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導讀:看文倉網友為您分享以下“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最新2016年9月涂耀偉整理”的資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對92to.com的支持!

【課時安排】

建議分為3個課時:

第1課時認識倍????????????????????1課時 第2課時用除法解決有關倍的問題???????????1課時 第3課時用乘法解決有關倍的問題???????????1課時

第1課時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1.認識倍

【教學內容】

教材第50頁例1,練習十一第1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會解決簡單的關于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

3.通過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養成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基本數學素養。

【重點難點】

1.使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會解決簡單的關于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情景導入】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

師:前不久,學校舉行了跳長繩比賽,我們知道跳長繩必須有兩個甩繩的和一個跳繩的,下面我就請三個女同學上來表演。

這里我們把3個女同學分成一組做跳繩的游戲,接下來我再請兩組男生上來表演,我該怎樣請。

指導學生說出女生是1組,3個人,男生有6個,是2組,2個3。 師:請小朋友說說前面男生和女生的關系。

當學生說到男同學是女同學的2倍時。老師板書認識“倍”。

【進行新課】

一、師:再請大家認真觀察這幅圖,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有白兔子、灰兔子、黃瓜、白蘿卜和胡蘿卜。

師:恩,很好,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

師:那他們各有多少個呢?

生匯報數據

師:那你根據這副圖提出什么問題呢?

生:胡蘿卜是黃瓜的幾倍?

生:白蘿卜是黃瓜的幾倍?

………

二、師:非常棒,請大家想一想:該怎樣表示出倍數關系呢?

A.學生自由討論

B.學生匯報

C.教師評議

D.教師總結

根據課本上給出的圖片,我們只要把白蘿卜和胡蘿卜分別分成2個一堆,然后數數他們總共有幾堆,就知道白蘿卜和胡蘿卜分別是黃瓜的幾倍了。

E師生共同找出答案

胡蘿卜有6個,是黃瓜的3倍;白蘿卜有10個,是黃瓜的5倍。

【課堂作業】

1. 第一行畫:△△△

第二行畫:(是第一行的5倍)

(提一個用倍數解決的數學問題并解答)

2.完成教材50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

(認識了倍)

【課后作業】

練習十一第1題。

第1課時認識倍

2個黃瓜,6個胡蘿卜,10個白蘿卜

6里面有(3)個2,6是2的(3)倍

10里面有(5)個2,10是2的(5)倍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課的開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

1時、分、秒

【單元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知道1分=60秒,會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2.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培養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教育學生珍惜分分秒秒。

【重點難點】

1.知道1分=60秒,會進行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2.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問題。

【教學指導】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鐘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學習的。在這之前,學生已經知道了“整時”、“半時”、“幾時剛過”、“不到幾時”幾種關于時刻的說法。這部分知識學習之后,將為今后學習年、月、日打下基礎。對于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養成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教材以各種倒計時作為素材,引出一系列有關時間的問題,從而完成對時、分、秒的認識。但是由于現在的學生對新千年根本沒有印象,體會也不深刻,所以不易引起學生深厚的興趣。于是我們創設了運動場上學生賽跑時的

情境。由于這些事情發生在學生們的身邊,使得學生特別感興趣,能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入對時、分、秒的認識和學習。

【課時安排】

建議共分2課時:

第1課時秒的認識???????????????1課時 第2課時時間的計算??????????????1課時

【知識結構】

第1課時秒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關系,初步建立秒的時間概念。

2.通過觀察與操作,體驗時間在生活中的價值。

3.借助生活實例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遵守、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重點難點】

建立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準備】

鐘表課件、實物鐘表。

【情景導入】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2頁主題圖,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中的人們在做什么?

(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主持人和觀眾們都在期待著新年鐘聲的敲響。他們正在倒計時: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師提問:人們倒計時時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個數字之間經歷多長時間?(1秒)

師小結: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今天就來認識秒。

【進行新課】

一、出示學習目標:

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關系,初步建立秒的時間概念。

二、出示自學指導:

1.拿出一個有秒針的鐘表,請同學們觀察,你能從鐘面上發現什么?

2.在鐘面上怎樣表示1秒呢?

