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門爲北京內城南垣之西門,內城南垣爲明永樂初年決定遷都北平後,大規模營建北京城時,廢元大都南垣,南拓兩里重建南垣。元大都南垣原有三門,南之左爲文明門,南之右爲順承門,南之中爲麗正門,宣武門卽順承門南移重建之門。初沿用元大都順承門之名,明正統年間重修九門,增建甕城、閘樓和箭樓,取張衡《東京賦》“武節是宣”,有“武烈宣揚”之義,改稱“宣武門”,滿清入主後仍沿用。“宣武”之名,與南之左的“崇文”相對,卽“左文右武”。
宣武門外菜市口是刑場,所以囚車多走宣武門,城門洞頂上刻著三個大字“後悔遲”,人稱“死門”。雖說打明朝就改叫宣武門了,可是老百姓嘴裏還是叫著“順承門”,可寫出來的則有“順治門”、“順直門”、“順城門”等等,因爲在北京話裏,三個字的城門名,中間的字都是輕聲,說快了就有音變,所以要寫出來,又不經考證,那就什麼字都有了。
宣武門甕城上架有火砲,每日午時鳴砲,昔時京城人以此對時,有“宣武午砲”之稱。這砲最早的有明朝鑄的,也有後來清朝鑄的,都是歐洲傳教士幫助鑄的,民國以後就都廢了。
宣武門內外大街是貫穿內外城西部的南北通衢,宣武門大街往北直通西單牌樓,再經西四牌樓,與西直門大街相通;宣武門外大街南達菜市口,與宣南街道相連;沿順城街往西卽是象房,經象來街與鬧市口相通;民國後,象來街迤東有北洋政府的國會和衆議院、參議院,原從元大都金水河流經這裏注入護城河的這段河槽加蓋兒闢出的道路,就叫了國會街,也就是後來的佟麟閣路,文革時曾改名叫四新路;路中段曾有石駙馬大橋,往東有女師大(斗公府),魯迅曾在這裏教國文,往西有音樂學院(醇王府),是光緖皇上的出生地。這條東西向的街原叫石駙馬大街,後改叫新文化街;宣武門內迤東隔著順城街緊挨城牆的,就是南堂(天主堂),最初是利瑪竇、湯若望的座堂,庚子年毀,後重建,樣貌大變;宣外大街西側曾是將軍校場,後來就成了一條條的胡同了,這段稱爲校場口;再往北點兒,有達智橋(舊稱炸子橋),是條短胡同,偏西路南有楊椒山祠,楊椒山,本名楊繼盛,號椒山,爲劾嚴嵩,反被嵩所害,深受後代文人舉子推崇,公車上書的策源地就是這兒。但是宣武門附近的商業不如崇文門附近發達。
宣南的大片外城,其實是北京最早的城池薊城、幽州城、遼南京城、金中都城之所在。忽必烈把這一片故城舍棄在了元大都城之外,到了明嘉靖年間纔又將大半包進了羅城(外城)之內,算起來是綿延了有三千年之久。遼金的宮城中軸綫就在現在的“西廂”一綫。由南方經官道進京,走盧溝橋,進彰義門(廣安門),大多是先到了這裏。所以在宣南,各省的會館都雲集在此,歷代名人故居比比皆是。琴棋書畫、說拉彈唱、花鳥蟲魚、珍饈小吃,風花雪月以及打把式撂跤是樣樣俱全,文的、武的、雅的、俗的,儒釋道穆,三教九流,包羅萬象。這是過去,現在可就不一樣嘍。
宣武門城樓規制外形與崇文門同,但比崇文門城樓略窄,略低些。面闊五間(不含廊),通寛32.6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3米,樓連臺通高33米。重檐歇山頂三滴水樓閣式建築,頂覆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斗拱及枋施彩繪,檐柱、山花板、滴珠板、樓體外牆施朱紅色。城樓正外立面,上下二層,均爲8柱7開間;側外立面(山面),上下二層,均爲6柱5開間。檐柱24根,金柱8根,檐柱和金柱均有抱柱加固;老檐柱16根,附築於磚牆裏,上層各檐角下設戧柱,四周有木制護欄;戧脊走獸7個。1966年爲修環城地鐵,宣武門僅存的城門樓就隨同內城南垣和崇文門城樓一起被徹底拆除了。
宣武門箭樓規制外形也與崇文門箭樓相同,位於甕城最南端。面闊七間,通寛36米;連後抱廈通進深21米,樓連臺通高30米。箭樓爲重檐歇山式,後抱廈爲單檐歇山式,抱廈正脊位於箭樓後檐下,頂覆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正南面設箭窗4排,每排12孔;兩側面設箭窗4排,每排4孔;後抱廈兩側各設箭窗1孔,總計82孔箭窗。內外斗拱和額枋施彩繪,抱廈進樓三個實榻大門、山花板、博風板、箭窗過木及內部柱子施朱紅色。整個箭樓屋頂檐角高低錯落,舒展有緻,建築形象莊嚴硬朗,威嚴挺拔,美不勝收。宣武門甕城寛75米,深83米,閘樓和甕城門洞闢在東月牆上。甕城內的封閉場地寛敞幽靜,有煤棧和缸瓦市開在甕城內,還有一些做買賣的小販攤位;關帝廟位於東北角,坐北朝南。閘樓爲單檐歇山式,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外側設箭窗2排,共12孔。箭樓與閘樓在1920年之前已被拆除,甕城於1930年被拆除。
很榮幸的南城西半喇,這北京城歷史最悠久的一塊地方在49年以後設爲一區,就以宣武名之。可這過了半個世紀了,在這片地方的人早已以“宣武”爲榮了的時候,這區怎就給撤倂了。這可怎麼好,驀然回首,家鄉沒了。豈止是宣武啊,介壁兒的崇文區也沒啦,就剩下點兒東西了,就這點兒東西,八成也留不下了。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宣武門圖:
