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大量互聯網公司拿到VC的錢之后,燒在物流成本和營銷成本這兩個剛性環節。問題是,燒完之后,能把這兩項成本降下來嗎?

  這兩個剛性成本,互聯網公司燒對了嗎?
  我們以前做零售也好,做商業也好,有兩個成本是非常剛性的:一個叫物流成本,一個叫營銷成本。
  不管在營業額還是交易額中,有一個比例是不能改變的,比如我們原來毛利率在30%的時候,要爭取不能讓物流成本超過18%。
  為什么我提出這個呢?
  因為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殺到傳統行業時,對物流成本是不惜代價的。送過來的盒飯一盒15元,背后8元是物流成本,在營業額或交易成本的占比中超過50%,這還不包括人,把一種服務送上門,人也是變相的物流成本。
  現在的互聯網公司認為物流成本這個原則不重要了。這是不對的,不可能的。15元的盒飯,扣掉8元,剩下7元,可想而知背后能吃什么東西。物流成本是剛性的,不管有沒有互聯網,有沒有O2O,這個背后的成本在整個交易額甚至交易毛利額中的比例都是剛性的,不能改變。
  互聯網把這個改變了,還能不能走下去?核心在于你能不能把物流成本降下來。降下來的核心是什么?
  物流有交易密度
  物流成本的核心是把交易密度提高,比如送餐。為什么要給物流的成本是8元?因為他中午最多送3、4、5、6份,如果晚送,午飯時間就過去了,所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如果送的范圍比較大,他送的單數一定是有限的。
  彩生活和中奧到家,在一個2000戶的小區里邊,由小區物業管理人員來送,他足不出小區,1天可以送30、40單,一天給他60、70元,他已經很開心了,攤到每一單,物流成本自然就變成了1.5―2元。
  物業人員、保安是相對閑置的資源,不是專職來做這個事情,閑著也是閑著的他們在巡邏的時候順便把包裹送掉,1.5―2元的物流成本相對于客單價而言,物流就回歸到比較正常的比例。
  因此,你想要把物流成本降下來,要問自己的第一件事是:有沒有把密度提上去?
  營銷成本占營業額的比例
  在傳統行業里面,有一樣東西是專門騙女孩子的,叫化妝品。
  化妝品是所有行業里營銷費用占比最高的行業,女孩子往臉上抹上去的水、膏,其中1/3的費用是花在廣告上的,但這已經是人類歷史上營銷成本最高的行業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化妝品公司,也沒有營銷成本在營業額中的占比超過30%以上的。
  現在互聯網變成什么情況?
  不管是獲客成本還是營銷成本,通常可以占到整個交易的50%―100%,甚至200%,即用200元的獲客成本拿來一個客戶,做了一個100元的生意。
  這肯定違反商業的本質。
  這樣的營銷成本有沒有可能降下來?
  你要指望這個客戶成為回頭客,他再來一次、再來一次、再來一次……如果來4次,獲客成本就從200元/次變成50元/次。他要來多少次?在于你能不能真的把他再次拉回來。
  你是互聯網企業,可以不去考慮單次的營銷成本占比,那你要考慮客戶在你這里終身消費多少,并測算出營銷占比多少。但是如果占比不在合理區間,肯定是不對的。難道你賣的產品或者服務的毛利率有可能比化妝品還要高嗎?
  大量互聯網公司拿到VC的錢之后,燒在物流成本和營銷成本這兩個環節。但很多一開始創業就是做互聯網的人,沒有太多關注這個剛性問題。
  規模等于效益嗎?
  傳統行業或互聯網行業要一直問自己:規模等不等于效益?
  怎么看待規模效應?
  要從3個角度來看:用戶、商家和企業自身。
  從你的用戶、客戶、買家來看
  比如一個消費者在北京朝陽區,你告訴他,在全北京或全中國,你的平臺有10萬個餐廳,對他來說,這關他屁事?
  他關心的是他身邊3平方公里內有多少餐廳。
  他中午在朝陽區要吃碗面,海淀區的餐廳送過來,面都變成面疙瘩了,午餐都變成下午茶了。你在3平方公里以外有多少商家,這個規模對他來說沒有意義。
  從你的商家來看
  你對一個商家說,我們平臺每天有100萬單成交量,有的高達600萬單,那個商家也用了很難聽的話說,你600萬單關他屁事?