三、后教環節:

1.課件出示一個有秒針的鐘表,請同學們觀察,你能從鐘面上發現什么?(我發現鐘面上有時針和分針,還有秒針;有12個數字,有12個大格,還有一些小格。

師說明:同學們說得很正確,鐘表上最細最長的針就是秒針。

2.在鐘面上怎樣表示1秒呢?

(秒針走一小格就是1秒)

用課件演示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的動作。請同學仔細觀察。

3.請同學談談對1秒鐘有什么感受。

4.請同學們繼續觀察課件中的表,老師演示秒針走一圈,提問:你發現了什么?(生:秒針走一圈是60秒,分針也在走,并且分針走了一小格,分針走一格是1分,所以1分=60秒。)

師總結: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1分=60秒。

5.出示有秒針的實物鐘表,和同學們共同感受1分鐘有多長。

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1分鐘比1秒鐘長,但1分鐘也過得很快)

6.出示課本第4頁“做一做”第2題,了解1分鐘有多長,可以做哪些事情。

現在給同學們1分鐘的時間,你親自實踐一下,這段時間可以做些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訴小組的同學。

【課堂作業】

1.填一填。

人1分鐘脈搏跳()下,1分鐘做()道題

1分鐘寫()個字。

2.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內能深呼吸()次。

從1數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3.繞操場跑1圈,王剛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誰快些?

【課堂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關于秒的知識,知道了1分=60秒,還感受了1分、1秒有多長。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同學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時間的主人吧!

【課后作業】

1.了解一下自己小組的同學50米跑的成績,并記錄下來。

回答問題:

(1)誰跑的最快?誰跑的最慢?

(2)你還能提出其他數學問題嗎?

2.完成練習一的1~3,5,6題。

第1課時秒的認識

1分=60秒 半分鐘=30秒

1.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時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一些數學活動引導學生體驗秒、分的實際長短,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讓學生在大量的動手操作中探究新知。本節課,教師設計開展大量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充分利用鐘表模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撥一撥,認一認,想一想中主動探究新知。

第2課時時間的計算

【教學內容】

時間的計算。

教科書第4頁例1,第5頁例2。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單位的轉換及經過時間的計算。

2.培養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讓同學們充分利用時間。

【重點難點】

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求經過時間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時鐘模型、課件。

【情景導入】

1.師用時鐘模型撥時間,師提問:

(1)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

(2)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3)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又是多少呢?

2.1時=( )分 1分=( )秒

3.教師演示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

4.引出課題:時間的計算。

【進行新課】

1.時、分之間的單位換算。

2時=()分

(1)1時等于……?(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學生匯報:

①60+60=120分

②2時就是2個60分,即2時=120分

(4)師板書小結:

2時=( 120 )分

(5)鞏固練習:

5時=()分 120分=()時

2.分、秒之間的單位換算。

1分=()秒 3分=()秒

(1)學生嘗試練習。

(2)學生討論:你是怎么做3分=()秒的?

(3)學生匯報。

(4)教師小結:1分=(60)秒 3分=(180)秒

3.讓學生做P4的“做一做”和補充題。

3時=()分 4分=()秒

180秒=()分 60秒=()分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4.教學例2。

教師展示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說圖意:

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1)師撥7時30分到7時45分之間的時間,讓學生觀察時間的變化。

(2)提問: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①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②45-30=15,是15分鐘。

5.小結。

6.生生互動:

學生分組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其他的學生幫忙算一算這位同學從家到學校需要多少時間。

【課堂作業】

1.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2.完成P5“做一做”,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8時40分再加上()就是9時。

3.競賽: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

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4.下面是小明周末下午的時間安排表。

2:30—2:50做作業2:50—3:30看電視

3:30—5:30畫畫5:30—6:00吃晚飯

看表回答問題:

(1)做作業用了多長時間?

(2)畫畫用了多長時間?

(3)小明吃晚飯后還可以玩2小時才睡覺,他應該什么時候睡覺?

