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這本書是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它是一部哲理小說,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筆者在看完這本書兩天之后才從書里面緩過來。

  這本書是我老婆讓我看的,所以我看這本書的初衷只關注愛情,想知道她想告訴我什么,而不會去關注于專制制度下知識分子的生活與思考、或者高壓政策下人性的扭曲,所以這里的讀后感只談愛情。

  愛,真的是件艱難的事。因為它是一輩子的事。我并非在強調婚姻的不可改變,但愛絕不是一個瞬間的鐘情。我們天生具有“愛上”別人的能力,甚至不需要原因和理由,只要“六次難以置信的偶然巧合”。這樣的“愛上”,是幾千萬年來,進化譜寫在基因中的,是人類的本能。可是,真正的愛一個人的能力,卻需要一輩子的修行。需要你填補自己內心的黑洞、馴服內心的惡寵。且不說這個學習的過程有多艱難,當你想去做這個修行,想要面對內心最深層的恐懼,去控制它。這個決定本身就讓人覺得恐懼和煎熬。因為你要做的,是修改自己之前的整個人生。

  然而,這一切都值得。

  回過頭來看,這偶然間的一段經歷,或許會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我不敢說自己已經脫胎換骨。但是,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當我注視著小說中四個主角的人生時,我會為他們的苦苦不能解脫而感到無比心疼。看到他們一次次在痛苦中掙扎、又一次次努力的想要掙脫,我感同身受。

  痛苦緣于內心和現實的沖突。我們內心的需求太繁多,因此總在痛苦。更為難辦的是,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內心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它就像個孩子、像只惡寵,不明明白白的告訴你,讓你可以去靜下來理性的思考。它只是哭只是鬧只是覺得不滿,于是我們也就跟著哭跟著鬧跟著不滿。

  我們一方面不了解那只惡寵的的真正需求,一方面又不敢去直面它的需求。因為直面它的后果,一定是告訴它:“不行!你的要求無法被完全滿足!你需要成長起來,用其他辦法讓自己覺得滿意!”又有誰會喜歡被拒絕呢?哪怕是被自己。

  可我們不得不這樣做。因為不這樣,必定是無止盡的痛苦!

  托馬斯快樂嘛?或許有人會覺得和幾百個女人發生過關系,這不但快樂,更是無尚的光榮。我雖不贊同那些人追求的東西,但我接受。可托馬斯快樂嘛?撇開政治高壓帶來的影響,假如在“和平圣世”,這樣做會讓他快樂嗎?我不覺得。因為他真正需要的,不是性欲的滿足。他想要抓住的,是“自我”。“‘我’的獨特性恰恰隱藏在人類無法想象的那一部分。他迷戀的不是女人,而是每個女人身上無法想象的部分,換句話說就是使一個女人有別于他者的百萬分之一的不同之處。”

  他想從那些女人身上,抓住人類的“自我”,從而確認他的“自我”。但是顯然這是無法實現的。人的自我只有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托馬斯的內心已經給了他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對特蕾絲無法抑制的愛。“對這個幾乎不相識的姑娘,他感到了一種無法解釋的愛。對他而言,她就像一個被人放在涂了樹脂的籃子里的孩子,順著河水漂來,好讓他在床榻上收留她。”

  只是他暫時還無法意識到這一點。一旦明白了,聆聽了自己內心的聲音,他也就抓住了“自我”。

  而特蕾莎想要的,也是“自我”。

  她從小在母親的養育中,失去了對自己身體、隱私的控制,繼而覺得失去了自我。她夢到“那些女人為大家的身體一模一樣、沒有絲毫區別而興高采烈。她們其實是在慶賀面臨的死亡,因為死亡終使她們變得絕對相似。”人是可以選擇放棄自我的,很多人就這樣做了。這會讓人“興高采烈”,但那高興不過如特蕾莎母親當眾放了幾個響屁之后的哈哈大笑。除非人沒有了“自我”這個意識,一旦感受到“自我”而又不被認可,便會覺得痛苦、困惑,會想盡辦法去確認這個難以把握的感覺。她寄希望于最愛的人能真正的懂她,能認可她的與眾不同。所以,她忍受著托馬斯的出軌,又極度渴望成為他的唯一,她甚至覺得“既然她的這個身體不能成為托馬斯生命中的唯一,那么她就輸掉了特蕾莎一生中最大的戰役。”能得到托馬斯的認可,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我們每個人難道不都希望著被自己深愛的人理解?內心的那個孩子不是也常常在吵鬧、在發脾氣:“為什么你不能理解我?”可是,這并不是TA真正的需求啊。這并不是特蕾莎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啊。TA、她,真正需要的是“自我意識”被尊重和認可。但除非自己認可自己、尊重自己,別人再怎么理解、傾聽,都是沒用的。愛人可以做的,只是陪伴。他們可以幫助我們內心的小孩成長,但是始終要我們自己站起來、跳出來。

