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摘 要: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著長達數千年的悠遠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深受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影響,已經由一門簡單的實用技擊術發展成為獨具文化特色的民族瑰寶。

  關鍵詞:宋代;武舉制;探究
  一、歷代武舉制的發展概述
  近些年,關于武舉制的研究的已有許多了,特別是對唐朝武舉制的研究頗多。但是關于宋代武舉制的研究還不是特別完善。通過對2000年到2015年間對我國歷代武舉制的發展狀況進行梳理,得出我國對武舉制研究的發展現狀。在“中國知網”中通過以“武舉制”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所獲文獻共有592篇,其中有核心期刊198篇,CSSCI期刊有122篇。在這592篇文章中有548篇是基礎研究范圍文章。
  (1)武舉制的萌芽
  在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工具和武器都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就已經用弓箭來抓捕獵物,獲取生活來源,弓箭在當時,不僅是他們生活的需要,也是他們生存的需要,各部落之間的戰爭,弓箭成為了制勝敵人的法寶。因此,箭術的水平高低也主宰著成年男子的社會地位和威望的高低。
  許友根[2]認為,春秋時期,一個國家要想壯大國勢,就必須強化國家民眾的武術技擊能力。可見善于射箭的人對國家的強大作用之大,而周代的“以射選士”是古代“以武取士”的最初模式,周代以射箭的精準度決定是否有資格參與人子祭祀和土地封賞。在《韓非子・內儲說》中記載,魏國的相國李悝為了防御秦國的進攻,要求國內的百姓人人都要練射箭。為此,他還出臺了一項奇特的法令:凡碰上不好判決的案件,就由爭訴的雙方比賽射箭,箭術高明的人為勝方。此令一下,百姓們為了能在訴中獲勝,紛紛置弓習射,于是國中習練射箭成風。隋文帝時期,科舉制度正式實施。是封建王朝為國家選拔軍事方面的人才而專門設立的考試制度,也屬于科舉制度的一部分,這時期并沒有形成具體的選擇標準,只是武舉制度的萌芽。
  (2)唐代武舉制的開創
  武舉在唐朝的武則天在位時期創立 ,武則天在關注國民的文化教育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對國民軍事教育的培養,但整個制度還不夠完善。唐初期,吐潘、突厥時常為患邊塞,等到武則天長安二年,確立了在兵部的支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核,通過考核的將授予武職。后來的專家學者均認為,這時是我國武舉式開始的標志[3]。
  貝倫[4]認為,在長時間“以武取士”的積淀下,到了武則天統治時期,武舉終于成為了常制。在武舉制度創立以后,由兵部主持的省試,每年孟冬十月設考,主要是騎射和馬槍,后來由于其開明的民族政策,就有了“射鹿子”、“扛米袋”等多彩的項目。在這些民族因素的影響下,唐代武舉考試的內容,包括了作為一個軍隊將官所必須具備的身體素質和軍事武藝,但是在唐代并沒有對兵書的考試。
  唐代武舉制的創立成功為政府網羅人才開辟了一條便利的途徑,更是為選拔優秀的武將提供了寬廣的平臺。
  (3)宋代武舉制的發展
  宋桂梅、徐小峰[5]認為,宋太祖趙匡胤是經陳橋兵變之后黃袍加身登上皇位的,此時他面臨內憂外患,他同封建社會過去的統治者沒有區別,乞求皇權和社會能長治久安,因而他要培養一批將材以加強國防。從政治上考慮趙宋王朝需要網羅一批能人異士,為其服務,這是他執政的需要。軍事上要求一批軍事素質高的將領,以提高軍隊的整體素質和作戰能力,以嘗試建立新的軍事制度。所以宋代就效仿科舉制度,建立武舉制度。
  貝倫[6]認為,武學與《武經七書》的發明,規范了武舉考試,提高了武舉子的文化素質。 宋朝的武舉制已經根本上改變了唐朝以前憑武藝選拔人才的作法,僅保留了騎、步射兩項,而且科考用弓不超過當時軍隊所用的弓力,大大降低了臂力的要求。此外,宋朝在武舉制的考核上加入了筆試,筆試的內容則是《武經七書》,而沒有通過筆試但武藝特別高強的則 錄取時放低了文章的標準,武藝考試要加試步射和弩踏,且使弓力也大大高于其他參試者。
  二、宋代建立武舉制度的原因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宋朝,在趙光義統治時期,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原。宋朝統治者吸取五代十國的歷史教訓,防止武將擁兵自重、篡權奪位的潛在威脅,采取了 “重文輕武”,的策略,致力加強中央集權,國家面臨內憂外患。北宋時期中國本土看似完整統一,但較唐朝而言,已經丟失了大片領土。即使在宋朝統治的最盛時期,其統治的區域也只不過比秦略大些。而燕云十六州被割讓出去以后,中原地區更是無險可守了,國家安全時刻處于危險之中。宋王朝雖然是北宋歷史時期內古代中國的主要王朝,但同時也并存著遼、西夏、金、等政權,可以說北宋時期是一個多元政權并立的時代,其中遼西夏、金一直威脅著北宋的安全。
  三、總結
  中國古代武舉制度萌芽于隋,始創于唐,完備于宋,在這幾百年間武舉制度的演變對封建王朝軍事史上有著其不可磨滅的功績,武舉制的存在為這幾代封建王朝選拔了許多優秀的將領,對維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抵御外族侵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古代封建時期中國的軍事力量一直領先于世界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編委會.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138-324
  [2]許友根.武舉制度考略[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23-30
  [3]陳剛.試論武舉制產生的歷史背景―武則天與武舉制的產生[J].搏擊・武術科學,2009,2.
  [4]貝倫.武狀元是怎樣煉成的[J].中華遺產.2008,5(8):67-69.
  [5]宋桂梅、徐小峰. 論宋代武舉選拔制度的利弊及對武舉制度的影響[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26(5):50-51.
  [6]貝倫.武狀元是怎樣煉成的[J].中華遺產.2008,5(8):67-69.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110/84684.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