  他一天能從50單做到100單,已經很開心了,你的600萬單跟他也無關,就算北京有100萬用戶也跟他無關,他關心的是門店所在的3平方公里內有多少用戶,這個對他有用。
  從企業自身來看
  從企業角度來講,有三類規模效應,分為3平方公里規模效應、同城規模效應、全國規模效應:
  1.3平方公里�模效應
  如果你每個3平方公里都不賺錢,千萬別告訴我,你有100個3平方公里就賺錢了,這個時候,你就是有1萬個也還是不賺錢。
  走出3平方公里后的業務,和這個商家沒關系,商家不會因此給你更高的返點或者降低成本;消費者走出這3平方公里,也和你沒什么關系了。幾乎所有的O2O,就是幾平方公里的規模效應(不一定絕對的3平方公里,也可能5平方公里)。
  2.同城規模效應
  比如找工作、找房子、搞維修、搬家……我在朝陽區租房子,如果海淀區有份工作,我還是愿意考慮的。
  租房子可以跨個區,跨城市呢?跨城市就沒有什么規模效應,這個叫同城規模效應,也就意味著消費者、商家、平臺在一個城市,規模才有意義。
  同樣的,你不要告訴我,你每個城市都虧錢,你20個城市合在一起就賺錢了,還是不賺錢。
  3.全國乃至全球規模效應
  這類規模效應比較幸福。亞馬遜、京東、天貓,包括傳統零售的沃爾瑪、百安居,它們有全國乃至全球規模效應,為什么?百安居如果全國50家門店,每家門店都不賺錢,但可能合在一起就賺錢了,因為合在一起后,向上游的集中采購量增加了,上游會給它讓利的,它的利潤空間就這么來了。   沃爾瑪為什么在中國失敗?
  沃爾瑪贏在全球規模效應,但是突然發現,它的全球供應商、供應鏈,對于中國的門店是沒有用的,在全球它雖然有上萬家店的采購量,但采購的商品和中國當地需要的商品是不一樣的,這時全球規模效應就沒用了。它在中國就100―200家店,全國規模效應比不過大潤發、華潤。只有非常少的企業,它的業務模式具有全國或者全球規模效應,也只有這些企業,跨地區拓展的增量是有意義的。
  每個行業都要問自己屬于哪一類規模效應,中間也可能有一定的交集。有人說,我投一個央視廣告,如果全國分公司多,那我的用戶受眾不就多了嗎?
  這是很勉強的全國效應。你如何判斷你所謂的規模效應?打開財務報表,看看每一行成本是3公里成本、同城成本還是全國成本。
  如果你的全國成本很多,比如營銷占你的全國成本很多,那么在營銷細分項上,你的企業具有一定的規模效應。如果你的營銷費用很低,或者全國沒什么網點,只有一兩個或五六個城市,那么千萬不要做全國性廣告,沒有意義。
  你的規模效應屬于同城的類型,在全國網點形成之前,做同城廣告還是有點意思的。有的甚至連同城的廣告都沒有意義,因為你是3平方公里的網絡效應,3平方公里的營銷才有意義。
  那么你的規模效應在哪一級呢?
  又回到了第一條,規模越大、越密集,對于把物流成本降下來越有利。同樣的,廣告也是一樣,規模是否等于效應?回過頭再去看一看前面所講的,你如何降低你的兩個剛性成本?
  用戶體驗和企業效率,一個都不能少
  凡是不能大幅度提升用戶和客戶體驗的模式,不是好模式。
  那么,什么叫大幅度提升用戶體驗?
  成倍。好一兩倍,消費者是有感覺的;好5%,沒感覺到。所以要成倍提升用戶體驗。你要能量化、成倍,最好兩三倍。
  同時,你光讓用戶爽了,自己的企業或者整個行業效率被你做低了,你效率下降了,也不是好模式。
  什么是效率?
  財務指標和業務指標里面,任何一個帶“率”字的就是效率。
  為了線上線下同價,毛利損失3個點,叫“毛利率下降”。線上要成立新的呼叫中心,因為原來的呼叫中心是為了對付線下的,或以前是兩盤貨,線下一盤貨、線上一盤貨,最近實現統一,但庫存周轉在O2O的時候沒有提升,那么庫存周轉率沒有提升,人均效率沒有提升,毛利率下降。
  失敗的O2O
  公司的凈利潤率下降,甚至出現虧損,這是很嚴酷的。消費者不買單,說明用戶體驗不好,沒有提升。這是因為你沒有改變原來行業的效率,不是好模式。
  很多做互聯網的人就說,你老是提行業效率、企業效率,老是考慮賺錢,價值觀不好。
  好,我們不考慮賺不賺錢,那我們先把用戶體驗搞上去。
  15元的盒飯送到我家,體驗真好,本來我要去馬路上排隊的;本來我去按摩要200元,你上門,我不用出去,還只收100元,這個體驗好。但是效率呢?
  我找了個某某公司來上門幫我做按摩。我問她,你以前在店里面做幾個客人?
  她說,一天做6個,好的時候做8個,如果努力點,晚上加加班可以做10個。
  我問你現在做幾個?
  現在做3個。
  剩下的時間呢?
  不想跑,不想在路上跑。
  從人效來說,她是比原來在門店低的。
  你會說,門店租金不是沒有了嗎?不是去中心化、去門店化嗎?
