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垂釣時間,對于釣魚人再重要不過了。

釣魚的時間,是指在一天內的釣時。釣魚的時間很重要,因魚兒咬鉤同水溫、水溶氧量以及光線等條件變化關系極大。在一日之內,有晨釣、午釣、晚釣、夜釣之分。

晨釣:天亮之后至上午9時之前;

晨釣:天亮之后至上午9時之前;

晚釣:下午6時之后至天黑之前;

夜釣:天黑至黎明之時。

●一、晨釣

俗話說的好,一日之計在于晨。早上,是垂釣的好時機,水溫由最低點迅速上升。

清早5~6時后,靠近岸邊的水體明顯增溫;經過水生生物一夜的氧氣消耗,水體深處的含氧量在日出前后達到最低點,而較之深水,靠近岸邊的淺水區含氧量高;近岸水體光線較深水處充足;多數魚一夜未進食,腹中空空,急于到岸邊覓食,形成“早餐”高峰。

由于以上原因,魚兒一到早晨就紛紛游到岸邊,造成垂釣的大好時機。

●二、午釣

神仙難釣午時魚嘛釣不到魚。“早餐”高峰剛過,魚兒腹中已無饑餓感,且陽光刺激過強,魚兒多入深水。因此,在這個時間幾乎釣不到魚。

●三、晚釣

最佳時辰:下午6時之后,氣溫、水溫下降,氧氣增多,魚兒預感夜晚的到來,便紛紛游至近岸進行“晚餐”,容易上魚。

此時水溫適度;溶氧最多;太陽斜射,光線柔和適中;大風趨小,水面波動適中。這時也舒服的多!

另外,多數魚經過大半天的停食,開始攝食,形成“晚餐”高峰。這時,魚兒十分活躍,或在水面穿梭騰躍,捕食低飛的昆蟲,或游至岸邊覓食。有的草魚甚至把頭探出水面,啃食岸邊的青草。鯽魚、鯉魚、鳊魚球等,也紛紛來到近岸邊的水域索取各種食物。所以,日落前的3~4個小時便成了垂釣的最佳時辰。

●四、夜釣

天黑以后,各種魚的攝食量仍然較大,活動頻繁。這是因為除了這時水溫和水溶氧度仍然適中外,還有別的原因:

噪音少:是夜靜人少,各種噪音干擾消失,大魚或機警的魚趁機到岸邊覓食;

蟲多:是此時各種昆蟲在水面低飛,甚至大量落于水面,為魚類捕食造成較好的條件;

是白天穴居魚種和懼暑魚種此時多出游覓食。因此,夜釣收獲較為理想。但夜釣也不是沒有時限,過了晚上時,就和午釣一樣很難再釣到魚。

總之,說“釣時”,確有“時”,研究“時”,遵守“時”,才能合于“時”。不知“時”,誤了“時”,釣者就不合時。

淺論水溫對釣魚的影響

有人問:魚的行動受什么而改變的?要是能找到這種改變魚兒行動的辦法,不就可以很容易地將魚調動起來,這對垂釣者來說是非常有用的。

其實,這問題提得非常有意思。如果找到支配魚兒行動的辦法,釣魚的確容易多了。其實,尋找支配魚兒行動的辦法并不神秘,許多釣友都知道,并且在垂釣中能熟練地運用這些辦法去找魚。

那么支配魚兒行動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如果簡單地回答,就是水溫、水中含氧和食物。魚兒對這三者是絕對服從。

水溫,它是引導魚兒行蹤的重要條件。魚是一種變溫性的動物,它的體溫與水溫相差0.5~1℃,所以它們對水溫十分敏感。

1,魚類最喜歡溫度

一般可釣的淡水魚,除羅非、白鯧等需高水溫之外,其他魚在0.5~38℃的水溫中都能生存。但是它們最適宜的水溫為20~30℃。

2,魚會游到最舒適水層

魚兒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哪里水溫對它最適宜或接近最適宜,它就會向什么地方游動。例如春秋它們會游到水溫較高的邊淺處去,夏天會離開高溫水區游到深水區去避暑。這就是魚兒對水溫的反應。

在每個水體中,某些區域或水的上下層水溫是不同的,而這些不同又是時常在變化。魚兒呢總是遵循著水溫的變化,確定自己的行蹤。釣手正好利用魚兒這種趨溫避寒的特性,比較容易地找到魚的蹤跡。

