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巔 第十章 短暫的春秋——與機會失之交臂的公司(一)
奧地利著名傳記作家茨威格在他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一書中寫道“一個真正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在這種關鍵的時刻,那些平時慢慢悠悠順序發生和并列發生的事,都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出來。這一時刻對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變的決定,它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
“在人類在命運降臨的偉大瞬間,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順從、勤勉、謹慎,都無濟于事,它始終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將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命運——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節選自“三聯版”舒昌善譯本)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是一個科技工業史上群星閃耀的時代。在以前 AT&T 和 IBM 的時代需要半個世紀才能發生的事,可能在這十年里一下就發生并結束了。在這個大時代,有很多公司原本有可能成為信息工業的王者,但是卻最終與機會失之交臂。這些公司,不論當初多么輝煌,當它開始走下坡路時,被人遺忘的速度比它衰落的速度更快。今天,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一看這些失落或者已經消失的爭霸者,畢竟他們曾經在信息產業呼風喚雨過。這里,我們將介紹太陽公司(Sun Microsystems)、Novell 公司、網景(Netscape)公司和 Real Networks 公司。其中關于太陽公司的篇幅最長,因為它相對的影響力最大。網景公司的知名度曾經也很大,但是由于它和微軟的瀏覽器之爭的歷史已廣為人知,我們只是簡要回顧一下這段歷史,重點探討一下它是否存在勝出微軟的可能。Novell 公司和 Real Networks 公司的名氣要小些,但是它們的的確確有過成為IT行業巨頭的可能性和機遇,只是因為一些原因和命運失之交臂。
第一節 太陽公司 (Sun Microsystems)
1.1 昔日的輝煌
從斯坦福大學孵化出的高科技公司首推太陽公司(Sun Microsystems),它也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并直接與中國政府開展技術合作的計算機公司。在 2001 年的高峰期,太陽公司在全球擁有五萬雇員,市值超過兩千億美元,不僅是它今天市值的三十多倍,而且遠遠超過今天市值排名第二的 Google 的一千七百億美元、和排名第三的 IBM 的一千六百億美元。它的辦公面積超過五十個足球場(四十五萬平方米),并且還有十幾個足球場大小的辦公樓正在建設中。太陽公司不僅打敗了包括 IBM 在內的全部工作站(Work Station)和小型機(Mini Computer)公司,而且依靠它的 Solaris(一種Unix)和風靡世界的 Java 程序語言,成為在操作系統上最有可能挑戰微軟的公司。太陽公司不乏能人,它不僅為 Google 培養了 CEO 埃里克·施密特和首任工程部副總裁韋恩·羅森(Wayne Rosen),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 Google 工程部門的基礎。
但是,今天的太陽公司,不僅人數規模、市場股值、辦公面積遠不能和當年相比(能人都走了,辦公樓也賣了,股票一落千丈),而且徹底退出了 IT 領域霸主之爭。太陽公司從 1982 年成立到 2000 年達到頂峰用了近二十年時間,而走下坡路只用了一年,足以令經營者為戒。
太陽公司名稱的由來很多人不知道,它其實是斯坦福大學校園網(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縮寫。當安迪·貝克托森 Andy Bechtolsheim (我們以后介紹 Google 時還會提到他)還是斯坦福大學研究生時,他設計出一種“三個百萬”的小型圖形計算機,稱作圖形工作站(Graphic Work Station)。這“三個百萬”是指每秒一百萬次的運算速度(現在微機的萬分之一)、一百萬字節的內存(今天 PC 的千分之一)和一百萬象素的圖形顯示器(比今天的微機顯示器低、比手機高)。但是,這在當時已經是很先進的了。貝克托森采用了摩托羅拉 68000 處理器,并用了一種當時很先進的內存管理器芯片來支持虛擬內存。和一般微機不同,網絡功能是其必選項。貝克托森開發出原型機 Sun-1 后,便于 1982 年和斯科特·馬可尼里(Scott McNealy)等斯坦福畢業生從學校出來創辦了太陽公司。馬可尼里擔任了公司的 CEO,直到兩年前退休。半年后,公司便盈利了。這是我知道的最快實現盈利的科技公司。四年后的 1986 年,太陽公司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當時的股票代號是 SUNW,即太陽工作站的縮寫,而不是今天的 JAVA。