  好,算算賬,門店租金和她損失的效率,哪個高?
  有門店,門店就能獲客,算下來門店租金并不高。但是她效率的損失,與不要門店節省的租金差遠了,更何況還有獲客成本呢?現在獲客成本還上去了。
  你上門,和我去店里,都是收200元。本來,由于效率不高,我去店里按摩200元,你到我家得收250元。但是顧客并不認可上門值50塊錢。現在好了,上門,還便宜,顧客當然要。但是你分不清楚,到底顧客是因為提供了上門服務,體驗好,然后用你,還是因為比去門店更便宜了,然后用你。你要問自己,到底用戶為了什么?什么是用戶的真實剛性需要?
  成功的O2O
  有沒有好模式?
  我們投資了一個中國最大的婚紗攝影――“金夫人”婚紗攝影,這個行業,大家了解的話很有意思,它的毛利非常高,90%,凈利卻不高,金夫人當時勉強10%。
  其中的80%哪里去了?
  上海商業租金最貴的叫淮海路,淮海路幾乎變成了婚紗攝影一條街。北京西單居然有婚紗店,那是什么樣的租金?租金大約拿掉40%到50%的�I業額。
  而婚紗行業的人效非常低。你走進婚紗店,一對新人或準新人進去,五六個小姐圍上來,傳統行業攝影師1天能拍1對,這是好的,差的1天只有零點幾個。化妝師也一樣,大概一天化妝4張臉,2男2女已經算很好了。
  租金高,人均效率低,工資又去掉了很大一塊,那我們怎么改造?
  北京金夫人現在只剩下兩家店,一家東邊,一家西邊。我們跑到北京的通州,拿了個舊倉庫,1萬平方米,做1個婚紗攝影基地。
  沒了門店,靠什么獲客呢?
  靠網上。
  獲客成本還是很貴的,大約要占整個攝影單價的10%,5000元的套餐,大概花500元引流,也不便宜。還要派車把用戶從家里接到通州,大概100元,3%―4%也能對付下來。再加上通州基地的租金,原來的1個成本被今天的3個成本替代了,但原來場租的成本是40%到50%,現在把3個成本都合在一起,不超過20%,比原來省下了20%―30%。
  把一半還給消費者,一半裝自己口袋里,效率先提高了。
  別光看效率,用戶體驗是不是比以前好了呢?
  原來通常在一個市區影樓,吊起來的婚紗一般不會超過200套;到了通州,4000套,有的是放置的地方。   通常一個門店,不會超過20個攝影背景;通州大概400多個,還有花園。
  原來一個門店通常2―3個攝影師,通州基地有70個,各種各樣風格的,隨便你挑。
  化妝師有40多個,隨便選。
  你在城里,穿脫婚紗,互相都看得見;在通州,你放心,有的是地方,一對新人一個包間。
  女士化妝時間比較長,沒關系,包間里給男士準備一臺游戲機。
  吃飯也不用吃肯德基了,有餐廳。
  本來你去市區,路上要30分鐘,去通州不就多了40分鐘嗎?犧牲了一點點的用戶體驗,換來了用戶更多的體驗,更何況因為用戶成本下降,把省下來的錢一半還給消費者,把平均單價拉低,所以消費者的體驗是成倍提高。
  有70個攝影師,新娘在換衣服的時候,可以給下一個人拍。優秀攝影師一天拍3對,落后的攝影師被淘汰。原來在門店,你不敢輕易淘汰,因為就兩個,淘汰一個,另外一個人不干活,怎么辦?優秀的攝影師收入更高,整體平均每天服務2.5到3對。化妝師更好了,新娘連坐,一個個化過去,原來一天化大概4張臉,現在一天可以換20張臉,人效提高了。
  企業效率中原來最麻煩的是兩個因素:一個是租金,但現在占營業額的比率下降了20%―30%;一個是人效,原來大約20%,現在降到了12%―13%。這個模式的用戶體驗成倍提升,企業效率獲得10%多的提升,證明是好模式。
  消費者體驗和企業效率,次序不能錯。你為了更便宜,把新人拉到石家莊,效率是上去了,用戶體驗受不了。所以還是要把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
  “消費者體驗”這個打了鉤,“企業效率”這個鉤也得打,如果第二個鉤不能把賬算清楚,還不是好模式。
  “多快好省”,你懂得取舍嗎?
  講到用戶體驗,我們傳統行業講這4個字:多快好省,后來想想互聯網電商還是這4個字。
  但這4個字是有矛盾的,很難同時實現。
  我們來看看傳統零售,便利店,大家覺得主打哪個字?便利店,第一個字打“快”,對吧,因為離你家最近。第二個字,“好”,便利店的東西相對好。犧牲了哪兩個字呢?“省”和“多”。它面積小,它的品種是最少的,所以也會有點貴。
  最近全國人民掀起了學美國Costco(好市多)的熱情。Costco主打哪個字?