【課堂小結】

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小結: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時間的轉換和經過時間。知道利用1分=60秒,1時=60分來進行簡單計算。

【課后作業】

練習一的4、8、9、10、11題。

第2課時時間的計算

2時=( 120 )分5時=( 300 )分

120分=( 2 )時3分=( 180 )秒

45-30=15,是15分鐘

新課標教材中有關時間的內容安排都比較靠前,因此,相對于學生來說,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難,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安排了有關時、分、秒的認識及簡單計算等內容。時、分、秒的認識倒還不算太難,至于時間的簡單計算對于學生來說就有一定的困難,因為時間的進率是60,而我們平時的計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這個單元的內容后,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點困惑:

1.“時間”和“時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2時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2點,這是一個時刻,而2小時指的就是2個小時,這是一段時間。而書本上的2時=()分卻沒有這樣的區分。

2.“計算經過時間”,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我感到很疑惑。

學生對于幾

時~幾時的經過時間掌握沒有問題,但對于幾時幾分~幾時幾分中分不夠減(如4:20~5:00、 4:45~6:10等)的情況掌握得不夠好,只有少數思維好的同學能夠掌握,其他同學的眼睛里流露出來的都是茫然。如何能讓每位學生都能懂呢?老師可以把這一知識結合到生活實際中去,讓學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業所用的時間、在校的時間等。

2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

【單元目標】

1.能夠正確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和在100以內),會正確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

2.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加、減法估算,培養估算意識。

3.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重點難點】

1.會用數的組成口算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會正確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并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

2.理解整百、整千數加減法的口算方法,并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對結果的合理估算。

【教學指導】

1.與本單元相關知識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

本單元是在上學期學習了數的組成、口算整十數加減和筆算兩位數加減基礎上學習的。根據學習前測評和上學期學生平時的測評情況,本班學生基本掌握口算和筆算的計算方法,但少部分學困生口算的速度和正確率還有待提高。

2.已學過相關知識。

(1)100內的加減法。

(2)萬以內數的認識。

(3)解決問題。

3.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計算在生活中的用處十分廣泛,也是用加法和減法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表現。所以老師要注意結合這部分的內容,培養學生將自己的學習內容應用到生活中的意識和習慣。如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讓學生假想自己在買東西,并說說自己買東西總共得花多少錢,來不斷提高學生把所學知識用在現實中的能力。

【課時安排】

建議共分5課時:

第1課時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1課時 第2課時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1課時 第3課時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1課時 第4課時解決問題?????????????????1課時 整理和復習????????????????????1課時

2.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重點難點】

能熟練的計算兩位數的減法。知道計算時不退位及退位的區別。

【教師準備】

多媒體。

【情境導入】

1.引導學生完成口算題目,并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引導學生采用較簡捷的方法計算。完成上節課的復習。

13+46= 27+9= 46+17=

34+18= 15+78= 24+12=

巡視、輔導。

幫助計算有困難的學生。

及時評價,表揚計算有進步的學生。

【進行新課】

1.組織活動——票價。

出示例2主題圖。

(1)觀察例2主題圖。匯報看見的有什么區別?

(2)列式計算:65-54=

(3)同學之間互相交流。

(4)指定一名同學說說口算過程。

50+4=54 65-50=15 15-4=11

2.引導學生完成教材P11頁例2(2)。

引導讀題、理解題意。

列出算式,正確計算。

【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以及不退位及退位的區別。

【課堂作業】

1.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1頁“做一做”。

(1)獨立計算。

(2)集體訂正。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二第5至第8題。

第2課時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

1.不退位計算

2.退位計算

本節課讓學生了解每一種計算方法,目的是從小就培養學生“多

種選擇,擇優而用”的科學研究態度。同時當學生自己創造的算法被

肯定時,他們幼小的心靈所萌發出的自我價值、學習信心、主動挑戰意識等也是課堂教學的成功所在。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樣化乃至教學改革的真諦。

第2課時 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

【教學內容】

課本14頁例3和“做一做”,練習三第1~4題。

【教學目標】

1.掌握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口算和筆算的算法。

2.掌握豎式計算的規范書寫。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對學生進行綠化環境的教育。

【重點難點】

1.掌握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口算和筆算的算法。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情境導入】

教師出示兩位數加減的算式卡片,讓學生搶答。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

40+16= 19-11=

34+42=

45-18= 39+14= 40-12=

【進行新課】

1.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說說圖上的內容。

小朋友們都在干什么?

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2.現在賣“海寶”的小朋友們遇到了一個難題,你們愿意幫助他們嗎?

3.出示問題:他們一共賣出了多少個“海寶”?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請一個同學板演,其余同學自己在練習上寫出算式。

5.訂正算式。

6.看看這兩個加數都是什么數?

