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摘要:本文簡述了二胡教學的演進和二胡基本功教學的強化,并著重從教學目標精細化、課程內容精品化、訓練方法科學化、教學手段現代化和素質培養綜合化等方面論述了二胡教學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

  關鍵詞:二胡;教學;傳統;基本功;精品課程
  
  二胡是我國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國氣質和韻味的拉弦樂器,是很多民族、民間音樂及藝術形式中重要的伴奏樂器和主奏樂器。二胡始于唐,成于宋,歷經千余年磨難,以酷似人聲的優美音色和氣韻,從流浪的街頭走進了世界藝術的大雅之堂。“劉天華、華彥鈞等民間音樂家的艱難求索,把青澀木訥的二胡送進了藝術殿堂。劉文金、陳耀星等大家從技法上的充分革新,讓二胡徹底從悲涼苦楚之中解放出來,為二胡注入了新的生命與活力,豐富了二胡藝術的內涵。趙寒陽、劉長福等大家對二胡藝術全力歸納、總結,為二胡的廣泛普及和推廣拓開了陽關大道。鄧建棟、宋飛、馬項華等新秀從肢體和感官等方面賦予了二胡新的靈性,讓世界對二胡的認識和接受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目前,二胡不僅是民族樂器的主導,也在世界音樂藝術中占據著的重要位置,兼有中西合璧、古今融合的厚實和靈動,可謂‘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1]但由于二胡教學的歷史不長,它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較科學、規范、系統的教學體系,傳統與現代融合、傳承和創新并舉,建設二胡教學精品課程,改革二胡教學是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二胡教學的演進
  經歷了唐、宋、元、明、清不同歷史時期的逐步演變和發展而形成的二胡,在五四運動之前仍作為一種的伴奏樂器,地位低下,不登大雅之堂。既沒有相關演奏理論,也沒有書面形式的教材。“千百年來,二胡演奏的傳統教學主要是以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的方式進行的。多采用教師講解、示范演奏、學生模仿、課后鞏固練習的方式組織教學。”[2]
  到20世紀20年代,偉大的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吸取西洋樂器教學方法,編寫了最早的一套二胡練習曲和二胡獨奏曲作為教材,將二胡納入高等音樂學府的教學之中,開設了二胡演奏專業,開創了二胡演奏與教學的新紀元。“劉天華編寫了47首二胡練習曲,創作了《病中吟》《 空山鳥語》 等十大名曲,并移植和整理了一些傳統樂曲,組成了一套雖然是初步的,但是具有科學性、系統性的二胡教材,培養了一代傳人,至今仍被廣泛應用為二胡教材的范本。”[3]劉天華的一生在教學活動中展現了重視民間音樂、注重時代精神、顧及人民大眾、重視學生培養等教學思想。“他的二胡教學活動不但改變了傳統民間器樂的教學模式、開創了二胡教學的新篇章,而且對當代我國民族器樂教學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有力的推動作用。近百年來,我國民族器樂藝術的發展,走的正是由劉天華所開創的繼承傳統、借鑒西洋的改進、發展道路 。”[4]
  新中國成立以來,眾多長期從事二胡藝術的演奏與教學的人士對二胡教學進行了有益地探索和實踐,主張循序漸進、因材施教、中西結合、兼收并蓄;主張吸取外來演奏技術以提高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段,豐富民族樂器的演奏技藝;主張攝取民族民間音樂養料以提高民族樂器的表現力;主張強調基本功的技能訓練,以突破當今二胡演奏技術。“通過二胡的創作、演奏和傳承,逐步形成教學相長、人才輩出的繁榮局面,并在演奏技巧、演奏藝術、教學科研、樂器改革、樂曲創作、技術理論研究等方面開始全方位地走向世界音樂藝術之林,尤其是通過現代傳播技術將二胡藝術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被灌成唱片流傳到海外后風靡全球,二胡在海外幾乎成為中國民樂的標志性符號,史無前例地為中國民樂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5]
  二、二胡基本功教學的強化
  二胡演奏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打好扎實的基礎,啟蒙教育、基本樂理學習、技術和技巧訓練,文學、音樂史論、曲式、作品分析和音樂修養的積累,要環環緊扣,任何一個環節薄弱了都會在以后的演奏中顯露出來。其中,基礎知識教育、基本功教學、悟性培養是關鍵環節。
  上海音樂學院老院長賀淥汀、丁善德曾提出建立“金字塔式的知識結構”,認為“音樂人才的基礎教育越博大、越深厚,以后達到光輝的頂點才會越高越亮;強調民樂專業的學生應該學一點西洋樂,學一點作曲、指揮;管弦樂專業的學生應該了解一點民樂,感受一下東西方音樂文化的差別和可以互補的共性;所有的學生都要學習鋼琴基礎課。”[6]學習的課程可能與拉琴并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廣泛深厚的基礎知識的厚積薄發,舉一反三,激發靈感,可在浩瀚的音樂海洋里搜尋到“大方、大氣、大家”的氣息,并更深入理解音樂處理的奧妙,更準確地利用不同的音律演奏不同風格的樂曲,使原來學到的那些“點”連成“線”,使原來的平面結構立體化,使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
