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在2011年3月號曾專文介紹過《人體的“清道夫”――腎》,本文著重談談人體的“污水處理池”――膀胱。
有的人覺得吃好喝好是種幸福,有的人認為有錢有勢是種享受。其實就人的身體而言,“能進能出”才是最健康的!
“能進能出”?就是能吃得下喝得下,還能順利排出來!無論大便小便,排不出來的時候就難受了!
尿從哪里來
人體由腎臟處理排出體內沒有用的液體,稱為小便。正常人的新鮮尿,一般是清澈透明而帶酸性,有時因含尿酸過多,排出不久即生成尿結晶。人體缺水時小便多為黃色,而尿呈紅色(淡紅色)、醬油色或膿性等都是病理現象。
小便生成包括三個基本過程:血漿在腎小球毛細血管處的濾過,形成超濾液;超濾液在流經腎小管、集合管的過程中經過選擇性重吸收;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后形成尿液。
健康成人24小時尿量約為1 000~2 000毫升,新鮮尿液清澈透明,pH值約6.5。尿量主要取決于腎小球濾過率和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一般白天比夜間多,也與飲水量、運動、出汗、室外溫度等有關。
腎臟產生的尿液,在排出體外之前,由膀胱負責收集貯存。膀胱是人體腹部最下面骨盆底像熱氣球樣的器官。當我們越來越在乎心、肝、腦的時候,也應該在乎一下自家的“污水處理池”――膀胱了。
下面就來參觀參觀咱這個“污水處理池”――
一看:“水池”到底有多大
膀胱的平均容量,正常成人約為300~500毫升,最大容量為800毫升。女性膀胱容量略小于男性。新生兒的膀胱容量是成人的1/10,容積小,且位置較高,所以咱得說一句“孩子尿床你別怪,存尿罐是個小口袋”。老年人膀胱肌張力降低,容量增加,貯存量增大,但前列腺容易增生,然后就會搶地方,擠壓膀胱,自然就容易出現尿頻、尿急的癥狀。
二看:這個“水池”能伸能縮
膀胱容量是可以變化的。怎么能變化呢?請看膀胱的結構(圖1)。膀胱壁富有伸展性,由肌層、黏膜下組織和黏膜構成。膀胱上皮細胞是移行上皮。何謂“移行上皮”?膀胱空虛的時候,細胞“聚集”,上皮細胞有8~10層,各個細胞都鼓鼓的;膀胱裝滿的時候呢,上皮變薄,有3~4層,細胞也扁了。為什么啊?得給咱們的廢水“尿液”騰地兒啊!另外,在移行上皮下面的固有層中含有較多的彈性纖維,就像橡皮筋一樣,時刻準備著,努力做到足夠伸縮。
三看:膀胱的左鄰右舍(見表1)
俗話說得好,“人向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瞧瞧,人的身體設計得多么合情合理。膀胱在腹部是最下部的臟器:位于骨盆腔前部,空虛時上界約與骨盆口相當。
四看:膀胱常見疾病
膀胱最常見的疾病有膀胱炎、膀胱結石、膀胱癌等。這些疾病最容易發生在特定的地方――膀胱三角(圖2)。在膀胱底部有一個“三角形區”,稱為膀胱三角,位于兩側輸尿管口和尿道內口三者連線之間。膀胱的下部有尿道內口,膀胱三角的左右后上角是輸尿管開口的地方。此區域缺少黏膜下組織,肌層與黏膜結合緊密,故無論膀胱充盈或空虛,其黏膜均保持平衡狀態,都不形成皺襞。請注意,這里是直接接受上流水源沖刷的地帶,很容易受傷!是不是想起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水流入海處泥沙最容易沉積!除了癌腫,結核等疾病也是在這里發生較多。
膀胱炎 占尿路感染中的60%,主要的表現有尿頻、尿急、尿痛、恥骨弓上不適等,一般沒有明顯的全身感染癥狀。尿路感染的致病菌多為大腸桿菌,約占75%。可想而知,這是“鄰居”惹的禍,緊挨著肛門排便之處,難免不染菌啊!此病以女性多見。原因在于女性尿道較男性短而寬,且較直,所以細菌容易侵入,自然容易引發尿路感染。故女性容易患“膀胱炎”。
膀胱結石 原發性膀胱結石多由營養不良所致,現在除了一些邊遠山區多發于嬰幼兒外,已不多見。繼發性膀胱結石主要繼發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癥,隨著人壽命的延長,此病也逐漸增多。膀胱結石多為草酸鈣、磷酸鈣和尿酸混合性的,一般為多個較小結石(圖3)。看看,這就是尿酸的“自產自銷”。
膀胱癌 癌的好發部位在膀胱側壁和三角區近輸尿管開口處(圖4)。膀胱癌沒那么可怕。為什么?第一,發病患者多在50~70歲之間,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2~3倍,由此看來,膀胱癌不愛欺負女同胞,也不愛傷害年輕的生命;第二,只要早發現、早治療,10年生存率最高可達到98%。只要足夠早,預后就夠好。
膀胱癌早期會有什么表現呢?無痛性血尿是最常見的癥狀。如果是肉眼看到帶血色的尿(肉眼血尿),那可得注意了。另外,還有顯微血尿,即在顯微鏡下可發現尿里有紅細胞,這一點就得在檢查中發現了。所以,請注意了,50歲以后的男性,定期體檢很有必要。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bangong/20161027/13302.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