7.揭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幾百幾十的加法。(板書課題)

(1)現在我們再動動腦,想一想應該怎樣計算。

(2)提出要求:

①先獨立計算。

②計算完成后同桌交流。

(3)組織學生匯報。

用口算。因為38+55=93所以380+550=930

用豎式計算。百位、十位和個位分別對齊,然后從個位開始算起。

(4)同學們能想到兩種那么好的方法來計算,而且還提醒我們數式應該怎樣計算。我們寫豎式的時候要注意每個數位上的數對齊,如果滿了十就向前一位進一。

(5)但是老師還是有個疑問:為什么百位上不是8呢?

讓學生回答:因為十位上的8+5=13,向百位進了1,百位上就是應該是3+5+1=9

豎式計算時進的1要寫上,算的時候不要漏掉了。

口算380+550,算了38+55后要記得在末尾再寫上0。

??

同學們很棒,那么你能提醒一下小伙伴們,我們在計算中哪些地方要特別小心嗎?

(6)組織同學們算算課本第14頁例3(2),然后小組討論,集體訂正。老師板書。

【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14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大家今天有什么收獲?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計算時要注意每個數位上的數對齊。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三第9至12題。

第3課時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

本節課通過賣海寶情景引入,找到數學信息,分析題意并列式。在筆算中,學生計算順序和計算過程有一定的基礎,重點來解決“十位相加滿十向百位進1;十位不夠減,從百位退1來減的”問題,在這里,用2個問題提醒學生思考:1.為什么百位上不是8?2.為什么百位上是4減3?從而提醒學生注意。同時注意書寫格式的規范。由于內容較簡單,講的有點枯燥,不過在練習時讓學生上臺板書,同學判斷,并且分男女比賽,學生的積極性有一定提高。

本堂課最大的缺點是練習的內容較少,應該適當的再增加練習的內容,更好的鞏固知識,另外就是課堂的調節還有待提高,這也是在今后的教學學習中重點學習的內容之一。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缺點也是需要加強跟改進的。希望在以后不斷的學習生活中鍛煉自己,提高自己。

第3課時 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教材15頁例4、練習三第5~8、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綜合具體情景,進行加、減法估算,培養估算意識。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重點難點】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掌握加減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體驗估算的多樣性,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估算策略。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情境導入】

同學們知道巨幕電影嗎?才暉小學的師生們對巨幕電影很是期待,今天學校終于計劃去看巨幕電影了,但是電影院的座位有限,同學們在座位上遇到了困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幫小朋友們解決吧。

【進行新課】

1.引入。

師: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的是什么?你能說一說嗎?

大家都學會了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方法,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知識——估算。

2.出示問題。

展示如下的數據表,出示問題:六個年級的學生同時看巨幕電影坐得下嗎?

各班級人數及座位情況:

一到三年級來了221人

四到六年級來了239人

電影院共有座位441個

3.

討論算法。先讓學生明白:要解決有些問題,不需準確計算,只進

行估算就可以了。然后教師出示課題——加減法的估算。

4.探究估算方法。先讓學生各自獨立嘗試著估計,在同組內交流,說一說自己是如何想的。然后全班交流。只要想得合理,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如: 221+239=220+240=460,

5.出示方法。

問:還能怎樣計算呢?

讓學生結合剛才自己估算得出的結果,想想還有什么辦法。其中可引導學生用估算的方法算出,也可以用精確計算的方法算出結果。 展示:221大于220,239大于230,所以220+230一定大于441,坐不下。

6.延伸拓展。

師:你還可以提出什么問題?能估算出結果嗎?

【課堂作業】

1.完成教材第15頁“回顧與反思”。獨立估算,指名說一說各自的估算過程,結果是多少。

2.說說你估算的過程。

【課題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教材練習三第5至8、13題。

第4課時解決問題

1.四舍五入

2.估算的過程

本節課讓學生了解每一種計算方法,目的是從小就培養學生“多種選擇,擇優而用”的科學研究態度。通過學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們經歷了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不但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理念,而且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整理和復習

【教學內容】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整理和復習。(教材第19頁內容,練習四第1~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本單元學習內容的整理和復習以及練習,使學生能較好地總結本單元所學的口算、筆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問題,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度。