  在二胡演奏人才的培養中極關鍵的環節是基礎性、技巧性和風格性基本功教學。音準、節奏、姿勢、拉琴的基本方法,音質、音量,如何獲得最佳震動,換把、揉弦、兩手配合等基礎性基本功,應通過一般二胡教程或考級教程的反復訓練,達到熟能生巧,運用自如。快速換弦、換弓、換把、輪把、大跳把,快弓、急弓、飛弓、跳弓、大跳弓、甩弓、拋弓、馬蹄弓,顆粒性、彈性、撥弦、輪指等技巧性基本功,可通過演奏難度較大的移植樂曲,經千錘百煉,精益求精,追求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風格性基本功,這是眾多演奏者容易忽視,也是二胡里最難的基本功。“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地方戲里都使用了二胡,而且大多是主奏樂器。”[7]僅以浙江省為例就有昆曲、越劇、紹劇、甬劇、婺劇、甌劇、江南絲竹等十余種,民歌小調和山歌更是不計其數。了解、掌握好這些戲曲民歌的行腔韻律,風格特點對演奏好二胡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二胡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是要倡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鼓勵使用優秀教材,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二胡音色柔美,其韻味、格調、技法又別具一格,在民族器樂的獨奏、重奏、合奏、伴奏的運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胡專業課程是民族器樂專業體系中的重要課程。在二胡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中我們注重傳統與現代融合、傳承和創新并舉,致力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
  (一)教學目標精細化
  為培養綜合素質高的二胡專業人才,我們將教學目標分解為知識、技巧、能力三個層面,并緊緊圍繞這三個層面開展教學活動。
  1.知識層面
  (1)基本掌握二胡樂器自身的構造、音樂聲學原理以及此樂器發展的歷史沿革。
  (2)較為扎實地掌握傳統二胡演奏理念,同時強化二胡聲音的主控式審美意識,在了解相關專業文獻的基礎上,個性化地提升藝術追求的審美趣味。
  (3)深入探索歷史上不同二胡演奏的風格和流派,同時建立自身的風格基點。
  2.技巧層面
  (1)掌握二胡演奏的各種傳統的、基本的演奏技巧。
  (2)較為熟練地、自如地進行各個時期傳統二胡曲目的演奏。
  (3)能夠形成對改編曲、大型協奏曲等曲目的成功演繹,同時在技巧運用上,能夠結合時代需要,立足于傳統而又有所突破。
  3.能力層面
  (1)培養學生對二胡演奏的準確地詮釋能力。
  (2)溫故知新,增強學生對二胡演奏技巧和藝術性的綜合認知能力。
  (3)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對二胡演奏藝術的審美思考能力。
  (4)培養學生達到“高”“精”“尖”的二胡表演藝術資質。
  (二)教學內容精品化
  課程結構系統化,編選的教材均為二胡領域中各領風騷的經典曲目和經過長期舞臺實踐檢驗的精彩曲目,吸收并整理江南絲竹、越劇與昆曲的精華,匯集民間傳統音樂、戲曲風格音樂、西洋移植音樂和現代創作音樂,并將傳統的、民族的、現代的、中西結合的藝術融為一體,進行二胡理論知識、二胡演奏基礎教學,理論指導與實踐體系緊密結合,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獨奏曲為主、練習曲為輔,將民族音樂傳統的耳傳心授的教學手段納入到我們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中,并開展演出實踐、社會實踐和觀摩學習,進行示范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全面體現了對培養學生的各項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訓練方法科學化
  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教師掌握豐富的訓練技術,同時突出教學特點,根據不同學生素質條件,因材施教,學生教學上分拔尖人才的培養(比賽、重大演出、示范)、普通專業人才的培養(演出實踐、示范)、群眾文化(創作、編排、基礎教學),采取最適合的訓練手法,使“點、線、曲、直”等基礎技能與重奏、合奏、伴奏等綜合技能融為一體;依據個體量身制定個性化教學課題(樂曲、技能等),設制訓練目標,指出學生演奏現狀與教學要求的理想演奏目標的差距(名曲典范,教師示范),增進其技能訓練的主動性、目的性,提高在自覺意識調控下的技能訓練效率。并通過教學活動在每節專業課上進行監控、調節。