太陽工作站早期采用摩托羅拉公司的中央處理器。1985 年,太陽公司研制出自己的 SPARC 精簡指令(RISC)處理器,將工組站性能提高了一大截,并且保證了工作站在對 DEC 和 HP 小型機的競爭中最終勝出。在九十年代前很長的時間里,太陽公司的競爭對手是小型機公司和 SGI 等圖形工作站公司,雖然在具體的商業競爭中,太陽和 DEC 等公司互有勝負,但是太陽總的來講是無往不利。太陽公司的勝利,實際上是基于 Unix 服務器和工作站的系統對傳統集中式中小型機(以DEC、HP 為代表)和終端系統的勝利。前者淘汰后者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是,太陽公司遠沒有當年 AT&T 和 IBM 那樣的好運氣,后者一個主流產品可以銷售十幾年。而太陽公司崛起的時候正是信息革命的大時代,一切技術革命的周期都被大大地縮短了。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微機的發展,基于微機的網絡系統占領了中小企業很大的市場。雖然早在 80 年代,3Com 和 Novell 就在推廣它們基于微機的以太網系統,但是他們的業務和太陽沒有太大的重復,因此不會威脅太陽公司的發展。到九十年代后期,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硬件上,高端微機在計算速度上已經不遜色于低端工作站,但價錢便宜了很多。在軟件上,微軟公司推出 Windows NT 后,有了企業級(enterprise)的網絡操作系統解決方案。這樣,高端微機取代低端工作站和小型機進入企業級市場的時機就成熟了,企業級的霸主的爭奪戰就在微軟和太陽之間展開了。
太陽公司的位置非常像微機爭霸戰中的蘋果公司。它有自己成套的硬件和操作系統,但是它缺乏應用軟件。太陽的 Star Office 至今恐怕除了它自己沒有其它象樣的公司在使用。而微軟只做軟件,而且只做操作系統(Windows NT),數據庫 SQL Server 和辦公軟件(Office)等少數但同時是至關重要的軟件。這三種軟件是一個企業必不可少的。
這次爭霸對微軟來講比它和蘋果的競爭要輕松的多,首先,1995 年的微軟已經不是八十年代初的小公司了,它當時已經成為歷史上罕有的高成長、高利潤公司。有了錢,一個有雄心的企業家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比如蓋茨甚至為了照顧那些不愿意搬家的數據庫專家,在他們現有的城市設立研發辦公室。這是微軟早期在和蘋果競爭時根本做不到的;其次,微軟已經在微機領域形成了壟斷,并且它很善于將壟斷的優勢擴展(Leverage)到其它領域—非計算機專業的用戶接受微軟的 Windows NT 操作系統比接受太陽的 Solaris 要容易得多,因為大家在自己家的微機上使用和NT沒有什么區別的 Windows 3.1 和 Windows 95;第三,在應用軟件開發上,微軟更多地依靠第三方,而太陽和蘋果一樣,經常不得不自己開發(蘋果公司也曾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們知道,一種操作系統是否能推廣,關鍵看上面有多少應用軟件可用。微軟 Windows NT 上的應用軟件比太陽 Solaris 多得多。最后,也是最關鍵的,就是人的因素。我們不能不承認,微軟的管理團隊是當時世界上 IT 領域最好的,比爾·蓋茨當年也是最棒的工業界領袖。
反觀太陽公司,它的操作系統 Solaris 在技術上比 Windows NT 有明顯的優勢。我們在這里跳過技術上的細節,因為把它講清楚需要花很大的篇幅。事實證明,包括 Solaris 在內的各種 Unix 操作系統比 Windows NT 能更好地利用計算機資源,尤其是當計算機系統龐大、用戶數量巨大增加時。1997 年,微軟買下了 Hotmail 后,花了很大力氣想把后者的電子郵件服務系統從它原有的兩種 Unix(FreeBSD和Solaris)操作系統移植到微軟自己的 Windows NT 下,居然沒有成功,因為 Windows NT 管理這么多服務器和用戶并不方便。但是,這件事微軟又必須做,否則它無法說服企業級客戶購買自己的操作系統。于是,微軟花了更大的力氣,終于把 Hotmail 移植到 NT 后來的版本 Windows 2000 上。但是據說其中某些功能仍然由 Unix 來完成。太陽公司版的Unix,即 Solaris 是所有商業版中最可靠最完善的版本。太陽和微軟之爭,其實就是企業級的操作系統之爭。對太陽來講,取勝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將它在 Unix 上的技術優勢轉換為市場優勢。
馬可尼里領導的太陽公司在很長時間里甚至沒有看出決戰操作系統的重要性,這樣太陽公司和微軟公司的競賽還沒有開始就先輸了第一回合。這倒不是馬可尼里無能,而是馬可尼里等人的“思維”鎖定在賣硬件上了。雖然太陽公司的工作站當年每臺要上萬美元、服務器要十萬美元,但是比 DEC 的小型機和 IBM 的大型機便宜多了。在九十年代末由于互聯網的興起,太陽公司的服務器和工作站銷路太好了、太掙錢了。雖然太陽公司的中小企業市場份額不斷被微軟/英特爾聯盟侵蝕,但是它也在不斷占領原來 DEC 和 HP 小型機的市場并有足夠的處女地可以開發。因此,它的整體業務還在不斷擴大。這很像十六世紀的西班牙王國,雖然它的無敵艦隊已經被英國人打敗了,并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由于世界上可殖民的處女地仍然很多,支撐著這個海上老二繁榮了兩個世紀,直到十九世紀全世界再無殖民地可開拓時,西班牙早期埋下的危機才表現出來。當然,衰落要比繁榮來得快,在很短時間內,西班牙從歐洲的富國淪為窮國。太陽公司也是如此。從 1986 年到 2001 年,太陽公司的營業額從 2.1 億美元漲到 183 億美元,成長率高達平均每年 36%,能連續十五年保持這樣高速度發展,只有微軟、英特爾和思科曾經做到過。在這種情形下,很少能有人冷靜地看到高速發展背后的危機。太陽公司當時不自覺地滿足于捏 SGI、DEC 和 HP 這些軟柿子、并沉溺于在硬件市場上的勝利,忽視了來自微軟的威脅。但當 2000 年互聯網泡沫破碎時,它以服務器和工作站為主的硬件業務便急轉直下。2002 財政年度(到 2002 年六月),它的營業額就比前一年跌掉了三成,并且從前一年盈利九億美元跌到虧損五億美元。太陽公司找不到穩定的利潤來源和新的成長點,從此太陽公司便江河日下,一下從硅谷最值錢的公司淪為人均市值最低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