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讀書筆記(0)為了弄清楚經濟學規律
寫在前面
我正在讀李睿編譯武漢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著作《資本論》。我在大學期間參加了工商管理雙學位課程,其中關于經濟學部分的學習讓我覺得太胡扯。最近有時間研讀《資本論》,就目前的感受來說,《資本論》的觀點是以科學的態度研究得來的。
所以我打算邊讀邊寫一些筆記,主要是把資本論里嚴謹的研究過程和結論用不嚴謹但易于理解的方式記錄下來。根據多年做學生的經驗,這對于掌握知識很有益處。
劇透
這里透露一下《資本論》的一個結論,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說是這樣的:
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剝削奴隸是不言而喻的。奴隸主幾乎無償占有了奴隸所有的勞動成果。
在封建社會,地主(封建主)剝削農民(平民)也是很明顯的,農民或者要花一定時間無償替地主干活,或者繳納高額的佃租。地主家富得流油,農民家難剩余糧。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高管、金融家、某些貪官污吏)剝削工人(白領、藍領)就稍微隱晦一點了。一方面,數量很少的資本家占據社會絕大部分的財富,數量很多的工人得到的工資(養老、社保)少得可憐,一旦失去工作很快就無法保障生活。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打著"民主、自由"的招牌,嘴上說"人人生而平等",沒人強制你選擇你的人生道路。但你步入社會,卻感到一股力量逼迫你做出妥協(工資低也要搶工作、經常加班也不敢辭職、老板欺負你只能忍氣吞聲)。這僅僅是沒人直接站出來逼迫你必須干嘛干嘛而已。你有選擇辭職不干的自由,但是你最終還是要找一個性質差不了多少的工作。無論你選擇哪個選項,其結果都不會好多少,就像選洗發水一樣。本質上,你就像農民一樣,每天上班時都花了一定比例的時間無償替資本家干活。
總的來說,除非無償占有別人的勞動成果,否則不可能巨富。這一事實,被各種各樣的輿論所遮掩,但是身處其中,細細體會,它的存在是無法抹消的。世上無新事嘛。
第一章:商品
這一章說明了如下事實:
商品
人在社會中生存,每個人從事各自的行業,生產出各自的產品(或服務)。產品包括糧食、蔬果、棉麻、衣服、鐵器、木材、家具……。一個人需要用自己生產的產品與別人的產品交換才能滿足各方面的生活需要。用于交換的產品,就是商品。
使用價值
無論任何商品,首先要有用。有用的意思,就是說,糧食可以吃了不餓,衣服可以穿上保暖(同時美觀),鐵器可以拿來干活,家具可以用來擺放各種東西……商品的這個屬性,叫做使用價值。顧名思義,能夠使用,能夠被人使用,是成為一個商品的前提。如果糧食腐爛了,就不能再成為商品。(欺騙不算,因為不是主流)
交換價值
下面假設我們生活在一個小村子里,我是一個鐵匠。村子與別的村子沒有聯系。(地球村也是個村)
空氣對人有用,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買賣空氣,所以空氣不是商品。這說明商品還有另一個屬性,即商品具有交換價值。只有經過人的勞動后才能得到的東西,才具有交換價值。我辛辛苦苦勞作一個月打造了一柄斧頭,你拿一袋子空氣跟我交換,我當然覺得"不值"。"不值"的意思,就是不值得拿我的斧頭和你的一袋子空氣交換,你的一袋子空氣在交換這件事上沒有(足夠的)價值。
所以說,我一個月的勞動成果(斧頭)要用你一個月的勞動成果來換,這才是正常的平等的交換。如果你一年內生產了12000斤糧食,那就相當于一個月生產了1000斤,所以你的1000斤糧食與我的一柄斧頭就具有相等的交換價值。