  加強方法的科學性、肌體的協調性、動作的穩定性培養,培養正確的演奏習慣,同時進行演奏心理、氣息變化、情緒控制等訓練,推動學生把握音樂,進行二度創造,增強表現才能。
  按由淺入深、寧慢勿錯、自然放松的原則,運用科學訓練方法,使學生正確、迅速、全面地掌握所學的演奏技能,避免盲目訓練,錯誤的反復,從而提高技能訓練效果。要合理安排訓練時間及方式,首先要堅持基礎性訓練,其次要強化技巧性訓練,最后要達到提高樂曲表現與技巧性綜合的目的。
  (四)教學手段現代化
  除了一名教師對一名學生的常規專業個別授課,還采取一名教師對多名學生、多名教師對一名學生、多名教師對多名學生的授課方式。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改革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管理。使用網絡進行教學與管理,相關的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驗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上網并免費開放,將網絡課件、授課錄像等上網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帶動其他課程的建設。充分發揮現代音像視聽設備的作用,運用聽、看、析、錄、演各種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利用學院圖書館及校園網的VOD點播系統的豐富音響、音像資源,提供學生第二課堂的學習園地,利用專用排練廳和音樂廳、學術廳的現代化音響設備,及時、即時地進行二胡學習的教學觀摩和實踐回顧,并在教學中采用雙譜式教學,增加了五線譜教學內容,以此來加強學生的視奏能力。在精品教學的過程中,還開設“名師話經典”創新型教育模式。
  (五)素質培養綜合化
  學(日常訓練)、演(結合演出、實踐)、賽(單純比賽、普通競賽練習)相輔相成,高度重視實驗、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充分利用校內外配套實訓基地,演奏和實踐有機結合,通過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加強學生對音樂基礎理論的掌握、和聲功能的運用、演奏技能的培養, 充分發揮二胡專業教師團隊的優勢與大量的舞臺社會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獨奏、重奏、合奏與編配、社會輔導能力,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審美觀念等綜合素質,增強對作品的理解力和表現力。
  我們開展二胡精品課程建設剛剛起步,二胡教學改革任重道遠,相信通過教育工作者對傳統與現代融合、傳承與創新并舉的探討和實踐,定能教學相長,促使一批批綜合素質高的二胡專業人才脫穎而出,促使二胡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微塵.二胡――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傳感器,www.erhuart.cn,2010-8-26
  [2]夏路.淺談多媒體技術在二胡教學中的運用[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6)
  [3]舒昭.新世紀二胡教學芻議[J],音樂探索,2008(2),44
  [4]許葉蓁.劉天華二胡教學思想特色及啟示[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3),212
  [5]葉波.中國二胡的發展演變歷程,www.erhuart.cn,2010-4-17
  [6]周維.馬友德教授二胡教學理念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0(2),139
  [7]周維.馬友德教授二胡教學理念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0(2),138
  
  作者簡介:
  1.吳彬,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附中二胡專業講師/三級演奏員,浙江音樂家協會會員。1999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二胡專業,獲學士學位;2002年至2004年完成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課程班音樂學專業學業。一直從事二胡教學、研究與演奏。院級二胡精品課程成員。
  2.王慧芳,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揚琴教師,講師/二級演奏員,音樂系器樂教研室主任。浙江省揚琴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院級二胡精品課程成員。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216/102699.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