2.結合實際問題,使學生明確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據實際問題進行調整,才能使估算結果與實際相等。

【重點難點】

對估算策略會根據實際問題進行調整,掌握口算與筆算計算技巧。

【教學準備】

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關的主題圖。

【情境導入】

1.教師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9頁“整理和復習”第1題”)。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以開火車的方式口算,并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口算的(口算步驟)。

2.總結歸納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錯。

3.口算練習。完成第19頁第2題。

兩人一組,輪流出題計算,要求他們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

通過獨立嘗試、交流、討論、進一步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樣性,明白應該怎樣選擇恰當的估算策略。

【進行新課】

1.練習教材第19頁“整理和復習”第2題。

(1)讓學生采用不同方法獨自完成第2題。(可以口算也可以筆算) 。

(2)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算的。

(3)歸納總結“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如果是口算應注意哪些問題;如果采用筆算,要特別注意哪些問題;如果是進位加或是退位減又必須注意哪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估算。

第19頁“整理和復習”第3題

同學們互相討論怎樣估算出中國科技館的巨幕電影院比上海科技館的大約多多少個座位?

【課堂作業】

1.集體研討教材第20頁練習四第3題。

先獨自估算出結果,然后集體交流估算的思考過程。同時教師可結合這一學習內容使學生了解到上海的“東方明珠”是亞洲最高的廣播電視塔,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堂小結】

1.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內容?請你口述一遍。

2.通過本節課的復習,你又有了哪些收獲?還存在問題嗎?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四1~2題。

本節課通過對一系列知識的復習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培養了數感,提高了課堂效率。在復習的方式上采用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復習的熱情,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復習中去。復習課的主要目的是查漏補缺,讓易錯或不理解的知識通過復習使學生能辨清,能分清。復習除了補學生知識上的缺陷,還要讓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系統化、網絡化。另外復習課并不是簡單地回憶所學的知識,還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加減的由來

運算符號并不是隨著運算的產生而立即出現的。如中國至少在商代(約三千年前),已經有加法、減法運算,但同其他幾個文明古國如埃及、希臘和印度一樣,都沒有加法符號,把兩個數字寫在一起就表示相加。在今天的帶分數寫法中仍可以看到這種遺跡。到公元三世紀,希臘出現了減號“↑”,但仍沒有加法符號。公元六世紀,印度出現了用單詞的縮寫作運算符號。其中減法是在減數上畫一點表示。 后來歐洲人承襲印度的做法。例如用拉丁字母的P(Plus的第一個字母,意思是相加)表示加,用M(Minus的第一個字母,意思是相減)表示減。

“+”、“-”出現于中世紀。據說,當時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橫線標出酒桶里的存酒,而當桶里的酒又增加時,便用豎線條把原來畫的橫線劃掉。于是就出現用以表示減少的“-”和用來表示增加的“+”。 1489年,德國數學家魏德曼(Widman,1460—?)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表示剩余和不足,1514年荷蘭數學家赫克(Hoecke)把它用作代數運算符號。后來又經過法國數學家韋達(Vieta,1540—1603)的宣傳和提倡,才開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認。

3測量

【單元目標】

1.

使學生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

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2.使學生知道常用的長度單位間、質量單位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單位。

3.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和質量,會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測量。

【重點難點】

1.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和噸的觀念。

2.理解“千米”的實際長度和“噸”的輕重。

1.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

本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靈活選用教材提供的資源,采用組織學生的測量活動(如量課本、書桌等)的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促進師生互動提供條件。學生憑借自己的經歷和體驗,認識并理解測量的有關知識,同時形成適合自己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逐步提高。當然,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提供的情境進行整體觀察,注意提供的情境應該主題明確,當學生的討論遠離主題時,應該進行恰當的引導。

2.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

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基礎,

應該作為檢驗本單元教學效

果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以及1噸的質量觀念時,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外,同時還要多舉一些當地學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對比。比如,醫療保險卡、電話磁卡、儲蓄卡厚度大約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讓學生從一沓紙(或作業本)中量出1毫米,數一數有幾張。讓學生用作業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數一數有多少本等等。對于大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的感受,可將實際感受與發揮學生的想像力結合起來,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過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長度,讓學生想像出10個100米就是1千米。

