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課程上面常用的幾個小故事
老鼠和米缸
老鼠與米缸在一個青黃不接的初夏,一只在農家倉庫里覓食的老鼠意外地掉進一個盛得半滿的米缸里。
這意外使老鼠喜出望外,它先是警惕地環顧了一下四周,確定沒有危險之后,接下來便是一通猛吃,吃完倒頭便睡。老鼠就這樣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在衣食無憂的休閑中過去了。
有時,老鼠也曾為是否要跳出米缸進行過思想斗爭與痛苦抉擇,但終究未能擺脫白花花大米的誘惑。直到有一天它發現米缸見了底,才覺得以米缸現在的高度,自己就是想跳出去,也無能為力了。對于老鼠而言,這半缸米就是一塊試金石。如果它想全部據為己有,其代價就是自己的生命。因此,管理學家把老鼠能跳出缸外的高度稱為“生命的高度”。而這高度就掌握在老鼠自己的手里,它多留戀一天,多貪吃一粒,就離死亡近了一步。
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能做到在明顯有危險的地方止步,但是能夠清楚地認識潛在的危機,并及時跨越“生命的高度”,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比如,員工的培訓在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性,是任何一個公司都明白的道理,但通過本公司內訓或外出學習等手段來提高員工、尤其是中堅員工的專業素質,畢竟要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并且經常會與公司各項工作有一定的沖突。于是員工培訓對與公司來說也就變成了“說起來重要,辦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口號,致使許多員工無法系統地接觸到新事物,新方法,新觀念。其實,公司眼前的利益不就是那半缸米嗎?曾有這樣一個人,每天都要去偷鄰居的雞,有人告訴他說:“這樣的行為,不符合君子之道。”那人回答說:“那就減少一點好了,以后每月偷一只雞,等到明年的時候,就完全不偷了。”這也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理論?是不是很荒謬?但是我們有時候自己就做著這樣的事情。吸煙有害身體,怎么辦呢?戒掉吧,每天少抽點;企業的管理機制有問題,一步一步來解決。可是事情到了最后怎么樣?煙依然還在抽,企業的問題還是沒有徹底解決,一步一步來嘛!
明智的管理者在制定一項政策的時候,總是會記得這樣一件事--制定一個日程安排表,不實現目標決不罷休。計劃使我們的思想具體化而體現出我們期望做什么?什么時候做好?誰去做什么事?以及如何做? 想想看!
山不過去我過去
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教授,凡是被他教過的學生,鮮少有順利拿到學分的。原因出在,教授平時不茍言笑,教學古板,分派作業既多且難,學生們不是選擇逃學,就是打混摸魚,寧可被當,也不愿多聽老夫子講一句。但這位教授可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經濟學專家,叫得出名字的幾位財經人才,都是他的得意門生。誰若是想在經濟學這個領域內闖出一點兒名堂,首先得過了他這一關才行!
一天,教授身邊緊跟著一名學生,二人有說有笑,驚煞了旁人。后來,就有人問那名學生說:“干嘛對那種八股教授跟前跟后的巴結呀!你有一點兒骨氣好不好!” 那名學生回答:“你們聽過穆罕默德喚山的故事嗎?穆罕默德向群眾宣稱,他可以叫山移至他的面前來,等呼喚了三次之后,山仍然屹立不動,絲毫沒有向他靠近半寸;然后,穆罕默德又說,山既然不過來,那我自己走過去好了!教授就好比是那座山,而我就好比是穆罕默德,既然教授不能順從我想要的學習方式,只好我去適應教授的授課理念。反正,我的目的是學好經濟學,是要入寶山取寶,寶山不過來,我當然是自己過去嘍!”
這名學生,果然出類拔粹,畢業后沒幾年,就成為金融界向叮當的人物,而他的同學,都還停留在原地“喚山”呢!
想想我們所面對的人生,到底,喚山不來,該不該去就山呢?
其實,隨著外在環境的變異而調整適應能力,要比一廂情愿地拋出自我的吶喊等待回響,來得有智慧多了。
能這樣認知的人,他的生活一定過得多采多姿.
當做任何嘗試都無法再改變什么的時候,不妨學著適應。有時,一種來自于適應后的融入,反而更能激發出生命的潛能。等到你具備了一定的條件與能力時,該適應你的,自然就會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