1870s,宣武門甕城內,閘樓及洞子門(甕城門洞)
1870s,宣武門甕城內,閘樓及洞子門(甕城門洞) (2)
1870s,宣武門箭樓西南面,甕城外護城河。靜謐,安然,馬飲護城河,這景緻難得一見啊[(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Child]。
1890年前後,宣武門迤東內城南垣,堆拔房和旗桿都還在,東眺可見正陽門
1890s初,宣武門城樓南面(甕城內)。
1890s初,宣武門城樓南面(甕城內),選自《中國眺望Views of China》 [(英)喬治·莫理循George ErnestMorrison]。
1890s初,宣武門城樓南面,甕城內拐向閘樓門洞的道路,在甕城東月牆上向西北拍攝。
1890s中期,宣武門甕城內全景圖,城樓和閘樓,甕城內的市場、進出城道路和東北角的關帝廟。
1900年前後,宣武門箭樓南面,護城河橋南,上斜街、香爐營路口。
1900s,宣武門城樓石匾,前清時的滿漢雙文,字蹟已顯斑駁,此匾鑲在城門洞上方,已歷270餘年,民國後卽去掉滿文重鐫。
1900s,宣武門迤東城牆護城河(明信片)。庚子年南堂被毀,新南堂還沒蓋起來。
1901,宣武門城樓東北面及東馬道(城裏)[(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德國接替克林德的全權特使]。
1901,宣武門城樓南面(甕城內),由箭樓城臺上向北拍攝。
1901,宣武門東面全貌,盧漢鐵路還未鋪到城內,在宣武門迤東城牆第三個墩臺上向西拍攝[(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3,宣武門箭樓南面,宣外大街。
1903-1905,宣武門東北面,庚子之變後重建南堂,在南堂上層拍攝。
1907,內城南垣外宣武門迤東城根兒的煤棧,護城河內河沿兒上開往正陽門西車站的鐵道。
1908,宣武門外大街(明信片),差不多是校場口的位置。
1909,宣武門箭樓和甕城東面,近處爲鐵道圍牆,圍牆外卽繞過甕城和箭樓的京漢鐵路。
1909,宣武門箭樓外側的鐵道,京漢鐵路進城段,繞箭樓而過,終點是正陽門西車站。此圖爲一段視視頻截圖。
1910,宣武門甕城內,箭樓背面的缸瓦市。
1910年前後,宣武門箭樓南面(內城外),能看到有鐡路的設施,電線桿等,畫面前是護城河橋面上。
1910s,宣武門大街(城裏),民國後新修的通衢道路,由城樓上向北拍攝,遠處可見西單牌樓[(日)山本讚七郎]。
1915年前後,宣武門箭樓東南側。
1920年前後,宣武門城樓北面(城裏),宣內大街。
1920年前後,宣武門甕城外,迤西護城河及城牆,遠處可見內城西南角樓。
1921,宣武門甕城箭樓城臺上的大砲,箭樓已拆除,甕城還是完整的,可清晰看到箭樓拆除後的城臺外廓休補上了雉堞,東月牆轉角處的弧度。在箭樓城臺上向東拍攝,遠處可見正陽門。
1921,宣武門甕城箭樓城臺(箭樓已拆除)上的大砲(東向,遠處可見正陽門)[(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1,宣武門甕城閘樓門洞內(西)側,閘樓已拆除
1921,宣武門迤東的內城南垣,在宣武門甕城東月牆上向東拍攝,遠處可見正陽門
1930,宣武門城樓南面鐡路道口,甕城與箭樓城臺已拆除,甕城東西月牆與城牆的結合部改造成了兩個墩臺,右側可見南堂的房頂。最左面的鐡路小房子到1990年代初仍然健在。
1932,宣武門城廟洞外(南)側,門洞上鑲嵌著民國後新刻的漢文石匾。
1932,宣武門城樓石匾,民國後重新書寫勒石的漢字匾(上圖細部)。
1933,宣武門城樓東南與內城南垣外側護城河,從城牆上可看到南堂的頂端 [(德)赫達·莫里循Morrison Hedda,原籍德國的女攝影師]。
1933,宣武門城樓東南與內城南垣外側,此時甕城與箭樓已拆除。原註釋:City moat, walls, and gates inPeking.
1936,宣武門城樓南面,原甕城內,此時甕城和箭樓城臺已拆除。
1937年8月以後,宣武門城樓南面,七七事變日軍侵入北平。
1940年前後,宣武門外大街(日軍佔領時期,日軍擧行什麼活動,日僑在歡呼)。
1940s,宣武門城樓南面(原甕城內)。滿大街跑的主要還是人力車。
1940s,宣武門城樓西面及西馬道(城裏)。
1950,宣武門城樓北面(城裏)。
1952,宣武門護城河橋頭,宣外大街香爐營,上斜街路口。
1954,宣武門城樓南面(原甕城內),有公共汽車站,應該是15路吧。
1955年前後,宣武門城樓東南側豁口橋。
1960年前後,宣武門城樓東側城牆正對南堂處開有豁口,護城河上架有橋樑進出內城交通以此豁口爲主,9路無軌電車正向橋上開來。
1961,宣武門城樓北面(宣內大街),畫面中的無軌電車是9路,現在叫109,路東還停著一輛解放前遺留下來的美國小吉普。
1972,宣武門路口東北角,南堂及地鐵站。那會兒馬車還能上街呢。
1980年前後,宣武門路口北向。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109/43913.html
文章列表