3.重視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估測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測量”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體現。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排,如,讓學生先估計課本的長、寬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長(寬),再測量驗證。再比如,讓學生說一說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在練習中設計三個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們該怎樣去?大概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的問題。教師要培養學生自覺地對常用物體進行估測的意識,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先估測,后測量驗證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課時安排】

建議共分6課時:

第1課時毫米的認識?????????????????1課時 第2課時分米的認識及毫米和分米的簡單換算??????1課時 第3課時千米的認識?????????????????1課時

第4課時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及估測??????????1課時 第5課時噸的認識及簡單換算?????????????1課時 第6課時解決問題??????????????????1課時

第1課時 毫米、分米的認識

1.毫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21頁例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測量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重點】

使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硬幣一枚、磁卡一張、學生尺。

【情景導入】

1.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提出問題。

(2)4人小組合作,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的“估計”一欄中。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交流測量的結果,引出毫米。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進行新課】

1.了解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1)提問:“從尺中,你能發現毫米與其他單位間的關系了嗎?”

(2)學生觀察并獨立思考后回答問題。從而引出1厘米=10

毫米的

關系。讓學生多說說發現這個關系的過程。

2.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在尺上觀察1毫米的長度,互相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

(2)教師提出問題:“請大家說出生活中長或寬或厚大約是1毫米的東西。”

先在組內說,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先從課本中數出幾頁(捏緊后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再用尺子驗證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調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數一數看有多少張。

【課堂作業】

1.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22頁“做一做”,再在小組內說出填寫的結果。

2.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3.師生共同小結: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來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課堂小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什么新知識?

2.師總結。

【課后作業】

1.練習五第1~2題。

2.教材24頁做一做第5題。要求學生完成在作業本上。先讓學生估計實物的長(或寬),再用尺子進行測量。完成后,讓學生對估計和

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

第1課時毫米的認識

1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認識是三年級上冊數學中的一節新授課,這一節課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建立對毫米的長度觀念,掌握毫米與厘米間的進率,并能利用這一關系進行單位的互化。在學習這一知識前學生已經對厘米以及米有了一定的認識,對于長度有了一定的概念,學生在有學習過同類型的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毫米,對于學生的掌握情況應該有較好的促進。同時,在這一課時中還應讓學生回顧測量的方法。在課堂中,所有的設計思路在課堂的實踐時基本一致。與教師原有的設想也差不多。學生從開始測量到尺子的觀察都非常的配合,由于有了動手的機會,課堂上學生比較活躍,能積極跟隨教師學習毫米,認識該長度單位。

米姓的起源

姓氏:【米】

拼音:Mi

郡望:京兆郡

名人:米芾,米友仁,米萬鐘

勝跡:缺

文獻:城南米氏重修宗譜

歷史:據北宋畫家米芾自己考證,米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時的楚國。但是,史書上已經沒有類似的記載又據唐書所載,「米」氏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時期,祁連山北邵武城(今甘肅省臨澤縣)有個康國,后為匈奴擊敗,遷至中亞(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帶),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其中米國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南一帶。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后歸附內地,其中有「米」氏。國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米”為姓。米姓后來在隴西郡發展成望族,世稱隴西望。

2.分米的認識及毫米和分米的簡單換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知道分米與厘米、分米與米之間的關系,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學習的習慣,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重點難點】

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學準備】

學生直尺。

【情境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毫米”。誰來說一說,到現在為止,我們學習了哪幾個長度單位?(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米,厘米,毫米)

請大家比劃比劃,這些長度單位大概有多長呀?想一想,他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同學們學得真棒,出示情境圖。我們學校馬上要校慶了,學校很多東西都煥然一新,工人師傅打算把我們的課桌也換一換。

【進行新課】

1.出示情境圖。

提問:做好一張桌子工人需要知道桌子的什么?

生1:桌子的長,

生2:桌子的寬,

……

師:你們能幫幫他嗎?請同學們拿出直尺來先測量出桌子的長。 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組織學生交流匯報。

同學們真聰明,雖然自己手里的尺子不夠長,卻想到了這么多不同的方法來測量課桌的長。你們可真會動腦筋。

2.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學習例2。

剛才有的同學以10厘米為一段來測量課桌的長,10

厘米的這一


百度搜索“看文倉”,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網92to.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61219/74400.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