3,天冷不吃、天熱不吃

用食物調動魚,凡垂釣者大都知道下誘餌打窩子將魚招來,所以說餌料也可起到支配魚兒行動的目的。

可是魚兒進食和人不一樣,人最怕饑寒交迫,冷了吃點食物可以拒寒。魚呢,冷了就不進食,缺氧也不吃東西,所以魚進食,還要有水溫和氧作前提。

例如冬天,你打多大的窩子也招不來魚;夏天濕悶,你用再好的釣餌魚也不會上鉤。當魚浮頭的時候,你將釣餌遞到它的嘴邊,魚兒會躲著餌游開。

魚兒的行蹤,除受上述原因支配之外,還受習慣性的洄游、繁殖期內的交尾追逐等因素影響,掌握一些這方面的知識,也會有助于垂釣成功。

淺論含氧量對釣魚的影響

我們可以想想缺氧時,我們有什么感覺?同樣的,魚對氧的需求不亞于人。各種淡水魚對氧的要求略有不同 ,大體上每升水含5~8毫克是比較理想的,如低于4毫克,輕則浮頭,重則死亡。

1,氧促使魚生長

氧對魚還有一種特別意義:水中含氧充足時,魚兒不僅吃得多,而且長得還快。

水中氧的生成,一部分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一部分來自大氣的溶解。正因這樣,所以白天太陽出來產生光合作用,水中含氧高到晚上光合作用消失,不能產生氧。

前半夜水中尚存余氧,但由于魚及各種水生物對氧的消耗,到下半夜水中尚存余氧,但由于魚及各種水生物對氧的消耗,到下半夜水中含氧則進一步降低。

2,翻坑

如遇上天陰氣壓低,或水肥魚厚的池塘,水中缺氧嚴重,就會出現“翻坑”。

魚兒浮在水面,甚至造成死亡,嚴重時整塘魚都會死光。如有增氧設備,應在下半夜就開機增氧。如缺氧不嚴重,太陽出來,水體被陽光照射,水中產生氧,即可緩解。

經過“翻坑”之后,存活的魚就好像得重病一場,需經過兩三天始可恢復正常。水中含氧情況也和水溫一樣,是不均勻的,有的區域和水層含氧高。

水溫、含氧量的關系

一天之中水中的含氧量也是不同的,就是天氣的變化,水溫的高低和水流等都能影響水中含氧量的變化。

正因為魚兒對氧如此之依賴,所以魚兒追隨氧氣就和趨溫一樣,哪里的含氧量高,它就會向哪里游。這就給釣友一個明確的提示:就是水中哪里氧氣充足,就應在哪里下竿。

1,富氧區

用專業術語,叫尋找富氧區和富氧層,找到了這些地方,也就找到了魚。那么水中哪些地方含氧量高呢?聽來云中霧里,不知所答。其實稍有垂釣經驗的人,都會從自己的實踐中,找到含氧較高的水域。

2,釣位、含氧量的關系

最明顯莫過于選進水口做釣點,流水帶來氧(當然魚還有頂流的習慣)。迎風岸波浪滾滾,將死水攪活,不僅帶來氧,而且也將水中魚兒可吃的食物推向這里。

還有增氧機的四周水花飛濺,魚兒不僅不怕增氧機的振動,還游向它的四周等等以上這些當然是釣手們首選的釣位。

3,水中缺氧

造成水中缺氧的原因很多。

●1、水肥魚多,氧生成少消耗大。

●2、氣壓低:天氣濕悶氣壓低最易造成水中缺氧,遇到這種天氣,魚兒不進食,這對魚來說,等于是一道不可抗拒的禁食令。

在悶熱的夏天,會經常遇到這種天氣,這時不上魚,千萬別去找其他原因,如認為選位不當、釣餌不佳等。

中缺氧時,魚兒往往浮在水的上層,甚至將嘴伸出水面,這時的魚絕不會咬鉤,所以就有“看見的魚釣不著”之說

由此可見,水溫和水中含氧,是支配魚兒行蹤的兩大樞紐,釣手們可從魚兒追溫逐氧的行動中找到它們。這樣不知道有沒有幫到您啊?

只要把「時間」、「水溫」、「含氧量」都掌握好,那天天豐收,就不再遙不可及了!(來源:網絡以及東區漁具)

(推薦):

《如何解決斷竿,老手教你“抖腕”!》

《夏季釣鰱魚的“三技四忌”》

《拼童年你會輸,比釣技你得哭!》

《夏季野釣鯽,必知“七釣七不釣”!》

小穎:夏季垂釣,你準備好了嗎?




釣魚人必看

微信號:diaoyurenbikan

回復“餌料”獲取餌料配方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更多釣技秘籍請點擊“閱讀原文”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61111/46690.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