘的還有孟洼和張豁口等舊石器遺址。考古人員在這些遺址中采集到了大量舊石器標本和哺乳動物化石,其密集度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都十分罕見,使洛南成為中國舊石器考古發現和研究的中心,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
2011年4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南京大學在對洛南縣孟洼舊石器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的間隙,對附近南洛河干流與南部支流縣河之間的“四十里梁塬”地帶進行舊石器遺址普查工作。這次普查,意外地在城關鎮中心村張豁口已建成民居的一處黃土地層剖面上采集到數十件石制品,同時考古人員發現幾乎在所有的梁脊頂部,都能在地表看到散落著數量不等的石制品。
從2011年4月到10月,考古隊對張豁口遺址的搶救性發掘,雖然僅揭露遺址170余平方米,但出土的數量和類型卻很驚人。而更讓考古人員興奮的是,本次搶救性發掘中出土的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等石器與向來被認為是屬于非洲和歐亞大陸西部流行的阿舍利石器工業的器物相吻合。這一發現對于探討遠古人類生存、演化、遷徙和互動提供了重要資料,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王社江說,1995年,他們曾經在洛南盆地曠野舊石器地點群采集到的一定數量的阿舍利類型器物,但是它們已經脫離了原生的埋藏層位,而這次的發現則首次從地層關系證明了這類器物在洛南盆地出現的時代。
據了解,阿舍利文化是舊石器文化中的一個階段,距今170萬年至20萬年間,因最早發現于法國亞眠市郊的圣阿舍爾而得名。它的一個集中體現,就是左右對稱的石器,多類型組合,例如:手斧、手鎬、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等。它的出現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具備了生產標準化器物的意識和能力。在這次為期3天的考察中,巴·尤賽福教授認為,中國秦嶺地區的舊石器考古學研究工作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力,他預祝這里的舊石器考古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發現過程
村民蓋房時挖出大量石器
大量石器的出土讓洛南一下成為國內外考古界關注的焦點,而對于當地村民來說,最大的收益就是發掘時每天去“工地”可以領到五六十塊錢的工資。今年72歲的蘇存保是洛南縣城關鎮中心村四組的一個村民,他家的新房離當時的發掘點只隔一個圍墻。說起2011年的那次考古發掘,蘇存保連說沒想到,他們家附近還有這么珍貴的東西。他說,他們當初修房子時地下就挖出了很多小石頭,但是當時誰都沒有在意,因為這樣的石頭在農村太常見了,他們就把這些石頭拉去另一個地方倒了。而正是蘇存保家蓋房子挖出來的黃土剖面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蘇存保說,那段時間被稱為本地考古專家的劉順民經常從他們家后面的一條大路上經過,后來有一天劉順民從他們家旁邊的土坡上撿了幾個石頭,說這個可能是文物。當時他還不相信,心想就一塊普通的石頭么,怎么就成了文物。
過了不久,就來了一群人在他們家旁邊的地里丈量,其中有個人就是王社江。他說,王社江來了以后,帶人在地里轉了一圈,撿了幾個在他們看來很普通的石頭。蘇存保的老伴也跟著說,那個石頭他們在種地時經常看到,因為影響耕種,很多人都把這些石頭撿的扔了,還有人用大點的石頭做界石。“王社江來了以后說,你們這些人真是,這么珍貴的東西被你們當界石了。”
據蘇存保講,當時他們那里的挖掘一共進行了兩次,第一次是從2011年5月左右開始的,一直持續到8月份;后來又挖了一次,這次持續到11月份才結束。因為挖掘地點就挨著他家的房子,蘇存保也就成了村民挖掘小組中的一員。蘇存保說,當時參加挖掘的每個人可以得到50塊錢,光他們村就有十幾個人參加了那次考古挖掘。
說起當時挖掘的情形,蘇存保說就兩個字“細心”。他說剛開始大家都用的自己家里種地的镢頭和锨,后來全部改用考古隊帶來的小镢頭和鏟子。“人家要求一次只能挖10公分,不能挖深了,一層挖完了,再挖另一層,要求可嚴格了。”采訪結束時,蘇存保從他家房子的窗臺上拿下來兩塊石頭,“看,當時挖出來的就是這樣的石頭”。正說著,蘇存保又從土梁上摳下來幾個小石子,拿回了家。似乎有了那次考古經歷,讓蘇存保對這些平日見慣的石頭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研究成果