  首先是“省”,買張會員卡99美金,一把就賺回來了。第二個字是“好”。
  犧牲了哪兩個字?
  “多”和“快”。
  Costco原來最多的時候有7000個SKU,現在號稱要往4000個SKU減。一家標準的沃爾瑪商店,有24000個SKU。在美國,通常人口相對密集的地方會開一家沃爾瑪,大概10分鐘就可以到,到Costco呢,45分鐘到1小時,所以相對沃爾瑪來說,Costco是遠了,也就慢了。
  Costco是傻瓜嗎?為什么不把另外兩個字也做上去呢?
  如果Costco也要快,對不起,店要開得多、位置要好,成本上去了,“省”做不到了。
  “多”?
  Costco說我也把產品從4000個SKU頂到2萬個SKU,如果營業額不變的話,每個SKU攤到的銷售額就下降,供應商給的價格就沒辦法低,庫存周轉速度就慢,所以它不得不犧牲掉兩個字。
  互聯網來了以后,有改變嗎?
  淘寶最初主打哪兩個字?
  “省”“多”。
  好不好?看你運氣。
  快不快?看你運氣。
  京東是后來的,怎么辦?
  京東一開始先打兩個字,“好”和“快”,直營,3日達。京東不斷地把“好”和“快”這兩個字往極致做,3日達、次日達、當日達,它一定要把“快”做出來。
  為什么呢?也要逐漸把“好”做起來。
  馬云要去追它,一樣的,把“好”和“快”兩個字做好。所以淘寶之后有天貓,所以有菜鳥。
  互聯網不改變“多快好省”這四個字的商業本質,剛開始你很難全部做到,要有所取舍。
  那么怎么取舍呢?
  你要針對你的客戶、用戶、行業,要知道哪幾個字對它最關鍵?
  O2O來了,還是“多快好省”,你在里邊重點打哪個字呢?
  有些O2O說我要打“快”,那你比超市、便利店能不能再明顯地快一點?你不能量化地說明你有多快,也不行。
  有的O2O說打“好”,比如上門按摩,我也不知道你的手法比別人好到哪去,而且這次好,下次也不一定好,所以你打任何一個概念,要量化,讓消費者感到好很多倍。
  Costco跟沃爾瑪比極致:沃爾瑪已經在那喊“天天平價”了,到Costco一看,覺得沃爾瑪太黑心了,太貴,Costco那是真便宜。
  中國人覺得這么便宜,肯定是假的。為什么美國沒有中國假貨?Costco賣的真貨比中國假貨還便宜。Polo T恤衫,中國假的大概70元,Costco那真的折成人民幣才40多元,中國假貨在美國自然就沒有市場,它做到了極致。
  所以雷軍說“極致”,我是同意的,但這個極致背后是有犧牲的,你要把一些東西做到極致,就要放棄另一些東西。肯德基永遠控制菜的單品,上來一個就去掉一個,麥當勞也是一樣。
  “廣深高速”,亦要取舍
  用戶追求“多快好省”,企業呢?
  我稱之為“廣深高速”。
  4��都做到肯定好,但和前面的“多快好省”一樣,在不同的企業階段,你對“廣深高速”的選擇是不一樣的。
  淘寶是全國規模效應(現在要做全球規模效應了),那么“廣”是跑不掉的。因此淘寶一開始對“深”是放棄的。
  “深”是什么?每個產品去檢驗,沒辦法啊!“廣”和“深”是矛盾的。
  但如果你是3平方公里規模效應,那你的深度就很重要,要把每一個3平方公里做起來。
  我到阿里巴巴的時候嚇一跳,已經這么大的公司,卻不出4個省份,浙江、廣東、少量的上海和江蘇,全國其他地方一片空白。
  但我去浙江一看,嚇壞了,什么上虞、余姚,任何一個地方,阿里巴巴做到競爭對手針插不進、水潑不進,這個密度和深度就是深耕浙江。
  當時馬云說B2C是Back To China(回到中國),先從全世界收回來,因為全世界沒有什么效應,你要這個廣度干什么?收回到China,China還太大了,再收,收回到浙江,收回到杭州,因為B2B是從賣家端去開拓,浙江的制造業品類已經很齊全了,你搬上網,全世界買家的主要需求就基本都滿足了。
  對于國外買家來說,Made in廣東還是Made in浙江,對他們沒有差別,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為了滿足海外買家的需求,在中國編一張特別廣的網,還不如把一個地方做深。
  這4個字的取舍和三級規模效應,你要去套一套你的模式,套一套你不同的階段,你在哪個階段,這4個字,你主打哪一個?
百度搜索“看文倉”,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4/122239.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