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蘇聯解體,是因為其計劃經濟結構導致的。蘇聯的經濟增長幾乎完全靠加大投入資本,也就是粗放增長,而粗放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等粗放增長完了,他也就完了。其他的,諸如星球大戰計劃,軍備競賽,蘇阿戰爭,都可以忽略不計。

增長不外乎是兩個來源,一個來源就是投入增加,資本投資增加,物質資源投入增加,人力投入增加,另外一個來源,就是靠效率提高,所謂效率就是單位投入的產出效率。


靠投入支撐的增長速度為粗放增長,靠效率提高實現的增長,叫做集約增長。


打個比方,蘇聯,美國兩國的經濟增長是這樣的:

蘇聯:今年生產了一萬噸鋼,于是蘇聯把5000噸鋼拿來消費,另外5000噸用來建了一個鋼鐵廠。

美國:今年生產力一萬噸鋼,于是美國把5000噸拿來消費,另外5000噸則用于改進鋼鐵廠技術,改進機器。


這兩種經濟增長有本質不同。


當蘇聯開始城市化的時候,過剩的人口都被新建的鋼鐵廠吸納了,gdp增長很高。當城市人口飽和后,蘇聯繼續新建鋼鐵廠。然而這下就有問題了,因為蘇聯人不是超人,一個不可能同時在幾百個鋼鐵廠里干活,結果就是建造鋼鐵廠的邊際效益越來越低,到最后,gdp增長就停滯了。


而美國靠技術升級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才有可持續性。


蘇聯的體制能夠堅持74年,原因有以下幾個。一個是蘇聯1921年內戰打完后,還沒有城市化,工業資本稀缺,這時候就有粗放增長的空間。還是一個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大量資本被打沒了,這時候就有了粗放增長的空間,于是就有了蘇聯戰后的高增長。第三個,就是眾所周知的石油了。1974~1984年,蘇聯僅從出賣石油與石油產品獲得的收入,最保守的估計也達到3000億美元。如果剔除 “石油財富”這一因素,這一時期的經濟并沒有增長,而是出于停滯狀態。

如果不是因為石油,蘇聯估計會早十幾年年解體。如果不是因為二戰,蘇聯可能60年代末就完蛋了。


我們來具體看一下蘇聯的情況:

眾所周知,計劃經濟的問題在于:1,缺乏價格信號,使得配置低效。 2,缺乏財產所有權的保障,導致勞動效率低下。


具體反映在蘇聯,這反映在因為其資源配置低效,導致的其科技增長緩慢。一些難得研制出來的民用科研成果,也不能及時用于生產,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80年代蘇聯的發明專利只有1/4投入生產,而西方國家都在2/3強。'科研--生產'的周期也很長,西方國家一般為3-5年,而蘇聯平均達9年之久。許多新技術,新產品還未安排生產就已經老化。


資源配置低效的惡果同樣可以從其資產方面的問題看出。蘇聯資產的年限結構每況愈下,僅工業部門設備維修就用了100多億盧布。其中30多億盧布用于維修已經超過標準年限的技術設備,造成了資金的極大浪費。粗放式的擴充還人為地導致勞動力短缺。1986年僅工業中空閑工位的數目就超過400萬個,而建立這些工位要耗費幾百億盧布。結果是現有企業用的是舊設備,而在新企業中卻沒有人去開機床。資金消耗了,卻沒有產生應有的效益。

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造成了原料與燃料的極大浪費。據有關專家測算,蘇聯在依靠粗放的經營方法的條件下,國民收入、工農業總產值每增加一個單位,每個五年計劃就要比上個五年計劃增加燃料和原材料10%到15%,增加投資30%到40%,還要為國民經濟補充800萬至1000萬勞動力。因此,到了60-70年代,蘇聯勞動力和其他資源日益短缺,加上財政危機,領袖的號召力逐漸下降,群眾的熱情已經很小,粗放型經濟潛力基本耗盡,無法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與集約化相比,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還極大的浪費原料和燃料。70年代中期,蘇聯生產每億度電所耗費的燃料比日本多46.4%,每噸鋼多耗140.3%,每噸鐵多耗164.6%。80年代初,蘇聯每單位的國民收入消耗的電力比美國多20%,用鋼多90%,石油用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蘇聯領導層也意識到要減少原料和燃料的浪費與消耗,盡快實現經濟發展從粗放式轉向集約化。終因體制障礙,直到蘇聯解體,經濟依然主要是在粗放的基礎上運行。這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了致命的影響。

總而言之,蘇聯解體的根源在于其計劃經濟體制以及與之相伴相成的粗放增長模式。至于其他的什么美國陰謀,和平演變,石油戰爭,根本無關大局,最多只能讓蘇聯早完蛋或晚完蛋幾年。真正導致蘇聯完蛋的,是其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了。
補充:蘇聯經濟數據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109/43902.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