假如有一天,村里另一個鐵匠(叫他牛鐵匠吧)發明了一種新的鍛造方法,可以用15天就打造一柄斧頭。之后大部分鐵匠都學會了新的鍛造方法。那么兩把斧頭的交換價值才等于1000斤糧食。同時,無論我是不是也學會用新的鍛造方法,我的斧頭的交換價值都不得不減半。(市場定價,很合理)
貨幣和商品流通
貨幣
在交換這件事進行時,必須是我需要你的產品同時你需要我的產品才行。但這種情況很難湊巧。往往是:我需要你的產品,但是你不需要我的,你需要他的。所以客觀上社會需要一種大家都需要的東西作中介。這個中介最終歸位于黃金、白銀。(為簡化敘述,以黃金代表之)
黃金可以無限次地分割、融合,且交換價值量很高,攜帶、做大生意都比較方便。
有了貨幣,商品交換過程就分成了兩個步驟:買和賣。一個商人,手里有一些商品,他把商品賣掉得到貨幣,這是他的“賣”的過程,也是對方的“買”的過程。單純說這個當然沒什么意思。但是如果考慮一下貨幣在整個社會的買賣過程中的表現,就會發現,商品經過交易、被使用后就沒了,新的商品會進入社會,貨幣卻一直被人使用。有人賣掉商品,得到了貨幣,他也會用這些貨幣買別的商品。
社會需要多少貨幣,由兩個因素決定:
A:社會上所有商品的總價格,即每種商品的數量和單價。
B:商品流通(買和賣)的速度。
A越大,需要的貨幣就越多,B越大,需要的貨幣就越少。
貨幣轉化為資本
假如一個有錢人,想開個面包房賣面包賺錢。他用積蓄買來設備、原材料,租個店面,并雇傭幾個面包師制作面包。面包賣掉后,除了彌補設備、原材料、租金、工資外,還有一部分利潤。這部分利潤,就是剩余價值。
馬克思的《資本論》指出這個剩余價值就是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部分。也許你會問,憑什么說利潤不是資本家的勞動所得呢?原因是,資本家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在他給自己發的工資里已經有了(如果他也像給面包師發工資那樣給自己定一個公允的工資額)。經營所得的那些利潤,是資本家和他雇傭的所有面包師共同創造的勞動價值。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利潤理所當然地進了資本家個人的口袋。所以才會出現那么大的貧富差距。如果說資本家把利潤歸自己是因為他投入了大量的錢買設備、原材料、房租等,那么,只要一個人最開始有錢,并且不傻,就可以永遠有錢,而且越來越有錢了。那么“平等”何在?絕大多數資本家的子子孫孫都可以很輕松地過奢侈的生活,絕大多數面包師的子子孫孫都注定富不起來。
利潤是剝削,是不是很顛覆?
這里的決定性問題,就是面包師得到的工資是不是等于他所創造的交換價值?如果相等,那就沒有剝削。如果面包師得到的工資少于他所創造的交換價值,那么少掉的那部分,就形成了利潤,進了資本家的口袋,就形成了剝削。
想想我們在工作中,是不是有導師要求在你的論文上加上自己的名字的事,但是他根本一個字也沒寫過?是不是有領導將你的設計方案當做自己的向上級匯報,他高升發財了只給你一點點好處?是不是一個項目你干了一天的活卻只能吃簡單的便當,大頭頭小頭頭們卻可以下館子大快朵頤?在工作中,是不是經常發生自己的勞動成果被某些少數人以各種規則或潛規則白白拿走了一部分?這種事看似可大可小,實際上卻是整個社會的核心問題所在。由于在這些事情中處于不同的角色(欺負人和被欺負),人們就處于不同的階級,這個社會就是在這種階級之間的矛盾中運轉。
資本主義剝削的迷惑性在于,面包師工作一天的工資,雖然不足以買到自己一天制作的所有面包,但是他也不能確定是不是被剝削了。因為他用了資本家的設備、原材料、場地,他在整個生產環節中創造的價值到底是多少?無法計算。資本主義剝削把剝削過程融入整個交換價值的創造過程,是難以一眼看出來的。雖然看到資本家富得流油,自己過得窘迫,但也可能認為那是人家本事大,自己只能認命什么的。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