  不然,就像托馬斯和特蕾莎,就像所有人一樣,在痛苦中掙扎。

  然而幸好他們有彼此,愛彼此,雖然不是完整的愛,但仍然是深愛。愛是偉大的,是救贖。因為愛,特蕾莎忍受著托馬斯一次次的不忠。因為愛,托馬斯也放棄自己的一切只為了跟隨著特蕾莎。有波有折,但是不離不棄,或許這本身就是成長的過程吧。

  變化,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但是變化本身,卻是一瞬間的。

  在變化發生之前,我覺得整個世界一片漆黑,我覺得再也無法逃離這片黑暗。但是突然,或許只是一個念頭、或許只是一個聲音,你的眼睛睜開了,光線慢慢變亮了,一點一點,整個世界似乎都不一樣了。

  我不知道托馬斯的變化到底發生在什么時候,應該是在他夢到那個完美女人之后。自從認識特蕾莎,他的靈魂一直在被撕扯。一方面是他不斷追逐女性,以期找到那個完美女人,另一方面是對特蕾莎無法抑制的愛。

  他想要把這兩者融合起來,把無數個女人的身體和特蕾莎而二為一,變成那個完美女人。但是他無法做到。真正可以幫助他的,不是加法,而是減法,是舍棄。他也意識到這一點:“他想他對女人的追逐也是一種‘es muss sein!’,一種使他淪為奴隸的勢所必然。他想要休假,擺脫一切的勢所必然,擺脫所有的 ‘es muss sein!’。然而,如果他可以永遠告別醫院手術臺,他為什么就不能告別這個世界的手術臺呢?”

  他可以選擇舍棄這一切——一個有自我的人,一定是主動的選擇人生的。他也做到了。他終于明白,那個夢里的完美女人無法幫助他抓住“自我”,睡過再多女人,也無法和特蕾莎一起,拼湊成夢里的那個完美女人(“沒有人會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代替這一半的,是別人放在籃子里,順流漂送給他的特蕾莎。”)。只有舍棄了虛妄的執著,專注于眼前這個自己用身心去愛著的女的,他才會完整。于是,“又一次,他在自己的內心感到了特蕾莎的痛苦!又一次他成了同情的俘虜,墮入了特蕾莎的靈魂。。。他知道自己已經準備隨時離開他幸福的家,準備隨時離開與他夢中的年輕姑娘一起生活的天堂,他要背叛愛情的 ‘es muss sein!’跟著特雷莎,跟著這個源于六次滑稽的偶然的女人走。”

  在這一瞬間,他馴服了內心最深層的惡寵。他找到了自我。之后他們來到了鄉村,托馬斯至此開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而他的改變,也早晚會帶來特蕾莎的變化。因為相愛的人,就是這樣。

  特蕾莎體會過真正的完美的愛。那是對卡列寧的愛,她“對卡列寧無所求。她甚至不要求愛。”就像我所發現的,愛完全是一個人的事。“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愛,也許正是因為我們總渴望得到別人的愛,也就是說我們總希望從別人那兒得到什么(愛),而不是無條件的投入其懷中并且只要他這個人的存在。”

  有了這樣的感悟之后,特蕾莎發現自己每一次的“逃離”,都不是為了逃離,只是為了想要托馬斯證明對她的愛。她有所求。當她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上帝啊,難道真的非得來這里,才能讓她確信托馬斯是愛她的嗎?”),她真正學會了愛上一個人。

  至此,撇開一切政治環境的因素,他們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只可惜作者惡意的安排了他們的死亡。這段愛情雖不長久,但足夠圓滿。對仍活在世上的我們,是一個充滿淚水和艱辛的教訓,只可惜,大部分人都視而不見。

  讀一本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想理解為它是一個愛情的宣告書是可以的,認為它毫無意義也是可以的,沒有必要去了解普世的內涵。每個人眼中的的角色都是不同的,我永遠也讀不懂別人讀過的書,我只懂自己,愿大家讀書有所得有所樂。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