中國古人類多使用石斧挖掘植物
根據洛南縣博物館工作人員提供的一份研究資料顯示,經過實驗室分析,在洛南盆地舊石器遺址出土的石斧中提取到了塊莖類植物淀粉顆粒,而這在世界上還是首次。由此可以斷定,洛南盆地的手斧應當更多地承擔了挖掘植物塊莖的功能,這有別于過去對非洲早期手斧多用于砍伐木材等的認識。
從洛南盆地的考古挖掘來看,洛南盆地該階段的石器工業面貌沒有發生任何重大改觀,這與非洲大陸和歐亞大陸西側同時期舊石器工業面貌從直立人階段的阿舍利文化向莫斯特文化,以及更小型的石葉石器工業不斷快速遞變的過程迥然不同。而這對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現代人起源及其石器工業產生的過程與背景,比較其與舊大陸西側的異同,加深對全球范圍人類起源、演化、遷徙以及文化傳播等研究都有著重大的學術價值。
出土意義
證實洛南古代為南北文化匯集地
據王社江介紹,目前洛南石器遺址年代確定在70萬年至3到5萬年之間,手斧等石器現發掘能確定年代為25萬年至7萬年左右。
本次發掘中,發現的阿舍利工業的器物組合,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甚至整個東亞地區單位面積中該類器物最為集中的發現。“如此規模的遺址,說明以往在洛南盆地發現阿舍利類型工具組合不是偶然的,洛南在中國歷史上處于南北文化匯集地,所以這里保存著數量驚人的該類遺址。”王社江說。
在普通人眼中,洛南盆地出土的舊石器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但是它們卻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標志器物。“出土的石頭,造型很相似,這說明當時的人類已經會打制‘標準化’的器物了,并將這一技術逐漸地傳承下去。”王社江說。
2011年11月6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洛南縣檢查了洛南盆地舊石器遺址發掘工作后,無比激動地說:“洛南盆地舊石器遺址的發掘,其意義絕不亞于陜西兵馬俑的發現”。
歷史謎團
石器的使用者是非洲人的后代?
洛南盆地發現的流行于非洲和歐亞大陸西部的阿舍利石器讓其聲名大噪,可是制造和使用這些石器的人從哪里來?他們是從非洲走出來的直立人,還是當地人的祖先?由此引發人們很多猜想,同樣也留給考古人員更多的研究和探秘空間。
有考古專家表示,170多萬年前直立人逐漸從非洲走出來,散布到歐洲的許多地區和亞洲的廣大區域,這已是業內共識。根據洛南出土的石器來看,這批生活在洛南盆地的直立人,可能是較晚走出非洲的一批直立人的后代。因為這里氣候環境變化小,所以在西方阿舍利文化逐步消失的時候,洛南盆地阿舍利石器仍在使用。
那么,這群遠古人類除了制造這些石器工具,還有沒有其他的遺存?相信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和考古科技手段的進步,這段塵封的歷史、直立行走的人類面孔,將會更清晰一些。
如何保護
洛南縣將建舊石器博物館
為了更好地研究、保護和展示洛南盆地舊石器遺址這一珍貴的文化資源,洛南縣計劃投資4800萬元,建設舊石器考古博物館。據悉,修建的博物館總面積將達9000平方米,其中張豁口遺址6000平方米,十字路口遺址3000平方米。博物館將邀請國內著名舊石器、博物館、環境規劃專家進行勘查規劃,建成后將成為世界級舊石器研究基地和展示中心。
洛南縣博物館副館長張珂說,洛南盆地的考古發掘,主要是以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為主,他們做一些協助工作,出土的文物都存放在了省考古研究院。他們選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石器在洛南縣博物館展覽,而這些還是從省考古研究院借的。
對于修建舊石器考古博物館,張珂說因為這個工程量浩大,需要政府牽頭,要先做規劃,還要大筆的資金投入。她說,博物館方面一直在做著前期的準備工作,但是方案還沒有定,所以什么時候能夠建成現在還很難說。
蘇存保和郭天民說,在挖掘時聽別人說過這里以后要建個博物館,但是后來就沒再見動靜了。“可能是后來挖得多了,也就不稀奇了。”一名參加挖掘的村民說。
洛南縣宣傳部一名工作人員說,目前博物館各項前期工作已經基本準備完成,也已經上報國家立項,等項目下來后就可以開工建設了。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13/48525.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