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設備發展的核心:分離

作者: 魏武揮  發布時間: 2010-10-18 12:08  閱讀: 414 次  推薦: 0   原文鏈接   [收藏]  

  數碼設備的普及是非常驚人的,價格因素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據摩爾定律的擴展性描述,數碼設備的價格每年都在以50%折價的速度往下走,反過來,它的性能也在以50%提升的速度往上進步。但價格不會是全部的原因,如果一樣東西沒用,即便免費,也是沒什么人要的。

  以電腦為例,即使我們把1946年的ENIAC看成是第一臺電腦(事實上其實不是,只是很多教科書怎么寫來著),距今也有64年歷史了。但電腦作為一種個人使用物(PC)只有29年的歷史。在81年IBM搞出PC之前,電腦只是用于大型機構的演算要求,而81年之后,PC飛快地進入尋常百姓家中,以81年為結點,前30年和后30年,發展的速度不是一個量級的。

  推動電腦產業的快速前行,說到底是需求。如果人們沒有那么龐大的需求,商業組織很少有興趣去搞這種事。這里的關鍵性問題是,為什么前三十年的電腦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而后三十年卻可以呢?這中間發生了什么事?

  早期的電腦,軟硬件是合一的。每臺電腦都只能完成一件事。ENIAC其實是一臺用來算積分的電腦設備,除了算積分,其它的事,它基本上就是個白癡。但IBM做了一件可以說是奠定個人電腦大發展的事:軟硬件分離。

  今天的電腦,每個人買來的時候都差不多,但隨著用戶各自的軟件選裝,三天后,每個人手里的電腦都不盡相同了:有的專門用來編程,有的專門用來打游戲,有的專門用來搞字處理。軟硬件的分離,使得電腦能夠滿足個性化的需求,

  分離,是數碼設備發展的最重要的環節。一臺DVD播放器,是內容和介質的分離。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個只有10部電影可以看的設備,且無法再置換其中的影片,這種設備又有何意義?不過,分離這兩個字,也是有層次的。相對于PC而言,DVD播放器分離得還不夠,因為它只能播放影片,而不能用來打游戲。相對來說,功能顯得更單一些。

  從DVD播放器和電腦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數碼設備大致有兩個分離的步驟。其一為內容和介質的分離,其二為應用和介質的分離。每一次分離,都會造成該種數碼設備的躍升式的普及。

  DVD播放器、MP3播放器、CD播放器、電視機之類的數碼設備大普及的原因就在于它們把內容從介質中剝離了出去。一方面,用戶可以使用這種功能上單一的數碼設備來獲取不同的內容以完成部分的個性化需求,另外一方面,商家也可以從內容供應上獲取更多的利益——大家彼此都很開心,于是,這類本質上我稱為“播放器”的數碼設備迅速進入個人使用層面。這里面,同樣包括電子閱讀器這種專門用來“播放”書的東西。

  但相對來說,這種播放器的演化路徑并不完整,從功能上而言,它太單一。于是它只能面臨兩種結局:其一成為一種低價品,最終賣白菜價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我會認為電子閱讀器會成為一種低端設備);其二被替代,有更高級的設備將它送入數字博物館。

  到目前為止,最徹底的分離是應用從介質中分離出去——電腦即是一例。還有個例子就是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只是這兩年興起的,但它的興起速度,遠遠超過了手機的興起速度。智能手機首先能完成一個單一的但大多數人都需要的功能:遠距離通話。但人們可以裝載各種應用,使得每一部智能手機在不同的人手上,玩出截然不同的花樣來。

  從人類目前所平常使用的數碼設備來看,還有很多分離沒有開始。比如電冰箱,微波爐,洗衣機,這些設備嚴格意義上還談不上數碼設備,它們的功能也相當單一。有理由相信,這些東西會越來越向數碼化靠攏,最終成為各種能完成不同應用的數碼設備,而到那個時候,家電這兩個字,就不復存在了。

  事實上,隨著apple tv、google tv、samsung tv的推進,電視機會成為最早擺脫“家電”二字的設備,而成為一種可運行不同應用完成個性化需求的數碼設備。

  但分離是有前提的,應用從介質中分離出去,意味著介質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五花八門的應用必須在底層遵循這種標準。而這種標準,我們稱之為:操作系統。

  下篇:操作系統的爭斗

0
0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