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是零蛋。
長大后,我開始探索寫作的原理。只是寫作像獨孤九劍,全靠因勢利導,有些不講道理。我粗淺的總結,也只能算是慢鏡頭下的片段,堪堪捕捉到寫作奧義的一點剪影。
寫給別人
文章傳遞信息。
清晰易讀,也就成了文章的基本要求。這并不簡單。作者和讀者天生的信息不對稱。作者擁有上帝視角,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提前醞釀好了情緒,早已把前因后果趟了許多遍。相比較而言,讀者就像走入了地宮,只能逐行逐句揭露出黑暗中的秘密。但在寫作時,作者可能無意中忽略這種不對稱,寫出讓人難以讀懂的文字。
想讓文字清晰,寫作的結構要符合大眾的閱讀預期。文章有天然分割標志,即標點和段落,把整篇文章切割成大小盆地。作者的任務,是在每個信息盆地中收容單一的信息,既要防止一個信息盆地中信息過剩,又要避免信息匱乏。一旦信息傳達清楚,文字應該干凈利落的結束。然而,天然的分割結構并不總是滿足作者的需求。作者可以借用一些虛詞來創造新的結構。“首先……其次……最后……”是并列的結構。轉折詞如“但是”,因果詞如“因此”,時間先后詞如“隨后”,都強化某種關系。
創造出清晰的解構后,作者要把文章的信息單元串連起來。讀者希望文章如同“流水”一樣順暢。這種“流”的結構,需要作者刻意的營造。營造的關鍵,是前后句子信息銜接。這樣的銜接就像走路一樣,站定一只腳,再邁出另一只腳。類似的,句子的前半部分要承接上一句,句子的后半部分引入新的信息,制造出層層遞進的節奏。比如:
我想在紙上寫文字。文字卻遲遲不來找我。
第二句話的主語重復第一句的結尾,從而讓信息流動起來。我也可以讓第二句話的主語重復第一句的主語,同樣可以創造出流的效果。
我想在紙上寫文字。我想在墻上繪圖畫。
如果無法達成流的結構,我可以增加虛詞來提示流的斷裂,比如下面的“卻”:
我想在紙上寫文字。小孩卻在屋外哭鬧。
寫給自己
寫作屬于自己。
我喜歡作家華麗的文字,如余光中、史鐵生、村上春樹那樣。在他們的筆下,文字有如魔術一樣變幻,斷裂破碎,重新連接在一起,綿延不絕。這樣的文字讀起來就如輕撫耳膜,讓人非常受用。眼看要陷入一個永恒的夢,文字又戛然而止,余韻無窮。相比之下,我寫出的文字枯燥無比。因為害怕別人讀到我糟糕的文章,我也常常怯于動筆。即使做科研文章,我也用冷冰冰的語氣,把自己隱藏在第三人稱的冷漠背后。
寫作障礙源于幻想中的讀者評判。預期中的讀者苛刻的審視我的寫作,在我的腦海中提出各種意見。壓力消磨了寫作的動力。在讀者標準下,寫作技巧和寫作動力成了矛盾。一方面,我要想著讀者,讓文字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我要忘記讀者,才能輕松自由的寫出文字。然而,想著與忘記是發生在不同層面上的。文章通俗易懂,是在技術層面上下功夫。而在開始創作時,我需要在精神層面上釋放自己。
忘記讀者看似自私,卻能有效的驅動寫作。寫作的根本目的是表達自我,而不是迎合讀者。把憂心拋到一邊,盡量的釋放思想和感受,作者才能在紙上的延續生活。也只有這樣,平日沉浸于生活,細心體味各種經歷,作者才能如打一個響指一樣,放肆的寫出屬于自己的文字。這樣的作品像作者本人一樣新鮮,像真實的生活一樣,雖有缺陷卻不失脈脈真情。如果作者過于憂心,思緒被綁架,最終的文字只會四平八穩,像法律條文一樣干冷,失去了文學的溫度。
所以,盡情的自私寫作,只為自己。
再創作
沒有天成的文章,只有反復的耕耘。
文章寫完后,需要不斷的修改。即使是海明威一樣大文豪,也在讀者看不見的小屋中,反復增刪和掂量文字,留下寫寫劃劃的手稿。文章如陶土,需要不斷揉捏,才能日趨完美。
再創作時,作者以讀者的眼光來審視作品。首先,作者可以回歸閱讀者的態度,以讀者的口味來修改結構和流。其次,許多不必要的字眼也會被挑出來。沒有束手縛腳的重復表達,關鍵詞可以在更充分的空間里爆發。最后,作者可以調整句子的語態和次序,有時能讓文章鏗鏘有力。
再創作并無定法,每篇文章的改動大小也并不相同。總的順序是從大到小。先從整篇文章的大框架開始,然后深入到段落,再深入到字句。修改過一遍后,我常會讀出自己的文章。文字的聲音和韻律會引導我找到需要修改的地方。
源自生活
文章需要素材,素材源于生活。
有些素材看似細微,卻很有價值。戀人在機場告別,救護犬在廢墟穿梭,孤獨老人換一個燈泡,朋克男孩有趣的名字,這些都是生活能提供給我們的豐滿細節,真實而有趣。當它們在作品中適時出現時,能輕易的打動讀者。
閱讀是收集素材的最重要方式。閱讀的題材可以很廣泛,從技術文獻到廣告文案,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另外,閱讀時還可以嘗試解構作品,這樣連對方的寫作方式都收為素材,能在未來化為己用。
收集素材時,有必要粗略的分類,方便未來查找。可以準備一些大的檔案袋區,容納不同的材料。當今網絡時代,素材歸檔的工具更加豐富。我平時用Readability記錄網頁上的文章,用Pinterest存下優質的圖片,用私人博客記錄一些不成形的想法。隨著時間,資料庫積累了足夠多的線頭,我就有充足的資料來寫文章了。
總結
在技術上讓文章易讀,在態度上為自己寫作,不斷的再創作,在生活中積累素材。
慢鏡頭下的四個剪影。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